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質常規稻新品種桂育9號在廣西不同生態區生產適應性研究初報

2018-04-09 03:27,,,,,
種子 2018年2期
關鍵詞:桂北稻作生態區

, ,  , , , 

(1.廣西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廣西水稻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 南寧 530007;2.廣西綠色食品辦公室, 南寧 530010)

桂育9號是筆者項目組新育成的超高產優質常規稻品種,于2014年通過廣西壯族自治區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桂審稻2014039號),由于廣西水稻品種區域試驗優質常規稻組試驗點只布在桂南和桂中稻作區,因此審定適宜種植區域為桂南、桂中稻作區作早、晚稻種植。由于該品種表現優異,產量高(在區試中排名第一)、米質優(屬軟米型,其他主要米質指標達國標一級),自育成后在廣西桂南、桂中稻作區迅速推廣。為了發揮該品種更大的應用價值,擴大其種植范圍,按廣西壯族自治區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關于規范擴大主要農作物品種適宜種植區域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廣西桂北及高寒山區稻作區開展該品種的生產適應性試驗,為該品種在廣西擴大適宜種植區域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材料為桂育9號,是筆者于2014年晚造繁育的種子。

1.2 試驗設計

表2桂育9號在不同生態區的生育期表現

稻作區季節地點播種期(月/日)移栽期(月/日)抽穗期(月/日)成熟期(月/日)生育期(d)桂北稻作區晚稻融水07/0807/2810/0911/15126羅城06/2707/1609/2010/24120靈川06/3007/2209/2010/25119臨桂06/2707/2309/1910/27123永福07/0607/3010/0211/04122平均————122中稻西林05/2806/2808/2510/05132全州06/1507/0409/0110/22130平均————131高寒山區稻作區中稻南丹04/1205/1207/2509/02138三江05/0806/0407/2809/14130金秀04/2905/2408/0209/10135資源05/0606/0308/1209/21139龍勝05/2806/2509/0210/08134平均————135

試驗于2015年進行,在桂北稻作區設晚稻試驗點5個、中稻試驗點2個,在高寒山區稻作區設中稻試驗點5個,具體見表1;各試驗點面積0.34~0.43 hm2,不設重復,按當地高產規程種植,土壤肥力較高,種子經浸種消毒,秧盤水育秧,葉齡3.0~4.5葉時進行移栽,每穴2苗,30.0萬穴/hm2。

田間水分管理:移栽時田間保持1~2 cm水層;移栽后至有效分蘗末期淺水灌溉,保持3~5 cm水層;夠苗曬田,變黃補水;進入倒2葉期后,干濕交替灌溉;抽穗揚花期田間應保持1~2 cm水層;齊穗勾頭后干濕交替灌溉;收獲前7~10 d斷水。同時注意防控病蟲草害、鼠害等。

表1不同生態區試驗點經、緯度

稻作區季節地點緯度(°)經度(°)桂北稻作區晚稻柳州市融水縣25.05109.11河池市羅城縣25.02108.58桂林市靈川縣25.26110.14桂林市臨桂縣25.07110.07桂林市永??h25.01110.03中稻百色市西林縣24.26105.11桂林市全州縣25.52110.50高寒山區稻作區中稻河池市南丹縣25.01107.32柳州市三江縣25.44109.40來賓市金秀縣23.51109.52桂林市資源縣25.57110.37桂林市龍勝縣25.44110.06

1.3 測定項目

準確記錄品種生育期(播種期、移栽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品種的形態特征、抗倒性、耐冷性、病蟲害發生情況。在成熟期,沿試驗區對角線調查30穴水稻的有效穗數,并取接近平均值的代表性植株3穴,分別測定株高、穗長、每穗總粒數、結實率,從實收稻谷中測千粒重,按試驗區全田實收產量計算單位面積產量[1]。

1.4  統計分析

數據采用Excel 2007進行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桂育9號在不同生態區生育期表現

桂育9號屬感溫型秈稻品種,其生育期變化主要受氣溫影響。由表2可知,桂育9號在桂北稻作區作晚稻種植全生育期119~126 d,平均122 d;在桂北稻作區作中稻種植,全生育期130~132 d,平均131 d;在高寒山區稻作區作中稻種植,全生育期130~139 d,平均135 d;隨著海拔升高、溫度降低,桂育9號生育期相對延長,在桂北稻作區作中稻種植生育期明顯長于作晚稻種植,在高寒山區稻作區的生育期顯著長于桂北稻作區。

2.2 桂育9號在不同生態區產量表現

2.2.1桂育9號在不同生態區的產量差異

從表3可以看出,桂育9號適應性較廣,在不同生態區產量較穩定,在桂北稻作區作晚稻種植各試點產量介于6.89~9.09 t/hm2之間,平均7.46 t/hm2;在桂北稻作區作中稻種植各點產量介于8.94~9.53 t/hm2之間,平均9.24 t/hm2;在高寒山區作中稻種植各點產量介于6.83~9.13 t/hm2之間,平均8.43 t/hm2。桂育9號在不同生態區的實際產量差異明顯,實際最高產量為百色西林點中稻,單產達9.53 t/hm2;最低為桂林龍勝點中稻,單產為6.83 t/hm2,兩者相差2.7 t/hm2。

