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研究數據管理的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模式再造

2018-04-12 08:16強,牟
大連大學學報 2018年6期
關鍵詞:科學研究數據管理館員

王 強,牟 萍

(大連大學 圖書館,遼寧 大連 116622)

信息技術的發展深刻地影響著科學研究,高校圖書館作為一所學校信息中心和學術資源的集散地,必然要隨時而變。網絡的提速與普及,云計算的橫空出世,大數據的經年累積等等都將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層層推進。近年來科學研究“第四范式”的提出,研究數據的大量產生對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提出了更深的挑戰。

1 學科服務研究現狀

1.1 學科服務的現狀

高校圖書館構建并實施以學科服務主體的服務模式,已經成為其適應當今社會環境及滿足用戶深層次知識需求的典型范例。然而圖書館所開展的學科服務,目前來看理論的發展滿足不了實踐的發展?,F有的研究多基于宏觀應用層面進行探討,針對高校圖書館用戶個性化需求所設計的模式比較單一。

1998年清華大學率先在國內引入學科館員制度。其成功的經驗導致其他高校也陸續效仿設立了這一制度,目的是建立起通暢的“需求”與“保障”渠道,幫助教師、學生充分利用圖書館的資源[1]。中科院國家科學圖書館系統則根據其特點構建了不同的學科化服務。他們認為學科化服務是加快科學交流和信息傳播的速度,幫助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充分發現和利用中科院文獻情報系統的學科信息資源,加強圖書館為科研一線研究、學習和教學過程的個性化、一站式學科信息服務[2]。中科院李春旺研究館員認為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是在按照文獻工作流程來組織科技信息工作的同時,注重以科學研究為主線,使高校圖書館的信息服務學科化,不再簡單地將文獻實現檢索和傳遞,更是使服務內容知識化,從而使圖書館所提供的信息服務更大程度上滿足了用戶需求[3]。

1.2 學科服務模式發展現狀

筆者以“學科館員”、“學科化服務”、“學科服務”等作為檢索詞進行組合匹配,在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三大數據庫進行檢索。通過統計2007年至2016年這10年間的數據(未扣除三者中相互重疊的收錄論文),如表1,我們會發現學科服務的研究熱度一直不減,這方面的研究文獻數量一直平穩增加。

表1 中國知網、萬方、維普2007~2016年間學科服務論文發表量統計表

根據被引量統計,知網、萬方、維普數據庫中論文排名如表2。

表2 中國知網、萬方、維普學科服務論文被引量統計表

根據表2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圖書館學科服務的研究逐年深化,從最初的介紹學科服務,一直演進到具體地圖書館學科服務案例,以及更深層次的知識服務。從學科服務研究的發展來看,文獻的數量快速増加,且研究的主題不斷趨于深層次和多元化,這既反映了我國高校圖書館學科服務的實踐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也獲得了業內學者相當程度的重視。但是從目前國內的研究文獻內容總體來看,圖書館學科服務的理論研究方面占比還是偏高,少數涉及實踐應用也多以某一個高校為例的案例分析或者以某個因素的定性調查研究,且這些案例中提及的高校往往集中在國內重點院校,雖具代表性,但在普適性上卻是不足的。

根據筆者的現場調研及文獻調查,目前國內高校圖書館開展的學科服務可總結為以下幾種模式:一是聯絡館員模式,依托參考咨詢館員,進行圖書館與院系之間的聯系,利用傳統的路徑進行參考咨詢、數字參考咨詢服務,其優勢在于以館藏文獻為根據,通過對個別讀者問題的解答,以協助檢索、解答咨詢和專題文獻報道等方式向讀者提供事實、數據和文獻線索,最主要的作用是使讀者充分利用圖書館館藏。這也是學科服務研究的源頭。缺點在于服務方向為點,開展服務項目較少。二是嵌入模式,即目前大多數高校圖書館所實行的將學科服務嵌入教學、嵌入科研一線,這也是圖書館學科服務研究的重要部分。這種模式充分展現了學科館員的作用,既包括了以聯絡人為主要特征的第一代學科館員,又包括了融入一線、嵌入過程的第二代學科館員[4],優勢在于與活躍在教學、科研一線的用戶聯系密切,可以及時掌握師生的需求,及時反應。缺點在于對學科館員的個人素養要求高,特別是學科館員的專業背景,也導致目前嵌入方向較為單一。三是個性化模式,根據高校用戶提出的要求,或基于用戶的學科、專業、興趣愛好、使用習慣等個人特征,對每一個用戶的個性化信息需求進行單獨的針對性服務,其優勢在于迎合了網絡時代用戶需求呈現出差異化和個性化的發展趨勢。四是自媒體群模式,即利用web2.0技術(包括博客,微信,微博,wiki,Facebook,Twitter等)及其他新興的網絡信息技術構建與用戶交流的泛在平臺群。這種模式最大的優勢在于綜合利用各個平臺原生的交互性(傳播時的互動;溝通時的互動;對文本解釋的互動)組成全覆蓋、立體的平臺群,可以對用戶需求進行即時的反應。

