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扭起秧歌,留住記憶

2018-04-02 02:15蘇堇
走向世界 2018年3期
關鍵詞:膠州小戲唱段

文/蘇堇

○起源于民間的秧歌,經過發展與藝術加工,登上了大舞臺。圖/劉富國Originating in folk society, Yangko stepped onto a big stage through development and art processing.

2018新年戲曲晚會在國家大劇院舉行。膠州秧歌在晚會開場戲《一個都不能少》中亮相,這是膠州秧歌首次出現在全國新年戲曲晚會的舞臺上。

膠州秧歌是山東省的傳統民俗舞蹈之一,屬于山東省三大秧歌之一。膠州秧歌有230多年的歷史,清代膠州包煙屯趙姓、馬姓兩家于1764年逃荒關東,沿途乞討賣唱,逐漸形成一種邊舞邊唱的形式。返回故鄉后,多年相傳改進,到1863年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形式。

2006年,膠州秧歌成為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民間舞蹈種類中山東唯一入選的項目。如今,膠州市已連續舉辦了四屆中國秧歌節,先后榮獲“中國秧歌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稱號。

六個行當、兩種形式

膠州秧歌又稱“地秧歌”、“跑秧歌”;民間稱“扭斷腰”、“三道彎”,是山東省三大秧歌之一。膠州秧歌中有6個行當,分別是膏藥客、翠花、扇女、小嫚、棒槌、鼓子。而兩種表現形式則是小調秧歌和小戲秧歌。

小調秧歌是膠州秧歌的舞蹈部分,常用隊形有“十字梅”、“四門斗”、“兩扇門”、“正反挖心”、“大擺隊”、“繩子頭”等。主要舞蹈動作有“翠花扭三步”、“撇扇”、“小嫚正反三步扭”、“棒花”、“丑鼓八態”等。音樂有“打擊樂”、“嗩吶牌子”、“民歌小調”組成。

小戲秧歌由小調秧歌派生出來,其舞蹈動律、曲牌演唱、表演與小調秧歌基本相同。演唱曲牌有“扣腔”、“西腔”等;伴奏曲牌有“八板”、“扇簸箕”等。小戲秧歌原有劇本《裂裹腳》《拉磨》《送閨女》《打灶》等72出,皆為口頭創作,大部分年久失傳,現能回憶起的僅有30余出,2012年已整理出10余出。

目前,膠州秧歌分為兩種流派。1920年,秧歌藝人陳鑾增把武術動作技巧揉進秧歌中,使其具有粗獷豪放火爆的風格,群眾稱之為“武秧歌”,又稱東路秧歌。把以劉彩為代表,以嫵媚抻展細膩見長的秧歌稱為“文秧歌”,又稱西路秧歌。后來文武兩派相互競爭,又相互學習,到2012年逐漸融為一體。

秧歌藝術植根于大眾之中

在膠州市膠東街道東小屯村的秧歌展館里,60多歲的李在會正在和搭檔一起表演膠州大秧歌,即使沒有樂器伴奏,兩人還是跳得不亦樂乎,一旁的來訪者們不時對眼前秧歌舞蹈經典的“三彎九動十八態”發出聲聲喝彩。

膠州秧歌是廣場藝術,都在村落的空地演出。每到一地的習俗為迎秧歌、拜廟、拜爺、演出、領賞,演出分早、中、晚三場。1949年后,這種演出習俗也逐漸消失。1860年后,在膠州秧歌的基礎上,創立了秧歌小戲,1957年,膠州秧歌進京演出,博得好評。之后,全國150個文藝團體先后來膠州市學習膠州秧歌,北京民族舞蹈學院還將膠州秧歌列為必修課程。1991年的“中國首屆秧歌大賽”中,膠州秧歌獲優秀獎。據了解,作為國家命名的首個“中國秧歌之鄉”,每到正月十五,膠州都會舉辦以秧歌為主題的新春秧歌會。

李在新是膠州秧歌的第六代傳承人。78歲的李在新,看起來依舊精神抖擻,頭腦清醒,對于秧歌的發展狀況,如數家珍,言語間就能感受到他對膠州秧歌的滿腔熱愛。李在新曾先后多次進京參加表演,還參加過由常熟舉辦的江南文化節。

