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戰略繪制發展新藍圖

2018-04-18 09:15
共產黨員·上 2018年3期
關鍵詞:裝備農業建設

與黨的十九大確定的奮斗目標相銜接,加快推進遼寧振興發展,堅定不移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全面振興和現代化強省目標邁進。

第一階段,到2020年,在保持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穩步提高的基礎上,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達到或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五大基地”建設加速推進。裝備制造業和原材料工業年均增速均高于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先進裝備制造業占比達到60%以上;重大技術裝備創新體系加快完善,高新裝備研制和保障能力顯著增強;科技研發經費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3%,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7.5%;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加工業穩步發展,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5%,農產品加工集聚區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7%,機械化水平和科技進步貢獻率穩步提高。

第二階段,到2030年,全省經濟實力大幅躍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實現全面振興,走進全國現代化建設前列,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形成,“五大基地”全面建成。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占全國比重顯著提升,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重大技術裝備創新體系更加完備,研發制造、總裝集成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原材料工業完成由大到強的轉變,基本實現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質量效益好的發展目標;科技創新體系更加完善,科技實力大幅提升,科技研發經費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8%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躋身全國創新型省份前列;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加工水平全面提高,現代農業體系基本形成。

重塑“共和國長子”新輝煌

遼寧老工業基地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對在建國前形成的工業項目進行改造并擴建和新建一大批重點工業項目基礎上形成的?!耙晃濉蹦┢诔醪叫纬梢曰A原材料和機械工業為主的重工業基地,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生產技術水平較高的機械裝備工業基地。進入上世紀80年代后,由于國企數量多,產業結構偏資源型、傳統型、重化工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是去產能任務艱巨。在短期經濟陣痛和長期結構調整的選擇面前,是下定決心去產能還是走老路,考驗著眼光與勇氣。習近平總書記為遼寧經濟和社會發展問診把脈,高屋建瓴提出“四個著力”和“三個推進”的奮斗目標。遼寧要緊緊圍繞《中國制造2025》,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科技創新為動力,聚焦智能化、高端化、成套化,提升先進裝備制造業自主研發、設計、制造及系統集成水平,增強先進裝備的自主可控能力、智能制造能力和服務增值能力,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

