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路軍“第一槍”,我們自己造

2018-03-20 03:36崔建東崔建文
文史博覽 2018年2期
關鍵詞:制造者槍械槍管

崔建東 崔建文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博物館文物征管部的文化庫房里珍藏著不少國寶級文物,其中有兩件國寶級文物有著特別的意義。第一件,是我軍自行研制和生產的第一支步槍——無名式馬步槍(以下簡稱“第一槍”);第二件,是將無名式馬步槍稍作改進后被彭德懷命名的“八一式馬步槍”。 2017年9—10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博物館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展覽中展出了我軍“第一槍”,引得眾多觀眾駐足觀看。

提起中國步槍的發明創造,人們想到的往往是漢陽造、沈陽造、太原造和鞏縣中正式,其實,這幾種五花八門的步槍都是外國圖紙、中國仿制的,挨不上中國自行設計、發明創造的邊。

而中國真正的“第一支自行研制和生產的步槍”,誕生于1939年4月25日,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陜甘寧邊區,由陜甘寧邊區機器廠槍械修造部制造的,主要設計制造者劉貴福由此獲得了毛澤東“劉貴福同志,你是生產戰線上的英雄”的褒獎。

“第一槍”主要制造者劉貴福

毛澤東為劉貴福題詞

“第一槍”誕生的最為難能可貴之處,是它的發明制造者們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各種困難,在設備不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發揚自己動手、自力更生的精神制造出來的。

70多年前的延安很艱苦,誰能想到,“第一槍”的誕生和制造地竟然是在簡陋的車間里。說是車間,其實就是簡陋的棚子,四面透風,冬天寒風凜冽,夏天熱氣騰騰,但是,為了制造出八路軍自己的步槍,制造者們不懼寒風凜冽、不怕熱浪襲人、不畏艱難困苦,硬是在缺少設備,尤其是在制造槍械機床沒有動力設備無法開動的情況下,想方設法開動機器制造出了八路軍自己發明創造的我軍“第一槍”。

“第一槍”的發明創造,驗證了毛澤東那句膾炙人口的至理名言:“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寶貴的。在共產黨領導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間奇跡也可以造出來?!?/p>

抗戰時期,為保證我軍源源不斷得到軍火接濟,八路軍總部即著手建立自己的軍事工業。1937年10月21日,毛澤東致電周恩來、朱德等:“我們必須在一年內增加步槍一萬支,主要方法自己制造?!?/p>

1937年11月,八路軍總部發出指示,要求各師、旅、團、游擊支隊及地方政府和自衛隊都要招募技術工人,開辦修械所和炸彈廠,以解決迫切的修械問題和制造地雷、手榴彈問題。這時,全國人民的抗戰熱情高漲,不愿當亡國奴的產業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一批批投奔八路軍、新四軍。劉貴福就是這時來到的延安。

劉貴福是山東人,家境貧寒,從小學徒制槍造炮掙錢來養家糊口,由于天資聰明,逐漸成了制槍造炮的能工巧匠。1935年在太原槍炮等兵工廠打工,“一二·九”運動波及太原后,他和工友們積極響應,1936年參加西盟會積極抗日,1937年9月參加八路軍,12月到達延安。

當時的延安,物資極度匱乏,朱德總司令一個月的津貼只有5元,然而,卻給劉貴福發28元。兵工廠的廠長、政委和原來的工人吃的是雜糧,而給劉貴福等新來的骨干人才吃的是白饃,這些使劉貴福他們感動萬分。

劉貴福等人面對僅有的幾臺槍械制造機器均沒有動力設備無法開動的困難,不畏艱險,開動腦筋,想出了用人力搖動轉輪帶動機器運轉的土辦法,即在每臺機床前都設置個自制的大輪子,工人搖起大輪子,用皮帶帶動機器旋轉,大輪直徑一般都有一米多,一個工人搖動;八尺車床最大的大輪直徑約兩米多,需要兩個工人對搖,搖輪工人聽從機器操作工人的命令:搖或停。就這樣,無動力設備的機器在人力帶動下不僅開動起來,并且運轉自如。

