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看民間力量在中美關系中的作用

2018-04-15 00:08
近現代國際關系史研究 2018年1期
關鍵詞:美中關系委員會

何 慧

成立于1966年的“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是最早介入中美關系且持續時間最長的美國涉華非政府組織之一,它從成立至今一直致力于中美兩國人民擴大交往、增進了解、建立友誼,它不僅見證了五十幾年來中美關系的風風雨雨,而且直接參與了中美關系的很多事務,為兩國關系的發展和人民的友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是美國對華友好的、綜合性的非政府組織的典型,體現出民間力量在中美關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一、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的成立及早期活動

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美國支持在臺灣的國民黨政權,斷絕了與中國的國家關系。20世紀50年代,由于在朝鮮戰爭中兵戈相向,兩國敵對加深,在冷戰的大環境和美國國內的反共氣氛之下,兩國關系跌至冰點。60年代,美國不斷越南增兵,而中國堅決支持越南人民的抗美斗爭,雙方可謂怒目而視。但是,在60年代的美國國內出現了重新思考美國對華政策的呼聲。1964年12月9日,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斯普羅禮堂(Sproul Hall)舉行了一次關于美中關系的研討會,一向親臺反華的亨利·魯斯夫婦到場發表講話,魯斯夫人克萊爾在講話中聲稱應該找尋與占世界人口一半的中國和平共處的辦法,但是反對中國進入聯合國。而當魯斯一如既往地吹捧臺灣的時候,立即有人對他質疑。這場討論引起了媒體的較高關注,同時也“似乎打破了在公開場合討論對華政策的不成文禁令”。之后,1965年4月28—30日,在華盛頓舉行了“美國與中國全國會議”,參加者包括研究中國問題的知名學者、政策專家,商界、宗教界和勞工界的領袖,國務院負責遠東事務的助理國務卿羅伯特·巴內特(Robert W. Barnett)、參議員喬治·麥戈文(George McGovern)和彼得·多米尼克(Peter H. Dominick)也出席了會議。他們雖然觀點不同,但是能夠心平氣和地公開討論本身就有意義并引起很大反響。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66年6月,成了一個全國性的非盈利的民間組織——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the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 NCUSCR),其成員包括了美國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費正清、哥倫比亞大學公共法律與政治系教授鮑大可、哈佛大學國際事務中心的莫頓·H·霍爾珀林、加州大學校長克拉克·克爾,前助理國務卿羅杰·希爾斯曼等不少有影響的政治家、著名的工商界人士和知名學者參加了它的活動。曾參與伯克利會議的一些機構是主要推動力量,包括世界事務委員會(World Affairs Council)、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政治學系以及美國之友服務委員會(American Friends Service Committee,AFSC)。*籌建的過程及早期活動參見顧寧:《中美建交前后的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世界史研究動態》1989年第9期;Linsun Cheng et al., eds., Berkshire encyclopedia of China (《寶庫山中華全書》), Berkshire Publishing Group, 2009, pp.1549-1550;羅宣:《在夢想與現實之間:魯斯與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02—404頁。

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成立之初的活動一是向公眾傳播有關中美關系的信息,介紹中國的情況;二是向政府提供決策咨詢。三是促進中美兩國民間的直接對話和溝通。例如在1968年2月2日,時任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執行會長的西西爾·托馬斯(Cecil A. Thomas)和其他創建者,如著名學者賴肖爾(Edwin O. Reischauer)、施伯樂(Robert A. Scalapino)、亞歷山大·艾克斯坦(Alexander Eckstein)、盧西亞·派伊(Lucian W. Pye)和鮑大可(A. Doak Barnett)等人一起向美國總統約翰遜介紹美中關系存在的問題,建議采取新的政策。*《寶庫山中華全書》,p.1549;No.297, China Experts Meeting with the President, February 2, 1968,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64-1968, Volume ⅩⅩⅩ, China, http://www.state.gov/www/about state/history/vol xxx/index.html.