圍繞做優做強航空裝備、海工裝備及高技術船舶、節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重大成套裝備,發展壯大高檔數控機床、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集成電路裝備,實施八項子工程。(1)航空裝備工程:重點發展干支線飛機整機裝配、大型結構件制造,通用航空飛行器研發設計、零部件制造和總裝,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研發和制造,輕型飛機、農用飛機、公務飛機、無人機等通用飛機研制。主要抓好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科技重大專項、民機科研專項的組織實施;推進國家燃氣輪機創新中心、推廣示范基地、生產制造基地“一中心,兩基地”建設;積極培育輕型飛機和無人機產業發展壯大。(2)海工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工程:重點發展深水/超深水半潛式生產平臺、海洋核動力平臺、海上大型/超大型浮式保障基地、深水/超深水鉆井船、鋪管起重船等海洋工程裝備,以及超級生態環保船舶、智能船舶、液化天然氣船、超大型集裝箱船、極地運輸船、遠洋漁業船、科學考察船、高性能執法作業船等高技術船舶。主要抓好海洋核動力平臺項目實施建設;推進船舶配套產業發展,提高遼寧船用設備裝船率;加快推進船舶行業智能制造,提升船舶建造質量和效率,增強船舶產業核心競爭力。(3)節能汽車與新能源汽車工程:重點發展節能汽車、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在節能汽車領域,掌握汽車低碳高效內燃機、先進變速器、輕量化材料等技術和產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提升動力電池、驅動電機、整車控制等核心技術的工程化和產業化能力;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突破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術。主要抓好節能汽車產品優化升級,提高市場占有率;推進新能源汽車新產品研發和產業化,完善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電控系統等新能源汽車配套體系,加快新能源汽車在公交、物流、郵政、市政、旅游等領域的推廣應用;積極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運行,帶動氫能制備、儲運和加注裝備技術發展。(4)重大成套裝備工程:重點發展特高壓交/直流輸變電成套裝備以及智能變電站、智能配電網成套裝備、柔性直流輸變電裝備等智能電網成套裝備;發展核電裝備、風電裝備、光伏發電裝備、燃氣輪機、氫能制備設備等新能源成套裝備,以及石化、冶金、重型礦山、工程機械、節能環保等成套裝備。主要抓好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研發和產業化,推動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在國家、省重點工程的示范應用;鼓勵企業發展重大成套裝備“交鑰匙”工程以及總集成、總承包服務;鼓勵裝備制造企業制造與服務協調發展,促進企業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5)高檔數控機床工程:重點發展針對航空航天裝備、汽車、電子信息等重點產業需要的高速、精密、智能、復合、多軸聯動數控機床、加工中心、組合生產線及制造系統等關鍵產品和高精度雙擺角銑頭、高速電主軸等核心功能部件,推進智能機床市場化應用。主要抓好智能機床的升級換代以及智能制造解決方案的推廣應用,推進機床企業與汽車、軍工、電子等行業企業合作開發高端產品;組織實施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在核心共性技術、重點產品及關鍵功能部件研發和產業化方面實現突破。(6)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工程:重點發展焊接機器人、潔凈機器人、智能工業機器人、裝配型/重載AGV以及核環境機器人、救援機器人、水下機器人、手術機器人等特種機器人,差動行星減速器、控制器、伺服電機等機器人核心部件,大型/精密/高效增材制造裝備等智能裝備。主要抓好國家機器人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提升產業自主創新能力;鼓勵企業實施創新驅動,在重點產品、核心技術和關鍵功能部件上實現突破;加快機器人、增材制造裝備等智能裝備的推廣應用和示范引領。(7)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工程:重點發展國際先進的高速列車、城際列車、重載電力機車、市域快軌列車、現代有軌電車,以及移動閉塞自動控制系統、智能票檢系統、機車信號設備等技術和裝備,著力突破軌道交通節能環保、安全保障、智能化控制技術,以及數字化、智能化制造技術。主要抓好軌道交通裝備各類創新平臺建設,提升試驗驗證、基礎研究和技術研發能力;鼓勵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境外基礎設施合作項目,帶動遼寧大功率牽引機車、移動通訊自動控制系統、智能點票系統、高速轉向架等裝備出口,構建“產品+服務+技術+投資”全方位國際化經營能力。(8)集成電路裝備工程:重點發展12英寸及以上半導體晶圓切割裝備、外延裝備、勻膠顯影裝備、等離子化學氣相沉積(PECVD)裝備等集成電路生產裝備,芯片拋光、清洗、測試、分選和檢測裝備,封裝測試裝備,以及集成電路裝備關鍵零部件等。主要抓好沈陽國家級集成電路裝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建設,對接國家集成電路專項,促進集成電路裝備新技術、新產品研發;發揮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專項基金作用,支持集成電路裝備產業化、規?;l展;建立開放的、產學研用相結合的集成電路裝備技術創新平臺,加快遼寧集成電路裝備產業協同發展。

建設重大技術裝備戰略基地:要以國家高新工程為引領,堅持軍民深度融合,堅持創新驅動發展,聚焦重點領域,突破一批關系國民經濟和國防安全的重大技術,研制一批帶動性強的航空、船舶、核技術裝備等重大技術裝備,提升遼寧重大技術裝備對國家戰略的支撐能力,建設重大技術裝備戰略基地。

