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峽縣大廟金礦礦床地質特征及礦床成因淺析

2018-04-12 10:08趙愛華
科技視界 2018年10期
關鍵詞:礦床成因

趙愛華

【摘 要】大廟金礦區位于華北古板塊與揚子板塊長期活動帶的接合部位一秦嶺多金屬成礦帶東段朱夏斷裂帶中部,北秦嶺構造亞帶二郎坪地體東段北側,本區構造、巖漿活動分為多期,成礦地質條件良好。文中對大廟金礦區成礦地質背景、成礦地質特征、找礦標志等進行了簡單探討,總結了礦床成因,認為本區金礦為火山熱液型金礦。

【關鍵詞】大廟金礦;礦床特征;礦床成因

中圖分類號: P618.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04-0014-002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Ore Deposits Of Deming Gold Deposit In Xixia County

ZHAO Ai-hua

(The Third Geological Brigade, Henan Nonferrous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Bureau, Zhengzhou 450016, China)

【Abstract】Dawmiao gold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Zhuhai-Xizang fault zone in the east of the Qinling polymetallic metallogenic belt and in the north of the eastern segment of the Erlangping landform of the North Qinling structural belt,Zone structure,magmatic activity is divided into multi-stage,metallogenic geological conditions are good.This pap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metallogenic geological background,metallogenic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ing signs in Dawmiao gold mining area,and summarizes the genesis of the deposit.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gold deposit in this area is a volcanic hydrothermal gold deposit.

【Key words】Damiao gold deposit;Deposit characteristics;Deposit genesis

1 區域地質(成礦)背景

研究區位于河南省西峽縣二郎坪鄉西北部一帶,礦區位于秦嶺構造帶北秦嶺構造亞帶,是由多個不同沉積環境、不同時代、不同構造時期拼疊一起的復雜構造地質體。區域經歷了多期次構造運動,受造山作用影響,區內地層、構造、巖漿巖帶、變質相帶走向均以NWW向呈帶狀展布。區域巖漿巖發育,巖漿巖的侵入與區域性深大斷裂帶關系密切。變質作用普遍,以區域變質作用為主。多期次的構造運動和頻繁的巖漿熱液活動,為區內礦床的形成提供了熱動力條件和部分礦物質。區域共發現銀、金、銅、鋅及多金屬礦床(點)58處,其中以金、鉛為主的多金屬礦床3處,塊狀硫化物型鉛鋅礦床6處,金礦床2處,其余均為礦點。

2 礦區地質概況

工作區位于秦嶺構造帶北秦嶺構造亞帶二郎坪地體東段北側。區域經歷了多期次構造運動,構造發育,礦區附近巖漿活動頻繁,具有良好的成礦地質條件。受造山作用影響,區內地層、構造、巖漿巖帶、變質相帶走向均以NWW向呈帶狀展布。成礦區劃屬朱夏斷裂帶、瓦穴子—喬端深斷裂之間,紅石崖—蒿坪—梅子溝—大黃溝——水洞嶺Au-Ag-Cu-Zn-Pb韌性剪切成礦帶上。區域巖漿巖發育,巖漿巖的侵入與區域性深大斷裂帶關系密切。變質作用普遍,以區域變質作用為主。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金、銀、銅、鉛、鋅、鉀長石、石墨等。多期次的構造運動和頻繁的巖漿熱液活動,為區內礦床的形成提供了熱動力條件和部分礦物質,有利于海底火山塊狀硫化物金銀銅鉛鋅礦床的形成。

2.1 礦區地層

礦區出露地層較簡單,為下古生界二郎坪群地層及第四系。本區主要分布的地層為下古生界二郎坪群大廟組(Pz1d),工作區內巖漿巖發育,分布在礦區北部,主要為早古生代加里東晚期花崗巖和中生代燕山期晚期的花崗巖。

下古生界二郎坪群大廟組(Pz1d):主要出露在礦區中南部,厚度約1160m,產狀為176-210°∠43-70°,該層北側與燕山期花崗巖接觸。主要巖性為碳硅質板巖、石英角斑巖、變質凝灰巖及大理巖。本層受加里東期和燕山期花崗巖的吞噬。本組為一套淺變質巖系,其原巖屬基性—酸性火山巖—陸源碎屑巖建造。為含礦層位。含礦層為主要分布在碳質板巖構造蝕變帶和石英脈中。

