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里絲路一卷出
—— 曠世奇珍《絲路山水地圖》

2018-04-04 08:58林梅村雒三桂
資源導刊(信息化測繪) 2018年3期
關鍵詞:青綠西域絲路

◎ 林梅村 雒三桂

在浩繁卷帙的史料中,直觀的地圖往往具有更強的視覺吸引力。古人用腳步丈量大地,用畫筆繪制山川地形,地圖既具實用性,又有藝術性,經過時間的沉淀,收藏價值也不斷上升。在地圖中,我們能讀到歷史的變遷、人文風情的演化,也能感受繪圖者的美學修養,這是地圖里包含的人文地理價值。近年,一件遺失已久的明代地圖——《絲路山水地圖》重新呈現在國人面前,在業界引起轟動。

經歷:拂去蒙塵見真顏

《絲路山水地圖》, 又名《蒙古山水地圖》,原藏于明朝內府,20世紀30年代流到國外,被日本著名收藏機構藤井有鄰館收藏。由于圖上題款被人裁去,原名不得而知。因原收藏者尚友堂在卷首題寫了“蒙古山水地圖”幾個字,所以以此命名。圖名所謂“蒙古”,是指16世紀尚稱雄歐亞大陸、仍然統治著從今天的甘肅嘉峪關以西直至土耳其和北非的蒙古四大汗國的后續王朝,如蒙古和撒里畏兀兒諸部落(源于窩闊臺汗國)、帖木兒帝國(源于察哈臺汗國、伊利汗國和金帳汗國)等。因此“蒙古山水地圖”很可能就是原名。整幅地圖采用中國古地圖的傳統方式手卷式繪成,幅寬59厘米,長30.12米,繪于縑帛之上。由于整個地圖用青綠山水畫法繪制而成,所以一直被藤井有鄰館當作清代佚名青綠山水繪畫作品收藏,秘不示人,日本學界也無人知曉此圖。

2000年,該地圖由收藏家易蘇昊先生斥巨資購回國內。古書畫鑒定家傅熹年先生鑒定后,認為此圖應當為明代中期以前的作品。2017年,世茂集團以1.33億元從藏家手中收購,并捐贈給故宮博物院收藏。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林梅村曾花費8年時間專門研究此圖,基本弄清了地圖的基本情況。研究表明,該地圖約繪制于明朝嘉靖三年至嘉靖十八年(1524—1539)之間,是一幅屬于明朝宮廷的皇家地圖。該圖是明代以西域為表現內容的各種地圖的母本,如嘉靖二十一年(1542)刻本《西域土地人物圖》(收入明代學者馬理等人纂修的《陜西通志》)和萬歷四十四年(1616)刻本《西域圖略》(收入明代無名氏編纂的《陜西四鎮圖說》)、明代彩繪本《西域土地人物圖》等。從《西域土地人物圖》的相關記載來看,保存到今天的這幅《絲路山水地圖》只是原圖的四分之三,地理范圍從嘉峪關到天方(沙特阿拉伯的麥加),共211個西域地名;其余四分之一被人裁切,地理范圍從天方到魯迷(時為奧斯曼帝國首都,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原圖長度應當在40米左右。圖上所標注的地名均為方塊漢字,但絕大多數都不是漢語,而是突厥、蒙古、波斯、粟特、阿拉伯、希臘、亞美尼亞語地名,如果不熟悉西域地理,簡直不知所云。

氣勢宏偉的《絲路山水地圖》長卷(局部)

內容:彩繪地圖的典型代表

《絲路山水地圖》反映了明朝與西方的陸路交通情況,展示了明代中葉中國人豐富的世界地理知識。該地圖足以和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所藏中世紀世界地圖《加泰羅尼地圖集》、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明代洪武二十二年(1389)《大明混一圖》、日本京都龍谷大學大宮圖書館所藏朝鮮李朝太宗二年(1402)《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以及威尼斯馬爾西亞那國家圖書館所藏《毛羅世界地圖》(1459)世界四大古地圖相媲美,說明在16世紀初期,中國人的世界地理知識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中國古代地圖一般采用兩種方式繪制:第一種是西晉地圖學家裴秀所倡導的“計里劃方”形式。裴秀提出了繪制地圖的六條原則:“一曰分率,所以辨廣輪之度也;二曰準望,所以正彼此之體也;三曰道里,所以定所由之數也;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此三者各因地而制宜,所以校夷險之異也?!边@些概念的提出,是中國古代制圖史上的飛躍。隋唐時期,制圖之風大盛,隋代的《區宇圖志》,唐代的《十道圖》《元和郡縣圖志》《海內華夷圖》等著名地圖相繼問世,可惜今日無傳。

