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皇之美:基于甲金文字的三代禮樂美考索

2018-03-21 08:53張同標
中國書畫 2018年1期

◇ 張同標

探討古代書畫美學的起源,我們以為從文字考釋出發是比較妥當的。因為文字可以看作是人文思想的固化,并借由文字普及到整個族群、團體,經過不斷地演化和沉淀,最終成為社會的共識。這些信息保留在文字形體之中,又能與先秦古籍相互印證。當代人對美的理解暫且不論,古代先民對美的認識和理解,由“皇”“美”等文字中透露出來的信息表明:當時人理解的美可以概括為“皇皇之美”,多用于莊嚴的場合,如專用于祭祀的皇舞裝束等,強調正大、莊嚴的美感,成為儒學觀念的基礎組成部分,是禮樂精神的一部分。簡言之,在三代秦漢時期,沒有后世那樣基于個性私人化的情感之美,只有涵泳禮樂表現集體意志和群體共識的皇皇大美。當時還無所謂書法繪畫等純藝術門類,不過后來的書畫藝術借助于儒學傳承,一方面成為發強剛毅的內在文脈,另一方面,也導致了書畫小道的觀念,書畫藝術也極少使用“美”作為批評術語。

一、“美”與“皇”的文字學解釋

東漢建光元年辛酉(121),許慎撰成的《說文解字》表進于朝廷。許書是為了基于文字本義以探求經傳大義,更多的是出于對他那時今文經學家的不滿意,說他們過于穿鑿附會,曲解圣人教誨。許慎本人試圖通過對古老字義的解釋,探尋圣賢的本意?!懊馈薄盎省倍?,據中華書局影印清同治十二年陳昌治刻本〔1〕:

卷一王部:皇,大也。從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自,讀若鼻,今俗以始生子為鼻子。胡光切。(第10頁)

卷四羊部: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臣鉉等曰:羊大則美。故從大。無鄙切。(第78頁)

許書說解文字的依據是小篆字形。限于客觀條件,許慎只能大致依據李斯統一整理過的小篆字形為基礎進行闡解。然而,作為依據的小篆字形,經歷了漫長的演變,有相當一部分在流傳過程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文字造型已經不足以體現造字之初的本義?,F代學者有幸見到了許慎無緣目睹的甲骨文和鐘鼎金文,由此形成了與許慎不同的解釋。美皇二字也是如此。

美,甲金字形與許慎依據的小篆字形有較大差異?!把虼鬄槊馈钡睦斫?,被普遍認為不相信。王獻唐的解釋很有代表性:

也就是說,“羊大為美”的“羊”與“大”這兩者,都因為甲骨文的發現被否定了。所謂“羊”,其實是毛羽的象形,這是王獻唐突破許樊籬的束縛,完全擺脫羊的暗示,堪稱慧眼獨具。所謂“大”,其實是正面站立的人,象形。正面人形作“大”,側面人形作“人”,兩者不同,據許書義例推求,正面人形多為君長之象。據此,我們推測,所謂“美”,就是頭飾毛羽正面站立的君長形象。然而,是不是一定是君長之形,那也未必,因而古代圖像流露出的信息表明:君長可以飾羽,而其他人也可以飾羽。

(左)圖1A 內蒙古所謂三皇巖畫摹本

(右)圖1B 人面魚紋圖摹本

皇,甲骨文未見,僅見于金文,大體上可以推斷“皇”的出現年代要晚于“美”?;实膶懛ㄓ卸喾N,皇字的上半,大體上由圈狀和豎向排線構成。圓圈是冠冕的粗略表現,豎向排線表示栽插在冠冕上的羽飾。這是強調冠冕,強調羽飾加之于冠冕,而美字則沒有這樣強調冠冕的跡象?;首譃楣诿嶂?,我們征引郭沫若的看法:

《周禮·春官》樂師有“皇舞”,鄭司農云:“皇舞者,以羽冒覆頭上,衣飾翡翠之羽?!编嵭疲骸盎?,雜五采羽,如鳳皇色,持以舞?!奔创颂幓首至x?!帧抖Y記·王制》“有虞氏皇而祭”,〔鄭玄〕注云:“皇,冕屬也,畫羽飾焉?!蔽乙猱嬘痫椫嵋嗍呛笃鹬?,古人當即插羽于頭上而謂之皇。原始民族之酋長頭飾亦多如此。故于此可得皇字之初義,即是有羽飾的王冠。我現在略案時代先后,且舉幾個金文皇字的例子在下邊:

圖2 銅器上的羽冠人物圖像,采自《中國古代物質文物》第203頁

這不很明顯地表示著在國王頭上頂著一頂有裝飾的帽子嗎?這裝飾,在初顯然就是羽毛,其后人文進化,可能用別的金玉之類的東西來代替了。故皇字的本義原為插有五采羽的王冠,其特征在有五采羽,故五采羽即謂之皇。后由實物的羽毛變而為畫文,亦相沿而謂之皇。引伸之,遂有輝煌、壯美、崇高、偉大、尊嚴、嚴正……等義。到秦始皇而固定成為帝王之最高稱號。這是皇字的一部變遷史。

以上美皇二字的本義考察是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我們的貢獻在于把這美皇兩字聯系起來加以解釋,認為兩者是同源字,是同一事相的分化孳乳。前引郭沫若所引的字例中,前四個皇字的下半,都不是“王”,我意仍然是站立的正面人物,是與“大”同樣的象形。甲骨文多見美字,是殷商中后期已為習見之字,而于周代金文極見出現。由美分化而來的皇,不見于甲文,而多見于金文。美皇二字的流行時期正好前后相接。我們推測這是因為皇字盛行,取代了美字的緣故。金文中的皇,多作形容詞使用,由冠冕之屬引申為大也、美也,由美飾之象引申為形容比況之辭。略示如下:

皇—本義:冕屬。禮王制“有虞氏皇

而祭”。

—引申:大也。說文“皇,大也?!?/p>

—引申:美也。鄭注“皇,美也?!?/p>

圖3 人面魚紋圖,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彩繪陶盆盆高19.3厘米,口徑44厘米,西安半坡博物館藏

圖4 舞蹈紋圖,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彩繪陶盆,盆高12.7厘米,口徑28.5厘米,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先民的起初階段,部落君長猶如非洲酋長那樣頭飾羽毛以莊嚴自己。巫覡之舞意在祈福禳災,大概也臨時采用了酋長的羽飾?!抖Y·王制》“有虞氏皇而祭”,頗疑皇作皇舞解,有虞氏以皇舞為祭祀?;饰?,飾羽而舞?;饰枰嘧?舞。鄭玄注《春官》云“故書皇作?……?讀為皇,書亦或為皇”,又注《王制》云“?,音皇,本又作皇”。在鄭玄的視野中,?皇兩字在舞名這一義項下有兩種寫法。許書釋?云:“樂舞,以羽翿自翳其首,以祀星辰也?!?舞,?從羽,是皇舞為飾羽而舞之證。鳳凰字古作鳳皇,因五色羽而得名,可證皇為羽飾輝煌瑰麗之證。美有美舞之義,皇也有皇舞之辭,同樣是頭部飾羽的武舞,這類舞蹈不是現代意義的愉情適性之舉,而是有虞氏以皇舞為祭祀那樣的莊嚴樂舞。羽舞屬于文舞,還有一種執干戚的武舞(刑天舞干戚),兩者合稱“萬舞”。詩云“方將萬舞”,毛傳“以干羽為萬舞,用之宗廟山川”,鄭玄箋“以萬者舞之總名,干戚與羽鑰皆是,故云以干羽為萬舞”,清人陳奐《傳疏》說得更明白:“干舞有干與戚,羽舞有羽與旄,曰干曰羽者舉一器以立言也。干舞,武舞;羽舞,文舞。曰萬者,又兼二舞以為名也?!比f舞用之宗廟山川的祭典,或者如許慎所說以?舞祭祀星辰,顯然是莊嚴肅穆的重要儀式。

圖5A 鸛魚魚斧圖,彩繪陶畫,縱47厘米,橫32.7厘米,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圖5B 《鸛魚魚斧圖》之張紹文摹本