1.3 研究數據管理(Research Data Management,RDM)的興起

學科服務的四種模式雖然為高校的教學、科研人員提供了較好的服務,但這些模式只是淺層的嵌入與聯系,所利用資源皆是來自“外部”的研究成果或者書庫,忽略了對本??茖W研究使用、生產的數據、文獻進行管理。

當以資源密集、量化計算、跨界合作、全域聯通為特征的E-science和E-research為平臺的科學研究出現后,預示著科學研究已經進入數據密集型的“第四范式”(“數據密集型”也就是現在我們所稱的“科學大數據”),也預示著高校圖書館的學科服務也要將一部分重心向研究數據移動,構建新的服務模式。

大數據時代,強調“數據為王”,誰擁有了數據,誰就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有了極大的優勢?;贓-science和E-research平臺產生的數據即研究數據,也有學者將其稱之為科學數據[5],但兩者實質并無根本的差異。研究數據的定義大致有兩種:廣義的認為研究數據是指在科技活動中(實驗、觀測、探測、調查等)或通過其他方式所獲取的反映客觀世界的本質、特征、變化規律等的原始基本數據[6],以及根據不同科技活動需要進行系統加工整理的各類數據集。狹義的認為研究數據管理中的“數據”專指數字化的科學研究數據,即科學研究中通過測算、計量、觀察、訪談、調查、建模等方法獲得的數據[7],或者是為科研目的而搜集,觀測或生產的信息,以產生原始研究[8]。

從定義上我們可以發現,國內外的研究圍繞在“數”上加功夫,對“據”卻沒有投入關注。按照科學研究的一般規律,“數”的產生,必定以擁有大量的“據”為基礎。也就是說科研過程中使用的所有文獻資料都應該納入管理的范圍。

基于研究數據的定義,研究數據管理可歸納為對在科學研究活動中產生的科學數據進行統籌協調、科學配置、整合管理。內容涉及對各類型研究數據進行收集、分類、清洗、監護、發布及共享,以形成管理研究數據的理念、政策、規范、環境、措施與體系,發揮研究數據資源的最大效益。

2 基于研究數據管理重構圖書館學科服務

2.1 圖書館介入研究數據管理的意義

科學研究形成數據(或可稱之為成果)作為一所高等學校寶貴的財富,需要有機構從成果發生之初就要介入,直至成果的保存、傳播再利用等。以數據管理服務為專長的圖書館是科研數據完整性、可用性、傳播性的重要保障。

依照國內的科研現狀分析,研究數據主要來源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國家級科研機構、985高校;二是省、市屬高校、民間研究機構等。也有學者將研究數據的來源分為大科學研究和小科學研究[9]。大科學研究往往在管理上有國家標準作為執行的準則,同時其研究成果有相應的管理機構進行監管,基本上來說有相對完善的數據政策,并有管理人員對數據進行維護和發布。小科學研究通常由高校個別學者承擔的橫向課題,預算投入有限,參加人員來自于不同單位或部門。所以從目前的研究分布來看,大量的高??蒲泄ぷ髡叩难芯抗ぷ鲬搶儆谛】茖W研究?;谘芯空呋鶖档凝嫶?,這種小型科研積累的數據總量非常驚人,據估算為大型科研項目的2~3倍,而其研究數據通常保存在項目組成員的計算機和服務器里,沒有專人維護。由于研究方法多樣化,數據格式紛繁復雜,既沒有統一標準,也沒有分享機制,更缺乏項目完結后對數據的長期利用策略[10]。高校圖書館為了保證這部分海量的數據不因為客觀的因素而流失、損毀,應該通過研究數據管理進行介入。

高校是數據的使用者也是生產數據的主力軍,理應成為“研究數據管理”的先行者。根據教育部新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圖書館的任務其中兩項分別是不斷拓展和深化服務,積極參與學校信息化建設,以及積極參與各種資源共建共享,發揮信息資源優勢和專業服務優勢,為社會服務。高校圖書館是眾所周知的信息匯聚地和傳播地,圖書館對高校研究數據收集、保存、利用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根據調查,國外圖書館在數據管理政策制定與宣傳、數據管理參考/咨詢、數據管理的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建設、數據管理教育與培訓、構建數據管理組織與人員等領域中發揮重要作用[11]。圖書館將“研究數據管理”納入學科服務,將其作為重要工作內容之一,對于未來提升整體服務層次及社會地位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2.2 學科館員在研究數據管理中的影響及作用