發展重點: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圍繞高新工程重點領域,強化軍工能力支撐,實施六項子工程。(1)重大航空裝備工程:重點發展某型戰機改進型號,突破新一代航空發動機核心機研制。提升航改燃氣輪機可靠性、穩定性等性能指標,推進自主燃氣輪機系列化、產業化發展;加快通用飛機、航空零部件制造業發展,提升飛機整機總裝集成能力。主要抓好重點型號裝備批量生產交付和立項研制,加強無人飛機關鍵系統研發平臺、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建設;提升對國產大飛機關鍵配套能力,擴大與波音、空客等國際知名航空企業轉包業務合作,抓好航空零部件制造業集聚化發展;對接國家“兩機”重大專項,推進自主燃氣輪機應用,爭取創建國家級燃氣輪機制造業創新中心。(2)重大船舶裝備工程:重點發展大型水面艦船和核潛艇。推進大型液化天然氣船、極地運輸船、智能船舶等高技術船舶研制和產業化,提高深水/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大型天然氣浮式儲卸和再氣化裝置等高端海工裝備設計、制造水平,發展全海深潛水器、深海智能“漁場”、可燃冰開發裝備、海上浮式保障基地等裝備。主要抓好大型水面艦船研發平臺和核潛艇建造基地建設。加快推進“海洋石油982”、大型船用曲軸等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重大項目實施,支持大船重工參與國家級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開展船舶動力、通信導航、智能控制等關鍵配套產品研制,提升海工裝備及高技術船舶總包建造和綜合配套服務能力。(3)核技術裝備工程:重點發展軍用核動力系統、海洋核動力平臺和核電裝備,圍繞核動力和某代核電技術方向,突破反應堆大型鍛件、壓力容器等關鍵材料及加工制造技術,研制屏蔽式核主泵、反應堆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變頻器、穩壓器、核電站主管道等裝備。主要抓好軍用核動力升級換代,推動國家能源科技重大示范工程和沈鼓集團核主泵試驗臺項目實施,支持省核電裝備產業聯盟產學研聯合創新、上下游協同制造,推動遼寧核電裝備及配套產品在海洋核動力平臺、紅沿河核電二期和徐大堡核電項目中的應用,建成國內產業鏈完整、技術實力強的核技術裝備生產基地。(4)航天應用工程:重點發展衛星資源應用產品。開發集交互式、網絡化、智能化功能于一體的北斗導航智能終端設備及授時終端設備,發展基于北斗導航技術的智能可穿戴裝備。主要抓好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遼寧數據與應用中心建設,爭取設立國家北斗數據中心遼寧分中心,推進北斗衛星數據公共服務平臺和地基增強系統建設,推動高分和北斗衛星數據在智慧交通、災害應急、危險品運輸管理、漁船安全監管、國土勘探、資源環保等領域的應用,實施一批示范工程,促進遼寧衛星應用產業發展。(5)軍工電子配套工程:重點發展軍民兩用集成電路、宇航級和高可靠軍用電子元器件等元器件,提升軍用電子關鍵元器件的自主可控能力。開發高速熱成像、自動跟蹤識別技術及產品,推動信息通信技術在國防領域的應用,圍繞國防軍工應用,開發一批電子軟硬件應用產品。主要抓好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技術轉移(遼寧)中心、47所軍民兩用集成電路生產線建設,推動高可靠軍用電子元器件、抗輻射軍用電子元器件等國防科技工業強基工程項目落戶遼寧;推動軍工電子重大制造設備、試驗設施、計量手段的開放共享,促進集成電路、網絡安全等領域軍民融合發展。(6)軍工能力支撐工程:重點發展應用于國防領域的高速、精密、智能、復合、多軸聯動的高檔數控機床,六自由度及以上重載機器人、應急救援機器人等特種機器人,飛機大部件工裝自動化設備以及軍工關鍵材料和核心軍工配套產品。主要抓好國家機器人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支持沈陽機床、大連光洋等企業持續研發尖端“工業母機”,推進沈飛、黎明“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科技重大專項實施;依托鞍鋼等重點單位,發展基礎材料及軍工配套產業,爭取國家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政策,擴大自主知識產權高端數控機床、機器人等裝備在國防軍工領域的推廣應用。