20世紀70年代初,隨著中美關系緩緩解凍,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的活動主要是組織和贊助兩國之間的交流和往來以及為中美關系正?;?。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和對華學術交流委員會(the Committee o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with the PRC, CSCPRC)贊助了當時絕大多數的中美文化交流項目,為中美關系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參與安排和接待了很多中美之間的第一次交流活動,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乒乓外交”。1971年4月,當參加在日本名古屋舉行的世乒賽的美國乒乓球隊得到中國政府的邀請準備前往北京進行訪問時,興奮之余也犯愁。一是因為當時中美兩國沒有正式的外交關系,他們并不知道如何辦理相關手續;二是他們對中國毫不了解,不知道該如何與中方打交道;三是美國乒協是一個松散的由乒乓球愛好者建立的小型組織,沒有多少管理經驗,也缺乏足夠的資金;四是當時中美關系的發展出人意料,甚至可以說非常突然,沒有現成的機制,只能利用已有的私人渠道和機構。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會長艾克斯坦等人得知這個情況后,召開了該委員會的全國電話會議,最后決定參與進來,并立即發電報給正在前往中國的美國乒乓球代表團團長斯廷霍文:“理解您考慮擬邀請中國體育代表團進行回訪。如果您的邀請被接受的話,一個專門致力于美中關系的全國性的委員會期望自己可以為使中國隊訪美而進行籌款”。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于是運用其豐富的經驗和人脈關系,為美國乒乓球隊訪華提供幫助,對美國乒乓球隊訪華獲得成功起了重要作用。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還與美國乒乓球協會一起邀請中國乒乓球代表團訪美。美國乒乓球協會負責比賽方面的事宜,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負責籌款、安排和接待。*Jan Carol Berris, “The Evolution of Sino-American Exchanges: A View from the National Committee,” in J. K. Kallgren, D. F. Simon, eds., Educational Exchanges: Essays on the Sino-American Experience, Berkeley, UC, 1986, pp.80-81;顧寧:《建交前后的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顧寧:《小球轉動大球——震驚世界的中美“乒乓外交”秘聞》,《知情者說》第4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年,第207—235頁。1972年4月,中國乒乓球隊作為新中國第一個代表團訪問美國,他們4月12日從加拿大飛抵底特律,4月30日離開舊金山前往墨西哥,在美國停留的半個多月里,訪問了華盛頓、紐約、孟菲斯、洛杉磯等地,與美國運動員進行了近40次比賽和表演賽。中國乒乓球代表團受到美國觀眾的熱烈歡迎,美國的記者們也爭相報道,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的影響也擴大了。*Jan Carol Berris, “The Evolution of Sino-American Exchanges: A View from the National Committee,” pp.80-81.

1972年12月16日,由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和紐約市音樂與戲劇中心聯合接待的中國沈陽雜技團抵達美國,在美國的4個城市進行了歷時4周的訪問,大約有4.5萬人觀看了18場演出和4次彩排,還有無數人在隨后的幾個月內觀看了美國廣播公司反復播出的電視錄像。中國沈陽雜技團在美國演出時觀眾如潮,一票難求,反應異常熱烈,各大媒體也紛紛報道。

1972年12月11日至1973年1月6日,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代表團訪華,團長是時任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理事會會長的密歇根大學教授亞歷山大·艾克斯坦,成員包括著名中國問題專家施伯樂、鮑大可、邁克爾·奧克森伯格、約翰·劉易斯、盧西恩·派伊等。在中國訪問期間,他們同有關部門討論了兩國間文化交流的事宜。代表團回國之后更積極地組織兩國間的交流。在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的幫助下,美國第一個教育代表團于1973年8月到中國訪問。1973年12月,由8名成員組成的中國語言研究代表團訪問了美國,考察英語教學法。這是首次中美教育互訪。1973年5月,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與美國報紙編輯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Newspaper Editors,ASNE)合作,邀請了第一個中國記者代表團訪問美國,作為此前美國報紙編輯學會訪問中國后的回訪。21個中國記者在一個月的訪問期間參觀了紐約、波士頓、華盛頓特區、芝加哥、丹佛、舊金山和檀香山,體驗美國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他們不僅與美國同行交流,還與美國的州長、市長、大學校長以及學生、工人廣泛接觸。代表團團長是新華社社長朱穆之,代表團成員來自各個新聞和出版機構,他們對美國文化、政府、經濟等很多方面提出了問題,是中國媒體對美國進行的首次全方位了解,美國媒體對此也予以了關注。自此之后,數以百計的兩國新聞工作者開始進行交流、研討、報道、實習等活動,并且通過他們的報道向兩國人民傳達對彼此的認識。

1973年9月,費城交響樂團成為第一個訪華的美國文化團體,也是由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出面,在費城交響樂團、中國駐聯合國使團及美國國務院之間進行聯絡,參與制訂計劃,向樂團介紹相關情況等,而且,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會長莫里(Douglas P. Murray)作為樂團的陪同和顧問隨行,全程參與了這次開啟美國音樂界與中國交往的歷史性訪問。

1974年6月,中國武術隊由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與其他機構聯合邀請訪美并提供贊助。中國武術代表團有30名成員,其中有時年11歲的著名演員李連杰和另外兩位少年。他們在美國訪問四周,在夏威夷、舊金山、紐約和華盛頓特區進行了表演,在華盛頓時受到美國總統尼克松和國務卿基辛格的接見。1974年11月,美國大學校長代表團訪問了中國。1976年11月,中國高等教育代表團訪問美國,側重考察科學和工程學的教育和研究成果。1977年7月,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接待中國人民對外事務代表團,后來的中國駐美大使楊潔篪當時是中方翻譯。1978年9月,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協助了第一批中國市長訪問美國以及1979年5月首批美國市長訪華。

總之,在中美關系漸漸改善但還未正式建交之前,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雖然是一個民間組織,所做的事情不過是雙方的一些初步接觸,卻起到了官方代理人或半官方機構的作用,而且打下了基礎,播下了友誼的種子,對促進中美兩國的民間往來起了拓荒和推動的作用。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以后,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并沒有因此停止,而是繼續努力,促進了兩國之間更多實質性的交流。從1972年到1985年,它共派出了63個團體共1288人,接待來自中國的91個代表團共1077人,總共支出費用達640萬美元。*David M. Lampton, Joyce A. Madancy, Kristen M. Williams, A Relationship Restored: Trends in U.S.-China Educational Exchanges, 1978-1984,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1986, p.94.

