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漸近的年味濃濃的鄉愁

2018-03-27 10:24本刊綜合報道
時代青年·視點 2018年2期
關鍵詞:鄉愁回家文化

本刊綜合報道

近日,一位老人為兒子劈材過節取暖的新聞竄紅各大傳播平臺。因擔心回家過年太冷,老人劈兩千斤木材計劃分給回家過年的孩子一人一份。隨著外出打工人員陸續回家,留守的家人都在很努力做著準備,盼望和游子們團圓成為他們一年最大的期盼。

心愿:團聚是濃濃的鄉愁

春節的腳步近了,有不少思鄉心切的游子已經訂好車票,準備好回家團聚了?,F在“年”的意義好像更多在于團聚,而所謂的“年味兒”是越來越淡了,但這并不影響大家伙對“年”的期盼,因為過年可以和陪伴家人,可以跟故交相逢。

新聞故事的主角是一位來自河南省西部某山村的70多歲老人,報道顯示:宋老漢趁著天氣暖和,在家門口劈柴,地上已經堆了一大堆劈柴。老人說,兩個兒子都在城里工作,過幾天就要回來過年,今年村里天氣太冷,給他們準備點劈柴,回來了好烤火。

宋老漢有兩個兒子,是雙胞胎,盡管兒子們都已經在縣城買了房子,春節還是會回來和他一起過年。今年河南降雪較厚,氣溫也是近幾年最低,家里的水管都凍壞好幾次,孩子們吹空調習慣了,老人害怕他們回家后冷的受不了。

問老人為什么不到城里和孩子們一起過年,老人卻算了一筆賬:過年本來就花錢,城里的青菜比肉還貴,自己在門口種了二分地,用塑料布蓋著,里面種的都是新鮮蔬菜,白菜、蘿卜都在窖里,自己還養了家禽,過年殺了吃肉。仔細算算,家里的年貨雖然不多,僅僅這點菜就能省出來1000多元錢呢。

老人在家比較自由,給兒子們照看宅院,雖然是自己做飯,卻在每個兒子家里輪流住一個月,他說兩個兒子,誰也不能偏薄了。兄弟倆也是每個星期輪流回來看他,如果誰加班臨時回不了,另一個兒子也會回來看看他,老人覺得自己挺有福氣。

老人思念孩子,留守兒童也在期盼,期盼遠在外地務工的父母能早日回家團聚。每年春節,都是留守兒童和父母難得的相聚時光。盡管路途艱辛,盡管只有短暫的相聚,親情都是無法阻斷的。外出務工的年輕人,回家過年基本上有兩大心愿:一是彌補一下與孩子的親情,二是回去看望老人,盡盡孝心。

團聚雖然是短暫的,但團聚的幸福感是永恒的。

春節:難忘的青春印記

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視的一個節日。

大家總愛說“年味兒”不見了,那不見的“年味兒”去哪兒了?以前的春節是什么樣子呢?來自農村的李先生說,他小時候的春節,是一年最有盼頭的節日,李先生一一列舉了20年前過春節時的場景。

備年貨是個漫長的過程,從未進臘月就開始曬豆腐干、肉干、魚干等等,采購年貨基本上靠騎車或是步行,蛇皮袋和竹籃是主要的容器,雞魚肉蛋油鹽醬醋等食材樣樣都不能少的。接下來就要為年夜飯張羅了,臨近春節長輩們忙里忙外,蒸饃、炸油條、炸魚,然后做出一大桌豐盛的菜備著臘月三十守歲時享用。那時候,一家人圍在一起包餃子的場面一定少不了,包餃子時總會把小硬幣放到餃子里面,吃到帶硬幣的餃子預示著富貴和吉祥。吃完年夜飯全家人圍到一起看電視機,看春節晚會是每年過節必做的大事,當時最期待趙本山、陳佩斯、趙麗蓉等老一輩藝術家登臺亮相。

