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美殖民地時期清教的教育活動及其影響

2018-03-30 09:05劉超楠
青年時代 2018年6期
關鍵詞:清教徒

劉超楠

摘 要:作為殖民地時期的主流文化,清教主義在北美早期殖民地時代產生了重大的社會影響、發揮著巨大的社會作用。清教的追求與理想,奠定了美國殖民地時期教育的基礎,成為這一時期教育產生的原動力和發展的催化劑,它促進了宗教倫理觀念的普及,宗教人才的培養。作為美國教育的起步階段,殖民地時期的教育具有鮮明的特點,剖析這些特點,對于研究當代美國教育的開端,探討其獨特之處和本質特征形成的歷史淵源和演進過程,把握其未來走向,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因此,研究殖民地時代新英格蘭清教主義對于了解美國、美國文化以及美國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清教徒;清教主義;殖民地時期

一、宗教迫害下的大遷徙

清教徒起源于16世紀的英格蘭,一些著名的事件導致的在1620年代至1630年代的大遷徙到新英格蘭,清教徒作為知識的傳承者,將知識從英格蘭帶來。1606年,倫敦的弗吉尼亞公司組織首批移民遷往北美。1607年,第一批移民順利抵達了北美并在這里建立了第一個移民地,為了表達對詹姆斯一世國王的感謝,他們把殖民地的名字命名為“詹姆斯敦”。英國在北美建立詹姆斯敦殖民地13年后,又在它的北面建立一個新的殖民地----普利茅斯殖民地。普利茅斯的建立,其實是英國人為了解決自己國家內部的宗教紛爭問題,希望將英國大地上的矛盾能在北美大陸上消于無形。當時的英國政府和教會的領導者對于“清教運動”的觀點非常一致,即采取各種方法來迫害清教徒,致使很多的清教徒不得不離開英國。一部分人去往宗教較為自由的尼德蘭地區,但是一些清教徒在尼德蘭地區感到自己相當不安定,找不到內心的那種安穩,于是就有人主張前往北美大陸,希望在那片地區上找到他們夢寐以求的宗教信仰自由的樂土。于在1620年9月,100多人搭載著“五月花”號輪船,從英國的普利茅斯港口出發,這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是清教徒,其他的包括貧苦農民、工匠、漁民及契約奴。但是,他們在海上遇到了風浪的襲擊,航向發生了改變,他們原本希望到達的目的地是弗吉尼亞管轄的哈德孫河區域。與此同時,他們的食物與淡水基本上已經食用殆盡,他們只得被迫在北美馬薩諸塞的一個港口登陸。因為沒有按照原先的安排到達弗吉尼亞,所以他們所持有的土地許可證就如同廢紙,沒有任何的法律效力,而移民又存在著宗教信仰方面的分歧。為了能夠有效管理和控制移民,清教徒的領導者們通過共同協商,擬定了一份管理章程,即《五月花號公約》。

二、清教徒的早期生活

新英格蘭的建立是清教徒最大的成就。1643年新英格蘭的聯合殖民地成立,包括馬薩諸塞灣,普利茅斯,康涅狄格,紐黑文。同年,新英格蘭人發表了一份進度報告《新英格蘭早期成果》(New Englands First Fruits)。這些人把文明帶進了荒野,“建立了五十個城鎮和鄉村,三四十座教堂,還有更多教士的房屋,一座城堡,一所大學,監獄,堡壘,車行道,許多事業都是由我們負責,沒有公眾伸出援助之手,擁有舒適的房屋,花園,果園,圍欄,玉米地等等,以及所有的種植園中出現的聯合體的形式和面貌,來自其他地方的陌生人看到我們在短短幾年做了這么多事,對于上帝賜福于我們的努力感到驚訝?!?/p>

