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勞動范疇的性質

2018-03-17 07:01
關鍵詞:恩格斯性質勞動者

一、問題的提出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范疇眾多,只能用范疇“森林”的提法表征這種狀況。例如,商品、貨幣、資本、價值、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剩余價值、絕對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等等。如果把問題具體化,看看馬克思對勞動范疇的使用情況,我們就會對這一點更加深信不疑。馬克思多學科、多層面和多角度地理解勞動,眾多加限定詞的勞動范疇出現在我們面前,例如,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一般勞動和特殊勞動、手工勞動和機器勞動、總體勞動和局部勞動、自主勞動和從屬勞動、徭役勞動和雇傭勞動、奴隸勞動和農奴勞動、婦女勞動和兒童勞動,等等。

如何理解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勞動范疇的含義?它們是否只具有政治經濟學含義?貌似過分的究問實則并不過分,對于真實再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勞動范疇的豐富內容而言,探討和回答這兩個問題重要到生命攸關的程度。

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勞動范疇出現于敘論商品二重性環節,旨在說明商品二重性源于勞動二重性即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暗示讀者,馬克思的勞動范疇只具有政治經濟學含義。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中,勞動范疇出現于敘論物質生產力環節,旨在說明生產力的要素構成即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和勞動者。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暗示讀者,馬克思的勞動范疇具有哲學含義,但它被包容于生產力范疇之中且從屬于生產力范疇。檢視馬克思文獻特別是政治經濟學文獻便知,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顛倒了勞動與生產力之間的邏輯關系。在馬克思原生態語境中,生產力包容于勞動范疇之中且從屬于勞動范疇,是勞動的內涵之一。學術專著中的情況也不容樂觀,例如洛維特在他那部著名的《從黑格爾到尼采》中說,“馬克思始終僅僅在經濟學上把握勞動問題”。*卡爾·洛維特:《從黑格爾到尼采》,李秋零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第381頁。這樣的判斷與馬克思文獻中有關勞動的真實思想南轅北轍。上述例證是“盲人摸象”行為,馬克思勞動范疇豐富內容的大部分被這種行為丟掉了。

勞動范疇的豐富含義和重要地位促使馬克思多次作出定義性說明,《資本論》第一卷中的界定最為著名:“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人自身作為一種自然力與自然物質相對立。為了在對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質,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頭和手運動起來。當他通過這種運動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變自然時,也就同時改變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蘊藏著的潛力發揮出來,并且使這種力的活動受他自己控制?!?《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7-208頁。結合其他地方的論述,*《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27頁;《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4-65頁。我們能從馬克思對勞動的界定中歸納出如下內容。第一,勞動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第二,勞動是生產關系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第三,勞動是“從社會經濟結構方面來看的社會”。第四,勞動是“合乎目的的活動過程”。第五,勞動是勞動者“體力和智力發生作用的過程”。第六,勞動“賦予對象以形式”即改變對象的物質存在形態。第七,勞動資料作為導體發揮作用。第八,勞動從活動形式變為存在形式。第九,勞動在改變對象的同時也在改變自身。第十,勞動過程是主體與客體之間辯證的互動過程,同時也是主體的自我確證過程。如此豐富的內容客觀存在于馬克思勞動范疇中。稍加思考便能發現,這些內涵當然具有政治經濟學含義,但除此外它還包含哲學、歷史學、法學、工藝學和社會學等學科性含義。

完整再現馬克思勞動范疇中的豐富內容是一項浩大艱巨的工程,一篇學術論文的理論邏輯空間難容其闊。變通的辦法是梳理馬克思對勞動性質的揭示,以其證明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范疇中勞動范疇內容的豐富程度。