建設國家新型原材料基地:堅持創新引領、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的原則,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新材料產業發展,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瞄準高端化、綠色化和智能化,實現原材料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發展重點:將發展新材料作為建設新型原材料基地的突破口,提高新材料在原材料工業中的比重,形成新動能。(1)金屬新材料:重點發展關鍵基礎零部件用鋼、高性能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用鋼、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用鋼、高性能電力裝備用鋼,以及高品質工模具鋼、耐蝕鋼、高溫合金等特殊鋼材;發展交通運輸、航空航天用高性能鋁合金材料,電子及新能源用高性能銅合金材料,高性能鎂合金、鈦合金材料等輕合金新材料;以及稀土功能材料、稀有金屬材料,以及高性能靶材、形狀記憶合金、增材制造等高端金屬功能材料。(2)化工新材料:重點發展超高分子量、茂金屬等高端牌號聚乙烯、高端牌號糊樹脂等高性能合成樹脂,高性能熱塑性聚酯、聚碳酸酯等特種工程塑料,溶聚丁苯橡膠、稀土順丁橡膠等特種合成橡膠,聚苯乙烯類、聚烯烴類、聚氨酯類和聚酯類等熱塑性彈性體,差別化聚酯纖維、高強和高模量碳纖維、芳綸纖維、聚酰亞胺纖維等高性能合成纖維,水處理用高通量納濾膜、高性能反滲透膜等功能性膜材料,電池電解材料、高純氣體等電子化學品,脫硝催化材料、增材制造材料等高性能功能材料,石墨烯、納米催化劑等納米材料。(3)無機非金屬新材料:重點發展超高溫高強韌陶瓷,納米陶瓷粉,微孔陶瓷、發泡陶瓷等陶瓷材料,低輻射鍍膜玻璃、導電玻璃、涂膜玻璃等特種玻璃材料,石墨改性材料,核級石墨、核電用硼酸等核用材料。

建設高品質綠色新糧倉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推進農業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建設一批標準化農業種植、生態化畜禽養殖、綠色化水產養殖、現代化海洋牧場和特色化林下生產示范區,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質農產品品牌,努力把遼寧省建成高標準高質量的綠色糧倉、綠色菜園。去年以來,我省把調結構轉方式作為主攻方向,加快落實農業、工業、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意見,推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年糧食產量427億斤,獲得豐收。農業種植結構繼續調優,調減玉米種植面積119萬畝,超出計劃19萬畝,實施作物輪作100萬畝,完成糧改飼61.6萬畝。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高,無公害農產品達到2300個,綠色食品991個。農業生產區域化、品種優質化、經營產業化趨向更加明顯,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初步形成。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發展壯大,全省農民合作社達到6.3萬個,家庭農場7000個。農業發展向著高品質高效能方向邁進。

圍繞全省“五大區域發展戰略”布局,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農業發展質量為主線,以現代農業生產基地工程建設為平臺,全面提升農業基礎設施裝備、現代農業示范區、農產品加工集聚區建設水平,著力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綠色發展、農業品牌建設、農村人才培養,促進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實現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實現城鄉一體化融合發展,為遼寧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提供堅實支撐。

主要任務:堅持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發展,重點推進現代農業生產基地工程建設,實施工程化管理、項目化建設,確保完成工程任務和預期目標。

(1)農業基礎設施裝備建設工程。2020年,全省建成高標準農田2292萬畝,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400億斤左右,保持國家產糧大省地位。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加快劃定和建設460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實施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旱作節水灌溉、耕地輪作休耕、農機深耕深松等項目,穩步提升耕地質量。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加固病險水庫,推進樞紐水源及輸配水、大中型灌區、田間渠系等改造和建設,全面提高抗旱防洪除澇減災能力。實施農機化促進工程,著力推進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種養加全面機械化,促進農業機械化提檔升級,力爭率先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大力發展數字農業,積極推動各類信息技術在農業的應用,擴大農業物聯網應用范圍。實施糧安工程,加大糧食去庫存工作力度,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建設儲糧和烘干設施。建立動植物疫情阻截帶應急防控、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屏障和疫情監測預警、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農情遠程監測預警等系統。加強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開展精細化農業氣候區劃。

(2)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工程。深入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加強農業優勢主導產業和區域特色產業開發,優化區域布局,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著力建設優質糧油、畜產品、水產品、蔬菜、水果和特色農產品“一縣一業”“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產業基地,創建一批省級優勢特色產業強縣強鎮強村,重點建設標準化種植業生產、生態化畜禽養殖、綠色化水產養殖、現代化海洋牧場、特色化林下生產、品牌化特色農產品等示范區。積極推進以調減玉米為重點的種植業結構調整、以生豬和草食畜牧業為重點的畜牧業結構性調整、以保護資源和減量增收為重點的漁業結構調整。培育14個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到2020年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積極創建國家和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現代農業產業園、現代農業科技園,引進資本、技術、人才等優質要素,建設國家農業現代化先行區和樣板區,示范引領全省現代農業發展。圍繞農業功能拓展和文化創意,實施休閑農業提升工程,加快推進鄉村旅游百千萬工程,推出一批鄉村旅游品牌,重點打造200個精品特色休閑農業園區、500個農業文化采摘園和2000家農家樂。