第四系(Q):由黃褐色亞粘土、亞砂土、砂礫石及沖、坡積物組成,分布于河流兩側、溝谷、低洼地段。

2.2 礦區構造

(1)褶皺:礦區褶皺構造不發育,局部僅發育有露頭尺度的一些小型褶曲和小揉皺。這些小構造對成礦起著配合的作用。

(2)斷裂

礦區內規模較大的斷裂6條,編號分別為F1、F2、F3、F4、F5、F6,如表1。

F3、F4、F6斷裂均屬成礦期斷裂,早期為壓扭性,晚期為張扭性。斷裂帶內巖石破碎明顯,蝕變強烈,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及碳酸巖化發育,普遍可見網狀石英脈和方解石脈。

2.3 巖漿巖

3 礦床地質特征

3.1 礦體地質特征

礦區經地表追索及工程控制,共圈連金多金屬礦體14條,均產于二郎坪群大廟組中,其中K4-1礦體規模最大。礦體與地層產狀基本一致,受多組順層斷層構造破碎帶控制。礦體呈似層狀、豆莢狀、透鏡狀。礦石以團塊狀、浸染狀、條帶狀為主,多以金、鉛為主,銀、銅、鋅共生或伴生,并多與黃鐵礦相伴產出,礦化與綠泥石化及硅化蝕變密切。

K4-1礦體:為一金、銀、銅、鉛、鋅礦體,產于F4構造帶中,地表民采較嚴重。礦體走向長約317m,賦存標高731~436m,控制礦體斜深約268m。礦體呈透鏡狀產出,產狀187~192°∠45~67°。礦體厚度0.21~4.15m,平均厚1.14m,厚度變化系數88%,屬較穩定型。有用組份品位:Au 0.09-26.85×10-6,平均4.89×10-6;Ag 0-126.10×10-6,平均15.81×10-6;Cu 0-1.970%,平均0.09%;Pb 0-5.94%,平均0.84%;Zn 0-3.08%,平均0.18%;折算金綜合平均品位6.23×10-6。品位變化系數分別為Au 81%、Ag 107%、Cu 170%、Pb 170%、Zn 345%。

3.2 礦石特征

大廟金礦床是典型的多金屬硫化物型礦石,其成礦帶分帶明顯,帶內礦石礦物有銀金礦、黃鐵礦、方鉛礦、黃銅礦、閃鋅礦、磁黃鐵礦,脈石礦物有石英等。礦石結構多樣,礦石結構主要有自形—它形粒狀結構、碎裂結構、填隙結構、包含結構、交代殘余結構等。在帶內不同時期,不同階段不同位置形成的礦石構造不同,有浸染狀、塊狀、條帶狀、網脈狀構造及角礫狀、蜂窩狀構造等??拥纼仍V石按元素分為:含Cu、Pb、Zn金礦石,含Cu、Pb、Zn金、銀礦石,含Au、Cu、Ag鉛鋅礦石。礦床延伸至地表,多成氧化礦石。

3.3 礦體(層)圍巖、夾石及蝕變

礦體的頂底板圍巖主要為碳硅質板巖、變質凝灰巖,少量的地表和鉆孔是以較為純凈的石英脈為頂底板。頂底板巖石普遍具不同程度的硅化、褐鐵礦化、黃鐵礦化及綠泥石化現象。夾石主要分布在礦體的中間部位,與礦體呈互層狀產出,夾石主要為純凈的石英脈、碳硅質板巖、變質凝灰巖,與礦體的界線不明顯。在礦區,礦體的蝕變主要為硅化、磁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碳酸鹽化、鉛鋅礦化等蝕變情況。

4 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

4.1 控礦因素

4.1.1 地層對礦體的控制

本區已發現的6個含礦帶中,均產在片理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及糜棱巖化的強蝕變角斑凝灰巖及碳硅質板巖中,以碳硅質板巖為主。由區域資料可知,礦區內基性火山巖含金背景值(2.48-5.1×10-9),多為黎氏值的1-8倍,為金多金屬礦體的形成,直接提供豐富的物質來源。

4.1.2 區域韌性剪切帶對礦體的控制

紅石崖-水洞嶺韌性剪切變質帶縱貫本區,特征明顯、蝕變強烈,為本區提供了良好的導礦儲礦構造,是找金多金屬礦有利地段,經過勘查工作,已在本區段找到大小金多金屬礦體6個,都產在韌性剪切帶中,由中心到邊部金多金屬礦的產出特征為:構造蝕變巖型-石英脈型-多金屬硫化物石英脈型,同時韌性剪切帶越寬,礦化程度越好。