二、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的組織管理與活動方式

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的成員是愿意進行與中美關系有關活動并接受該組織各項使命的美國公民。與美國其他非政府組織一樣,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有一個理事會和一個處理日常事務的管理委員會。理事會對該組織的使命和全部活動有最終的決定權,成員主要是有共同理念的來自各個領域的杰出人士,他們不是雇員,不處理日常事務,每年聚會一到兩次。理事會成員由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的提名委員會提名并由全體會員選舉產生,一般是三年一個任期,可以連任兩屆,少數特別積極的人士可以連任三屆。理事會會長由理事會成員選出。從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成立之初至中美建交,其理事會會長都是由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擔任而且任職時間都不長,一般在四年以下,前幾任會長分別施伯樂、鮑大可、艾克斯坦、邁克爾·布魯門薩爾(W. Michael Blumenthal)、查爾斯·約斯特(Charles W. Yost)、派伊,從1981年起至今共三位理事會會長,每人任職都近十年,他們是雷蒙·謝菲爾(Raymond P. Shafer)、巴爾伯·康納伯(Barber B. Conable, Jr.)和卡拉·希爾斯(Cala A. Hills)。處理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日常事務的是一批有薪的管理人員,他們負責制訂計劃、管理財務及正常運作。其會長由理事會任命,任期沒有特定限制,由理事會和其本人決定。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的歷任會長是西西爾·托馬斯、普里斯通·斯切伊爾(Preston Schoyer)、卡爾·斯托夫(Carl Stover)、阿瑟·羅森(Arthur Rosen)、大衛·蘭普頓(David Lampton)、約翰·霍頓(John Holden)、斯蒂夫·歐林斯(Steve Orlins),其中的后四位任期都在七年以上。*電子郵件采訪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現任副會長白莉娟(Jan C. Berris),2012年3月10日??梢钥闯?,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早期的領導人知名度大、權威性高,后期則穩定性強。雖然會長已經更換了好幾個,但是他們都有共同的理念,那就是中美合作有很多好處,而對抗代價太高。如霍頓所說:中美人民彼此更好地了解和處理好兩國關系是“非常明智的投資”。*2002 Annual Report of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 《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2002年年度報告》), p.3.

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的歷屆領導人大多與中國有著一定的淵源,如施伯樂、鮑大可、蘭普頓都是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有些則是曾在與中國有商業關系的公司工作。如現任會長歐林斯在70年代于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法律顧問辦公室任職,80年代曾任雷曼兄弟亞洲公司的總裁,管理東亞區域的業務;90年代就職于幾家美國投資公司,負責亞洲事務?,F任副會長白莉娟從1971年起就一直在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工作,她到訪中國超過一百次,親身參與了大量的中美交流活動。在進入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之前,她在密歇根大學主修漢語和日語,做過著名學者理查德·所羅門(Richard H. Solomon)的助手,所羅門后來曾擔任美國國務院負責東亞及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

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的機構不大,人數不多,但是其工作人員非常精干,工作量大卻井井有條。他們經手了大量資金,對所安排和接待的客人非??犊?,包括資助了不少中國的留學生和學者,但他們自己非常節儉,經常為了省錢而坐“紅眼航班”。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的管理人員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如前中國駐美大使周文重所說,這些領導人都會流利的漢語,在中美兩國人緣極廣,他們如果是做生意,必定財運亨通,但他們都沒有投身商界,而是孜孜不倦地為增進兩國友誼而奔忙。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實際上是一個服務性機構,他們安排和接待了無數的代表團,每一個代表團都要事無巨細,安排周全,這也體現出他們很強的專業性。*Forty at Forty: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四十年紀念文集》)。

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組織的各項交流活動涉及的面很廣,包括教育交流、國際關系及政策研討、經濟發展與管理、政府與法律、環境問題、媒體作用,等等,還經常舉行講座、研討會,把兩國的決策者和意見領袖的觀點直接傳遞給公眾。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很多時候是一個牽線搭橋的角色,其中一個重要任務是為兩國的民間交流活動籌款。其經費來源最初只有私人捐贈,由于成功地資助了乒乓外交項目,開始得到美國政府的一部分支持,主要是從美國國務院的各個部門獲得對某個具體項目的資助,如2001年關于環境教育的專家訪華團得到美國國務院科技司的資助,2002年考察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情況的活動得到美國國務院教育和文化事務局的資助。但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主要的經費來自民間的基金會、企業和私人捐助?;饡兄С至Χ容^大的有福特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亨利·盧斯基金會、自由人基金會、加羅琳·埃默森基金會、凱特琳基金會等。企業方面支持較多的包括美國國際集團、福特汽車、通用汽車、弗蘭克-羅素、可口可樂、百事、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松?、摩托羅拉、聯邦快遞等。它們有些是每年提供資助,有的是對某些特定項目專項資助,例如,1979年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團訪華得到可口可樂、吉列、美孚、泛美航空等商業機構的支持。2002年開啟的“青年領袖論壇”得到美國國際集團、時代華納—美國在線、高盛、百事、英國石油等公司的資助。*Jan Carol Berris, “The Evolution of Sino-American Exchanges: A View from the National Committee,” pp.90-91;2002 Annual Report of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 《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2002年年度報告》), p.21.