春節記憶較深刻的當數壓歲錢、穿新衣、走親戚了。長輩們特意到銀行換來嶄新紙幣,包上紅包,在家里等著晚輩們一個一個前來拜年時分發,錢雖然不多,拿到紅包也是相當興奮的。大年初一穿上新衣服挨家挨戶拜年之后,接下來就是提著籃子走親戚?;@子里的禮品主要是饅頭、油條、蘋果、糕點之類的土特產,和家人招呼一聲,騎車或步行就上路了。

每逢春節放假,游子們最想吃的是家鄉的美食,總覺得媽媽做的飯菜最香,記憶里的老廚房,飯桌上的一道道家常菜,陪伴著你的年少時光。其實,世界再大,你的根也在家里,不管你走多遠,父母都滿心牽掛,在外的每一個人,都想讓父母過得更好,身體變得更健康。為此他們努力、奮斗,遠離家鄉,卻沒有想過,父母要的,僅僅是“回家就好”。

留給春節的回憶很多,隨著時代的變遷,過年的習俗也在逐步簡化,但是對于新年和團圓的期盼,不論多少年都是一樣的。

留?。簜鹘y的文化脈絡

春節,一場聲勢浩大的中國式人口大遷徙又將如期上演。近年來,伴隨著春節返鄉大潮的,往往還有返鄉的人們對鄉村衰落的無限感慨。在鄉村公路越修越好、村莊越建越美、村民收入越來越高的背景下,這種擔憂的聲音為何不絕于耳?看完“面子”看“里子”,與其說人們在唱衰鄉村,不如說人們是在憂心鄉村文化的衰落。

在我國,鄉村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地域概念,它更是漫長中華農耕文明的腹地原鄉,是“記得住鄉愁”美好愿景中的鄉愁所在,是悠久歲月凝練出的傳統歷史文化的載體。經過時間洗禮的古村落古建筑,刻有“耕讀傳家”的門楣題字,記錄家族興衰的祠堂,華陰老腔、苗繡等散落在各地的優秀技藝,貌不驚人卻又身懷絕技的民間手藝人……這些豐富的傳統文化遺產都讓鄉村文化熠熠生輝。

與珍貴的鄉村文化形成強烈對比的,是鄉村這個文化載體面臨的尷尬處境——數據顯示,2000年,我國有自然村360萬個,但到了2010年,僅僅十年的時間,這個數字驟減為270萬個。也就是說,平均每天有近250個自然村消失,其中包含了眾多古村落。與此同時,伴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離開鄉村走進城鎮,人口結構的變化使得鄉村愈顯凋敝,很多傳統技藝面臨著失傳的風險。此外,有些鄉村建設被資本和鋼筋混凝土裹挾著向前,因為忽略了文化這一重要內核而迷失自我、盲目跟風,同質化發展嚴重;有些地方對祠堂、民間技藝等文化載體沒有起碼的保護意識,使得原本獨有的歷史印記和文化脈絡逐漸減少甚至消失,著實讓人惋惜。

城鎮化建設的本意當然不是讓鄉村就此退出人們的視線,恰恰相反,美麗鄉村、特色小鎮等建設工程都讓人們對鄉村寄予更多希望,也使得鄉村有了被賦予更多內涵的可能性。而這些內涵,都要建立在文化的基礎之上。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前不久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

對于越來越淡的春節習俗,民俗專家認為,走好文化興盛之路,就要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當地歷史文化發展脈絡,以虔誠的態度和充分的文化自信提煉出專屬的文化基因、喚醒深厚的文化記憶、保護好豐富的文化遺產,并在此基礎上做好傳承創新,讓藏于鄉間田野的傳統文化切實融于人們的現代生活。此外,要走好文化興盛之路,還要充分發揮鄉賢的示范引領作用,以其嘉言懿行垂范鄉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扎根。政府部門更要根據村民的實際需求有的放矢地加強公共文化建設,不斷為鄉村輸送文化新氣象,以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

凡是過去,皆為序章。留住鄉村的文化脈絡,以保護傳承不缺位換取鄉村文化的不缺失;以建設培育在行動換取鄉村文化的再豐富,那些從泥土中生長出的文化,必將在泥土中得到更好的延伸。

猜你喜歡
鄉愁回家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永遠的鄉愁
鄉愁
九月的鄉愁
回家的路(外一則)
1670天后,回家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