(3)農產品加工集聚區建設工程。加快促進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主食加工、綜合利用加工等產業提檔升級。2020年,全省每個縣(市、區)建設或在已有工業園區內發展1個以上優勢特色農產品深加工集聚區,創建一批省級農產品加工集聚區,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7%以上。培育壯大一批農產品加工產業集團,打響遼寧農產品加工品牌;支持一批符合條件的農產品加工企業上市融資,增強企業發展實力;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專用原料生產基地,實施訂單生產;開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工程,實施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工程,重點支持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設施補助建設和整縣制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建立健全產業發展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保底分紅、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等多種形式,讓農民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構建一批集聚區融資擔保、檢驗檢測、倉儲物流以及勞動用工、出口代理等公共服務平臺。打造一批農產品集散中心、冷鏈物流中心和農產品展銷中心。支持集聚區建立國家農產品質量檢測檢驗平臺。

(4)農業品牌建設工程。立足區域資源、突出產業特點,打造一批國家區域公共品牌;立足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優質生產,打造一批大宗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品牌;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組織化、產業化優勢,打造一批知名企業品牌,全面提升遼寧農產品全國品牌地位,叫響“品牌遼寧”。加強“三品一標”生產基地建設,大力推動農業標準化生產,支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和森林生態標志產品等申請認證和擴展,推進農產品氣候品質認證。加強農產品出口基地建設,擴大高附加值農產品出口。擴大遼寧農產品在國內外知名農產品博覽會、農貿會、展銷會等展示展銷規模。加快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運用線上線下融合、“互聯網+現代農業”等營銷模式,擴大在全國農產品市場份額。支持農產品物流園區、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建設,鼓勵農產品流通企業投資建設跨區域農產品加工配送中心。支持農產品檢測、包裝及倉儲保鮮等服務業發展。支持新型經營主體開展農超對接、農校對接、農批對接。

(5)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工程。實施現代種業發展工程,打造一批育繁推一體化骨干龍頭企業,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種業企業。加強院校和科研單位公益性育種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和新品種選育推廣,每年選育30個以上農業新品種,推動品種更新換代。擇優推介一批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推廣一批新型栽培和養殖、加工貯運、節能減排、安全生產等核心技術,示范應用生物農藥、生物肥(飼)料、生物疫苗、生物飲料等。推動高效、集約農作制度創新,集成推廣一批糧經飼結合、立體種養、農牧循環等高效種養模式,重點推廣十大種養高效生態模式。提高農機農(牧)藝融合水平,形成一批融合發展成果。深化農技推廣體系建設,打造一批示范服務平臺,支持院校和市場化主體參與農技推廣服務。推進校(院)地、校(院)企合作,開展農技人員聯基地、聯主體活動,建立科技人員包基地、包農戶、包項目服務機制。創新科技服務模式,組建農村科技服務超市,實施科技特派行動,引導科技人員面向生產、面向市場開展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打造農業創新鏈,推動農業產業鏈向中高端延伸,提高農業產業競爭力。

(6)農業綠色發展工程。全面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于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意見,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創新農業綠色發展體制機制。積極創建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區域循環農業項目區。實施一批糧改飼試點、秸稈綜合利用試點、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整縣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農業可持續發展項目,加強示范引領作用。實施“一控兩減三基本”工程,實現農業灌溉用水基本穩定,化肥、農藥使用零增長,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農膜資源化利用。優化調整生豬養殖布局,向糧食主產區和環境容量大的地區轉移。落實十大畜禽產業發展指導意見,推動建設一批畜禽標準化生態養殖場。著力實施水產健康養殖工程、海洋捕撈業轉型升級工程、水產全產業鏈發展工程、水產生態環境治理工程。實施造林綠化工程、青山工程、森林資源管護和開發工程、經濟林和林下經濟發展工程。擴大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建立成果鞏固長效機制。推行河長制,持續開展遼河、凌河治理工程,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行動,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2020年農業標準化生產面積達到3800 萬畝;提升市、縣級農業質檢站建設水平,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監管平臺建設。

