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當代史研究的重鎮:慕尼黑—柏林當代史研究所*

2018-04-15 00:08
近現代國際關系史研究 2018年1期
關鍵詞:聯邦德國納粹研究所

陳 弢

在德國,“當代史”(Zeitgeschichte)研究被看作是研究“同時代人”(Die Epoche der Mitlebenden)的歷史。*Hans Rothfels, “Zeitgeschichte als Aufgabe,” Vierteljahrshefte für Zeitgeschichte,1.Jahrg., 1.H.(Jan.,1953), S.1-8這一研究時段,主要囊括了從一戰結束后到21世紀初的歷史。在當代史研究主題下,眾多大學院校和科研機構都設立了有關研究團體。而在所有這些機構中,位于慕尼黑和柏林的德國當代史研究所(Institut für Zeitgeschichte,IfZ),連同它所辦的著名學術雜志《當代史季刊》一起,是當今德國最具代表性的當代史和當今國際問題研究機構之一。

一、研究所的緣起

作為一個發源于前西德地區的當代史研究機構,當代史研究所幾乎見證了冷戰的整個過程。早在1947年,德國的美占區內就出現了建立國家社會主義研究機構的呼聲。它于1949年以“德國國家社會主義歷史研究所”的名字成立于慕尼黑,最初是由西德黑森州、巴伐利亞州及巴登符騰堡州提議而建立,是第一家用歷史科學的方法來研究納粹黨國家社會主義專制的科研機構。1950年,聯邦德國政府開始全面負責對當代史研究所的財政資助。*參見當代史研究所主頁上的自我介紹:http://www.ifz-muenchen.de/das-institut/ueber-das-institut/geschichte/, 訪問時間:2017年12月29日。當代歷史研究所因此成為了聯邦政府的所屬機構。同時也是萊布尼茨基金會的成員單位。1952年,研究所改名為“當代史研究所”。成立初期的當代史研究所主要研究主題是自一戰結束后,納粹德國的前(即魏瑪德國)后(即四國占領時期)期的歷史,而且相對于其他研究機構,更加強調從國際史角度對上述歷史進行研究。此外,還對20世紀的歐洲各國歷史進行比較研究。因此,當代史研究所可以稱得上是全德國 “最注意從國際史角度,全面研究自一戰以來的德國當代史”的歷史研究機構。*同上。盡管研究人員的具體研究內容各有不同,但都圍繞著“20世紀的民主和專制”這一在德國學界存在著巨大爭論的話題展開。*同上。

1989年11月9日,經歷了長達28年的隔離后,柏林墻不再成為阻礙東西德人民交流的障礙。柏林墻開放后不久,總部位于慕尼黑的當代史研究所就意識到了這一事件對當代史研究的重要性,計劃在波茨坦地區建立分支機構,“檔案材料沒有限制的開放,使我們必須投入大量勞動對這些材料進行分析和利用,也帶來了先前完全意想不到的研究機會”,“對民主德國中央黨政機構的檔案材料進行研究,將會改變當前已有的解釋框架,并提出新問題”。為此,經過時任當代史研究所所長的默勒(Horst M?ller)博士和諸多聯邦機構的談判,柏林當代史研究所從1993年開始籌建,并與在1994年年初正式開始了工作。而之所以選擇在當時還位于波茨坦的聯邦檔案館旁邊建立柏林分所,主要基于三點考慮:1.大柏林地區匯聚了各類檔案館,這給研究工作提供了基礎。2.在聯邦檔案館旁建立分所,可以大幅度地節省包括交通花費等在內的各種開支。3.這也更加有利于東西部地區的歷史學家之間的交流合作(為此柏林分所也聘用了一批前東德地區的歷史學家)。*Horst M?ller & Hartmut Mehringer, “Die Au?enstelle Potsdam des Instituts für Zeitgeschichte,” Vierteljahrshefte für Zeitgeschichte,43. Jahrg.,1.H.(Jan.,1995), S.173-186.柏林分所建成以后,慕尼黑當代史研究所也正式改名為慕尼黑—柏林當代史研究所。