4.1.3 斷裂構造對礦體的控制

在區域水平應力作用下,使區內巖層產生層間滑動,逐步形成層間破碎帶,為礦液的運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和沉積場所,直接控制了金多金屬礦體的規模、形態和產狀。成礦后的斷裂對礦體有一定的破壞作用,造成礦體存在小的錯斷、位移(一般上斷距在0.1-2.5m)。

4.1.4 巖漿巖對礦體的控制

礦區北側加里東期-燕山期酸性花崗巖沿火山巖帶侵入,為礦質的活化、遷移、富集提供了熱源。使之沿接觸帶形成金多金屬礦體,同時花崗巖本身也可能為金多金屬元素的富集提供了一部分物質來源。另一方面從礦體的賦存狀態、多元素不同分布及賦存位置可以初步判斷礦體的形成是多期次形成的。

4.2 找礦標志

根據該區礦床地質特征及區內各礦化點的特征,綜合分析,本區的主要找礦標志有:

韌性剪切帶:為宏觀的構造找礦標志;

(1)層間破碎帶;

(2)硅化帶或石英脈帶;

(3)褐鐵礦化帶;

(4)多金屬硫化物露頭。

4.3 礦床成因

從區域大地構造位置看,大廟礦區位于華北板塊與揚子板塊碰撞帶上,早古生代本區處于該帶中秦嶺大洋或島弧環境,由于地殼的拉張,大量的基性巖漿從洋底噴溢,形成二郎坪群,金多金屬從地幔深部隨巖漿被帶進地殼中。隨著上覆沉積物的增厚,是二郎坪群逐漸處于高溫高壓環境中,在區域變質的作用下,轉變為蛇綠片巖—角閃巖相的變質巖,在此封閉的環境內,金開始處于活化狀態。

在南北向擠壓應力作用下,二郎坪群開始褶皺由南北向推擠而隆起,同時發生韌性剪切,封閉環境被破壞,金開始小規模轉移、初步富集。隨著區域的隆起、降壓、韌性剪切變形逐漸轉變為脆—韌性剪切,形成張性破裂,溶液開始大規模遷徙,游離的SiO2在張裂隙中結晶沉淀,開始形成少硫化物的石英脈。脈體在脆—韌性遞進變形中,被后繼的剪切作用改造,同時在新生或繼續擴張的裂隙中又有新的SiO2沉淀,增生了礦體,如此發展疊加,從而形成一系列的剪切變質巖系。在疊加了巨大區域性巖漿熱能(下轉第35頁)(上接第15頁)及揮發流體之后,區域的抬升,加劇了脆性破裂的作用,進一步加速了地下水的活動以及金的活化、遷移,剪切帶的中心成為金溶液擴散、滲透、遷移的最佳場所,深層次剪切帶引導著深部溶液上升,由剪切帶中心向兩側擴散、滲透。隨著構造活動的多期次反復進行,不斷演變,累加變形不斷變化,礦液沉淀環境不斷改變,由低硫半氧化環境,向氧化環境過渡,早期金礦化體不斷被疊加、再次加富,除了在破碎的石英脈中富集外,在剪切帶構造破碎的地層及巖脈內,均有不同程度的礦化,形成構造蝕變巖型金礦體。

金礦(化)體形成于強烈火山噴發末期,火山噴發為金多金屬元素提供了充分的物質來源。礦區南部的韌性剪切帶提供了儲礦空間。礦區北部燕山期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巖體,為礦液析出運移、沉積、富集提供了熱源。

綜上所述,認為本區金礦為火山熱液型金礦。

【參考文獻】

[1]劉強,劉艷華,高陽,等.河南省西峽縣楊樹溝金礦地質特征及成因探討[J].世界有色金屬,2014,6:31-33.

[2]劉國范.東秦嶺金、銀、多金屬成礦帶成礦規律及找礦標志[J].地質找礦論叢,2003,9,18(3):178-184.

[3]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第三地質大隊.河南省西峽縣大廟金礦詳查報告[R].2016.

猜你喜歡
礦床成因
鉆石的寶石資源地質學概論
洮南市聚寶銅礦地質特征及礦床成因分析
長江中下游成礦帶拋刀嶺大型斑巖型金礦特征及找礦前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