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的活動主要有以下方式:

1.安排互訪和接待來訪。在中美建交以前,由于兩國沒有外交使團和機構,沒有常規的往來渠道,兩國間的文化交流活動大多以民間交往的形式出現,在美國方面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就擔當起了這樣的角色,如1972年中國乒乓球隊訪問美國,就是由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邀請并接待。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個正式訪問美國的代表團,包括團長莊則棟在內的人都是第一次到“神秘”和“向往”的美國,他們在美國期間,受到熱情和友好的歡迎,對美國印象很好,感受到了兩國人民的友好情誼。1978年,柴澤民擔任中國駐美聯絡處主任赴美時,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也參與接待他,帶他參觀和熟悉美國,他后來也參加了很多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組織的活動。

2.制訂和實施民間交流項目。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的活動中最多的是文化和教育交流項目。自1973年起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就開始資助教育交流項目,每年組織美中兩國的教師和教育管理者到對方參觀訪問。他們直接來到課堂、家庭、社區,親身體驗兩國人民的生活,了解兩國的歷史和文化,從而增進對對方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的了解,并進而通過他們向學生傳播,在青年一代的心中播撒友誼的種子。

3.公開講座及出版刊物。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每年都在其總部所在地紐約以及華盛頓、波士頓、芝加哥、西雅圖等城市舉辦大型會議、研討會或者講座,就美中關系的熱點問題邀請兩國的權威人士進行分析、解讀;向公眾推介有關中美關系的最新成果。以2001年為例,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全年共組織了27場次的研討會,內容包括臺灣地區的政治與選舉、后“9·11”時代的中美關系、APEC峰會與布什總統訪華、中國知識分子的反思、中國法律發展走向、腐敗的代價與結果等問題。邀請的主講人及嘉賓既有知名學者,也有政要和外交官,包括唐耐心(Nancy B. Tucker)、大衛·蘭普頓、羅德里克·麥克法奎爾(Roderick MacFaquhar)、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謝淑麗(Susan Shirk)、理查德·霍爾布魯克(Richard Holbrook)、尚慕杰(James R. Sasser)、曾蔭權、錢其琛、楊潔篪、資中筠、胡鞍鋼等。*2001 Annual Report of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2001年度報告》), pp.17-19.這些直接面對美國公眾的講座和研討會讓那些對美中關系感興趣的人們有高端的信息來源,從而達到較好的認知效果。由師從鮑大可和奧克森伯格的美國學者劉恩沛博士發起,上海美國學會和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合作,從2004年起每一年或兩年在中國上海舉行一次“鮑大可—奧克森伯格中美關系講座”,每次都邀請美中知名的專家學者來進行交流、對話,讓美中兩國的學生和學者有更多更直接的接觸,“為中美關系搭建了一個坦誠發表觀點和建議,進行直接的官方或民間交流的重要平臺”。*倪世雄:《結交一言重,相期千里至:一個中國學者眼中的中美建交30年》,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302—305頁。

4.協辦官方活動。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舉辦的一些教育交流項目是依據美國和中國的相關協定,與美國教育部合作進行的。2003年,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加入美國勞工部的一個為期4年的計劃,幫助中國草擬新勞動法。

5.與企業合作,安排實習生。從1998年到2006年,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每年幫助安排5—6位復旦大學的學生到美國時代華納公司、《時代》周刊、《財富》雜志社、全國新聞網(CNN)實習3個月。通過實習,他們不僅增加了對美國歷史和社會的了解,而且實地感受美國傳媒行業的情況。他們也到美國的社區去介紹中國媒體對美國的描繪,還參與一些與中國有關的新聞報道活動。*2003 Annual Report of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2003年度報告》), pp.12-13.

6.學術研討及學生論文比賽。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在2001年啟動了每年一次的紀念鮑大可研究生論文競賽,每次都有一個與中美關系相關的主題,如2002年要求圍繞加強美中關系、深化合作,減少緊張或者找到避免潛在問題的途徑。2003年的主題是對于兩國新領導人來說什么是促進雙方合作的最大機會。提交的論文由鮑大可夫人和中美專家共同評選出優勝者,目的是讓青年學子關注中美關系并發表獨特見解。*2002 Annual Report of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 《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2002年年度報告》), pp.21-22; 2003 Annual Report of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2003年度報告》), p.20.

通過以上各種形式的活動,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建立起了與中國溝通的多種渠道,為兩國各個階層和領域的人們提供了解對方的機會和平臺,并在溝通和交流中擴大共識,增進友誼。

三、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的特色和作為

經過五十多年的發展,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現有成員來自美國社會各界約740人,與80家公司有協作關系。他們雖然有利益和觀點的不同,但是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認識到中美關系的發展需要兩國人民之間長期持續的了解、接觸和面對面的溝通。像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這樣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持續地為中美關系的健康發展而奔走努力的美國非政府組織即使不是絕無僅有也是鳳毛麟角,它在多年的工作中已經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并起到了獨特的作用。

