?

從“雅言”到“官話”

2018-03-09 18:28梓路
高中時代 2017年11期
關鍵詞:雅言官話方言

梓路

即使你熟讀歷史,可很可能不會說古代“普通話”,它曾有雅言、官話、國語等稱呼,是促進國家統一的公器。而以什么方言作為普通話的基礎,背后則有各股勢力的博弈,普通話的誕生,伴隨的是權力更替的精彩歷史。

雅言究竟是哪里話

西漢劉向的《說苑》中有一則故事:楚王的弟弟鄂君子皙在河中游玩,劃船的是一位越人,他一邊劃船一邊用越語唱了一支歌:濫兮抃草濫,予昌桓澤予昌州,州州焉乎秦胥胥,縵予乎昭澶秦逾,滲惺隨河湖。子皙聽不懂,忙叫人翻譯,歌詞是這樣的:“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頑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君兮君不知?!笔且皇讗勰骄拥母?。

這則故事透露出一個信息:春秋戰國時,各地言語不通,只好靠翻譯。這在《禮記·王制》里可以得到佐證:“中國、夷、蠻、戎、狄,……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日寄,南方日象,西方日狄輥,北方日譯?!北藭r中原和各方民族言語不通,靠什么交流呢?翻譯。翻譯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叫法——寄、象、輥、譯。后來“輥譯象寄”,特被借指四方少數民族。

五方之民交流要靠翻譯,那么就中原一方呢?比如春秋戰國時,孔子周游列國,用什么語言傳道授業呢?答案在《論語》里能夠看到:“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痹瓉砜鬃诱f的是一種叫做“雅言”的語言?!把拧奔础罢敝?,正即標準。所以雅言就是春秋時期漢語的標準語。

雅言又是哪里的話呢?語言學家們根據先秦文獻和出土的竹簡認定,在上古“雅”又通“夏”,“夏”是西周王畿一代的古名,那么當時的標準語雅言“夏言”,就是王畿一帶的方言,周王室所用的語言。

清代學者劉臺拱曾提出一個觀點,說“王都之音最正”,那么夏商周三代的王都在哪兒?夏朝建都在河洛一帶,殷商亦然,而西周時,其東都也在洛陽。綜合各方意見,結論是當時的雅言——夏言,當以王畿之地河洛話為基礎。當然,彼時河洛話非今之河南話。

即便有雅言,也不是誰都會說。這個從《周禮·秋官》中可窺見一斑?!吨芏Y》是一部通過官制來表達治國方案的著述,文中說到周王用以安撫各國諸侯的辦法時,有如下規制:一年(派使者)慰問一次;三年看望一次;五年探視一次;七年聚集(諸侯國的)譯官,教以語言,協調辭令;九年聚集(諸侯國的)樂師和史官,授以文字,聽習聲音——“七歲,屬象胥,諭言語,協辭命;九歲,屬瞽史,諭書名,聽聲音”。

原來,周王朝每到七年和九年之時,就要召集各國的翻譯官和樂師、史官來京培訓。由此才能在君臣朝會、諸侯會盟時,大家彼此聲通意會,不至于雞同鴨講??梢?,雅言是朝廷之上、外交場合的通用語,孔子要想暢行各國,當然得講雅言了。士大夫們要用“詩言志”,也得用雅言。而鄉野百姓,則各操方言,也能安然度日。

人語相隨,語隨人變

方言與雅言似乎可以相安無事、一路并行不悖地這么走下去,但實際情形卻是,鄂君子皙聽不懂的越人“情歌”,早已消失了:三代王畿之地的河洛語,后來也遠離故土。無論是方言還是雅言,春秋戰國之后,都經歷了數次巨大的洗牌,而令語言洗牌的,則是因為戰爭或自然災害等原因而引發的移民。在一次次的人口的流動與遷徙中,現代漢語的七大方言和標準語——普通話也漸漸形成。

漢末動亂,百萬洛陽人隨漢獻帝移居長安,中原和關中一帶的方言被混化:三國紛爭時,江淮間十余萬眾皆驚走去吳,令江淮方言基本南移;而關中人流入荊州者十余萬家,將關中方言擴散到荊州地區?!逗鬂h書》《三國志》記述了漢末百姓的大遷徙,這種遷徙促使了漢語的混化和統一。特別是北方方言內部的統一。