現代學者基于甲金文字,認為美字的上半是頭部羽飾的變形,下半是正面的人,既非羊大為美,亦非羊人為美〔3〕。頭部羽飾,通常是部落酋長,或是巫舞的裝束?;首忠差愃?,上半也同樣是羽冠之形,下半有不同的看法,我意仍是正面人形的訛轉整齊。相比較而言,皇比美明顯強調了表示冠冕的一道圓圈,羽飾是插在冠冕之上的,而美字則不見冠冕,可能是羽飾直接插入發髻的,至少不強調冠冕的存在。由美到皇,堂皇莊嚴的意味更加濃郁了,透露了人文進步的某些消息,體現了衣冠文明的興盛。子曰“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他心目中的郁郁之文理應包括衣冠之制?;拭蓝謩t是儒學禮樂精神的濃縮,也不是現代意義的美趣美意?!懊馈毕取盎省焙?,皇是由美的基礎發展起來的?!懊馈钡拿阑里椫x一直沿用至今,皇者大也,多用于堂皇之義,由觸目所及的羽飾之美轉化為人文觀念,從具體的視象轉化為抽象的禮樂精神。

二、基于考古文物的考察

郭沫若釋皇,特別注意到“古人當即插羽于頭上而謂之皇”,“皇字的本義原為插有五采羽的王冠”。杜金鵬《說皇》以此為基礎,注意到良渚文化玉器的“獸面紋”、大汶口陶器“刻畫符號”、龍山到商周的玉禮器雕刻神像、商周青銅器無處不在的饕餮紋,均與皇字有關,“與皇字聯系起來的神靈形象,均表現在統治者使用的禮器上。這些貴族所崇拜的神靈,應即當時的最高神祇(大概是始祖神),皇冕象征著至高無上的地位與權力”〔4〕。

確實,在繪畫和接近繪畫的藝術文物中,描繪的人物形象有多半是出于禮儀功能的。早在良渚文化的玉器上,如玉琮、玉斧等,刻畫著許多繁縟的人物面部形象,有羽冠狀的飾物,大致與甲骨文字所映的情形相似??紤]到美皇二字流行的時代范圍,良渚玉器上的人面形象,可能與美的對應關系更加明顯,而青銅器的部分饕餮紋可能與皇的關系更加明顯。

據中新網的報道:2017年伊始,中國北方巖畫研究所研究人員在調查內蒙古狼山地區數千幅史前巖畫中,發現罕見的“史前三皇體系巖畫”。發現者把皇字與光線聯系起來理解,也是文字學界的一種理解。不過,就發表的圖像看,表現一個站立的人物(圖1A),頭戴高冠,高冠與面部的外側環繞著一圈突出物。這些突出物與其理解為光線,倒不如像我們這樣理解為羽飾。研究者結論的意見,我們是贊成的。他們認為“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發現的‘史前三皇體系巖畫’周圍沒有看到戰爭廝殺的場面,也沒有未來生計狩獵的場面,只有和諧的體育、祭祀、慶典等方面的巖畫組圖,客觀反映出史前這里存在一個較完備的宗教活動體系”〔5〕。

像內蒙古巖畫這樣,頭部飾羽的例子,在其他文物中也能偶有發現。比較常見的有以下四例(圖2)〔6〕:一、浙江鄞縣石禿山出土戰國銅鉞飾羽人物;二、廣西貴縣羅泊灣出土銅鼓飾羽圖像;三、廣西西林普馱屯出土銅鼓飾羽圖像;四、同上所出銅鼓戴羽飾者乘船圖像。第一例是劃船者,第四例是乘船者,都與船有關,第二第三兩例看起來是舞蹈形象。其中,第二例廣西銅鼓紋飾的飾羽者尤為明顯。圖像中很難看出羽毛是如何插在頭上的,至少冠冕的特征不明顯。這些人物也看不出尊貴的身份。所以,我們傾向于把這些形象理解為某種儀式中的飾羽人物,即古文字中“美”,前者王獻唐的文字學解釋也沒有強調身份問題。內蒙古狼山巖畫的發現者把巖畫與皇字聯系起來,認為畫中人的身份尊貴,然而,按漢代經學家的理解,皇者大也,皇帝就是大帝,皇并不是帝王的專稱,帝才是專稱。金文中屢屢出現的皇考之類,都不能解釋帝王。在秦始皇之前,皇與帝王無關。

