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在呼喚,美善相樂

2018-03-10 21:42李忠玲
現代交際 2018年3期
關鍵詞:家國情懷

李忠玲

摘要:現世的沉淪之詮釋學分析,經驗性的不在場使儒學“走向無的無”,常常背離人們應當理解的東西。儒學表達的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需要——去理解的思想運動。儒學演進過程同時是不斷克服相反現象的過程。固本守真、終極關懷。此在呼喚——追本溯源、天人合一。終極關懷,以人為本、美善相樂,傳達生命情調與美感,至大美人生境界。儒學追求之哲宗“一個自己返回自己的圓圈”, 世界精神太忙于現實,太馳騖于外界,故而人們以經驗世界的方式回到內心,轉向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園。以人為本,傳達生命情調與美感。儒道相融、家國情懷,愛善相因、薪火相傳,儒學革故鼎新。協真善美、美善相樂,至秩序和,以博大豁達的家國情懷、舍棄有限“小我”至無限“大我”之真理永恒。

關鍵詞:此在沉淪 固本守真 美善相樂 家國情懷

中圖分類號:B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3-0075-02

一、此在沉淪,儒學現狀

儒學,乃中華心魄之所在。在構建塑造漢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歷史長河里無可替代。儒學之人文關懷生生不息,以生生之德彰顯生生之美。儒釋道相融之新儒學執著追尋人生意義,感知體認境界追求之啟悟、在現世中體現生生之美。方東美先生語:“現實生存的淵藪,不符理想,可能境界含藏美善價值,殊難實現,是現實與可能隔絕,罪惡與價值乖違。人類奇跡現實,如沉地獄,末由游心可能,契會善美,故哲學家之理想,生不如死,常以抵死為全生之途徑?!盵1]儒學演進過程同時是不斷克服相反現象的過程。

儒學發展與人性發展分不開,馬克思說:“在任何情況下,個人總是從自己出發的 ,但由于從他們彼此解釋他們的行為不需要發生任何聯系這個意義上來說他們不是唯一的,由于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盵2]就社會發展而言,作為社會群體中的個體需要得到保障;就人性而言,個體需要得到發現及肯定,在這一過程中人性日益完善,個性日益豐富,馬斯洛層級體系中最高級的自我實現理想得以實現,“人的一般本性”差距在減小,純理論而言,幾千年來儒學伴隨社會發展、人性的完善而革故鼎新。

然暗昧痼弊之日多、世風日下,每下愈況——此在的沉淪?,F代人的空虛無聊、恐慌及生命無意義感。人總習慣經驗的去認知,國人經驗的群體意識中“我”的不在場狀況,致使體會不到自我的孤獨和離群索居感。其二,儒學之墮如利祿之途。世人談儒學重形而輕意,儒學熱浪潮迭起,但大多隨波逐流,未能把握其旨,偏離其宗?!半S著社會的發展,個人的需要——包括個人的權利、自由、尊嚴、快樂、幸福等——將日漸提高其滿足度,最終獲得全面、充分的實現,人的個性也必然越來越豐富的強烈。而這樣的演進過程同時又是不斷地克服其相反的現象的過程?!盵3]

經驗性的不在場“走向無的無”常常背離人們應當理解的東西,儒學表達的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需要——去理解的思想運動。當下儒學的沉淪,表現為閑談、好奇和兩可。人云亦云、套話連篇,失去判別力,封鎖了對儒學根基的理解。

在儒學傳播過程中,不免被斷章取義,“從自身出發保持在遮蔽性之中”以至于三人成虎偏離其宗。當下亟待解決問題是讓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儒學精神不在遮蔽中,去掉它的面紗,以真理醫現代人靈魂上頑疾,正可謂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儒學演進中在不斷克服其相反顯現,故而儒學整體傳統之恢復不可能的現實情況下,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儒學傳統繼續發揚:積極入世意識、重義輕利、誠信。分有、共享與再現儒學精神,把握內在、保真持久,打破沉淪、固本守源,再現儒學價值與輝煌。

二、固本守真,美善相樂

1.終極關懷,創造性轉化

儒學固本之路,美善相樂。中國傳統為樂感文化,此中真善美的追求從未停止,可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愛善相因,先哲的智慧匯為華夏文明文化之生命源泉,是中華民族興旺發展的不竭動力之所在。儒學此世的快樂,它不離人世,不離感性又超越它們?!扒楦斜倔w”“樂感文化”,以此為生活的真諦或人生歸宿,或回天地境界,此華夏傳統精神核心彰顯對人的終極關懷。

