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記憶下的革命史與生活史
——試析金宇澄《回望》的歷史書寫

2018-04-03 11:41王妍妍
宿州學院學報 2018年9期
關鍵詞:金宇澄命運記憶

王妍妍

安徽大學文學院,合肥,230039

金宇澄,原名金舒舒,被譽為小說界的“潛伏者”?!痘赝肥墙鹩畛巫蚤L篇小說《繁花》之后的又一部力作。細細觀察,不難發現,大致上《回望》終止的時間正是《繁花》的開端,而《繁花》開始的地方也正是《回望》即將結束的地方。兩部作品的時間跨度加起來正好構成了20世紀的中國歷史?!斗被ā愤^后,2017年初,金宇澄在新推出的傳記文學作品《回望》中,以非虛構的方式書寫父母的青春歲月,嘗試著去探尋、披露一些父母“爛在肚子”里的秘密往事。這是一部有關金宇澄父親與母親的記憶之書,金宇澄在《回望》一書中“回望”父母的歷史記憶,“回望”父母親的家族歷史,追憶父母的人生經歷與生命歷程?!痘赝返膬热葜褂?965年,而金宇澄父母的一生恰好經歷了20世紀中國那最為驚心動魄的一段歷史。他們勇敢地投身于革命的激流勇進中,個體在時代的浪潮中掙扎、反抗與應對,他們的記憶連接著歷史的巨變與發展,因而個體的記憶也就成為了歷史本身。許多即將被歲月所埋藏的歷史細節,如涓涓細流在金宇澄的深情“回望”與父母的青春記憶中逐漸被打開,那段真實的歷史,如果人們回望,記憶是有意義和有價值的?!痘赝分械臍v史書寫正是個人記憶下的歷史,展現了金宇澄本人特殊的觀念與獨特的敘事方式以及金宇澄對人生與個人命運的思考,反映了那個時代的人物命運與精神風貌。

1 作者的書寫觀:歷史觀與創作觀

1.1 歷史觀

歷史是個人的歷史,個人是歷史的個人?!痘赝分械臍v史書寫立足于歷史中的個人對歷史本身的記憶。正如克羅齊所說:“真正的歷史是作為普遍的個別的、作為個別的普遍的歷史。誰想從歷史中刪除個人,請認真觀察,就會發現他或者一個未刪除,或者連歷史本身也一并刪除了?!盵1]人是歷史的存在物,個體的人總是存在于人類的長河中,置身于社會歷史之中。因而,作為個體的人不可能脫離歷史而存在。同樣地,人的認識也不可能在歷史之外獲得。誠如馬克思所指出的:“人們的社會歷史始終只是他們個體發展的歷史,而不管他們是否意識到這一點”。[2]因而,個人記憶下的歷史是不容人們忽視的一面。金宇澄的父母,他們的信仰、抉擇、革命熱情與斗爭以及他們的故事只是整個大時代背景下的一隅,也許從未被正面書寫過,或許在官方歷史中缺席,或許正在被漸漸地遺忘,直到有一天完全消失殆盡。米蘭·昆德拉在《小說的藝術》中曾提到過:“歷史的編纂只寫社會的歷史,而不寫人的歷史?!盵3]歷史學家從宏觀的角度出發,往往關注的是整個國家民族的歷史。而作為文學家的金宇澄,他的著眼點卻不同于史學家,《回望》中選取史學家們所忽視的細節與真實,展示歷史中所缺失的社會風貌。金宇澄的父母,他們身上承載了些許歷史的記憶,在他們個人歷史的記錄與口述中,人們看見了他們所經歷的坎坷、磨難與成長以及革命的信仰、流血與犧牲,同時也窺見了20世紀那段動蕩歲月里逐漸被遺失的細節與真實。