二、勞動的原型性質

馬克思在不同時期和文獻中不斷地界說勞動的一般性質,我們把這種性質命名為原型性質。典型論述出現于《資本論》第一卷:“勞動過程,就我們在上面把它描述為它的簡單的、抽象的要素來說,是制造使用價值的有目的的活動,是為了人類的需要而對自然物的占有,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一般條件,是人類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條件,因此,它不以人類生活的任何形式為轉移,倒不如說,它為人類生活的一切社會形式所共有?!?《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215頁。結合其他文獻中的論述,我們發現馬克思對勞動原型性質的規定計有八個方面的內容。*《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57、56頁;《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第923頁;《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77頁。第一,勞動是人類勞動力的耗費。第二,勞動是制造使用價值的活動。第三,勞動是為滿足人類需要而對自然的占有。第四,勞動是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一般條件。第五,勞動是人類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條件。第六,勞動為人類社會生活的一切形式所共有。第七,勞動是人之生命的表現和證實。第八,勞動作為人之生命的表現具有超越社會歷史時間和空間的性質。勞動原型性質八個方面的內容可謂豐富。它們是馬克思看待勞動問題的邏輯起點和比照標準,也是馬克思看待社會歷史問題的邏輯起點和比照標準,基于此,才能判斷出勞動的其他性質。如上內容當然具有政治經濟學性質,它們客觀地存在于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理論之中,例如是勞動價值論的邏輯起點。但是,它們更具有哲學性質,這種性質無法被生產力要素構成論的理論邏輯空間所容納。這說明,勞動范疇具有更加豐富的哲學意義,社會歷史勞動決定論是這一意義的集中表現,它是馬克思方法論歷史唯物主義中核心性和基礎性的命題。

三、勞動的歷史性質

個體勞動是過程,人類整體勞動也是過程。過程與過程的前后相繼形成歷史,既形成個體勞動的歷史,又形成人類整體勞動的歷史,勞動具有歷史性質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勞動的歷史性質是一般性提法,把這種提法具體化,指稱對象就會顯現出來。勞動的歷史性質指稱三項內容。其一是勞動要素的歷史性質,即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和勞動者各自的歷史性質。其二是勞動社會形式的歷史性質,即勞動的技術形式、組織形式和法權形式的歷史性質。其三是勞動觀念的歷史性質,即勞動者自己感知勞動和他人與社會評價勞動的歷史性質。馬克思非常重視勞動的歷史性質問題,研究和論說更是不遺余力。例如,《資本論》第一卷中的第四篇是《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集中考察雇傭勞動的技術形式、組織形式和法權形式的歷史性質,所用篇幅竟占去全書總篇幅的四分之一左右。勞動具有歷史性質的原因不難理解。馬克思在《致安年科夫》的信中說,“人們永遠不會放棄他們已經獲得的東西,然而這不是說,他們永遠不會放棄他們在其中獲得一定生產力的那種社會形式。恰恰相反。為了不致喪失已經取得的成果,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成果,人們在他們的交往(commerce)方式不再適合既得的生產力時,就不得不改變他們繼承下來的一切社會形式?!绷硗?,“隨著新的生產力的獲得,人們便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而隨著生產方式的改變,他們便改變所有不過是這一特定生產方式的必然關系的經濟關系?!?《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44頁。生產力的核心是勞動力,這里的力既指稱能力,也指稱作為結果的效率。稍加解釋的馬克思思路意在告訴安年科夫,為了保住已經獲得的勞動成果,為了獲得更多和更大的勞動成果,人們必然會不斷地改變勞動的社會形式,以便適應勞動發展的需要,這就形成了勞動社會形式的歷史。又如,生產力進而作為生產力核心的勞動力為什么會發展?馬克思依據任何時代都存在的經驗事實回答問題:“因為需要會擴大?!?《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第928頁。