第二種是采用山水畫形式,如明萬歷十八年(1590)所繪《河防一覽圖》等。中國古代地圖大多以山水畫形式出現,中國古代山水繪畫與地圖繪制同源,繪制地圖時常常不講究科學性與準確性,因此一些繪制精美的地圖甚至被列入藝術品,如唐代學者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所收錄的《洛陽圖》等。軍用駐防圖等實用地圖則比較準確科學,如1973年12月,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三幅繪在縑帛上的漢代地圖,距今已2100多年。第一幅為西漢初期長沙國南部地圖,第二幅是駐軍圖,第三幅為城邑圖。從圖面來看,它們采用的是中國古代制圖傳統,地理標識相當精準,表明當時地圖的繪制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在縑帛上作畫始于先秦,到兩漢魏晉時期,縑帛成為中國地圖繪制的首選材料,而其主要形式就是卷軸式。彩繪地圖最早出現在北宋時期,明清時期依然比較流行,這幅《絲路山水地圖》就是典型代表。

《絲路山水地圖》中不乏細節,圖中的“望星樓”,指的就是今烏茲別克斯坦的“兀魯伯天文臺”。

技法:主流青綠山水畫

《絲路山水地圖》上,從嘉峪關到天方的數千公里山川道路均用大青綠山水技法繪制而成,所有比較重要的城邑都畫成中國式的帶城門洞的四方城墻,城墻上有垛口,個別城邑畫有中國式城門樓,城中還畫有象征民居的房屋。一些重要建筑或地名,如撒馬爾罕城外的天文觀測建筑望星樓,也畫成中式建筑。圖上山川秀美,林木蔥蘢,道路逶迤其間,將一個個都邑連接起來,每個都邑上方或旁邊基本都標有漢文地名。圖面中雖沒有畫出反映各地風土人情的人物、動物形象,但以之為母本的明代刻本《西域土地人物圖》和彩繪本《西域土地人物圖》,卻畫了很多人物、動物形象,出現最多的是阿拉伯伊斯蘭教長袍裝束的人物形象,因為這個地區在15世紀中期已經基本伊斯蘭化。畫面中的人物或手牽駱駝,或背負行囊,或騎馬行走,或席地而坐,或在樹蔭之下乘涼;衣服則有紅、白、綠等顏色,有的地方還畫有伊斯蘭風格的野地帳篷,有人物出入其中。相關的文字材料則證明當時的中國人對西域地區的風土人情有著相當透徹的了解。

《絲路山水地圖》的繪畫藝術水平十分高超,其繪畫手法是明代中期盛行一時的青綠山水畫法。青綠山水畫法從唐代開始發展,至宋代達到高峰,到明代雖然已經是末流余波,卻仍然在宮廷繪畫中占據主導地位。該地圖主要用礦物顏料石青、石綠繪制,用大青綠畫法,著色濃郁,裝飾性強。使用礦物顏料,雖經歷數百年而色澤鮮艷奪目,幾乎不減當年。

中國歷史上,明代是一個創造了無數奇跡的朝代。鄭和下西洋創造了當時的航海奇跡,留下了《鄭和航海圖》,全面反映了明帝國與西方的海上交通。而這幅《絲路山水地圖》,則生動反映了明代中期延續千年的絲綢之路最后的輝煌。

猜你喜歡
青綠西域絲路
熊石望
絲路?山海
張騫探西域
仙境煙臺,只此青綠
西域門戶——兩關遺址
在敦煌,感受千年絲路的不同開放
明清青綠山水畫札記——以廣東省博物館藏品為例
班超出使西域
西域散章
絲路新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