考慮到文字創制只能取其大略,美皇二字固然以羽飾為基礎,但是不是當時一定只用五色羽作為裝飾,這也不一定。甘肅出土的彩陶上描繪了人面魚紋(圖1B、圖3),以魚的形象作為裝飾,推其大意,圖像中的魚與文字中所表現的五色飾是相通的。只是魚還兼有食物的實用功能,而五色羽只是純粹的裝飾。以魚為飾、以羽為飾,導致這兩者差異的原因不是很清楚。

誠如學者所云,良渚玉器和青銅器的面部頭像,都不能像傳統那樣理解饕餮之類的神獸。湖南寧鄉出土的“大禾”款方鼎,四面各有淺浮雕的碩大面部像,尤為接近現實人物?!按蠛獭奔础澳辍钡墓爬蠈懛?。禾,許云:“年,谷熟也?!薄洞呵铩坊腹辏骸坝心??!薄豆攘簜鳌罚骸拔骞冉允?,為有年也?!焙系揽h出土了中國最早的水稻種子,說明這里的農業很早就發展起來了。鼎面上有人物面部與企望豐收有關,有可能是豐收神。河南、陜西的青銅器上,典型的紋飾是饕餮紋,實際上也是簡化了、神秘了和裝飾了的人面紋,雖不能確定某些的神格屬性,但無疑都是當時人“所崇拜的神靈”,無論如何,這些神靈圖像承擔的是理性精神,而不是個人化的情感。

被稱為元始鼻祖的繪畫作品,有甘肅大地灣的地畫、河南的鸛鳥魚斧陶缸畫、浙江的黑陶畫像等,情況各有不同。中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鸛鳥魚斧陶缸畫(圖5A、圖5B)可能更多地體現中國傳統審美的早期情況。陶畫位于缸的腹部,一只白色的鸛鳥,高腿短尾,曲頸圓眼,長嘴上叼一條大魚,面對一柄斧頭。有意思的是,圖像沒有像其他彩陶畫那樣考慮如何與器物配合?!袄L畫者把所有的形象都放在器物的一側,以此來確定觀賞者的視角。就此而言,他是把圓形的甕體當作平展開來的畫面處理的。嚴格地說,這些形象已不再是器物的‘裝飾’,而是一幅完美的繪畫作品了?!保钚隆吨袊L畫三千年》)雖然現在人的心目中,鸛鳥魚斧圖是“完美的繪畫作品”,但這幅畫卻并不是純粹的藝術審美。這件陶缸是當時的葬具,相當于后來的棺槨,陶畫應該與喪葬觀念相關,或者說,陶畫的藝術美服務于喪葬之類的禮儀功能。后世出現在壁畫的繪畫(圖6、圖7)也都是類似的情形。

同是彩陶時代的裝飾紋樣,與古史傳說中的黃帝命史皇作畫約略同時,可視為中國藝術的第一抹霞光。以中原仰韶文化的彩陶紋飾為例,我們注意到紋飾大多集中瓶罐的肩部,當時人席地而座,最先映入眼簾的就是瓶罐的肩部,而其他各部分的紋飾極為罕見。在瓶罐的肩部裝飾,表明當時已開始了有意識的審美思維。瓶罐紋飾所體現的美感,有可能是比較純粹的以美為美,未必會摻入其他莊嚴觀念的。中國傳統藝術可以追溯到久遠的史前時代。繪畫是圖像,但并不是所有的圖像都可以稱為藝術,只有那些具有審美內涵的圖像才是藝術,而審美內涵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唯美的,也可能是儀禮觀念的附庸。

無論如何,將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形象表現為繪畫,所表現的有可能就是情志。西安半坡出土的一件舞蹈盆(圖4),內壁畫三組人物手牽著手,每組五人,像是在跳舞。當人像蕩漾在滿盆子的清水中,舞蹈的美感真是動人極了。這是我們的看法,當時的畫者未必如此想,但總歸是某種情感的表現,這種情感當然帶有藝術審美的理念。

舞蹈彩陶盆的畫者并不完全是為了藝術審美,但也不能因此否認畫者創造藝術美的主觀愿望。但之所以起到裝飾美化的作用,前提條件是這些繪畫作品自身具備的審美因素。先秦時期的陶器、銅器,在當時無疑都是很重要的。器物上裝飾的繪畫,對物主來說,或是美化,或是威儀的需要,而對于畫者來說,自然是出于藝術創作的愿望,因為彩陶瓶罐肩部紋飾表明藝術審美的主觀向往早就形成了。只是傳統的文化觀念中,認為那些承擔著人文因素的圖像才是繪畫藝術的開始,并不刻意考究人類歷史到底在什么時候產生了第一幅圖像。就像《詩經》中,西周只尊祀教人耕作的公劉,公劉之前就忽而不視,公劉是人文始祖。就藝術而言,這個人文的核心底層就是“皇皇之美”。