(一)堅持不懈,五十多年來從未停止,無論中美關系經歷風雨、曲折,一直為增進兩國的友好而努力

中美關系的發展走過了不平坦的道路,在70年代的波瀾起伏之后終于在1979年迎來了中美的正式建交,80年代,兩國關系總體來說是比較順利的。但是,在1989年的中國政治風波后,美國有不少人質疑美國之前的對華政策,兩國關系變得緊張,美國國內的各種涉華團體發生分化,有些自動解散,有些走向反華,而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仍然相信必須要繼續保持兩國之間的溝通與交往,增進了解。他們利用各種機會向美國公眾說明保持與中國進行溝通和對話的重要性,也向中國說明美國的一些情況。1995年,當美國政府允許李登輝訪美,中國政府提出抗議,決定召回駐美大使李道豫,當時擔任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會長和副會長的蘭普頓和白莉娟立即到中國大使館商談如何化解形勢。2000年美國大選期間,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喬治·布什的一些言論引起中國方面的擔心,美中關系全國委員于是派人到中國解釋2000年大選的政策意味,消除人們的疑慮。2001年,危機頻現,在4月的南海撞機事件和9月的“9·11事件”中,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都接受了兩國媒體的大量采訪,力爭為公眾提供比較客觀的評論。正是由于其態度和言辭的中肯得到了人們信任,許多人和機構都愿意傾聽他們的聲音。

(二)溝通政、商、學界,搭建平臺,形成廣泛人脈

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是一個溝通美國各界的平臺,并通過這個平臺搭建起與中國進行交流的橋梁。從1984年起,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與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合作主辦“中美杰出人物對話”,讓兩國精英階層的代表進行深度互動,以增進了解,推動兩國關系。1987年成立的美中協會(ACS)由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萬斯等人建立,目的是推動兩國的理解,主要由前總統、國務卿等政商界高層人士組成,2001年3月,美中協會、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與中國外交學會共同組織了在北京舉行的美中論壇,基辛格率領代表團訪華,成員有前國防部長威廉·佩里(William J. Perry)、福特汽車公司副總裁韋恩·布克爾(W. Wayne Booker)、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大衛·蘭普頓、前美中協會執行主任赫伯特·列文(Hebert Levin)、密歇根大學政治學教授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的東亞問題專家傅高義(Ezra Vogel)、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會長約翰·霍頓和副會長白莉娟等,政、商、學界的精英共聚一場,并與中國領導人進行了會面。*2001 Annual Report of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2001年度報告》), pp.15-16.2003年11月,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與中國國際戰略研究基金會(CFISS)聯合在紐約舉行了一次高規格的研討會,討論包括朝鮮半島局勢、海峽兩岸關系、美國國內政治影響等問題,參加會議的中國代表由中國前外長錢其琛率領,成員有中央黨校校長鄭必堅等。美國方面由美國前國防部長佩里領銜,一批重量級的學者、前軍方和企業人士到會。*Ibid., pp.5-6.

(三)緊跟形勢,關注熱點,與時俱進,并具有前瞻性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美兩國所面臨的問題也日趨復雜。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總能夠在新的形勢下,針對最新的問題,匯集兩國的各行專家進行研討,并把他們的觀點傳達給公眾。

2001年,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舉辦了關于減災問題的項目,邀請中國大陸和臺灣、香港學者共同探討應對洪水、地震、山火、臺風等自然災害。同年5月,派出環境教育專家訪華11天,讓他們與中國的教師、管理者、非政府機構領導人、學生就環境教育進行交流,在青島、黑龍江開設環保工作室,當時恰逢世界環境日,他們和中國民眾一起進行活動。2001年,開展以“媒體的未來”為主題的活動,關注科技對媒體、受眾的影響,新一代記者的出現,特別是互聯網帶來的挑戰。2002年1月,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五位成員組成的專家團到中國與中國同行討論關于干預索馬里、盧旺達、科索沃、東帝汶等熱點問題。在中國于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于2002年10月組織美國代表團訪問北京、哈爾濱、揚州、上海,考察入世后中國農業發展、出口、政府管理、投資等問題,與中國的研究者、學生、地方官員交流。*2002 Annual Report of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 《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2002年年度報告》), pp.5, 7-8.2003年,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組織了幾位中國預防艾滋病的民間人士到美國訪問,參觀和學習美國社區防治艾滋病的經驗。同年,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發起在紐約召開了一次防治非典型性肺炎(SARS)的大型會議,邀請了很多相關的專家,包括諾貝爾醫學獎的獲獎者,介紹非典型性肺炎的情況,并對中國的公共衛生問題和建設提出建議。*2003 Annual Report of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2003年度報告》), pp.14-15.2007年,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與中國有關部門和專家合作,探討關于新勞動合同法、中海油收購事件、分稅制以及電子政務等問題。*2007 Annual Report of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2007年年度報告》), pp.10-11.2010年,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關注的問題更多更廣,特別是全球化形勢下的經濟、氣候、核不擴散及能源安全、法治等熱點和難點問題被納入深度研討與交流之中。2010年,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啟動公共知識分子項目,旨在培育中國新一代的公共知識分子,并通過這些熟悉中國政策和公共話語的人向美國公眾傳達關于中國的信息而使美國民眾更多地了解中國。*2010 Annual Report of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2010年年度報告》), p.11.