據了解,因為自小耳濡目染,加上對秧歌的喜愛,李在新很小就走上了秧歌之路。李在新談到,為了做好秧歌的傳承工作,當地村政府組辦了3個年齡段的培訓,分別是幼年班、中年班、老年班,現在自己最小的徒弟也在9、10歲左右,“不過現在很多小孩周末、暑期都要上輔導班?!闭劦窖砀桕犎粘5慕洜I性活動,李在新感慨道,現在的營生主要是給一些婚慶、開業典禮等提供表演。

傳承與保護形勢嚴峻

如今,部分膠州秧歌的經典舞蹈、唱段還是面臨失傳或是已經失傳的境遇。李在新老人介紹道,在他小的時候,秧歌還是以唱為主,因為這些唱段大多是口傳心授,也沒有專門的樂譜,現在因為老一輩懂唱法的人大多都已離世,很多唱段也因此失傳,“現在,膠州秧歌更多的是以舞蹈為主,基本上沒有什么唱段,已經很危險了?!彪S著越來越多唱段的失傳,李在新老人感到分外的心痛與惋惜,“原來有70多款小戲,現在只剩下3到5款”。

一方面是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生態膠州秧歌的歷史使命,另一方面則是唱腔瀕臨失傳的尷尬現實,想改良又不敢改良,到底如何真正做好膠州秧歌的傳承保護工作,身為非遺傳人,李在新心里有著倒不出的矛盾之苦。

一邊是膠州秧歌發展日漸“邊緣化”,一邊是膠州秧歌傳承面臨更加嚴峻的危機。如何更加合理地傳承、保護膠州秧歌,成為當地政府不得不思考的問題。據了解,為了傳承保護好膠州秧歌,當地除了舉辦秧歌節、各種形式的比賽之外,從2008年起,膠州市政府每年設立100萬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并組織專人對膠州秧歌進行搶救性挖掘和保護,除了整理收錄傳統劇目外,膠州秧歌還作為膠州市文化藝術的精髓在中小學普及學習,相關文化部門時常派出專職輔導教師巡回傳授技巧。

○在民間,“扭秧歌”仍然是許多普通人熱愛的文化生活。圖/王震In the folk society, the “Yangko Dance” remains a favorite in the cultural life of many ordinary people.

據了解,這幾年東小屯村村委會為了做好膠州秧歌的傳承工作,專門成立了秧歌傳承基金,不定期地舉辦秧歌培訓,聘請專家進村進行指導挖掘。放眼東小屯村的文化廣場,前幾年當地投資350萬打造的秧歌大舞臺上仿佛能夠看到節日里當地居民在上面表演的喜慶熱鬧場面。據當地人介紹,每年北京舞蹈學院的師生都會來到這里學習,與當地居民共同研究膠州秧歌的舞蹈等。

編輯/郭蓓蓓

Jiaozhou Yangko, a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folk dances in Shandong,belongs to one of the three major types of Yangko. It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230 years. In 2006, Jiaozhou Yangko became the sole folk dance of Shandong to be selected into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ems. Now, the Chinese Yangko Festival has been held in Jiaozhou for four consecutive times. Besides, Jiaozhou has been awarded such titles as the “Land of Chinese Yangko” and the “Land of Chinese Folk Culture and Arts”.

It is understood that to inherit and protect Jiaozhou Yangko, in addition to holding the Yangko Festival and various forms of local competitions, the Jiaozhou government has set up a special fund (RMB 1 million) for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very year since 2008,and organized some personnel to carry out salvage excavation and protection of Jiaozhou Yangko. Apart from traditional dramas, Jiaozhou Yangko is also popularized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s the quintessence of culture and arts in Jiaozhou. Relevant departments of culture have assigned full-time tutors to impart techniques in an itinerant manner from time to time.

猜你喜歡
膠州小戲唱段
里岔黑豬:引領膠味領鮮
雙指所向 海鐵相連
淺談膠州秧歌的發展與特征
青島旅游散記
古鎖里藏了個小戲精
且慢過度夸贊“小戲骨”演技
音樂旋律的級進模式與人物形象的同構
音樂劇中表演與歌唱的整合藝術表現
小戲骨
歌劇《魔笛》選段《復仇的火焰》藝術特點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