儒學傳達的思想歷三千年而彌新。關于實現理想:進取精神,為實現自我理想孜孜不倦、永不灰心,戮力同心、眾志成城;有關教育,有教無類,對現世生活的肯定;關乎人生情懷,孔顏樂處,安貧樂道達觀人生。當下之人即便處于大數據時代,能夠做到如上幾點即為傳承儒學之旨,尋得儒學之宗。恰如孔子曰“吾與點也”的人生境界追求。

2.革故鼎新,既在張力

儒學發展絕對動力與既在張力決定人們經驗世界的方式,看聽甚至品嘗等都保持著它特有的不可揚棄的秘密。文字傳承,愛善相因,薪火相傳,正視并實現了過去的純粹現時性?!袄斫馕淖值钠孥E:某種陌生的僵死的東西轉變成絕對親近的和熟悉的東西。沒有一種我們往日所獲得的傳承物能在這方面與文字媲美?!盵4]儒學精神的再理解重組與架構在于經典文本的解讀與挖掘。

也能夠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穿插關于誠信方面的內容,強化學生對誠信的理解,積極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誠信行為,提高學生學習誠信思想的積極性。同時,教師要能做到為人師表,為學生樹立誠信的榜樣,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增強學生的誠信道德品質。其次是家庭教育。家長作為和孩子接觸最多的家庭成員,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教導孩子做一個誠信之人,凡事言出必行,遵守自身的承諾,從小做起,養成良好的誠信習慣。

(三)個人是早期儒家誠信思想傳承的關鍵

“言”出“躬”必“逮”[1],即說過的話必須履行。如果輕易許諾,卻不能實踐,那就是失信,而失信之人是很難立足于社會的??鬃釉嬲]他的弟子們說:“人而不信,不可知其也?!盵3]即說人如果不講信用,即使有其他才能,又有何用處呢?因此,做人要言而有信,做一個信守承諾的人,才能立足于社會,才能對誠信思想的傳承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早期儒家誠信思想的發展

傳統誠信模式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有親而信”的格局,而現代社會,這種格局逐漸瓦解,產生誠信的社會環境相比于過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市場經濟占主導地位的現代社會中,早期儒家誠信思想的作用還有用嗎?還存在價值嗎?答案是肯定的。我們要摒棄其局限性,完成傳統向現代的發展,為傳統誠信注入新鮮的血液。

第一,實現道德誠信向制度誠信發展。傳統誠信思想是建立在血緣、地緣的基礎上,社會上缺乏相對應的誠信制度保障機制。道德誠信向制度誠信的發展才能更好適應當代社會誠信發展的需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靠單純的道德規范,很難長久滿足現代市場經濟的需求,必須依靠法律的制約來制衡誠信違法行為,完善以法律為根本的誠信制度,才能建立起合理的信用秩序。

第二,實現品德誠信向責任誠信發展。早期儒家誠信思想是人們一直追求的道德規范,但應與當今的社會環境相結合,注重實踐。因此,在當今社會的不同的公民應遵守相應的責任,這就使得讓人從你平時行為來判斷你的道德價值,觀察你個人是夠具備誠信守信,還要觀察你有沒有令社會、他人信任的能力。

第三,實現主觀誠信向客觀誠信發展。早期儒家誠信思想受到時代環境的影響,誠信思想在個人身上的體現主要是通過一種人格自律的形式實現的,自我修養在個人誠信思想形成過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罢\者,自誠也”,即誠信來源于自我內心的道德修養,為人處世必須表里如一。以法律為中心的當代信用體系,反映了當今時代的誠信特征,只有通過法律這種強有力的手段,才能真正保證在全球化的今天每一個人的誠信行為都受到保障,才能真正促進誠信思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公山.先秦誠信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李學勤.論語注疏[A].十三經注疏[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唐賢秋.孔孟荀的誠信思想比較及其啟示[J].唐都學報,2005.

[4]唐賢秋.道德的基石——先秦儒家誠信思想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5]吉宇飛.先秦儒家誠信思想及其現代價值[D].西安工程大學,2016.

責任編輯:韓 丹endprint

猜你喜歡
家國情懷
淺析家國情懷教育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的運用
思想,因“家國情懷”而健康
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
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教育
核心素養與語文教學的家國情懷
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論穆旦詩歌的家國情懷
中國現代通俗文學的抗戰敘述和家國情懷
王文杰的家國正劇
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家國情懷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