(四)關注范圍逐漸擴大,不斷開拓新領域,從中國大陸到大中華區域,從戰略問題到民生話題都予以關注

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從1973年起8月就開始進行各種交流活動,其中最多的是教育交流,內容涉及初等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多媒體教育、家長參與等。其次是對國際問題的探討和交流,包括國際合作、危機管理、國際干預機制、反恐怖主義、朝鮮半島局勢等。經濟方面包括世界貿易組織、可持續發展、中國西部經濟、農業、債務等問題;政治和法律方面包括兩岸關系、臺灣選舉、稅制改革、勞工法、司法援助等;環境問題方面包括減災、廢水處理、廢物回收利用、清潔能源等。例如在2002年,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與伍德羅·威爾遜中心的環境變化安全項目合作,派出了一個代表團來中國探討和協商應對環境方面的挑戰。

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早期的活動主要是與中國大陸的交流,但到了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其組織的交流活動已經遍及包含港澳臺在內的大中華區域。例如2000年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組織的跨海峽研討會,討論臺灣“大選”。同年還組織臺灣工會領導人訪問美國,了解美國工會的歷史和現狀。2002年6—7月,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組織來自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的環境專業人士代表團到美國體驗危險類廢棄物品管理并探討其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在為期兩周的訪問中,他們共同參觀并了解了美國危險類廢品比較集中的地區的廢品處理情況,與美國環境法官、研究人員、政府官員、環保公司、非政府組織進行了交流。2002年11月,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與卡特中心聯合邀請了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三地的決策人、地方政府官員和學者進行了為期10天的學習之旅,希望他們在實地近距離了解美國的公民教育、競選運作、籌款、投票登記、民意調查、選舉政治中的種族、性別、階層等問題,同時相互討論自己所在地區的選舉問題,由于三地制度的差異,出現熱烈爭論,但大家都認為這樣的活動非常有價值。代表團成員來自全國人大、民政部、廣西、山東、湖南、天津的民政廳、華中師范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政治大學”、香港大學以及一些雜志社。2003年8月,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又組織了一次以“臺灣海峽的新挑戰和機會”為題的研討會,有美國、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地區的三十多名專家出席,探討兩岸關系及政治、經濟、社會問題。*2002 Annual Report of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 《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2002年年度報告》),pp.12-13,18;2003 Annual Report of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2003年度報告》), p.4.

(五)未來取向,注重影響潛在的領導人

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一直把爭取下一代作為重點之一。他們經常邀請具有政治潛力的年輕人參加活動,以增加彼此的了解;他們特別重視通過兩國的中小學教師把他們對彼此的了解傳播給學生;他們還發起兩國青年精英的直接對話;另外也十分關注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

1975年10月,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贊助18位美國世界事務公共教育方面的領導人的訪華團,團長是時任外交委員會理事會副會長和洛克菲勒基金會會長,后來在卡特政府擔任國務卿的塞勒斯·萬斯。他們在華一周的訪問期間,與中國政府有關方面進行了會面,見到了中國副總理鄧小平。他們參觀了大慶油田,訪問了哈爾濱、南京、揚州、無錫、上海等地?;貒?,他們中的一些人發表文章,參加訪談節目、研討會,做講座,介紹他們在中國的見聞。1977年,應中國對外友協邀請,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與美國青年政治領袖理事會合作,組織了一個17位政治領袖的訪華團,他們是各州或地方選舉中的活躍分子或者一些政治團體的領導人,團長是馬薩諸塞州副州長。他們在北京受到李先念副總理的接見,參觀了北京、呼和浩特、長沙、上海等地。

在1988年7月,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組織一個蘇聯政策專家代表團,成員中有后來的國務卿的康多利扎·賴斯。他們訪問了北京、哈爾濱、綏芬河、牡丹江等地,親臨中蘇邊界的他們是多年來首批非蘇聯的外國人。這次訪問使賴斯對中國有了直觀的認識,甚至對她后來在小布什政府中的對外政策有所影響。*Forty at Forty: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四十年紀念文集》).

除了聚焦高層后備力量,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也注意中層青年人才。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從2002年開始舉行青年領袖論壇,首次是在圣巴巴拉舉行,參加者有來自兩國的藝術家、建筑師、企業主、金融專家、記者、學者、環保領袖等,目的是增進了解,減少誤會,發展公民社會,關注未來城市發展、全球安全與經濟增長等?;顒拥膬热莅ㄕ埫髦v話,專家授課,自由討論等。該活動每次都有一個主題,如2003年的主題是“傳統與變化的平衡”、2005年的主題是“未來發展趨勢”,每年都邀請美中兩國不同行業的青年參加,讓他們彼此分享思想、經歷,增進了解。凡是參加了這個活動的人,都會在不同程度上愿意為推動兩國關系而努力。如美國宇航員馬克·凱利(Mark Kelly)參加了2003年、2004年、2005年的三次青年領袖論壇,他認為這是僅次于其太空飛行的“偉大經歷”。美國紐約城市芭蕾舞團主演達米安·沃澤爾(Damian Woetzel)參加了2002年、2004年和2006年的青年領袖論壇,她說每次參加這個活動都有新的觸動,并使她有了表演生涯結束后的計劃,就是除了做舞蹈編導、重返校園外,要服務于中美關系,而且,未來的生活中“肯定會有中國元素”。*Forty at Forty: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四十年紀念文集》);2003 Annual Report of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2003年度報告》), pp.18-20 .