二、當前主要研究方向及主題

目前慕尼黑—柏林當代史研究所(以下簡稱IfZ)的研究時段主要集中在一戰后的歷史到當代為止。研究主題主要分為三大類。首先是研究20世紀的獨裁問題。IfZ認為,從1917年到1990年,歐洲出現了不同的專制政權。而在這期間,“存在著民主制度和專制制度之間針鋒相對的對抗”。IfZ認為,“專制政權的內在機理和演變、擴張、受到的侵蝕和最終的滅亡的整個過程,連同這些政權與外界的關系、交往及相互交織、其消亡后的影響及對這段歷史的清理,以及對這些政權之間的類似和差異之處的比較,共同構成了當代史研究的中心主題”。*http://www.ifz-muenchen.de/forschung/diktaturen-im-20-jahrhundert/,訪問時間:2017年12月29日。

值得注意的是,與德國其他的類似研究機構不同,IfZ的研究,始終重視將其研究對象放到更大的空間和范圍里,進行國際史視角上的研究。例如在研究納粹德國時,同時也對墨索里尼時期的意大利和斯大林時期的蘇聯進行研究,分析其相互的外交政策,并在諸多領域內(例如司法領域)對這三個政權進行比較研究。而在研究民主德國時,IfZ不僅將其置于20世紀德國歷史的宏觀脈絡中去思考,同時也將其作為戰后整個蘇東陣營的一部分和兩德關系的領域進行研究。*這方面已經完成和正在進行的研究主題主要包括:“從建墻到柏林墻倒塌時期的統一社會黨史”“納粹時期的個人生活”“列寧、斯大林和希特勒治下的政治司法制度”“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的種族清洗”“蘇聯指揮官與蘇占區及民主德國德國人的自我管理問題”等。

其次是“(德國)民主發展歷史研究”,通過對近一百年中德國民主的產生、推動力和危險因素的梳理,試圖回答“我們是如何成為現在這種民主制度的”這個問題。這方面的研究又有三個重點。一是德國如何處理曾經的獨裁歷史問題。二是探討20世紀70年代以來德國民主發展中的危險因素。尤其是恐怖主義威脅對德國社會和國家制度的影響。三是研究德國各階層民眾對于當代民主的自我認識。研究重點在于探討20世紀德國人從對烏托邦的渴望,到最終失望,并接受民主制度的過程。*正在進行的研究課題主要有:“七八十年代西歐的反恐政策”“西占區和聯邦德國司法體系的重建及對納粹罪犯的審判(1945—1958)”“六七十年代英國及聯邦德國保守政黨的政治話語”“給敵人的公正?為德國戰爭罪犯辯護的英國官員(1945—1949)”等。

第三個研究重點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歷史轉變”問題,這也是IfZ近年來新增的研究重點。IfZ認為,1970年后,全球的變化加速了。一方面是西歐在70年代中期結束了戰后持續的快速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戈爾巴喬夫的政策和蘇聯的衰亡終結了東西方的對抗。而IfZ試圖以“德國、歐洲和世界的視角”,從政治、社會和文化等各個方面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http://www.ifz-muenchen.de/forschung/transformationen-in-der-neuesten-zeitgeschichte/, 訪問時間:2017年12月20日。這方面已經進行和正在進行的研究主要有:“歐安會進程:多邊會議外交及其影響(1975—1990)”“70代開始的歐洲轉型”“法國與歐洲與中東及近東國家的關系(1969—1981)”“根舍的和解外交與緩和的終結(1974—1982/83)”等。其中,國際史的視野可見于所有的研究主題。例如,在對歐安會進程的研究中,IfZ里不僅有不同的學者對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與歐安會進程的關系進行研究,還有學者分別對奧地利、法國和蘇聯與歐安會進程的關系進行了研究。而且所有的研究都同時兼顧其他國家的視角和檔案材料。這充分體現了IfZ學者進行國際史研究的功力。

