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人工智能”的應用新版圖文

2018-04-18 08:57莊志剛
檢察風云 2018年7期
關鍵詞:證據人工智能法律

莊志剛

根據搜狗百科、百度知道等搜索引擎的界定,“人工智能”的英文全稱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縮寫是“AI”,即研究人類智能活動規律,構造有一定智能的人工系統,探索怎樣令計算機去完成以往需要人的智能才能勝任的工作。換言之,“AI”就是研究如何應用計算機的軟硬件來模擬人類某些智能行為的基本理論、方法和技術。

隨著時間的年輪悄悄流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世界,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區塊鏈、移動端、視覺化、大數據分析等新興技術已經成為各行各業建設的重要抓手和重點突破口。

應用新風向:“X+人工智能”

隨著人工智能在各行各業的深度應用,其適配領域已然延伸至法律領域。根據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的研究調查,“技術進步已造成法律行業減少3.1萬個工作崗位,且還有39%的工作崗位在未來20年將面臨被機器淘汰的高風險”。當下,“法律+人工智能”的發展,正在經歷由“法律檢索、證據抓取”,向需依據算法給出判斷的“合同審查、案件結果預測、訴訟策略選擇”過渡,在語言處理、語音識別、圖像識別、數據整合、文本分析、機器學習等領域已經促動了現行法律行業的功能轉型。

【法律檢索】以往,我們在查找法律數據和法規文件時,會選擇通過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搜狗)對關鍵詞進行搜索,查找想要的信息和數據。但該方法有時很耗時且不便捷。百事通智能產品研發負責人夏澎指出,“如今,每天世界上創造的信息量是2.4兆億,相當于340份報紙。中國有257部現行國家級法律,9915部地方級法規,642部行政法規,5500件司法解釋,2000萬裁判文書。在美國,除了聯邦法,50個州也有自己法律”。面對如此浩瀚的信息量,如何高效地檢索信息顯然成為了時下重要的智能課題。

人工智能在信息檢索的應用上正在給出解決路徑——以“APP、微信公眾號”等形式出現的專業法律信息檢索平臺應運而生。例如:我國法律數據查詢類的APP應用就包括法律寶、新法規速遞、法律家法律數據庫、中國法治、中國法律全集等。以“法律家法律數據庫”(以下簡稱:法律家)為例。由法律家網站推出的APP“法律家”,已匯集了百多萬部法律法規、3000例審判規則、1萬件法律文書、1萬個合同范本以及全部“兩高”的指導性案例。同時,法律家提供五個數據庫查詢方式,均有組合查詢界面(如“關鍵詞+分類+日期”),并可自定義建立文件夾收藏數據,直接保存成word文檔。又比如:我國法律數據查詢類的微信公眾號目前涵蓋人力資源法律庫、法律讀庫、雇傭與勞動等。以“雇傭與勞動”為例,由該微信公眾號研發的互動型法律產品“智能小助手”于2018年1月下旬上線。用戶只需按照提示輸入相關數據,即可智能計算出年終獎個稅、經濟補償個稅、工傷待遇等數據,并顯示相關法規或政策依據?!爸悄苄≈帧边€收錄了勞動法相關的多類基礎數據,目前具備社會平均工資、最低工資、婚假、產假和護理假、停工停產工資、高溫津貼和競業限制補償標準七類查詢功能。

【證據抓取與分析】美國德杰律師事務所中國管理合伙人陶景洲感慨:“文檔電子化減輕了物理負重,但以電子證據開示為例,很多案件中,需要分析的數據量超過100GB,經常只有5%—10%與案件真正相關?!币虼?,如何對證據進行有效抓取和分析成為法律界的一大難題。上海高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上海高院)推出的206系統就是一個嘗試。2017年5月3日,206系統(全稱: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輔助辦案系統)在滬6家法院、6家檢察院、13家公安機關試點單位上線運行。據新華網、搜狐網、法制網等媒體報道,206系統依托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三大技術內核,通過對滬數萬份刑事案件的卷宗、文書數據進行學習后,構建了統一的地方證據標準、證據規則、證據模型,以期達到對證據的高效審查,保證偵查終結、審查起訴階段的辦案證據標準符合法定定案標準。

目前,206系統已具備初步的證據信息抓取、校驗和邏輯分析能力。譬如:206系統既能發現單一證據的瑕疵,亦能發現證據之間的邏輯沖突。A交代他曾殺死B,且在A交代的地點,確實挖出尸骨(屬于B)。根據常理,此人應是A所殺,但206系統提取匯總A相關供述,發現A交代是用榔頭敲B的頭,用匕首捅刺胸部數刀,而尸檢報告顯示B“頭顱完好、胸骨無刺戳的痕跡”。顯然,這無法排除兇手是他人的合理懷疑!206系統會將此懷疑信息推送至辦案系統,適時地提醒辦案人員予以關注。另外,206系統還兼具類案推送、文書自動生成、辦案人員知識索引等多項功能。上海高院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7月31日,該系統錄入案件共計65件,包括故意殺人案件13件,盜竊案件41件,電信網絡詐騙案件11件;錄入證據20715份;提供證據指引3712次;發現證據瑕疵點48個,其中證據收集程序瑕疵8個、證據形式瑕疵8個、證據內容瑕疵32個;提供知識索引查詢450次;總點擊量達6.6萬余次。繼“206系統”之后,“上海民商事、行政案件智能輔助辦案系統”又在上海高院試運行上線,亦具備了對證據抓取與分析的智能功能。