從2004年起,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開始學生領袖交流項目,組織美國優秀高中生到中國進行為期約兩周的學習之旅,他們入住中國家庭,熟悉中國人的生活,參觀歷史景點,了解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同齡人進行交流等,這些活動對于即將進入大學的年輕人來說有著深遠的影響。

隨著中國留美學生越來越多,而且學成回國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加,中國在美國的留學生也受到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的關注。如2003年6月,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與喬治·華盛頓大學合作,邀請在美國的200名中國留學生參加為期三天的活動?;顒觾热莅爩<抑v座、參觀政府部門,了解美國的決策程序。這些留學生多為理科專業的學生,被看作是中國未來的精英。這項活動邀請的嘉賓包括了一些美國的前政要如前國務卿奧爾布賴特、前助理國務卿凱利、前國防部長麥克拉馬拉等,希望留學生在追逐政治明星的過程中受到他們的影響。*2003 Annual Report of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2003年度報告》), p.17.

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的活動名目繁多,但是也很注意整合資源,把分散和零星的交流發展為常規性、制度化的項目。如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與富布萊特—海斯項目合作,每年組織美國教師到中國學習和了解中國社會和文化,安排中國教師和教育管理工作者到美國觀摩美國的中小學教育,包括校長的管理職能、社區互動、教育改革等。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從2002年起接過1996年由“美國學術團體”(ACLS)創立的美中教師交流項目。從2002年起每年舉辦青年領袖論壇。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與中國對外友協共同發起和組織了十幾次美中對話,與上海國際關系研究所、外交學院、中央黨校等機構有了較為長期和穩定的協作關系。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中國,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都已經建立起了暢通的渠道和寬大的平臺,為推動中美兩國的發展和人民之間的交往做出了貢獻。

五十多年來,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不懈地推動兩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貿易、文化、教育和各方面的交往和合作。到如今,直接參加過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組織的活動的中美人士超過6000人,間接參加者則不計其數。作為一個對華友好的非政府組織,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為中美關系所做的貢獻受到人們的關注和贊賞。美國前國務卿賴斯的評價它幾十年來“一直處于發展坦率的、建設性的和富有成果的美中關系的前沿”。中國前駐美大使李道豫贊揚它在發展兩國人民之間的關系中起到“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促進中美友好關系的“教師、鼓動者、促進者、支持者和聯絡者”。中國對外友協會長李小林則認為它“在兩國人民間的交流方面發揮了獨特作用”。美國前國防部長佩里的評價是: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多方面的工作不僅使中美兩國收益,而且對全世界有益。*Forty at Forty: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四十年紀念文集》).在每次中國領導人訪問美國舉行的歡迎宴會和答謝宴會上,都有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的代表出席,充分說明其作用和貢獻得到了中方的高度認可。

四、民間力量在中美關系中的作用

從20世紀70年代起,中美關系走過了曲折的歷程,但通過直接的接觸和交流以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是官方和民間的共識,總體上看雙方的對話渠道一直是比較暢通的,于1984年開始的第二軌道成為國家正式關系的重要補充,以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為代表的美國對華友好的民間組織和人士在這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副會長白莉娟認為,該組織之所以一直能作為溝通美中關系的重要的民間組織而發揮作用,就在于它堅持非黨派性、客觀性、靈活性及與時俱進。它使不同背景的人們和觀點聚合在一起,向公眾和決策人提供準確的信息和中肯的建議,并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不斷提出新的問題,迎接新的挑戰。所以,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在美國國內并沒有遭受到太多的負面指責或批評,因為它沒有明顯的政治傾向性,而是盡力找尋對雙方有利的解決之道。它與美中兩國的政府有許多合作、協作,也使其立場、觀點易于被接受,即使涉及敏感問題或灰色地帶,也因其致力于溝通、探索的動因而不至于引起誤解。*電子郵件采訪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現任副會長白莉娟,2012年3月10日。

民間交流是順乎人們的興趣和意愿的自然活動,在20世紀70年代,中美兩國相互隔絕了二十多年,沒有正常的關系,沒有來往,彼此對立,但是,兩國的人們還是希望了解對方,畢竟這是兩國在世界上有著重要地位的大國。很多美國人對古老、神秘的中國十分好奇,如大衛·蘭普頓所說,自然科學家渴望親臨中國對這里的土地、氣候、動植物進行了解,以補充他們這方面的知識,因為有些東西只有中國才有。而人文和社會科學家對中國的歷史、社會、文化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有濃厚的興趣。*David M. Lampton, A Relationship Restored: Trends in U.S.-China Educational Exchanges, 1978-1984, p.12.美國的記者們則希望為普通美國人打開一扇了解東方異國風情的窗口,豐富美國人的生活。而大多數的中國人雖然形式上接受了官方宣傳,把美國看作是“野心狼”和“紙老虎”,但是,他們也想知道這些被形容為豺狼虎豹的美國人是不是真的就面目猙獰、行為乖張。毛澤東說過,要把美國政府和人民區分開來,美國人民是好的,所以,中國人對于美國人也是充滿好奇的。雙方的好奇心只能通過面對面的親身接觸才可能得以滿足。