主要由于肩負著編撰德國外交文件(AAPD)的任務,IfZ也是德國境內最為注重國際關系史研究的科研機構之一。該所的第四個研究重點就是“國際和跨國關系”。在這個領域,IfZ的第一個研究重點就是“不斷全球化的世界中的國際關系”,其中包括不斷發展變化著的國家、國家間融合以及解體的過程。與此同時,IfZ的研究也不僅僅局限于傳統國際關系史的考察。它還非常關注“非國家、組織和個人在政治、經濟、科學和社會中的活動及其網絡”。該所認為,這些因素“已經成為了國際體系中的重要跨國行動者”。因此,其行動指導方針、戰略和組織規范等都應該納入考察對象。該所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究有:“戈爾巴喬夫與德國人”“伊朗及伊拉克與兩個德國的關系(1969—1991)”“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應對中東難民的全球機制”等。此外,當代史研究所還積極開展國內外研究合作與交流。不僅與俄國同行合作啟動了“1933—1941年德蘇關系檔案材料收集”項目,還在2015年3月與柏林洪堡大學、漢堡社會研究所及聯邦統社黨獨裁清理基金會等國內機構一起建立了柏林冷戰研究中心。*http://www.ifz-muenchen.de/forschung/internationale-und-transnationale-beziehungen/, 訪問時間:2017年12月25日。

三、研究所編輯出版的刊物和檔案文獻

IfZ所存的檔案主要保存在慕尼黑。檔案包括了從自一戰結束到今天為止的材料。其中備受學界關注的材料有紐倫堡審判過程的文件,美國占領當局(OMGUS)的文件以及一系列重要歷史人物的私人檔案文件。目前IfZ所藏的檔案文獻均按照德國檔案法對公眾開放。*具體的檔案文獻,可以在IfZ 主頁上查詢到目錄:http://www.ifz-muenchen.de/das-archiv/, 訪問時間:2017年12月21日。

IfZ 還有一項重要職能,那就是選編聯邦德國自成立以來的外交文件集(Akten zur Auswartige Politik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這項始于1989年的工作,最初是由6名歷史學家組成編撰團隊,在當時還位于波恩的聯邦德國外交部檔案館里開始的。2000年夏天,編輯小組也隨同聯邦德國外交部一起,從波恩搬到了柏林。迄今為止,IfZ設立在德國外交部的這一編輯小組總共編撰了自1951年以來的54卷聯邦德國外交文件集,最新的一卷已經出到了1983年,且每年都會有新的一卷面世。

此外,IfZ還與德國聯邦檔案館(即著名的Bundesarchiv)合作,編輯出版了1945—1949年期間的聯邦德國前史文件集。這5卷文件集收錄了聯邦德國正式成立前的這5年期間的重要文件。*參見 Institut für Zeitgeschichte & Bundesarchiv, (Hrsg), Akten zur Vorgeschichte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1945-1949, Band 1-5.分別出版于1976年、1979年、1981年、1982年和1983年。

為聯邦政府機關和各種社會團體進行檔案鑒定工作,也是IfZ自設立以來的重要工作之一。尤其是在20世紀50—60年代,聯邦德國政府和司法機構對納粹政權時期的迫害和戰爭罪行進行調查時,IfZ的工作人員通過檔案鑒定提供了巨大的幫助,摸清了納粹的工作機制和組織結構。到1958年年底為止,IfZ每年約會處理150件檔案鑒定報告。1958年,聯邦政府和司法機構開始對前納粹集中營和特別行動隊的人員進行起訴時,IfZ處理的鑒定報告最多曾達到每年600份。*在2009年開始的對納粹嫌犯德米揚魯克(John Demjanjuk)的起訴和審判過程中,IfZ專家的檔案鑒定報告起到了重要作用。參見:http://www.ifz-muenchen.de/das-institut/gutachten, 訪問時間:2014年9月20日。