(7)農村“雙新雙創”示范工程。圍繞培育新農民、推廣新技術,大力促進農村創業創新發展。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現代青年農場主、農村青年致富“領頭雁”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力度。實施農民技術員培養工程,加速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用得著、留得住”的農村實用技術人才。支持大學生、返鄉人員、退役軍人創辦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社會化服務組織和農事企業。創建星創天地,搭建農村創新創業綜合服務平臺,激發農村人才活力。建立縣級創業就業服務平臺,鼓勵支持全社會各類人才到農村創業就業。深入開展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實現信息進村入戶全覆蓋。完善信息化應用功能,培育一批農村電子商務人才。支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各類農業企業家和農業專業人才,吸攬國內外高端人才,建立穩定的農業和農村人才增長機制。提升農業干部政治業務素質,扎實推進工作作風轉變,全面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創新引領振興發展新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創新驅動的重大政策措施密集出臺,頒布實施了《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研究審議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等一系列法規制度,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和社會創新發展。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他又提出了“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的要求??梢哉f,建設國家重要技術創新與研發基地恰逢其時。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焦“一帶五基地”建設和“五大區域發展戰略”需求,以推進科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配置資金鏈、強化人才鏈,統籌產學研和大中小微企業等各類創新主體,統籌科技創新創業和成果轉移轉化,加快建設國家重要技術創新與研發基地,努力把遼寧建設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戰略科技力量,為實現遼寧全面振興和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主要目標:到2020年,建成創新型省份,國家重要技術創新與研發基地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建立起特色鮮明、與發展相適應、創新資源高效集成的科技創新體系,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環境和創新人才結構更加優化,自主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創新成為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因素,有力支撐“五大區域發展戰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重點任務:緊緊圍繞“一帶五基地”建設,優化科技創新產業布局和區域布局,明確科技創新的重點領域、主攻方向,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吸引集聚國內外創新要素,加快推進建設“一個科創中心”,實施“四項支撐行動”,構建“五個保障體系”,搶占科技創新制高點,提升產業競爭力,形成發展新優勢和新動能。

——建設東北亞科技創新創業中心。以沈陽、大連兩個創新型城市為核心,以沈大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沈撫新區為主要載體,將全省省級以上高新區作為輻射區,著力完善產業鏈和創新鏈,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培育壯大創新主體,營造創新生態系統,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對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進一步推動與重點國家(地區)特別是東北亞地區的科技創新合作,提高全球配置創新資源能力,加快建設東北亞科技創新創業中心,打造高端裝備研發制造集聚區、轉型升級引領區、創新創業生態區、開放創新先導區,構建沈大高新技術產業帶,形成“兩核驅動、一帶支撐、多點輻射”的創新發展格局,促進遼寧產業轉型升級,帶動“五大區域”協同發展。到2020年,沈陽、大連兩市R&D;經費投入強度達到3%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建成東北科技創新中心,邁入國家創新型城市前列;2030年,基本建成東北亞科技創新創業中心。