【合同審查與分析】在合同審查的智能應用方面,歐美國家的做法值得借鑒。美國的Blackstone Discovery(即“黑石發現”)公司研發了一款語言處理軟件,專門用于法律文本的分析審查。報價近10萬美元,就可以提供150萬份法律文本的篩查與分析。相比初級水平的律師,此軟件在效率層面提高了500倍,準確度比人工分析高出40%。又比如:在線法律服務網站Legal Zoom(以下簡稱:LZ)致力于為中小企業和個人提供法律文檔服務。與直接去律師事務所委托律師相比,LZ為客戶提供了更便捷、廉價的方案。用戶直接登陸LZ網站,通過一步步回答問題的方式將自己的需求描述清楚,然后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法律文書。據統計,用戶從登陸LZ,到生成自己所需要的法律文書,整個過程不超過5分鐘。同時,LZ試圖嵌入語音識別功能,令服務過程更加智能。

此外,Lex Machina(知識產權訴訟研究公司)在專利服務領域,Wevorce(離婚調解方案提供商)在離婚訴訟服務領域,Onomatics(商標版權研究公司)在商標分析服務領域,均在試圖引入語音識別、圖像識別等智能技術,用智能模式變革傳統行業的面貌已初見端倪。

【結果預測與推介】正如英國大法官首席信息技術顧問、人工智能和法律科技方面領軍學者Richard Susskind所言,“人工智能的第二個浪潮基于數據。它可以做出各類不同的預測,分析各類不同文檔,然后能分析各類不同的數據。無論在合規調查中,還是在訴訟業務中,均能幫助我們準備最準確的文檔,在不同組織體系之中發現法律訴訟潛在危險因素”。顯然,人工智能的研發正側重于“結果預測與推介”功能。

在美國,律師事務所“大成—德同”創建了自己的人工智能實驗室Nextlaw Labs,與IBM公司的認知技術平臺Watson,成立初創公司Ross Intelligence。歷經了兩年半時間,Ross Intelligence于2016年研發了法律人工智能產品Ross。該款產品建立在IBM Watson提供的機器學習技術的基礎上,能自動檢索法律文檔數據庫,找出與人類提出的問題相匹配的答案,而面對同樣的任務一個人類律師則要花上10小時才能完成。此外,Ross還在更新撰寫法律備忘錄(Law Memorandum)的能力。輸入一個法律問題,Ross會在一天后回復你幾段概括性的回答,以及一份兩頁的解釋備忘錄。目前,Ross已在數十家國際律師事務所測試使用。在英國,智能程序DoNotPay在多個領域發揮著結果預測功效。在行政訴訟領域,經過DoNotPay演算,當事人在以倫敦市政府作為被告的違停罰款訴訟中屢屢勝訴。在金融訴訟領域,DoNotPay可以幫助用戶預演欺詐指控,有效地應對法律風險。在便民服務領域,DoNotPay可以根據個人的工作狀況,預估你的產假、陪產假等法定福利……

在中國,“法小陶”“法狗狗”“阿爾法法官”“睿法官”“類型化案件智能審判平臺”等一長串智能系統的誕生,正在迎接智能預測紀元的到來?!胺ㄐ√浴蹦芨鶕斒氯苏Z意,分析出所述情況的具體案由、索賠金額、訴訟地點等關鍵詞;“法狗狗”的刑案案情預測系統,只需簡單地選定罪行分類,并提供傷亡人數、案發地點等信息,就可獲得預測結果及類似案例;“睿法官”能為法官提供辦案規范和量刑分析等精準信息;“類型化案件智能審判平臺”試點四個月來,共受理信用卡糾紛案件4589件,案件平均立案時間縮短到10分鐘以內,平均審理時間縮短27.26天……上述系統的智能在于,它會根據用戶的反饋進行自我學習,算法不斷調整優化,它接受的咨詢越多,就越有經驗,就會變得越來越聰明!

AI應用亟待“畫圈”

與方興未艾的“法律+互聯網”風潮相似,“法律+人工智能”的風暴正在掀起。巨變時代,必須創新,但違背規則的創新,注定無法持續。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支振鋒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應鼓勵人的智能與人工智能疊拼,讓人工智能在減輕法官工作負累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但我們也需注意到,人工智能是法官裁判的輔助,而非依賴,法官的敬業與職業倫理,更應在人工智能的發展中得到強化”。因此,“法律+人工智能”的第一要務是“輔助和服務法律從業者從事相關工作”,而非代替司法裁決、淘汰辦案法官。為此,有必要為“法律+人工智能”畫圈,防止其野蠻生長!