馬克思關注和研究勞動的歷史性質問題,既有一般性的理論需要,也有特殊的理論需要。就前者說,勞動的歷史性質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搞清楚和說明白這一事實,是建立“勞動的政治經濟學”的前提。*《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頁。就后者說,搞清楚進而說明白勞動的歷史性質是為了滿足批判資產階級經濟學的需要。資產階級經濟學為了掩藏剝削事實,采取的手段之一是混淆一般勞動即原型性勞動與雇傭勞動的區別,要達到的目的有二,一是使剝削的源頭消失不見,二是為資本家和地主對雇傭勞動者的剝削作合理性辯護。馬克思對資產階級經濟學做法的揭露如下:“很清楚,資本是以作為雇傭勞動的勞動為前提的。但是,同樣很清楚,如果作為雇傭勞動的勞動是出發點,以致勞動一般和雇傭勞動合而為一好像是不言而喻的事情,那么資本和被壟斷的土地,也就必然會表現為勞動條件的自然形式,而與勞動一般相對立?,F在,資本表現為勞動資料的自然形式,從而表現為純粹物的性質和由勞動資料在一般勞動過程中的職能所產生的性質。因此,資本和生產出來的生產資料就變成了同義詞。同樣土地和被私有權壟斷的土地也變成了同義詞。因此,天然就是資本的勞動資料本身也就成了利潤的源泉,土地本身則成了地租的源泉?!?《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第934頁。馬克思的揭露也是發現,這一發現使人們擺脫了資產階級經濟學的障眼法,直擊資本家和地主剝削的起源之處,而發現的實現是區分勞動歷史性質的功勞。

四、勞動的預設性質

馬克思在詳盡界定勞動范疇時說出了如下話語,因其意味深長而值得全部引用:“蜘蛛的活動與織工的活動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筑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他不僅使自然物質發生形式變化,同時他還在自然物中實現自己的目的,這個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為規律決定著他的活動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須使他的意志服從這個目的?!?《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208頁。馬克思論述的核心內容是勞動的預設性質,即在勞動過程開始之前對勞動過程及其結果的籌劃和預判。表面看,它產生和存在于勞動過程開始之前,實際情況是,預設行為是勞動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沒有預設行為的勞動過程不可想象。從一個角度看,勞動的預設性質使人之勞動與動物的本能性活動區別開來,是人之本質的表現之一;從另一個角度看,勞動的預設性質源于和依賴于勞動主體的能力和價值偏好,是勞動主體之主體性的外在表現之一。

限于語境邏輯的約束,馬克思未能充分展示勞動預設性質中包含的哲學性內容,他只是告訴我們,勞動中存在預設性質及這種性質與勞動活動的關系。稍加思考我們就能發現馬克思對勞動預設性質的論述中存在如下哲學問題:主體與設定客體的關系問題,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關系問題,觀念性存在(預設)與現實性存在(預設將要變成的現實)的關系問題,現在與未來的關系問題,目的與實現目的的手段之間的關系問題,自由選擇與條件約束的關系問題,過程性存在與結果性存在的關系問題,預設與確證的關系問題,想象與科學的關系問題,等等。探討并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就能更加深刻和具體地領悟馬克思勞動預設性質思想中的哲學性內容。

五、勞動的創造性質

馬克思論述勞動創造性質的文獻有很多,主要是兩種文獻,一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二是《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在前者中,馬克思論述所使用的概念和命題密集且來得突然,思辯色彩濃重并加雜借用于費爾巴哈的哲學范疇。但是,它思想深刻,啟人心智:“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界,人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就是說是這樣一種存在物,它把類看做自己的本質,或者說把自己看作類存在物。誠然,動物也生產。動物為自己營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貍、螞蟻等。但是,動物只生產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東西;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動物只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生產,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影響也進行生產,并且只有不受這種需要的影響才進行真正的生產;動物只生產自身,而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的產品直接屬于它的肉體,而人則自由地面對自己的產品。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固有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62-163頁。馬克思在人與動物比較的語境中論述勞動創造性質的思想,雖然用“實踐”和“生產”概念表達勞動的含義,但思想內容的豐富和深刻是無可爭辯的事實。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中,馬克思在論述勞動創造性質的問題時用語準確且形象生動,如下提法足以證明這一點:“勞動是活的、造形的火”,“物通過活的時間而被賦予形式”,“造形活動”,“塑形活動”,“客體的塑形”,“從活動變成存在”,“創造形式的活動”,等等。把這些提法還原到馬克思的論述語境中,就可發現勞動創造性質的思想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不僅如此,馬克思的如下論述更加雄辯有力:“自然界沒有造出任何機器,沒有造出機車、鐵路、電報、自動走錠精紡機等等。它們是人的產業勞動的產物……是人的手創造出來的人腦的器官;是對象化的知識力量?!?《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第256、258、481、259、197-198頁。綜合馬克思的提法和論述得出如下結論不能被認為是唐突之舉。其一,勞動的創造性質是與勞動密不可分地交織在一起的客觀事實。其二,馬克思非常重視勞動的創造性質問題并有精深研究,研究結果的表述有根有據且全面深刻。其三,馬克思關于勞動創造性質的思想具有創造性,人類思想史中還沒有哪一個思想家像馬克思這樣,對勞動的創造性質問題論述得這么全面、深刻且形象生動。

