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中國底層攝影的社會意義

2018-03-28 15:35胡佳音
傳播與版權 2018年1期
關鍵詞:底層攝影生活

胡佳音

自19世紀攝影術在法國誕生后,攝影就成為記錄社會歷史的重要手段之一?!暗讓訑z影”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興起。在大部分時候,底層攝影成為一種主流的、正能量的積極行為,但是隨著數字媒體的不斷發展,關于底層攝影的爭議也此起彼伏。在當下,似乎只要一提及“底層攝影”,腦海中就會不自覺地浮現出滿臉褶皺的老人或者是黑白影調下生活貧困的農民,這在一方面既表現出了底層攝影的特色,同時也映射出當下底層攝影的局限性——過于形式化,而往往這樣的作品是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的。

總的來說,讓作品實現它本身的意義,底層攝影師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研究這個論題的過程中,本文收集了部分具有說服力的作品來梳理底層攝影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和改變。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底層攝影

“底層攝影”在學術界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本文通過底層攝影的拍攝特征來定義底層攝影。因此,本文所指的“底層攝影”是屬于紀實攝影的一種以弱勢群體為主要拍攝對象的影像呈現方式。

(二)弱勢群體

“弱勢群體”一詞是朱镕基在200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來的,這是中國政府文件中首次出現這一提法。弱勢群體又稱社會脆弱群體或者社會弱者群體,指的是社會上生活困難的群體。弱勢群體主要分為自然類和社會類,其中,自然形成的弱勢群體包括精神病人、兒童、老人、婦女、殘疾人等。社會構成導致的弱勢群體包括貧困地區兒童、下崗職工、性工作者、農民工、城市邊緣人群等。

二、底層攝影在中國的發展

蘇珊·桑塔格在《論攝影》中寫道:“攝影除了讓人們看到生活中的美好,也要讓人們知道現實生活中需要面對一些什么或譴責些什么,以及需要去解決些什么問題。攝影與現實一直存在一種較為概括且不穩定的關聯,以及較懷有希望也較具捕食性的將理想現實和社會現實建立一種關系?!边@當中,蘇珊·桑塔格提到的“懷有希望的一面”指的就是攝影師通過攝影這一途徑來關注社會現實。攝影這項技術它從最初作為人類記錄真實的一種手段逐漸升華為一種藝術手段,從家庭使用工具日漸成為一種為社會所需要的技術。

在我國,底層攝影的產生和發展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西方攝影的傳入

在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的攝影師開始走上了對“真實世界”的追問之路。與此同時,世界新聞比賽——“荷賽”進入中國,在中國產生了深切而久遠的影響。記錄底層群眾生活狀態的攝影作品漸漸被社會所熟知和接受,使社會的改良有一定程度的受益。

(二)合適的社會環境

1976年中國十年動亂宣告結束,一批勇敢的青年攝影愛好者用相機記錄了當時“四人幫”下臺的歷史性瞬間。這一時期為攝影愛好者提供了走向底層攝影的契機。1979年在鄧小平的帶領下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新時期文藝繁榮,為攝影的發展創造了一個自由、寬松的社會政治環境。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農民和工人成為這一時期建設的骨干力量,他們自然而然的成為文藝界歌頌和贊賞的對象。雖然這一時期的農民和工人并不是作為“弱勢群體”而出現,但這為后來中國攝影的走向奠定了基礎。21世紀初期,中國社會轉型,社會問題隨著社會發展不斷出現,民工、性工作者、乞討者、殘疾人等弱勢群體被隔絕在主流媒體之外。這促使攝影的社會功能出現,他們伸張正義,拍攝了大量以底層群眾生存環境為題材的圖像,并在社會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三)我國攝影師對弱勢群體的關注

20世紀80年代,中國攝影師的攝影主題意識越來越傾向于關注社會底層人民,越來越多的攝影師在拍攝時愈加注重人文關懷。攝影師通過鏡頭記錄社會現實,為弱勢群體發聲,成為社會變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由解海龍創作的希望工程系列照片、張鐵林創作的《看不見的人》、侯登科創作的《麥客》等作品在社會傳播,引起廣泛的社會反響,人們也逐漸提高了對貧困地區兒童、性工作者、農民等弱勢群體的關注,國家政府加強了力度采取系列措施改善社會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況。

三、底層攝影的特征

(一)拍攝對象——聚焦弱勢群體

傳統底層攝影的拍攝對象多是不為人所知的自然類弱勢群體以及為人們抗拒接觸的社會類弱勢群體,他們通常具有“受忽視性、受偏見性、脆弱性”等特征。在此僅以性工作者、城市邊緣人群、精神病患者為例,分析說明底層攝影在拍攝對象選擇上變現出來的特征。

(二)拍攝立場——平等、客觀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新聞照片的評判標準改為“新、真、活、意、情”,這也對我國的攝影師選擇怎樣的拍攝素材拓寬了視野,拍攝逐漸顯現出個人化的趨勢。底層攝影基于紀實性攝影,記錄客觀現實,展示現狀,追求真實感。創作底層攝影作品的攝影師必須以一種平等的立場客觀記錄這些人的生活影像。他們往往有著極強的人文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在創作底層攝影作品時通常不會顯性的要求社會給予任何東西,但會“隱性”的給出意見,避免對社會以及所拍對象進行直接評價,從而達到使被拍攝對象引起一定的社會關注。