制造槍管要用槍管深孔鉆床,然而,八路軍沒有。由于日本人嚴密控制,買也買不到,怎么辦?“第一槍”的制造者們集思廣益,科學設計,土法上馬,竟然制造出了中國(也可以說是世界上)首臺土洋結合的槍管深孔鉆床,即在一個長條板凳前面架起一個石頭磨盤,安上搖把,負責槍管鉆孔的工人像“磨剪子熗菜刀”的師傅那樣,騎在長條板凳上,把槍管毛坯插在磨盤中心孔里,用肩膀將鉆頭頂在槍管毛坯的中心。鉆頭則是在一根細長的鐵桿的前端焊上刀頭,另一個人搖動磨盤飛快旋轉,帶動槍管毛坯轉動,鉆頭漸漸前進,進入槍管的深部,直至貫通。

由于當時八路軍沒有專用的槍械金屬零件表面防銹處理設備,“第一槍”的制造者們又發明創造出一種巧妙、實用、簡單的“烤藍”工藝,即在火爐里鋪上一層煙煤,控制好適當的溫度,把金屬零件放在煙煤上,金屬零件經過加熱、煙熏、氧化,再反復用皮油在表面上擦,使金屬零件表面上形成一層黝黑锃亮的薄膜,從而達到槍械金屬零件的防銹要求,而且防銹能力相當好。

在汗流浹背的搖輪師傅和聚精會神操作機床師傅天衣無縫的配合中,在制造車間特有的機油和金屬削皮的味道之中,在發明制造者們歡欣鼓舞中,我軍“第一槍”誕生了。

此后一年時間里,劉貴福等又在反復聽取意見、不斷進行試驗的基礎上,對“無名氏馬步槍”進行改造,并于1940年4月成功進行了實彈射擊。

該槍口徑7.9毫米,短而輕,槍身長不到1米,槍重僅3.36公斤,近似馬槍,后坐力小,但槍身和刺刀總長超過三八大蓋,拼刺刀占盡優勢,折疊式三棱刺刀在槍下方,用按鍵扣合,拼刺時可隨手甩出,槍托內還可存放小型修理工具等等。

解放軍史上第一支自制步槍

該槍由劉貴福在八路軍總部,向彭德懷、徐向前等首長匯報時,受到彭德懷“好槍!好槍!”的好評。由于,當天是1940年8月1日,故取名為“八一式馬步槍”。

從此,“八一式馬步槍”在抗日戰場上發揮著重要作用,深受戰士喜愛。從1940年8月1日起至1945年抗戰勝利,近9000支“八一式馬步槍”裝備了八路軍,極大地提高了八路軍的戰斗力。甚至1949年太原解放時,彭德懷看了從閻錫山軍隊繳獲的步槍,還搖著頭說“不如我們的八一式馬步槍”。

此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幾十年里,雖然我軍的步槍幾經更改,但是,“第一槍”的優點始終伴隨著步槍的發展,比如,折疊式三棱刺刀在槍下方,用按鍵扣合,拼刺刀時可隨手甩出等等。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經過戰爭洗禮的世界各國,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及戰后的幾場戰爭,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美軍在越南戰爭的慘痛教訓中,深刻地認識到,步槍已經失去遠射程的意義,短小精悍是步槍發展的趨勢。

這個遲到了幾十年的結論,與當初“第一槍”誕生的重要意義不謀而合。由此,世界步槍的“輕型化”是從中國開始的結論,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共識。

因此,世界各國槍支專家,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及二戰以來,步槍的“輕型化”的發展歷程總結為三大階段:

第一階段起自1939年中國延安的我軍“第一槍”;第二階段起自1943年德國的突擊步槍;第三階段起自1966年美國在越南戰爭的小口徑步槍。

所以,認為我軍“第一槍”和中國八路軍開創了“輕型化”步槍,中國是世界步槍“輕型化”始祖的說法,毫不夸張。

猜你喜歡
制造者槍械槍管
槍械圖鑒——VKS狙擊步槍
槍械圖鑒——TS12霰彈槍
傳奇制造者B-25(下)
槍械的“外掛神器”
傳奇制造者B-25(上)
鄉村振興模型的“制造者”——袁家村模式,成為一個著名的商用標識
加裝MIST—22微聲槍管的魯格10/22半自動步槍
海爾“空凈合一”空調:室內潔凈空氣制造者
中國05式5.8毫米沖鋒槍
大口徑機槍槍管失效規律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