六、勞動的受動性質

如果人之勞動只具有創造性質當然是好事,但這種好事并不存在于歷史和現實中,與勞動創造性質同時并存的還有勞動的受動性質即受制約的性質。馬克思以勞動的歷史和現實為客觀基礎看待勞動性質問題,關注并論述勞動的受動性質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勞動的受動性質表現于三個層面。

第一,一般意義的勞動的受動性質。馬克思指出:“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就是說,它的欲望的對象是作為不依賴于他的對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是,這些對象是他的需要的對象;是表現和確證他的本質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對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09頁。在主體與客體辯證關系的高度看待勞動的受動性質,對象對主體的約束性質便表現出來??腕w是需要的對象,但需要與需要的滿足是一對矛盾,矛盾性質決定了主體不能自行其是,作為主體的勞動者必須對客體的情況了然于胸并見諸行動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對于主體而言,這是任務,也是挑戰。

第二,勞動在社會形式中表現出來的受動性質。人之勞動并非在純自然狀態或真空中進行,勞動者也不是純自然人,這就決定了勞動是社會歷史的人在特定社會形式中進行的勞動。這樣的勞動受到各種條件的制約是必然的。就勞動主體而言,會受到主體能力、主體的價值偏好和意志品質等方面的制約;就勞動的社會形式而言,勞動會受到勞動的技術形式、組織形式和法權形式的制約。馬克思在講到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機器勞動時說,“機器勞動極度地損害了神經系統,同時它又壓抑肌肉的多方面的運動,奪去了身體上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動。甚至減輕勞動也成了折磨人的手段,因為機器不是使工人擺脫勞動,而是使工人的勞動毫無內容?!?《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486-487頁。馬克思論述中勞動的技術形式和組織形式對勞動的約束只不過是例證,它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表明,勞動社會形式對勞動的約束客觀存在。

第三,勞動受偶然事件的約束。任何生產力都是勞動的生產力,與勞動無關的生產力不存在。勞動與生產力之間的必然聯系使勞動受生產力制約成為客觀事實。但是,生產力不是靜態存在而是動態存在。動態存在之中就包括偶然情況的出現,使客觀存在的生產力變為不存在,而與此有必然聯系的勞動便會受到這種動態性質存在的制約。馬克思在講到這一情況時說,“某一個地方創造出來的生產力,特別是發明,在往后的發展中是否會失傳,完全取決于交往擴展的情況。當交往只限于毗鄰地區的時候,每一種發明在每一個地域都必須單獨進行,一些純粹偶然的事件,例如蠻族的入侵,甚至是通常的戰爭,都足以使一個具有發達生產力和有高度需求的國家陷入一切都必須從頭開始的境地?!?《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99-560頁。

三個層面的理由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基于此作出結論順理成章:勞動確實具有受動性質。