70年代初陸續來華的美國人,帶著好奇心來到中國,他們也成為中國人好奇的對象。這些金發碧眼的外國人常常被中國人圍觀。在1971年來華訪問的美國乒乓球代表團中有一位隊員是一個嬉皮士,他留著長發,穿著喇叭褲,打球的時候頭上扎著發帶。這種“稀奇古怪”的打扮讓許多中國人感到不可思議,也由此聯想到美國頹廢的文化。不過,周恩來總理在接見美國乒乓球隊時并沒有對此進行批評,反而認為是年輕人特有的表達方式,這讓不少中國人感到意外。此時來華的美國人,無論是乒乓球隊員還是記者,都是溫和甚至拘謹的,完全沒有咄咄逼人的兇相。而隨后來華的美國田徑、游泳、籃球健兒以其高超技能、強健體魄改變了中國人對美國人柔弱、頹廢的看法。同時,70年代到訪美國的中國代表團雖然人數少但素質高,無論是乒乓球、體操、武術運動員還是雜技演員,他們不僅技藝精湛,而且為人低調謙和,他們在美國的表現也改變了美國人心目中呆板、冷漠、愚笨的中國人的形象。*Jan Carol Berris, “The Evolution of Sino-American Exchanges: A View from the National Committee,” pp.82-83.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后,兩國人民之間的來往不斷增多,彼此的了解不斷加深,相互的影響也日趨明顯。當然,由于美國是發達國家,其經濟和文化產品向中國的輸入對中國特別是中國的年輕人影響很大。幾十年來,中美兩國的人們也逐漸形成了三大共識:和平相處,共存雙贏的愿景;經濟繁榮,消費主義的潮流;平等參與、公開透明的意識。

毫無疑問,包括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在內的許多美國組織和美國人是希望改造中國的,即把美國作為中國的模板,把“先進”的理念和制度輸出到中國,只不過他們用的是柔和的和潛移默化的方式。例如,為了推進中國的法制化,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在2002年3月邀請了幾位中國的法官、法院干部、學者到美國觀摩特別法庭,在華盛頓了解美國的司法結構、法官和法律人員的培養、司法行為標準等。他們參觀了各式各樣的法庭,實地了解美國的司法體系。同年4月,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還組織了由中國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教育部、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機構的相關人士組成的法律援助項目考察團,讓他們實地了解美國司法體系中法律援助的發展歷史、規則、實踐,如何培養人才等。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同時也組織美國法官到中國訪問。

親身參與了美中交流的人們從他們自身的經歷中感受到中國的變化。例如1974年,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組織了第一個美國大學校長代表團訪華,作為代表團成員之一的安德魯·梅隆基金會榮譽會長、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教授威廉·博文(William Bowen)認為這次訪問是他“最重大的教育經歷之一”。曾參加1978年11—12月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組織的美國國內事務領導人代表團訪華的前威斯康星大學和邁阿密大學校長多納·薩拉拉(Donna E. Shalala)說此行改變了她的生活,使她用一生來學習中國并擴大了對世界的認識。2002年3月,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組織美國城市政府領導人代表團訪華,美國城市聯盟執行主席道·波魯特再次來華,其成員還有紐約市曼哈頓區區長維杰尼亞·菲爾茲(C. Virginia Fields),他們與中國方面探討了城市規劃與公民參與、計劃生育政策、新聞媒體的作用等問題。菲爾茲的感受是“很受教育”和“印象深刻”,而且眼見與想象差距甚大。他得知現在聳立的住宅、辦公樓、文化娛樂設施所在的地方幾年前還是農村,巨大的變化“讓人激動”,同時,他對中國人口眾多有了切身感受,“每一寸地都擠滿了人”。*Forty at Forty: National Committee on US-China Relations(《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四十年紀念文集》).

由于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本身就是一個精英匯聚的組織,所以它更多的是面對兩國的社會精英階層,對于草根群體的關注略顯薄弱;它在美國和中國的普通百姓中的影響力也還不夠。對于兩個有著巨大差異和歷史糾結的國家來說,只有兩國人民實際的接觸和對話才能消除誤解、增進了解,只有彼此了解才能增強互信。兩國人民特別是青年的彼此了解、尊重和信任,不僅有利于兩國的發展,而且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穩定。精英的作用就是引領潮流,引導公眾,成為政府和民眾之間的橋梁,以超脫的中間人的身份發揮作用,以前瞻性的思維開拓兩國合作的新的領域。 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五十多年來一直身體力行,為兩國公眾提供了知識、培養了人才、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它和其他眾多的民間團體配合、合作,在美國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視的民意力量,對推動中美關系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中美關系的發展需要更多這樣的組織,需要更多人投入到有組織的民間交往活動中來,并且把中美友好的理念一代代地傳下去。

猜你喜歡
美中關系委員會
編輯委員會
編輯委員會
從“亞太”到“印太”:美國外交戰略的延續與變異
新鐵幕抑或新冷戰:美中關系現狀及中國應對之道
跟蹤導練(五)(2)
編輯委員會
[指導委員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