在新英格蘭,這些人實行了當地的控制。他們所開發的政府主要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新英格蘭城鎮會議系統,他們的教堂是由當地的教會指導的。每個城鎮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每一個城鎮都試圖通過在內部建立和諧來避免外界的控制,通常是通過一種固定的城鎮契約和教會契約。自然,在這樣的環境下,殖民地聯邦政府在處理廣泛的問題上有一些困難問題,如稅收。盡管17世紀歐洲到處都是動蕩不安的時期,在新英格蘭,和諧盛行直到本世紀末。一些評論人士甚至把馬薩諸塞州的社會凝聚力貼上了“清教徒最大的成就”的標簽。

三、殖民地時期的教育活動

在北美殖民的開始,移民過著相當艱苦的歲月,教育更無暇多顧。不過各殖民區各依自然和社會條件而著手其事,并且與日俱增地意識到教育在移民工作中是重要的環節,在推動教育移植過程中又不乏熱情主持的賢達人士。這些清教徒抵達殖民地后聯合起來,迅速成立教堂和興建學校,抓起教育工作。那時人少而生活簡陋,由教士擔任教師,家庭、教堂和學校緊密相連。在馬薩諸塞灣殖民地地區,清教徒越來越多,一般家長早已開始負責教育子女讀寫以及傳授宗教和法律知識,后因家長知識不足而加強學校工作,由學校教師協助教士教學,馬薩諸塞灣殖民地逐漸成為發達的地區。

在清教徒的思想世界中,確保后代擁有良好的德行和純正的信仰才是延續“新英格蘭之約”最為關鍵的砝碼。如果下一代喪失了對上帝的虔誠或無視上帝的律法,“山巔之城”只能成為烏托邦,上帝賜予的“新迦南”便會被收回。因此,教育對于全體清教徒們的偉大事業和馬薩諸塞殖民地的興衰成敗密切相關?;诖朔N觀念,教育下一代的任務則不僅僅是家庭的私事,更是共同體的職責,因為教育的成敗決定未來共同體的命運。雖然家長仍然對兒童的教育負有首要的責任,但政府也必須賦予自己介入教育的權力,特別是當這種介入是為了整個殖民地的利益之時。如果家庭沒有能力和意愿履行教育兒童的職能,外在的政府就會隨時準備取而代之。因此,殖民地當局涉及教育的監管事業和開辦免費學校便具有了充足的必要性。

由于各殖民地的社會狀況和需要不同,初等學校也具有差異。新英格蘭殖民區以市鎮學校為主要類型,同時也有主婦學校和書寫學校。市鎮學校由市鎮籌款舉辦,是地方公立學校性質,具有正規學校的意味。主婦學校和書寫學校是私立的,需要收費,并且比市鎮學校收費貴,因此,學生不如市鎮學校多。這三種學校在殖民區比較普遍。移民之初,集資建?;蚧I款辦學盛行,但執行效果較差,于是馬薩諸塞灣議會出臺《1647年學校教育法》。從此,市鎮學校成為主體。

殖民地時期,拉丁文法學校是貴族接受中等教育的場所。是為高等教育做準備的階段,實際上附庸于高等學校。這是文藝復興時期在英國流行的中等學校,注重學習拉丁文和古典科目。1635年,波士頓首先創設。新英格蘭和中部殖民區都逐漸創設。南方則較少,貴族子弟多到北方學習,或者直接到英國學習。拉丁文法學校在招聘教師時,不僅重視學識,而宗教信仰和道德品質尤其重視。馬薩諸塞灣法院于1654年曾提醒學院管理人員和市鎮管學人員注意,不要聘用信仰不篤、行為不檢和違反教規的人來承擔學院教師職務和教導青少年的任務,遇到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人員,應予以解聘。各市鎮均認真執行。但是拉丁文法學校的收費較貴,這就等于對貧苦青年關上了求學的大門。雖然馬薩諸塞灣于1647年以法律強迫設立文法學校,但因為入學者太少而行不通。直到1700年只有三分之一的城市照辦了。其余三分之二或者因為居民不足百戶,或者因為沒有合格教師,不曾設校。已設者也因為沒有學生而教師沒有辦法進行教學活動,常常中途關閉。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文法學校的建立并不是群眾的需要,而是法律的強制執行,后來因為現實需要的壓力,逐漸,有些學校給部分學生到其他學?;蛘咚饺私處熌菍W習書法、算術、英語等科目。又有學校分設兩部,一部為升學者教授古典科目,一部位準備從事商業、工業生產的青年教授讀法和數學,形成二部制。但終究因為量小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拉丁文法學系慢慢失勢,到十八世紀中葉便有文實學校問世了。