七、勞動的技術性質

勞動的技術性質是勞動過程中勞動者秉有的經驗和知識水平,勞動資料內含的科學技術水平。水平可以有高有低,總體趨勢是由低級向高級發展。任何勞動都具有特定的技術性質是能被確定下來的事實。這樣的事實向經濟哲學提出了必須回答的問題:勞動技術性質的哲學內涵是什么?馬克思說,“勞動資料是勞動者置于自己和勞動對象之間、用來把自己的活動傳導到勞動對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綜合體?!?《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209頁。對勞動資料的界定表明,馬克思運用的是主體、客體及二者之間辯證關系的哲學分析框架。要害之處在于,勞動資料是主、客體之間的中介,勞動的技術性質存在于此,發揮作用于此,重要性也在于此。凡是勞動都是主、客體之間的關系及過程,凡是勞動都是有中介的主、客體之間的關系及過程,勞動者是主體,勞動對象是客體,勞動資料是中介,由此形成了三種關系。勞動者與勞動對象之間的關系,這一關系具體化為勞動者與勞動資料之間的關系和勞動資料與勞動對象之間的關系。勞動者使用勞動資料,勞動資料為勞動者服務;勞動資料幫助勞動者改造勞動對象使其具有使用價值,與此同時,確證勞動者勞動之前的預設正確與否和勞動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這種主、客體之間關系的硬性約束是否有效率及效率的高低,勞動者素質和勞動資料內含的科學技術水平對勞動者擺脫這種硬性約束具有根本性作用?;诖?,馬克思對勞動資料內含的和由科學技術水平決定的勞動的技術性質給予充分肯定:勞動資料對認識已經絕跡的“經濟的社會形態有重要意義”,由此可以說,勞動資料是人類勞動力發展的“測量器”和勞動借以進行的社會關系的“指示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210頁。上述分析及其結論基于一般性的假定而來:勞動者與勞動資料沒有發生法權性分離,二者之間是結為一體的關系?;氐娇陀^的社會歷史及現實如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者與包括勞動資料在內的生產資料發生徹底分離,在法權意義上勞動者自由到一無所有的地步,勞動者必須依賴于資本才能生存。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勞動技術性質典型代表的“機器直接成了縮短必要勞動的手段。同時機器成了資本的形式,成了資本駕馭勞動的權力,成了資本鎮壓勞動追求獨立的一切要求的手段。在這里,機器就它本身的使命來說,也成了與勞動相敵對的資本形式”。*《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第300頁。這說明,勞動的技術性質一旦被資本利用就會發生作用向度的根本性變化,由為勞動者服務和確證勞動者的主體地位變為資本家壓迫剝削勞動者的幫兇,成為勞動異化的推動力量。

八、勞動的組織性質

像勞動的技術性質一樣,勞動的組織性質同樣內在于勞動,其歷史與勞動同始終。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指出,我們越往前追溯歷史,進行生產的個人越不獨立,起初以家庭為經濟組織單位,然后是各種形式的公社。*《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頁。奴隸制社會中的生產活動同樣具有組織性質,想一想遺留下來的世界文明奇跡即各種大型工程,這一點就好理解了。封建社會中的勞動個體性較為明顯,但真實情況是家庭既是社會生活單位,又是經濟活動單位,而農奴勞動的分工協作性質是客觀事實。馬克思論述勞動組織性質問題時的主要分析對象是以機器體系為勞動資料的工廠,我們從這里更能領略馬克思有關勞動組織性質的經濟哲學思想。馬克思說,“資本主義生產實際上是在同一個資本同時雇用人數較多的工人,因而勞動過程擴大了自己的規模并提供了較大量的產品的時候才開始的。人數較多的工人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或者說同一勞動場所)為了生產同種商品,在同一資本家的指揮下工作,這在歷史上和概念上都是資本主義生產的起點?!弊⒁怦R克思的用詞,“同一個資本同時雇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生產同種商品”,“同一資本家的指揮”,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人數較多的工人”,“勞動過程擴大了自己的規?!?,“提供了較大量的產品”。這些用詞的相互連結,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的組織性質形象生動地出現在我們面前。這種勞動組織性質追求的目標有兩個。其一,在生產組織內部追求產品生產活動的連續性、劃一性、規則性、秩序性和勞動強度,此為企業效率。其二,在生產組織的社會市場性意義上,追求以利潤形式為扭曲性表現的剩余價值。*《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374、400、384頁。在馬克思看來,如上涉及到的諸多因素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是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組織性質的歷史性和邏輯性起點,做到了邏輯與歷史的有機統一。

