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長三角圩桓氏家族墓群

2018-04-10 09:16喬國榮
大眾考古 2018年9期
關鍵詞:天長廣陵銅鏡

文 圖/喬國榮

1 991年,天長冬修水利工程中發現了三角圩漢墓群,先后共清理發掘墓葬27座,其中除M14為戰國晚期墓葬外,其余26座均為西漢時期墓葬。M1為雙人合葬墓,棺槨結構封閉嚴密,保存完整。墓葬規模雖然不大,但隨葬品多達340余件,有玉、銅、鐵、漆、木等質地,漆器有100余件,玉器26件,還有一套完整的木工工具,唯獨沒有一件陶器。

銀扣彩繪云氣紋四子漆奩

玉帶鉤

兩漢時期,天長為廣陵、高郵二縣之地,先后隸屬于荊國、吳國、江都國、廣陵國、泗水國、廣陵郡等。天長境內漢代墓葬發現較多,主要集中在銅城鎮安樂的北崗、常莊、蘇橋和天長鎮紅星村。三角圩漢墓群的發現純屬偶然。1991年,長江流域大洪水,天長境內最大的河流——白塔河發生潰堤,許多農田受災。當年冬季,政府對發生潰堤的地段進行加固,在取土筑埂的過程中發現了漢墓群。漢墓群發現后,天長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立即指示該工程停工,并抽調縣公、檢、法部分干警到一線值班,確保文物安全。與此同時,文物部門立即向安徽省文物局作了匯報,請求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親臨現場指導發掘。省考古所的同志接到通知后,冒著大雪連夜趕到現場進行指導。發掘工作一直持續到1992年5月,發掘結束后,省考古所專家在當時的天長文物管理所對所有出土文物進行拍照、繪圖、描述和其他整理工作,發掘簡報在1993年第九期《文物》雜志發表出來,引起了國內外考古界的極大轟動,該發現被評為1992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獸面紋雙層玉壁

銜尾玉龍環

玉游龍

M1的男棺內隨葬印章5枚,其中2枚刻“桓平私印”,1枚刻“桓平之印”,確證該墓主人名為“桓平”。另2枚分別刻“臣平”和“廣陵宦謁”,可證桓平應該是廣陵國時期的官員?!盎轮]”是什么具體職務現已無考,但桓平應該是廣陵王劉胥家中的內臣。

M19內還出土了1枚木質漆印,印文為“桓蓋之”,出土漆杯中有朱書“桓安”“桓樂”等吉祥語。綜合分析M1、M19墓中的印章和文字,此墓葬群應該為桓氏家族墓地。

墓葬群跨越年代較長,M6—M8、M12、M13、M18、M21、M22等8座墓葬為西漢早期的墓葬,這批墓葬主要以隨葬陶鼎、盒、壺為組合,陶器質地較軟、易碎,多呈灰黃色,其中鼎足較高,蹄形,足根正面飾獸面紋,個別足底較平,與戰國晚期的陶鼎差別不甚明顯,具有戰國晚期陶鼎的風格。陶盒深腹圓長,也是西漢早期所具有的特點。這些陶器在安徽舒城、六安和江蘇揚州、儀征、寶應、盱眙等地多有發現。有的墓葬還伴出有半兩錢及西漢初期的蟠螭紋銅鏡等,半兩錢特點與文景時期所鑄的半兩錢相似,銅鏡還沒有完全脫離戰國晚期銅鏡的風格,兩者之間差別甚微。

圖① “臣平”印

圖② “桓平私印”

圖③ 龜鈕桓平私印

圖④ 谷紋白玉牙壁

圖⑤ 龍形白玉佩

圖⑥ 龍紋青玉璜

龍形佩

鏤空銅匕首

M1—M5、M9—M11、M15—M17、M19、M20、M23—M27等 17座墓葬為西漢中晚期的墓葬。從出土的器物來看,這批墓葬隨葬的銅器組合是成對的鼎、鈁、壺,陶器是成對的鼎、盒、壺、罐,有的還伴出成對的陶鈁。與早期墓相比,器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如陶鼎足由早期高蹄足獸面飾演變為矮蹄足素面,陶盒也由體瘦長向圓扁形發展,陶鈁器蓋由圓形變為方形。陶質由易碎到堅硬,醬褐色取代了灰黃色,出現釉陶,釉均施于肩上部。晚期新出現陶灶、倉等。有的墓還出現有武帝時期鑄行的五銖錢。銅鏡也有早期的弦紐、窄沿、蟠螭紋鏡發展為圓紐星云鏡或日光鏡,早期的銅鏡已消失。M10、M19隨葬的陶灶、陶倉以及馬、牛、羊等也是西漢中期出現的新器種。這批墓葬的年代應晚于西漢早期,可定在西漢中晚期,但不致晚于西漢元帝以后。

根據這些墓葬年代,結合六代廣陵王封王的時間和在位的時間長短來分析,桓平作為第一代廣陵王劉胥身邊的一名內臣,雖然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但其家族身世并不太高,因此此人在文獻中也就沒有能夠記載。從出土器物看,除墓主人當代器物之外還有春秋戰國時期的玉璜,其玉器的品相之高、工藝之精、整體器形構思之巧,在同類出土的西漢中晚期的墓葬中還不多見。另外在該墓中還出土了一套完整的木工工具,這是我國目前在漢代墓葬中出土的保存最完整的一套木工工具。墓中還出土了三件精美的鐵削和一件石硯,這些足以說明桓平生前應該是一名文化品位很高的人。

猜你喜歡
天長廣陵銅鏡
天長的風物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建平博物館藏金代銅鏡
論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兩面珍貴銅鏡
A Little Bird Told Me
大美廣陵,詩意維揚
卜算子·家山春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銅鏡
安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