1.2 創作觀

首先,真實的生活只有靠當事人的回憶人們才能知道。金宇澄曾說過:“最好的東西都是爛在肚子里的”,只有細節和材料本身才能使歷史變得真實可感,讓人們捕捉到歷史的氣息。

金宇澄在《回望》中通過一個個真實的、具體的細節打撈歷史的記憶,重現歷史的片段,讓歷史變得可感、可觸。比如父親在杭州監獄期間的生活,監獄克扣口糧,犯人經常饑腸轆轆,難以度日,必須依靠親朋好友接濟?!八员O獄走廊里,每天擺有外來的餛飩擔,也賣小籠包、春卷、蛋炒飯、大肉面以及‘包飯作攤’檔,收受各類鈔票或細軟,付了賬,或一個銀假牙,小販便遞進鐵窗”[4]6。食物應有盡有,可供犯人自由選擇,這樣的場景似乎很少見吧,但它卻真實地存在著,在歲月的回首中,這些微小的細節填充著空曠的歷史,歷史離我們并不遙遠,它就在人們充滿情感的“回望”中。金宇澄母親曾親身經歷1958年全國農村“公社化”運動,她下放的沈家樓農村是當時全國農村的時代縮影,也是這一歷史的真實見證,而母親作為親歷者,也親自見證了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的歲月變遷,真實的歷史并未從宏大的視角出發來進行闡釋,而是在個體的具體回憶中變得更加真實、鮮活與靈動。

其次,歷史過去之后很難再去復原?!白鳛楹髞碚叩奈覀?,也從來都不可能以客觀的方式真實再現任何一段既往的歷史”[5]。因此,金宇澄保留局部不一致的痕跡,對歷史現場進行原生態的還原,保留強烈的“在場感”。

《回望》中,關于父親和假胞兄程和生被捕的細節以及程和生的死亡存在著前后不一致的說法。故事中在前面開頭部分提及父親和假胞兄幾乎同時被捕,假胞兄因跳車門而被摔成重傷、奄奄一息,兩天后在日軍醫院去世;然而在中間的部分幾乎又推翻了這一說法,出現了另一種表述,即他們并非同時被捕,而是先后被抓捕,關于假胞兄的死,直到后來,人們從被捕的原日共回憶錄中得知,他是在憲兵隊跳樓而壯烈犧牲的。關于這其中的種種描述,很明顯地存在著前后不一致的說法,金宇澄顯然已經意識到了這些問題,但他并未加以修正,而是保留這些局部不一致的地方,不摻雜任何主觀化與個人化的看法和評論,將事實不加修飾地擺在人們面前,盡力保持原生態的歷史現場,讓后來的人們自己去感知與感悟。故事最引人注目的想必還是那些大量穿插在文本中的父親的筆記、日記、私人信件、圖片、照片等,它們所傳達的信息異常清晰,給人們以最直觀的印象。那一封封父親和親朋好友之間相互往來的信件,一張張記錄父母成長過程的照片和從戀愛到生兒育女組成幸福家庭的合影,還有一些記錄他們工作過程的照片與合影以及三三兩兩的鄰里老宅的剪影,為人們留下了歲月的痕跡,打開了那段塵封的記憶與歷史?!皥D像作為歷史的可靠資料來源,為個體的記憶提供了原始的、未加工的原材料,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照片不僅作為回憶的類似物而起作用,它還成了回憶最重要的媒介,因為它們被看作是一個已經不存在了的過去的最可靠的證據,被看作是一個過去的瞬間繼續存在的印象”[6]。它們為作者所訴說的內容提供了最強有力的證詞,而作為讀者的人們在直觀這些與過去時刻的現實相聯系的歷史痕跡時,歷史的厚重感頓時涌上心頭,產生一種回到歷史現場的強烈感覺。金宇澄還在文本中直接插入了大量史料和文獻資料,“材料名稱、出處都放在引文前面,既像是引、也像是注,很有意思。有點像圍繞一件事七嘴八舌的插話、討論”[7]。他讓材料之間互補互證,盡力還原了記憶的原生態與“在場感”。