三、基于先秦古籍的考察

頭部飾羽是美皇二字的本義,而在實際運用中多使用引申義:像頭部飾那樣美,引申為一切美感的總稱。頭部飾羽,后來朝著兩個方向發展,一是“美”,單純的唯美主義,是耳目所接的美音美色。二是“皇”,雖然源于美,卻由于多用于莊嚴場合,逐漸與莊嚴威儀聯系起來。彩陶瓶罐肩部紋飾可能是唯美主義的,而《鸛鳥魚斧陶圖》卻是作為禮儀觀念的呈現。這兩種藝術美,傳統的儒家學者更重視后者。先秦典籍中的美,多用“媺”或“媄”,側重于視覺的美好。許云:“媄,色好也。從女從美,美亦聲?!倍巫ⅲ骸皨Z,色好也。按凡美惡字可作此?!吨芏Y》作媺,葢其古文?!眿Z是美字用于女性外貌美的分化字。美,“在不與狀況相混的情況下,是專指味聲色而言的”〔7〕,而皇側重于儀式或威儀的禮樂美。

古人在談論詩歌時表露的“詩言志”,《毛詩》注疏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薄霸娧灾尽钡摹爸尽辈⒉皇俏覀兘裉炖斫獾那楦?,而是一種莊嚴的諷頌?!霸娧灾尽?,最早大約是在《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記趙文子對叔向所說的“詩以言志”?!渡袝贰肚f子》《荀子》也都類似的話,都是就《詩經》而言的,志主要的是指政治抱負、政教懷抱。詩序情志并言〔8〕,仍然是以皇美正大的思想意識為前提的。

從文學字的角度看,美皇二字的本義都是頭部飾五羽的全體象形字,而在先秦古籍的實際使用引申義的諸例可以看出,美側重于視感美好,皇側重于禮樂莊嚴。不過,孔孟儒家使用的“美”,往往視覺美與禮樂美并出,孔子《論語》說“先王之道斯為美”“子謂韶盡美矣”“宗廟之美”,道德禮教的意味濃厚,大概是許謂所謂美善同意的根據所在??鬃优紶栆灿袉渭円曈X美的用例,“美目盼兮”,應該是視覺所及的美麗明眸,偏偏注家卻以為“美女雖有倩盻美?,亦須禮以成之也”(四部叢刊影印日本正平本),這后世儒家以禮解美?!睹献印肥褂眠^17個美,據楊伯峻的意見,其中16個可以解釋為“美好、美麗”,如“羽旄之美”,另一個經常被提到的“充實之謂美”(第十四篇第二十五章)〔9〕,被視為“孟子所用術語”〔10〕。東漢趙歧《孟子注流》:“己之可欲,乃使人欲之,是為善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有之于己,乃謂人有之,是為信人,不意不信也。充實善信,使之不虛,是為美人,美德之人也。充實信善而宣揚之,使有光輝,是為大人。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是為圣人。有圣智之明,其道不可得之,是為神人?!保ㄎ臏Y閣四庫全書本卷十四上)趙歧的意見很明白,“充實善信,使之不虛”謂之美德之人,美德是以“善”為基礎的,與美感無關。所謂美,與善同意,是善的另一種提法。朱熹也有類似的意見〔11〕。倘若更進一步,從《禮記·樂記》和荀子的《樂論》看,兩者都沒有使用“美”這個字。美,沒有成為儒家美學的核心概念。后世的書畫藝術同樣也沒有把“美”當作批評概念,這不會是偶然的。

圖6 迎賓拜謁圖,洛陽八里臺西漢墓山墻橫梁右端,磚質彩繪,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