資本主義性質的勞動組織有一個歷史演化過程,這就是由手工作坊到手工工場再到工廠。馬克思集中筆墨分析的是后兩種組織形式。這兩種勞動組織之間有本質區別,馬克思為我們指出了這種區別:“在工場手工業和手工業中,是工人利用工具,在工廠中,是工人服侍機器。在前一種場合,勞動資料的運動從工人出發,在后一種場合,則是工人跟隨勞動資料的運動。在工場手工業中,工人是一個活機構的肢體。在工廠中,死機構獨立于工人而存在,工人被當做活的附屬物并入死機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486頁。兩種勞動組織形式對比的核心內容是勞動者的地位,勞動者與勞動資料和勞動組織的關系發生了根本變化,在物質形態的意義上說,勞動者由主動變被動,由機構的有機組成部分變成了死機構的附屬物。前后對比表明,資本主義勞動發展到工廠這種組織形式是歷史的進步,它以“資本的文明”形式表現這種進步,用馬克思的話說,“它榨取這種剩余勞動的方式和條件,同以前的奴隸制、農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社會關系的發展,有利于更高級的新形態的各種要素的創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第927-928頁。

馬克思更關注因而著墨更多的是工廠這種勞動組織形式給勞動者帶來的致命性傷害。稍作梳理和歸納,傷害的客觀性內容就會出現在我們面前。第一,工廠制度過嚴過細的分工把工人變成了除服務于資本的需要外毫無適應能力因而毫無生存能力的“畸形物”。第二,機器的運用使勞動變得容易,婦女兒童進入工廠勞動使男性工人的價值貶值。第三,婦女進入工廠勞動使哺乳期的嬰兒無人照看,致使嬰兒死亡率上升。第四,兒童進入工廠勞動便阻斷了智力發育過程,人為地造成了兒童智力的荒廢。第五,婦女兒童進入工廠勞動使男性工人對資本專制的反抗力度減弱。第六,工廠使用機器以便提高勞動效率,使大量工人失業,造成了過剩的勞動人口。第七,機器運轉的快節奏使勞動者的勞動強度提高。第八,工廠勞動形成了兵營式的紀律,勞動者受到的約束難以忍受。第九,工廠勞動的工作環境污染更加嚴重。*《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417、453、457-458、460、463、472、488、490頁。相對于勞動者而言,勞動組織須臾不可分離,但勞動組織的性質如何,對勞動者的存在具有生命攸關的影響。為勞動者而來且與他或她相匹配的勞動組織是他或她的生命依托和主體地位的確證,如原始社會的勞動組織;視勞動者為工具且與他或她的主觀想法背道而馳的勞動組織,如資本主義性質的工廠,則意味著他或她生存于牢籠之中且主體性不斷地被泯滅。

九、勞動的法權性質

勞動的法權性質歷來被研究者所忽略,這與馬克思始終關注和研究這一問題適成鮮明對照??勺鳛槲墨I證據的有:《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和《資本論》。勞動法權性質的要害是勞動者與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勞動過程和勞動產品的法權關系,這種關系對勞動者及其勞動具有根本性影響。