2 歷史書寫的敘事方式:兩段記憶,相互對照

何為敘事?敘事學中最簡單的概念,即是敘述事情,把事情的前后經過記錄下來,講述者按照一定的次序講述事件,把相關事件在話語之間編織成前后連貫的事件系列?!熬蛿⑹挛亩?,敘事方式將直接關系到故事的性質。在處理同一素材時,如果人們從不同的側面,采用不同的編排方式,或運用不同的語氣,必將出現風格迥異的敘事文”[8]。敘事方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講述者的立足點、觀察角度會左右事件的性質,影響事件的整體特征。金宇澄深諳敘事方式的重要性,他在《回望》中采用不同的敘事方式來訴說父輩的青春歲月與時代境遇,讓章節與章節之間互補互證?!痘赝分械乃膫€章節,第一章和第四章是作者對父母生平的介紹,簡單概述父母的情況及成書的概況,第二章主要是關于父親日記、筆記、私人信件等人生記錄,第三章則是母親口述的記憶。其中,第一章和第四章分別相當于前言和后記,主體部分主要集中在第二章和第三章。而作者在《回望》中所想呈現的就是父親的敘事和母親的敘事,因為這兩部分敘事在全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作者金宇澄本人的敘事和“回望”僅僅只是作為一種補充,使金宇澄父母的故事更為完整。第二、三兩章中父母的個人記憶則為人們揭示了黎里、上海等地的社會變遷和20世紀那段動蕩的歲月,關于父親的記憶與母親的記憶,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呼應,最終匯聚成20世紀那段真實的歷史記憶。

2.1 理性敘事:父親的革命史

1919年,金宇澄的父親出生于江蘇黎里鎮一個沒落地主家庭,金家家境早在他的學生時代就已破敗不堪,經濟窘狀使他惴惴不安,隨著抗戰的全面爆發,父親清貧的學生時代也隨之宣告結束,從此加入了中共的上海秘密情報系統,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地下情報工作人員。作為40年代著名的“上海諜報團”成員之一,他積極投身于社會革命,參與組織工作,為國家四處奔波勞碌,多次因受牽連而被捕入獄,忍受牢獄之苦,卻未曾有過任何怨言,始終保持著對黨的忠誠和高度的革命熱情,愿意為黨的事業奮斗終身。1942年,日本爆發了著名的“佐爾格案件”,中共上海情報科的日籍中共黨員中西功和西里龍夫被逮捕,隨即便供出了上海和南京兩地與他們有關聯的情報工作人員,父親因受牽連被日軍逮捕,遭受日本憲兵的反復刑審和嚴刑逼供,歷經多次刑訊,最終以“妨礙社會罪”被判刑7年,入獄期間的他早已半身癱瘓,從此開始了貧病交加的牢獄之災,1944年底,憑借“重病保外治療”的方式才得以出獄,擺脫了苦痛的牢獄生活。然而命運不定,1955年,父親因涉“潘漢年案”被隔離審查,長期糾纏于“審判口供”的問答中,始終難以擺脫“叛變”與“失節”的嫌疑。父親經過數度申訴,直至1979年,他的“政治歷史問題”才獲得完全的改正。父親的敘事較為理性化,緊緊圍繞著家國歷史和革命工作而鋪陳展開,立足于國事、天下事,很少涉及自己的生活片段和感情經歷。

2.2 感性敘事:母親的生活史

較之父親的革命史敘事,母親的敘事就顯得更為感性化與生活化,溫情脈脈、舒緩而來。1927年,母親姚云出生于上海南市“蔑竹弄”。母親的一生相對安穩,從小家境富裕,受過良好的教育,喜歡看書,愛好文學,童年的生活是愜意的、歡快的,大學期間因無所適從、苦悶不斷,下定決心從復旦肄業后,積極投身于社會革命中,與父親相識、相戀后,自然而然地步入了婚姻殿堂,婚后家庭美滿,有了三個可愛的孩子,生活有所寄托,情感有所安放,工作也有所進步,想必這是母親一生中最為珍貴與幸福的時光吧!在母親的敘事中,往事一幕幕蜂擁而至:母親家族的發家史、“老寶鳳”銀樓的興衰、抗日戰爭期間生活的艱辛以及個人為適應形勢所做出的努力;作為一個女人所彌足珍視的愛情、婚姻與家庭,充滿著濃濃的溫馨和愛意,同時也看到了一次次社會運動的背后所帶來的一系列生活的變化和打擊。比如,父親的突然“失蹤”和被捕入獄給母親帶來的焦慮不安、心情沉重,生活的重壓所帶來的狂風暴雨、漆黑深淵,因工作變動導致與孩子們長期分離所帶來的愁苦與深切思念。母親親自口述,從女性角度出發,為人們娓娓道來她所經受的人生況味、人情冷暖與世態炎涼,將她的真摯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更為感性與細膩動人。