隨著歲月的流逝,仍然在世的納粹嫌犯數量越來越少。但IfZ對納粹檔案的專家鑒定工作并未就此中斷。在當代德國,極右翼勢力始終是威脅社會穩定的一個因素。在防止極右翼勢力方面,IfZ的歷史學家們正通過將極右翼團體當前所宣傳的意識形態,如歌曲和各種符號與納粹時期的類似事物對比,以此來判斷在這些東西的煽動下,德國民眾中可能出現的違法行為。同時也向政府部門提供建議,阻止極右翼團體在具有歷史代表意義的場所游行。*http://www.ifz-muenchen.de/das-institut/gutachten, 訪問時間:2014年9月20日。

一個成功的、在學術界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研究機構,還需要擁有自己的學術刊物。 在當代德國,著名的“比勒菲爾德學派”(Bielefelder Schule)正是憑借著《歷史與社會》及《史學批判研究》這兩大刊物陣地,占據了科學共同體的中心位置。*范丁梁、呂一民:《歷史社會科學:聯邦德國史學領軍流派崛起之路》,《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而在保存,整理和出版檔案文獻及回憶錄,并和在德國學術界及市場中具有重要影響的奧登伯格出版社合作之外,IfZ之所以在當代德國和世界學術界占據重要的地位,還得源于它所編輯出版的《當代史季刊》(VierteljahrsheftefürZeitgeschichte)?!懂敶芳究酚?953年1月在慕尼黑發行了其創刊號。由戰后結束在美國流亡生活,回到蒂賓根大學任教的著名歷史學家羅特菲爾斯(Hans Rothfels)和IfZ歷史上著名的所長克勞斯尼克(Helmut Krausnick)負責編輯工作。在創刊號頭篇文章中,羅特菲爾斯寫作了《當代史研究的任務》一文,指出“當代史就是我們時代人的歷史”(Die Epoche der Mitlebenden),而去理解和研究這段歷史的過程,也就是去研究“一個對我們這代人來說充滿危機感的時代以及這個時代的整體狀況”。他在文中還指出,當代史研究需要基于國際視野來進行。*Hans Rothfels, “Zeitgeschichte als Aufgabe,” S.1-8.這篇文章為此后聯邦德國的當代史研究指引了前進的方向。

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IfZ逐漸成為德國和德語世界最負盛名的納粹歷史研究機構,《當代史季刊》也成為了研究納粹史最重要的刊物。希爾格魯伯(Andres Hillgruber)、蒙森(Hans Mommen)、布羅薩特(Martin Broszat)、松特海默(Kurt Sontheimer)、科卡(Jürgen Kocka)等著名歷史及政治學家相繼大量地給該雜志投稿,而且相當多的文章引起了具有國際影響的爭論。而邁爾(Charles Maier)、伊格爾斯(Georg Iggers)和雅勞什(konrad Jarausch)等著名國際學者的文章也增添了該刊的國際影響?;诹_特菲爾斯“當代史就是我們時代人的歷史”這一創刊宗旨,進入20世紀70年代之后,隨著各方面時機的成熟,《當代史季刊》的文章主題也不再僅局限于納粹史的主題,有關聯邦德國史和全球視野下的歐洲史的文章逐漸多了起來。而1990年柏林墻倒塌,包括民主德國在內的蘇東國家檔案解密開放之后,民主德國史以及冷戰國際史也成為了雜志的關注重點。目前《當代史季刊》的主編是IfZ的現任所長維爾申(Andreas Wirsching)教授。

猜你喜歡
聯邦德國納粹研究所
睡眠研究所·Arch
睡眠研究所民宿
未來研究所
捶醒穿日軍制服、行納粹禮的無知
《白絲帶》:納粹是怎樣煉成的?
納粹“海報男孩”曬與希特勒合影
心力衰竭研究所簡介
抗戰時期上海的納粹魔影
聯邦德國向軍事科學院軍史部贈書
聯邦德國軍事歷史研究局的任務及史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