圖7 北魏司馬金龍墓屏風漆畫,縱20厘米,橫40厘米,山西省博物館藏

禮樂文明起源并成熟于中原地區。中原地區的藝術是莊嚴肅穆的,而南方地區,在當時卻是刀耕火種的蠻荒之地,南方的《楚辭》卻代表著另外一種美人香草的浪漫奇瑰。就在中原的銅壺畫像表現征戰、農桑的時候,南方的漆木器上觸目可見的卻是飄揚的云氣、詭異的神靈。中原的龍靜穆凝重,而南方的鳳卻是飛揚飄忽的。就像是儒墨二家只就現實的具體情境展開討論,而老莊卻將他們的精神情懷逍遙在天地大道之中。楚夏文化不同的美學觀念雖然是事實,而荊楚的云氣和神靈卻也同樣不是單純的唯美主義,也同樣是以某種莊嚴的情志作為內在依托的。

思想是莊嚴的,表現形式是美的??鬃优c莊子,各有自己的政治抱負,都是莊嚴的。而表現形式不同,莊子善于瑰麗的想象力,運用詩一樣的語言,這就是表現上的動人之美。這種美,固然是莊子用來表現心志的手段,而表現其他思想也可以運用這樣的語言。換句話說,思想和表現各有相對的獨立性。言之無文,行之不遠??鬃拥乃枷?,即所謂的“言”,是他門人弟子記錄的雅化口語片斷,呈現思想的語言美感,即所謂的“文”,遠不及莊子?!把浴币卜Q為“質”,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因而就思想哲理的角度看,儒家學者更熱衷于孔孟而疏遠于莊騷,就文學藝術美的角度看,詩詞文章書畫之士更熱衷于莊騷而疏遠于孔孟。

三代秦漢的藝術觀念是什么呢?張彥遠云“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并運”,庶幾近之。孟子云“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謂神”,以善信為基礎,追求的是“美大圣神”,這個意見,我們基于古文字,理解為“皇皇之美”。這是側重于社會倫常的莊嚴禮樂,而不是感發于物色人事的吟詠性情。

注釋:

〔1〕(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陳昌治刻本,1963年。

〔2〕《金文詁林》第2411頁引《中國文字》三十五冊二頁《釋每美》?!豆盼淖衷b林》第四冊第184頁引《中國文字》第三十五冊《釋每美》。

〔3〕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80頁,引蕭兵說:“美的原來含義是冠戴羊形或羊頭裝飾的人(‘大’是正面而立的人,這里指進行圖騰扮演、圖騰樂舞、圖騰巫術的祭司或酋長),最初是羊人為美,后來演變為羊大為美?!敝咭罁捉鹱中?,說:“細審諸文,皆由兩部分構成,上邊作羊,下邊作人,而甲文大訓人,像一個正面而立,攤著兩手叉開兩腿正面站著的人。大和羊結合起來就是美。這些字形,都像一個大人頭上戴著羊頭或羊角,這個大在原始社會里往往是有權力有地位的巫師或酋長,他執掌種種巫術儀式,把羊頭或羊角戴在頭上以顯示其神秘和權威?!?/p>

〔4〕杜金鵬《說皇》,《文物》,1994年第7期。

〔5〕內蒙古發現史前三皇體系巖畫,http://art.people.com.cn/n1/2017/0111/c226026-29015756.html[2017.1.15],認為“甲骨文和金文的皇字由三部分構成:一、中間是一人面,以圓圈和一點代替;二、頭部閃閃發光,三條光線也代表多條光線;三、底部是‘土’字。同時‘皇帝’的‘皇’和‘發光’的‘光’字是同音字”。

〔6〕孫機《中國古代物質文物》,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203頁。

〔7〕前揭《中國美學史》,第79頁。

〔8〕荀子說:“性之和所生,精合感應,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保ā墩罚┻@是說人之性能對外界的事物發生感應,好惡喜怒哀樂等情則是人對外物發生感應的結果,并非性原來所具有的?!稑酚洝吩疲骸胺惨粽?,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边@些意見我們也是贊成。差異在于對性的認識。儒家認為性的本質是禮樂,以禮樂之性感知外在事物。文藝家認為性的本質是藝術,是審美,是以藝術審美的性感知外在事物。詩序的主旨,明顯淵源于《樂記》。

〔9〕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334—335頁。

〔10〕同上,第407頁。

〔1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影印清嘉慶辛未吳縣真意堂刊本,第三冊,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11—212頁。

(作者為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