——實施四項科技支撐行動。圍繞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重大技術裝備戰略基地、新型原材料基地和現代農業生產基地建設,組織實施科技支撐行動,以技術的群體性突破支撐引領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競爭力,促進遼寧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一是科技支撐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建設行動。根據遼寧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工程任務需求,重點圍繞航空裝備、海工裝備及高技術船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成套裝備、高檔數控機床、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集成電路裝備等的研制與開發,按照創新鏈布局科技創新任務,著力打破產業升級的關鍵技術瓶頸,重點把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作為提升裝備制造業產業競爭力的技術基點,力求在關鍵技術、核心零部件和重大裝備三個層次全面突破,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附加值產品,把裝備制造業培育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支柱產業。加快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進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與大數據等重大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實現裝備制造業的智能化、高端化、成套化和服務化,打造《中國制造2025》先行區。力爭到2020年,累計攻克50項核心關鍵技術,開發30個重大創新裝備。二是科技支撐重大技術裝備戰略基地建設行動。根據遼寧建設重大技術裝備戰略基地工程框架實施方案確定的發展重點,加強科技軍民融合,促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著力提升重大技術裝備自主研發、設計、制造及系統集成能力,到2020年研制一批“國之重器”。三是科技支撐國家新型原材料基地建設行動。根據遼寧建設國家新型原材料基地工程任務需求,重點面向國家重大工程、鋼鐵和石化產業升級、先進裝備和重大技術裝備等對新材料的需求,以及未來新興產業發展,將金屬新材料和化工新材料作為優先發展的重點領域,把開發高端鋼鐵材料、高性能有色金屬材料、新型化工材料和先進功能材料作為主要戰略方向,重點研發新一代汽車用鋼、先進裝備用鋼、高等級石油管線用鋼、特殊領域用鋼、高性能鋁、鎂合金、銅合金、高性能鈦及鈦合金、高性能高溫合金、新型高效綠色催化劑、特種合成橡膠、高性能合成樹脂與工程塑料、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功能性膜材料、新型能源材料、新型電子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特種玻璃等核心產品,突破新材料研發、生產和應用的重大共性關鍵技術,促進新材料產業發展。到2020年,累計攻克100項關鍵技術,開發50個新產品。四是科技支撐現代農業生產基地建設行動。根據遼寧建設現代農業生產基地工程任務需求,發展生態綠色高效安全的現代農業科技。以實現種業自主創新為核心,堅持常規育種技術與生物技術相結合,推動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新型“育繁推一體”的商業化育種技術體系和模式。引導農業重大關鍵技術研發,鼓勵研發良種良法綜合配套重大關鍵技術,引導開展“藍色糧倉”關鍵技術研究,研制開發設施農業提質增效生產、糧油作物豐產改造、安全高效健康養殖、農機作業裝備與信息化融合、農業節水、耕地土壤修復和農業環境污染治理、農產品深加工等重大共性關鍵技術及裝備。到2020年,選育100個農作物新品種,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突破30項農業重大共性關鍵技術,重點推廣10項以上主要農業集成技術,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4%。

——構建五個支持保障體系著重從政策支持、資金保障、人才支撐、科研條件、成果轉化等方面加強體系建設,為工程實施提供有力保障。優化和完善科技創新政策體系,營造支持創新的良好政策環境。加強政策支持,發揮政策的引導作用,加快推廣成熟政策落地,同時,鼓勵沈大自創區、沈陽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各高新區等率先制定有原創性、突破性的創新政策,并加以推廣復制,使遼寧的創新政策環境進一步優化,形成創新創業的熱土。構建多元化科技創新投入體系,為科技創新提供有力保障。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積極爭取國家支持,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撬動作用,吸引企業和利用社會投資、融資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強化科技人才支撐體系,打造科技創新人才高地。圍繞科技創新人才的引進、培養和使用,深入推進創新人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創新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加快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支持人才創新創業,加快建設一支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敢于承擔風險的創新型人才隊伍。構建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科研體系,凝聚一流創新團隊,產出一流創新成果。著力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打造機制靈活、國內領先的現代科研院所,優化科研基地和平臺布局,加強省院校合作,建設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到2020年,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清晰、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科研體系。構建功能完善、運行高效的技術轉移體系,加快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圍繞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搶抓沈大自創區建設、軍民融合發展、區域對口合作等重要發展機遇,大力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加強技術和成果供需對接,優化要素配置,完善政策環境,發揮技術轉移對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到2020年,通過產業化技術研發載體建設、市場化技術轉移機構培育、專業化技術轉移人才隊伍培養,優化配置技術、資本、人才等創新要素,暢通技術轉移渠道,創新體制機制,基本建成適應遼寧產業發展需求、具有遼寧特色的技術轉移體系,推動省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在遼寧落地科技成果6000項,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600億元。

猜你喜歡
裝備農業建設
港警新裝備
數據分析挖掘在農業統計分析中的應用
寒露
《中小學實驗與裝備》2017年總目次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中國農業2017年與未來十年展望
當主播需要什么裝備?
流通領域重要農業產品價格(2016年10月)
農業科學
演習中的閱兵裝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