在原始社會,勞動者與所有權絕對統一。在奴隸制社會,作為奴隸的勞動者人身是奴隸主的財產,是會說話的工具,所以作為奴隸的勞動者與所有權徹底分離。封建社會情況變得復雜起來,農奴為領主勞動時便與所有權分離,而當他為自己勞動時,勞動與所有權便相對地統一起來。手工作坊師傅的勞動能做到與所有權統一,但手工作坊中的學徒和幫工則不能。資本主義社會勞動的法權性質變得更為復雜,虛假性和欺騙性參雜其間,馬克思集中時間和精力分析的正是這種勞動的法權性質。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發現了資產階級經濟學的致命性缺陷:從私有財產的事實出發,但從來不對這一事實作出說明。馬克思還發現,私有財產的主體本質是勞動,作為資本的私有財產是對勞動及其產品的支配權。勞動與作為資本的私有財產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作為資本的私有財產對勞動的支配是如何發生的?這種支配是如何被資產階級經濟學用合理合法的外衣掩蓋起來的?寫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時,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領域初試身手,研究功力還不足以邏輯與歷史有機統一地解決問題,變通的辦法是邏輯推理,實際情況是問題還在那里客觀地存在著。*《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55、178、130、177頁。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和《資本論》中,這樣的問題得到了徹底解決。

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的《貨幣章》結尾處,馬克思說了一段延續《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發現的問題的探討但主題更明確更深刻的話:“我們已經看到,在簡單流通本身中(即處于運動中的交換價值中),個人相互間的行為,按其內容來說,只是彼此關心滿足自身的需要,按其形式來說,只是交換,設定為等同物(等價物),所以在這里,所有權還只是表現為通過勞動占有勞動產品,以及通過自己的勞動占有他人勞動的產品,只要自己的勞動產品被他人的勞動購買便是如此。對他人勞動的所有權是以自己勞動的等價物為中介而取得的。所有權的這種形式——正像自由和平等一樣——就是建立在這種簡單關系上的。在交換價值進一步的發展中,這種情況就會發生變化,并最終表明,對自己勞動產品的私人所有權也就是勞動和所有權的分離;而這樣一來,勞動=創造他人的所有權,所有權將支配他人的勞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192頁。馬克思把流通區分為兩種。一種是簡單流通,在這里勞動與所有權直接統一。二是“在交換價值進一步的發展中”形成的流通。正是在這種流通中,情況發生了驚天逆轉,勞動與所有權出現了徹底性分離。這樣的分離不是發生于簡單流通領域,而是發生于簡單流通之后的生產領域,用馬克思的話說,“貨幣單純地轉化為生產過程的物質因素,轉化為生產資料,就使生產資料轉化為占有他人勞動和剩余勞動的合法權和強制權?!必泿刨Y本轉化為生產資料在簡單流通領域中完成,但生產資料轉化為占有他人勞動的權力則是在生產領域中變為現實。在生產領域中,勞動力使用價值使用過程的神奇作用發揮出來,作為資本的私有財產以剩余價值形式被創造出來。*《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360、257頁?;诖?,馬克思一針見血地指出,資本家的利潤和地主的地租“是法律上的合理存在,而不是經濟上的合理存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292頁。工資的情況如何?馬克思的論述徹底揭穿了資產階級經濟學的虛假之處和辯護本質?!肮べY的形式消滅了工作日分為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分為有酬勞動和無酬勞動的一切痕跡。全部勞動都表現為有酬勞動?!薄耙虼丝梢远?,為什么勞動力的價值和價格轉化為工資形式,即轉化為勞動本身的價值和價格,具有決定性的重要意義。這種表現形式掩蓋了現實關系,正好顯示出它的反面。工人和資本家的一切法的觀念,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一切神秘性,這一生產方式所產生的一切自由幻覺,庸俗經濟學的一切辯護遁詞,都是以這個表現形式為依據的?!?《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619頁。

如上的引述和分析表明,勞動絕不僅僅是勞動者的事,也不是如簡單流通領域中勞動產品與勞動產品交換那么簡單,它是社會性進而是政治性和法律性的事情。進入文明社會后,任何勞動都是社會發育特定程度的產物,滿足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需要,更是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規定范圍內的勞動。由此說,法權性質內在于勞動之中,是勞動的內生變量,與法權性質無關的勞動或超然于法權性質之外的勞動并不存在。認識到勞動具有法權性質是正確認識勞動的前提條件之一。