(三)拍攝過程——時間長、環境艱辛

攝影師為了拍攝底層社會弱勢群體的生存狀況,必須長時間地深入到社會最底層。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直視鏡頭,如果攝影師想要拍攝出他們最真實的生活狀態,首先必須獲得他們的信任。用一句話說,就是要做到“心里有他人”。學會如何與他們相處,并且對他們一視同仁,尊重他們。通常這樣的作品不是簡單的一幅,而是一系列性的照片,因此攝影師必須同他們所拍攝的人群朝夕相處很長一段時間。這樣的拍攝過程往往是艱辛而困難的,甚至還會有遇到危險的可能。

(四)拍攝方法——捕捉典型瞬間

在拍攝技巧上,以“紀實”為主,講究眼見為實。拍攝的內容一般都是被拍攝對象日常生活的各個典型場景,具有強烈的故事性的表現。在中國,攝影師為了更強烈地打動觀者,通常會把底層攝影作品的影像色彩處理成簡單直白的黑白灰影調,影像用光上大量采用斑駁、虛實、混沌的表現手法,攝影師根據個人喜好和現場環境選擇景別和構圖,使作品在情感表達上更為復雜。通常拍攝底層群體并不是特別講究藝術手段,好的作品往往樸實無華,基于真實還原真實,是在捕捉經典的一瞬間而成為經典佳作。

四、底層攝影的社會意義

(一)底層攝影的積極意義

底層攝影的目的主要是讓那些還沒有被這個社會所關注的問題以影像的方式直觀地展現出來,能夠得到社會乃至政府的關注。相較于文字,影像的表達更為直觀、真實、震撼。就同當時看到以大眼睛女孩蘇明娟求學若渴的圖片時的感受,對那些平時生活里所沒有接觸到的卻遠比生活中更為艱辛的人群的同情,這樣的圖片形式遠比文字來的撼動人心。底層攝影通過它記錄、傳達出來的信息對受眾的思想產生較為深刻的影響,它所具有的社會意義區別于其他攝影類型。

1.對被攝對象生活境遇上的改善。在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地區間貧富差距大,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等嚴重問題,使得許多鄉村窮人收入不穩定或者收入極少,很多年輕人選擇去外地尋求生計,留在農村的多是婦女,老人和兒童。部分地區生態環境惡劣、經濟水平極度落后、文化教育水平更是令人擔憂。當鏡頭對向這些社會邊緣群體和底層群眾的生活,這些影像通過大眾傳播進入到社會大眾的視線里,引發社會關注,這種手段就成為改變被攝對象生活局面的一種方式,為底層群體提供一個改變命運的可能。

2.提高社會的能見度。底層攝影作品的出現在極大程度上表現出了多個角度的社會,社會大眾會更真切地認識這個社會,這對于社會秩序的改善會起到一個推動作用。攝影師們通過拍攝底層群體使得社會秩序得以重新構建,從而使底層群體處于和他們自身價值能夠在更大程度上相匹配的生活狀態。

3.為歷史記錄提供圖像資料。攝影不單單只是一種簡單的記錄方式,它還有著一定的社會功能,即提高社會的能見度,使底層人的生活狀態得以呈現,包括他們的傳統生活方式、民俗風情等各個方面。

4.為主流媒體報道提供借鑒。關注弱勢群體、社會環境為主要內容的底層攝影,極大地刺激了新聞攝影行業對圖像的價值取向。雖然新聞攝影也不是全然展現社會美好的一面,但為了更多地體現新聞價值以及我國新聞本身所帶有的政治宣傳屬性,新聞攝影的價值偏向更多的是指向社會發展的可觀性。

(二)底層攝影的負面效應

1.侵害被攝對象的權利。隨著底層攝影作品在社會上引起的矚目,不少攝影師爭先涌入底層攝影創作的隊伍中,這其中不乏部分為圖虛名而加入進來的攝影師。這些人一味地追求題材內容的典型化、形式化,而忽略了被拍攝者擁有的肖像權、隱私權,對被拍攝者造成了直接的傷害。

2.攝影師有“消費苦難”的嫌疑。在一些地區,盡管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狀態不是很樂觀,但是他們安于現狀,有著自己的信仰,怡然自得地享受著這種生活狀態,并不渴望能夠有這樣的機會來改變自己的生活現狀。而一些攝影師自己充當“救世主”反而打破了他們平靜的生活,對他們的生活造成不安、破壞。倘若被關注者反而因為關注而受到傷害,那么這應該是攝影師的悲哀。

當下,數字技術飛速發展,底層攝影在獲得更多題材方向、更多傳播途徑的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文化快餐化、藝術商業化的大趨勢,底層攝影似乎在這個空間里略顯尷尬。底層攝影的拍攝內容似乎被局限在一定的現實空間掙脫不出來,而這也會成為消減底層攝影作品影響力的重要因素。要如何打破這種困境,攝影在這個社會里如何發揮出它的作用是每一個攝影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猜你喜歡
底層攝影生活
航天企業提升采購能力的底層邏輯
生活感悟
無厘頭生活
瘋狂讓你的生活更出彩
WZW—bewell攝影月賽
最美的攝影
回到現實底層與悲憫情懷
中國底層電影研究探略
略論“底層”
攝影42℃展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