如前文所述,隨著高校圖書館開展的學科服務的深入發展,圖書館館員的主要服務功能逐漸向學科館員轉移,而因應圖書館用戶信息環境及需要的變化,學科館員也從第一代演進到了第二代。當前隨著E-science和E-research由理想轉為現實,高校的科研方式也逐漸發生改變。這些新科研平臺的誕生,直接的后果是科研大數據的涌現,這對圖書館館員特別是學科館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科館員勢必跟隨工作地點、工作內容、工作方式的變化而變化,這個階段的學科館員可稱其為第三代學科館員。第三代學科館員與第二代學科館員的最大不同是對科研生命周期的全介入及數據生命周期的全管理[12]??蒲猩芷谌鐖D1所示,數據生命周期如圖2所示。

圖1 科研生命周期簡略模型

圖2 數據管理生命周期

科研人員在科研生命周期內需要得到諸多領域的支持,包括在規劃、組織、安全、記錄和共享、數據集存儲和長期保存方面的準備工作,以及更為普遍的關于著作權、許可和知識產權等問題的咨詢和解答方面[13]。在這些階段,學科館員都可以介入提供相應的服務。相較于科研人員來說,學科館員的專業背景雖然不如他們,但是其最大優勢是對信息組織熟練掌握,對元數據標準、數據政策的把握。

基于數據管理生命周期,在新科研環境下,學科館員可以做的工作有:①參與制定數據政策;②提供元數據標準;③接收數據集并檢查;④評估數據集并典藏;⑤輔助用戶進行數據發現;⑥對數據集進行宣傳推廣。這些新的工作既是新的挑戰,又是館員重要的機會,也是圖書館的必然選擇。

2.3 基于研究數據管理的數據協同學科服務模式

我們將科研的流程與數據生命周期相結合形成新的模型(如圖3所示),就會發現高校圖書館要想在新的科研平臺下有所作為,需要把學科服務的時間提前,即在項目的執行階段,甚至是項目規劃階段就要介入,這樣圖書館才能把握科研的流程及數據工作的需求。

圖3 科研生命周期內研究數據管理模型

為了確??蒲泄ぷ髦醒芯繑祿氖杖褪諟始叭蘸蟮耐茝V使用,圖書館學科服務需要構建館院所數據協同模式:一是機構協同,在項目規劃階段要與科研團隊及科研管理部門對接,參與制定研究數據的管理框架[14],數據長期保護的政策,為數據管理提供必要的場地和設施。二是項目協同,全程對研究數據進行監護(data curation)[15],根據規定制定元數據標準,審核數據并對不合格數據進行加工,規范數據的交割,對數據進行評估。三是數據協同,數據館員嵌入項目組,跟蹤數據的產生過程,及時掌握跟進科研進度,保證數據及時入檔,保障數據的收全率。四是安全協同,保障數據的可用性,保存與數據格式相匹配的軟硬件,保證數據在儲存期不被非相關人員篡改、盜竊或毀滅。五是推進協同,協助數據進化或者再利用,對研究數據進行宣傳推廣,協助用戶進行數據分析、數據挖掘和融合。

數據協同的學科服務模式需要圖書館與高校內外相關單位合作,前進到科研一線,深入到科研過程。同時在館員能力、基礎設施、知識更新等方面進行大的轉變,再次改變服務的形態與內容。

3 結語

如同圖書館是“成長的有機體”一樣,學科服務也應是一個“成長的有機體”,由多種因素驅動產生,也由多種因素驅動進化。它整合圖書館人力和用戶參與,注重服務整體保障和內涵,同時通過宣傳推廣擴大影響,進而拓展服務效果。它適應信息環境、信息技術和用戶需求的變化,根據用戶學習模式、科研習慣,以及知識交流渠道、信息利用方式等用戶行為方式的變化而調適,產生出新的服務模式。

研究數據管理已經在國外高校圖書館作為學科服務的一項正式工作有所開展,而國內對于此方面的研究起步不久。就目前的調查來看,只有少數幾所高校圖書館有所實踐,且集中在重點高校,地方性大學囿于組織、資金及人才的限制,對研究數據管理較少提及,筆者希望通過本文能夠綜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借鏡。

猜你喜歡
科學研究數據管理館員
歡迎訂閱《林業科學研究》
企業級BOM數據管理概要
定制化汽車制造的數據管理分析
海洋環境數據管理優化與實踐
歡迎訂閱《紡織科學研究》
紡織科學研究
CTCS-2級報文數據管理需求分析和實現
紡織科學研究
青海省人民政府關于轉聘謝承華、斗尕館員為榮譽館員的決定
青海省人民政府關于轉聘謝佐等3位館員為榮譽館員的決定 青政〔2017〕32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