十、勞動的基礎性質

在馬克思對勞動基礎性質的論述中包含極其豐富的內容。相對集中論述這一內容的文獻有:《德意志意識形態》《致安年科夫》和1859年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時說,“物質生活的生產即勞動?!薄斑@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正是整個現存的感情世界的基礎?!?《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80、529頁。這里的概念含義和概念之間的關系已交待清楚。勞動即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它是“整個感性世界的基礎”?!盎A”是關系性概念,與非基礎相對應。用馬克思的話說,“基礎”與非基礎的關系是“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1頁。人們把上述思想簡單化為經濟決定論的公式隨意使用甚至濫用,馬克思氣憤地說,“有一點可以肯定,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87、583、586、587頁。稍好一點的概括是生產力決定論,但這種概括也非馬克思本意。沒有勞動或生產,生產力就無從談起。真正符合馬克思本意的是勞動決定論,規范性說法是社會歷史勞動決定論。

思想進程演化至此向我們提出了新問題:勞動決定論的指稱對象是什么?這是馬克思著意回答的問題。特定性質的勞動決定個人、社會、歷史和意識是什么樣的。我們以馬克思對個人的論述證明這一點:“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命,他們自己就是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20、523、524、531頁;《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42-43、43-44、47、49-50頁。勞動具有如此的基礎性決定作用不難理解??此坪唵蔚膭趧觾群瑯O其豐富的關系,把這樣的關系揭示出來就可發現,個人、社會、歷史和意識的真正源頭是勞動,在起源、存在和發展三種意義上都可以樣說。例如,勞動包括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這是作為主體的勞動者與作為客體的自然之間的改造與被改造關系;勞動包括人與他人之間的關系,這是勞動過程中勞動者之間的分工協作關系,基于這種關系而來的是市民社會與國家;勞動包括人與歷史之間的關系,勞動者憑借歷史遺存勞動,勞動延續歷史,推動歷史的發展,推動歷史發展的過程是創造歷史的過程;勞動包括人與自我意識之間的關系,通過勞動可以確證勞動者的主體性地位,也可以驗明勞動者勞動的社會歷史性質,等等。

綜觀馬克思關于勞動基礎性質的論述可以得出如下結論。第一,這是社會歷史性客觀事實的描述和概括,經驗性證據隨處可見,俯拾皆是。第二,這既是如何看待社會歷史的方法論,也是如何看待個人的方法論。把馬克思基于勞動基礎性質論述的歷史唯物主義命名為方法論歷史唯物主義,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第三,基于和理解馬克思關于勞動基礎性質的論述,其他重要思想,如勞動哲學本體論、勞動者主權論,人學歷史唯物主義,主、客體之間的辯證關系是唯一適用的哲學分析框架,等等,才能被真正地理解。

結 論

以上的引證、分析和論證表明,馬克思勞動范疇中存在極其豐富的內容,絕非政治經濟學含義所能容納和代表。僅作為生產力構成要素的哲學性理解并非馬克思勞動思想的全部,大量重要內容被拋入視野黑洞之中?;貧w馬克思原生態語境,依據馬克思文獻特別是政治經濟學文獻理解勞動范疇,其豐富程度以及令人吃驚的含義就會出現在我們面前。這一點做到了,馬克思思想體系的存在形態就能顯現出來,其內核是勞動思想,其他內容則是基于對勞動的理解而來。

猜你喜歡
恩格斯性質勞動者
馬克思恩格斯青年時代詩歌創作再評價
勞動者
隨機變量的分布列性質的應用
色彩的堆積——邁克爾·托恩格斯作品欣賞
勞動者的尊嚴不應被“扔”在地上
完全平方數的性質及其應用
九點圓的性質和應用
馬克思、恩格斯對中國的觀察與預見
厲害了,我的性質
在云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