在不同稻作區或同一稻作區不同季別之間,桂育9號產量存在差異,在桂北稻作區作中稻種植產量最高,平均達9.24 t/hm2,在高寒山區稻作區作中稻種植產量次之,平均為8.43 t/hm2,在桂北稻作區作晚稻種植產量最低,平均為7.46 t/hm2,整體上生育期越長越有利于高產。

表3桂育9號在不同生態區的產量及其構成因素

稻作區季節地點有效穗數(穗/m2)每穗粒數(粒)結實率(%)千粒重(g)理論產量(t/hm2)實際產量(t/hm2)桂北稻作區晚稻融水346.8135.385.324.09.619.09羅城254.1168.376.823.37.657.26靈川266.112993.123.67.547.01臨桂305.5126.383.224.27.777.07永福249.7118.489.624.66.526.89平均284.4135.585.623.97.827.46中稻西林264.3178.584.925.410.189.53全州379.912881.125.19.908.94平均322.1153.383.025.310.049.24高寒山區稻作區中稻南丹250.2218.581.824.010.728.91三江235.2166.988.426.49.168.95金秀287.4151.990.123.29.399.13資源196.5198.793.024.28.758.35龍勝247.014680.523.86.916.83平均243.3176.486.824.38.998.43

2.2.2桂育9號在不同生態區的產量構成差異

表4桂育9號各產量構成因素間的相關系數

產量因素有效穗數(X1)每穗粒數(X2)結實率(X3)千粒重(X4)理論產量(Y1)實際產量(Y2)(X1)1-0.56?-0.330.000.290.25(X2)1-0.070.050.55?0.45(X3)10.09-0.080.07(X4)10.290.40(Y1)10.94??(Y2)1

由表3可知,不同生態區桂育9號產量構成因素均存在差異。各試驗點單位面積穗數差異巨大,最高的為桂林全州點,達379.9穗/m2,最低的為桂林資源點,為196.5穗/m2;其中在桂北稻作區作中稻種植顯著高于高寒山區稻作區。每穗粒數方面,各試驗點之間同樣差異明顯,在118.4~218.5粒/穗之間,總體上看,高寒山區中稻的最大,平均176.4粒/穗,桂北稻作區晚稻的最小,平均135.5粒/穗,這是構成高寒山區中稻、桂北晚稻、桂北中稻產量差異的最主要因素(見表4)。結實率方面,變化在76.8%~93.1%之間,其中高寒山區中稻最高,平均86.76%,桂北中稻最低,平均83.02%,但結實率變化對產量并不構成實質性影響(見表4)。千粒重在各點之間同樣差異較大,桂北稻作區千粒重在23.3~25.4 g之間,差異小于高寒山區稻作區的23.2~26.4 g,作中稻種植,桂育9號千粒重明顯高于作晚稻種植,也是構成桂育9號在不同生態點種植產量差異的重要因素(見表4)。

從表4可以看出,單位面積穗數與每穗粒數之間相互制約,單位面積穗數高時,每穗粒數相對較低,反之,則較高,兩者均高者產量表現也高??傮w上,實際產量與產量各構成因素之間沒有顯著的對應關系,由各因素綜合作用決定,即理論產量高的其實際產量也高,理論產量在8.25 t/hm2以上的,其實際產量也高于8.25 t/hm2,理論產量低于8.25 t/hm2的,其實際產量則低于7.5 t/hm2(見表3)。

2.2.3桂育9號在不同生態區田間抗性表現

據在各試驗點調查結果,不管是在桂北稻作區還是高寒山區稻作區,桂育9號均表現莖稈粗壯、后期青枝臘稈、無倒伏現象、抗倒性及耐冷性較強;田間未見有稻瘟病、白葉枯病和紋枯病發生,稻曲病發生較輕,田間抗性較好。

3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桂育9號在廣西桂北稻作區及高寒山區稻作區生產適應性較好,生育期適中,產量水平較高,田間抗性較好。但在桂北稻作區早稻由于播期較晚,秧苗期較長,成熟期較晚,延誤其作晚稻種植,且因晚稻生長后期易遭遇寒露風低溫而不利于水稻成熟[1]。因此,桂育9號宜在桂北稻作區作中稻和一季稻因地制宜種植,在高寒山區稻作區作中稻種植。

參考文獻:

[1]秦培釗,陳仁天,梁天鋒,等.超級稻特優582在廣西不同生態區的生產適應性[J].南方農業學報,2014,45(4):575-579.

猜你喜歡
桂北稻作生態區
清代廣州外銷面中的稻作圖研究
廖煜玲
黍稷種質資源的經濟系數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山西省黍稷高抗倒種質資源的豐產性和適應性鑒定
河南省不同生態區對花生新品種漯花8 號農藝性狀和產量的影響
從桂北地區石器遺址文物挖掘初探史前人類生活狀況
稻作文化的現代化傳承模式探析
桂北傳統村落旅游規劃設計研究
“首屆(長沙)國際稻作發展論壇”將于9月在長沙舉行
桂北區域文化建設中油畫本土化藝術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