另一場影響方言格局的大變動,發生在西晉。公元291年,司馬氏皇族內部發生“八王之亂”,引發社會動蕩,也引起異族覬覦。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年)6月,前趙昭文帝匈奴人劉曜先后兩次分別攻入晉都洛陽,又陷長安,致西晉滅亡。晉宗室瑯砑王司馬睿在北方土族的擁戴下即位于建康(南京),為晉元帝,史稱東晉,轄有長江中下游,開啟了南朝的序幕。

洛京傾覆,北人南渡。彼時建康一帶說的是吳儂軟語,北來的衣冠土族挾王朝正統之勢,以洛陽雅音與之交鋒,產生出一種新的雅言——“金陵雅音”。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南北分裂數百年,奇妙的是,南北雙方的標準語并沒有產生太大的鴻溝,正是因為他們都在朝著同一個方向努力——傳統的洛陽讀書音靠近?,F今可考的最早的韻書,是隋朝陸法言所著《切韻》,它代表了南北朝至隋時期的標準音,這個標準音并不是隋都城長安音,而是以“洛下”和“金陵”南北兩大雅言為基礎而形成的新的標準音。直到唐宋時期,洛陽讀書音仍擁有極高的地位。北宋名臣寇準在與丁謂論及天下語音何處為正時,寇準說“惟西洛人得天下之中”。南宋陸游《老學庵筆記》中仍有“中原惟洛陽得天下之中,語音最正”的說法。

很多北人南渡至福建,誕生了今天被公認為最難懂方言之一的閩南語。最難懂,是因為它保存著許多上古語音、詞匯和語法。比如“鍋”,先秦時叫“鼎”,閩南語現在還叫“鼎”。吃,則說“食”,下雨,也還依古語叫“落雨”……“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爆F代的閩南語肯定不是百分之百的北方古語了,但對南遷北人的后代來說,他鄉早已是故鄉。正是人語相隨,語隨人變。

普通話的形成

1728年9月9日,隨著一道奇特上諭的頒布,福建和廣東兩省的士子陷入了恐慌之中。因為當朝天子對他們提出嚴重警告,原因是他們說不好官話。官話是明清時期對標準音的流行稱呼。雍正在接見大小臣工時驚訝地發現,福建、廣東兩省的官員不懂官話,只會說方言。這位勞?;实鄄唤麚?,如果把這些滿口鄉音的閩粵官員派到他省任職為官,又安能“宣讀訓諭,審斷詞訟,皆歷歷清楚,使小民共知而共解”呢?于是皇帝開出一劑治病良方,在閩粵推廣大家都能聽得懂的官話。為保障諭旨的執行,朝廷規定了嚴厲的懲罰措施。即學習官話以八年為限,否則將停止閩粵兩省的科舉考試。

從這次措辭嚴厲的諭旨中,我們可以看到官話背后的政治力量——官話說得好不好,影響著君臣的溝通與官民的溝通。而最終影響的,則是中央的集權和國家的大一統。

元、明、清三朝建都北京,在首都地位的加持下,北京官話的流行度仍越來越高。至清末民初,北京官話已漸漸具有了通用語的風范。1913年2月15日,一場萬眾矚目的大會——讀音統一會拉開序幕。在時人觀念中,語言不統一,是中國人心渙散的原因之一,而人心渙散則是近代中國挨打的重要原因。盡管中國歷史上存在過雅言和官話,但它們都未真正通行于所有地區和所有人群。所以民國肇始,制定能夠代表中國的標準音被排上日程。而這種標準音,還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國語,即能代表國家的語言。最終,會議投票通過,仍以北京官話為標準語的基礎方言。1955年,“全國文字改革會議”投票通過,仍以北京官話為標準語的基礎方言。與此同時,國語改名為普通話。

幾千年來,從雅言到普通話,不變的,是對國家統一的千古訴求;變了的,則是關于中國該為何樣的不同理想。

猜你喜歡
雅言官話方言
諸子百家周游列國得會多少方言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的滲透
諸子百家吉游列國得會多少方言
試析陜西方言中的[]與大同方言中的
有一個講方言很重的老師是種什么體驗?
偃師方言里的合音詞
偃師方言里的合音詞
俗話說,官話說
中國古代的普通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