2017年,美國微軟、谷歌等巨頭因人工智能的潛在風險而成立“AI倫理委員會”,并呼吁在機器人和自動化系統上安裝“道德黑匣子”,從而記錄機器的決定與行為。歐盟議會則建議歐盟委員會起草法案,專門規范人工智能及機器人的使用和管理。同年12月12日,美國國會提出兩黨法案“人工智能未來法案”。如經眾議院和參議院通過,這項法案將成為美國規制人工智能的第一個聯邦法案。顯而易見,人工智能的發展亟待立法和政策予以適時的指引和規范。

2017年7月8日,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以下簡稱:《新一代規劃》)中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規、倫理規范和政策體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評估和管控能力”。同年12月14日,工信部頒布了《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進一步細化《新一代規劃》,促進AI的良性發展。2018年1月6日,首屆“人工智慧與未來法治”學術研討會在西北政法大學舉行。與會專家認為,隨著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法律應未雨綢繆,完善個人信息保護、網絡隱私等方面的立法。由此可見,在不久的將來,通過對人工智能相關法律、倫理和社會問題的深入探討,以法規、政策等形式為智能社會圈出法律和倫理道德的邊界,已經成為一種共識。

目前,我國的人工智能發展正在經歷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感知智能。涵蓋語音理解、視覺識別甚至情感識別。比如:各地人民法院正在利用語音識別系統,提高庭審筆錄制作的效率。第二階段是認知智能。包括對知識圖譜、自然語言處理能力的運用。比如:公安機關通過智能探頭對違停行為進行處罰。第三階段是計算智能。以大數據為基礎,利用云計算,提高對數據的利用計算應用。比如:銀行業依托平臺之間的互聯互通,將A的個人數據進行匯總,整合成其個人的信息清單。第四階段是決策智能。將實務中的問題轉化為數據模型,用優化的算法進行破解。比如:對公安執法中發現的執法問題進行分析,借助管理模塊,對相關問題設置預警紅線,防止類似情況再次發生。

據此,我們理應從四個階段對人工智能進行立法或政策畫圈。首先,明確四個階段中人工智能的具體含義和難點,“人工智能”“機器人”與自動化的關系。這就涉及人工智能行業的準入門檻問題。例如:人工智能輔助診斷是否需要特殊許可?自動駕駛是否需要準入批準?其次,如何界定人工智能下的法律主體。比如:基于互聯網的“智能投顧”是一個典型的復合產品,誰是金融產品提供者,誰是投顧服務提供者,誰是平臺或者信息服務提供者。這就會延伸出權利、義務與責任承擔,即誰要來負責,誰要有權利的問題,要不要給機器人一種擬人化的地位。再如:今天裝了一個“人工手”在你身上,手突然之間發生問題,誰要承擔責任?再次,怎樣應對人工智能的數據保護。我國當下沒有專門的法律保護數據。面對數據問題,多數企業會尋求《著作權法》等涉知識產權的專門法律進行保護。然而,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關鍵詞是“大數據”,而非數據庫的獨創性,能否獲得版權保護值得商榷?!皵祿褂梅健迸c“數據主體”之間,存在著“個人信息”與“隱私保護”的博弈;“數據使用方”和“數據控制方”之間,存在著“數據合規”與“競爭秩序”的博弈。此外,從長遠來看,AI無疑是一項革命性、顛覆性的開創性技術。它在未來究竟會有怎樣的發展,會對各行業產生如何的影響,目前難以給出確切的估算。在這方面,顯然公共政策的出臺,用以解決或許較之立法畫圈更為重要。比如:從就業層面考量,技術進步對就業的沖擊是必然的,這就需要出臺相關的公共政策加以應對。職能部門應當做好培訓和就業指導,幫助因技術沖擊而失業的人盡快就業,還應該做好社會保障,令無力再就業者獲得必要的保障。

可喜的是,北京大學法律人工智能實驗室、法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于2018年1月正式成立,正致力于為法律與人工智能行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完善大數據時代立法。上海等地方亦在積極推進地方性法規的出臺,對大數據進行立法規制,為人工智能的發展提供法律依據和政策保障。法律人工智能是大方向,是看得見的未來,但還需要在法律應用的同時為其套上緊箍,防止其野蠻生長,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人工智能”與“人的智能”的疊拼,凸顯“1+1>2”的效能。AI已來,我們任重道遠!

猜你喜歡
證據人工智能法律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與就業
數讀人工智能
對于家庭暴力應當如何搜集證據
“大禹治水”有了新證據
讓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獻血”質疑聲背后的法律困惑
手上的證據
讓法律做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