在新英格蘭的移民群體中,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占絕大部分。在其他殖民地,受過大學教育的人則要少得多。于是,殖民地家庭便把孩子送到宗主國去接受大學教育。但是去英國旅途遙遠,并且花費高昂,而且能過去英國接受教育的終歸是少數。由此他們很快開始高等院校的建立。從殖民地初期到美國革命前夕,北美共出現了九所大學。成為高等學校的標志是可以頒發學士學位證書,所以,只有這九所學院被公認為殖民地時期的高等教育機構。除費城學院以外,其他八所學院都有比較濃厚的宗教背景。宗教對北美殖民地學院的建立、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師資配備、招生要求、管理體制都有很明顯的影響。與此同時,北美的宗教本身也在殖民地時期經歷了復雜的變遷,從追求理想的“神圣共和國”的政教一統演變為宗教多元化和宗教寬容。殖民地時期的絕大多數學院都是由宗教教派建成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合格的牧師,傳播宗教教義。但是,北美殖民地的發展需要各方面的人才,高等教育除了培養宗教人才之外,必然要應對社會的需要而做出調整。

四、清教主義對殖民地時期教育的影響

宗教對北美殖民地學校的建立有很明顯的影響。與此同時,宗教本身也發生了變化,從追求政教統一演變為宗教多元和宗教寬容。殖民地時期的絕大多數學院都是由宗教教派建成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合格的牧師,傳播宗教教義。但是,北美殖民地的發展需要各方面的人才,高等教育除了培養宗教人才之外,必須根據社會的發展進行調整。教派之間的激烈競爭一方面催生了各個學院不同的辦學模式和風格,另一方面也迫使它們在辦學實踐中逐步放棄嚴格的派系限制。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各個學院之間的激烈競爭調動了各個學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殖民地教育注入了活力,進一步促進了辦學的多樣性,提高了辦學質量。在這一過程中,各個學院在教派問題上逐步走向包容、自由與開放。

畢生研究清教的米勒認為清教思想并不是僵化的宗教制度,而是體現于社會各階層的文化意識和價值取向。人們不斷地對清教意識進行調整,直至清教最終被徹底世俗化,并成為美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清教徒在當時并不占據人口的大多數,但是它所倡導的特定的價值體系對殖民時期美國人的思想和價值觀、對美國人的性格的形成和發展起著持久的作用和影響。清教主義的力量在美國有一百五十年了,在十七世紀的最后三年中,清教徒的力量和影響開始顯著下降。清教的衰落有很多原因,隨著商業領袖的掌權,世俗的態度變得越來越重要。他們使新英格蘭與清教徒聯邦以外的世界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新的哲學和科學態度開始影響和軟化這種頑固的清教主義。清教幾乎是保守勢力,在當時美國這個多元化的“大熔爐”里,清教徒所提倡的統一是不可能實現的,清教徒在新英格蘭的許多地方失去了其所特有的宗教力量。

參考文獻:

[1]張孟媛.佩里·米勒的清教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2]柴惠庭.英國清教[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4.

[3]王保星.《殖民地時期美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特征》[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2).

[4]Clifford K. Shipton.The Puritan Influence in Education[J]. Pennsylvania History, Vol. 25, No. 3 (July, 1958).

[5]EverettEmerson.Puritanism in America1620—1750[M].Boston:Twayne Publishers,1977.

猜你喜歡
清教徒
霍桑是清教徒嗎?——從《紅字》中的“罪”談起
美“登陸”地標普利茅斯石被涂鴉
ARTHUR LOST in the MUSEUM
美國醉酒史
霍桑John Endicott系列短篇小說的新歷史主義研究
歌劇詠嘆調《我是美麗的少女》的音樂與演唱
主體的分解 自我的建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