兩種記憶,共同訴諸同一段時光。父親和母親對同一歷史時期的兩種敘事,往往形成一種相互對照的關系,在他們相互間留有空白的地方共同完整地揭示了20世紀那段真實的歷史。

3 歷史書寫與個人命運的反思

《回望》中的歷史書寫代表著金宇澄對人生與個人命運的思考。金宇澄在《回望》中不單單想要傾其可能地去還原那段充滿著父母個體生命體驗的歷史記憶和那段令人難忘的細節歷史,他想要的其實還是反映屬于那個時代的人物命運和人的精神風貌。金宇澄的父母將時代所給予他們的苦痛都毫無怨言地一一吞沒下來,他們雖掙扎過、反抗過,卻始終一如既往地追求革命。個體陷入歷史的漩渦里,個人的掙扎與無奈則顯示出歷史對個人命運的主宰,通過對歷史的審視,表現了個體在歷史境遇中的種種遭際與生存狀態以及特殊時期的歷史現實對生命的束縛。

3.1 社會現實決定著人物的命運:被壓抑了的“一代人”

矛盾在《創作的準備》中說過,“‘人’是在環境中行動的”,“切不可把他們從環境游離開了去觀察”[9]。顯然,社會環境是每個人所賴以生存的基礎,每個人的命運都與他所處的社會環境密切相關。因而,特殊時期的社會現實和歷史變遷對人物命運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離開了特定的社會現實,就無法了解人物的命運?!痘赝分薪鹩畛胃改杆畹哪甏侵袊鴼v史上的一個特殊歷史時期,他們經歷了一系列的社會政治大變動,由此引發了生活的動蕩不安和給人帶來的巨大傷害?!拔夷赣H說:你爸爸從不講自己的痛苦,總是講別人的事,說一切已經過去了,不能再講了,很多人都死了……”[4]151作為一名情報人員,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必須嚴格遵守相關的保密紀律,父親很少講自己,從來不談自己的事。他們這一行的人一生都處于壓抑之中。父親和馬希仁是年輕時代的好朋友,青年時期相互通信、相互幫助,但在水深火熱的革命年代卻并不互相知曉對方的身份和工作,彼此都在革命的道路上孤獨地前行著,直到垂暮之年才相互之間透了點底,說了自己當年在干什么以及如何被抓,因而那些不為世人所知的細節和父親當時的心理活動才得以保留下來。就連與父親朝夕相處的母親都不曾知道他的真實情況,他一直對自己的身份和經歷守口如瓶,深藏于心的“秘密”始終不曾向任何人透露過半點風聲,倘若父親還在世的話,也許就沒有這部《回望》的面世了吧。父親不能說,也不愿說,想必坎坷的人生和悲慘的經歷早已在冥冥之中注定了。父親情報系統的老上級,一個80多歲的老人在被平反后同父親會面時,輕聲說話的方式和語言仍是新中國成立前的那一套,頗具當年的街頭色彩,時?;谢秀便?,還以為生活在當年。新中國成立前的那一套對老人的影響根深蒂固,以至于他與文明的時代顯得格格不入,不為生活所接納,仿佛時代的棄兒。從事策反工作的女作家關露在被隔離審查的過程中始終不曾對“漢奸”身份有任何辯護,在長期的精神壓抑中最終自殺去世了。還有為革命事業而奮斗的程和生,在被日本憲兵隊抓捕后壯烈犧牲了,命運的最終歸宿充滿了悲慘色彩,死亡或許是一個人最大的命運悲劇。人物的命運源于特定時期的歷史現實,他們最終都難以改變自身的悲劇命運。

3.2 個體的人必須適應社會現實:歷史潮流中的妥協

雖然個人在社會現實面前并非對命運完全無能為力,但未必都能決定自身的命運,關鍵在于他們能否順應歷史的潮流。母親身為資產階級小姐,她的一生相對安穩卻并不遂人愿,雖自認為是“左傾”進步學生,卻較少投入學生運動當中;大學是任其翱翔的廣闊天地,但她卻并不真正地快樂,時常產生無所適從之感。母親做過的最為決絕的事情想必就是毅然決然地結束了復旦大學的學業,毫不猶豫地放棄了大學的生活,參加“南下服務團”和“青年干部培訓班”,努力適應形勢,改造思想,投身于社會革命的浪潮之中。新中國成立后,她服從組織的安排,用心工作,積極參加各類學習活動,沒有任何的政治問題。1957年底,她主動申請參加下放勞動,前往廣大的農村勞動鍛煉,體會農村生活的艱辛和農民生活的不易,努力改造自我,堅定信心,更好地適應當時的工作與生活,順應社會現實的發展,實現自我解放、自立自強,最終成為一個堅韌的女性。和父親一生的悲劇相比,母親的一生相對來說是幸運的,不涉及因革命而遭受的迫害。母親的自述體現了個體在面對歷史潮流時所做出的妥協,積極主動地適應革命的形勢,改造思想。

3.3 隱忍中的抗爭

毋庸置疑,《回望》中的主人公是金宇澄的父母,他們是20世紀那段歷史的親歷者與見證者。渺小的個體在強大的歷史現實面前顯得脆弱不堪、孤立無援,個人的力量太過薄弱,他們往往只能無奈地屈從于命運的安排。盡管命運的烏云籠罩在心頭,他們屈從于命運的安排,卻并不完全屈服于命運,他們在命運的激流勇進中隱忍地抗爭著,企圖掙脫命運的束縛。父親對革命的忠誠和實現報國的理想受到了歷史現實的無情打壓,因“佐爾格案”和“潘漢年案”的牽連,先后被捕入獄和隔離審查。歷經多次刑訊,在被嚴刑逼供的過程中,他的身心遭受嚴重的摧殘和迫害,但始終對組織秘密秘而不宣,堅稱自己從事和平文化宣傳工作。在被隔離審查中,因當年供詞的最后幾句問答,當即認定他“叛變”,是反革命分子,此后他數度申訴,想要為自己證實清白。道路是曲折的,在長達數十年的申訴過程中,他一直在寫申訴材料,寫了不知多少的申訴書;前途未必是光明的,也許未必能有實事求是的結果。但他始終不曾放棄,默默而又頑強地與不公的命運抗爭著,勇敢樂觀地面對生活。母親因父親的悄然“失蹤”和政治問題遭受了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壓力,生活頓時跌入了漆黑的深淵。家庭的重擔一下子落在了她的身上,沒有人相信她的眼淚,沒有人能夠幫助她,甚至無一人可以傾訴。在生活的重壓下,她獨自一人,堅強地與生活對抗著,期待著父親的歸來。在凄苦的命運面前,她堅定地抗爭著,最終度過了那段艱難的日子。他們看似脆弱被動的性格中卻有著執著追求的隱忍,盡管命運凄慘、生活絕望,但他們在絕望中努力不絕望,在隱忍中與之相抗爭。

4 結 語

個人具體的記憶是歷史最好的見證。在人類歷史的漫漫長河中,一代人的經歷轉瞬即逝,隨著他們的老去終將消失在人海。茫茫人煙中,誰能為他們的存在作證呢?雅克·德里達說:“喚起記憶即喚起責任?!盵10]金宇澄在《回望》中深情“回望”父母的青春記憶,為人們打開了有關父母的個人記憶?!痘赝芳仁菍Ω改干嬖诘囊娮C,同時也是對20世紀那段歷史最好的見證。金宇澄在《回望》中通過真切的歷史書寫,展現了他本人特殊的觀念與獨特的敘事方式,最后將對個人命運的思考與社會歷史相聯系起來,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去表現人物的命運。筆者認為,金宇澄對特定歷史時期的人物命運的呈現,并不是為了去控制和批判當時的社會與歷史,而是為了表現特殊時代背景下人物的悲劇命運和個體力量的渺小、生命的無助與無奈,以及個體在命運洪流中的隱忍抗爭。在金宇澄的非虛構文本里,父母的人生與命運僅僅只是整個時代的縮影,他們或許只是人類歷史長河中的小人物,但小人物的悲歡離合中卻隱藏著歷史的細節與真實,以及那些即將被風化的細部背景。讀完《回望》,細節的真實、厚重與疼痛向人們一一彌漫開來,歷史不再是那抽象遙遠的過去,它仿佛離人們那么近,變得觸手可及,讓人們對歷史有了最真切的感受,更加珍惜當下的幸福生活。

猜你喜歡
金宇澄命運記憶
命運的更迭
命運秀
金宇澄稱網絡文學和純文學是殊途同歸
作家金宇澄獲臺北書展小說類大獎
輕寒(小說節選)
金宇澄推出最新傳記文學《回望》
兒時的記憶(四)
兒時的記憶(四)
記憶翻新
命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