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吸納、自主創新對區域創新能力影響的實證研究

2018-04-18 01:14趙麗萌
中國經貿導刊 2018年2期
關鍵詞:經費支出存量效應

關鍵詞:技術吸納自主創新京津冀創新能力

一、引言

京津冀區域資源優勢和發展潛力巨大,隨著京津冀協同戰略的推進,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極。新經濟增長理論認為,創新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眾多學者通過各種理論模型得出,技術吸納和自主創新可以實現創新快速發展。林毅夫(2005)也指出通過從發達國家或區域購買專利、技術等技術引進的途徑來提高本區域的創新水平更為經濟,這意味著,相對于自主研發的創新方式,采用技術吸納進行創新更加經濟。在京津冀創新協同發展的背景下,京津冀三地的技術吸納是否也推動了創新的增長?

目前,研究技術吸納對創新能力影響的文獻已經比較豐富。林毅夫(2002)認為利用技術引進及其所造成的外溢效應能在較短時間內縮短欠發達國家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與此同時,很多學者通過實證評價了技術吸納與自主創新對創新能力的影響,主要結論分為兩類。第一類:技術吸納的影響更大,支燕(2012)利用高技術產業的面板數據,實證發現技術引進對創新績效的影響高于自主創新。儲德銀(2013)通過建立高技術產業的面板修正誤差模型,實證表明自主研發投入對產出績效有顯著的正向作用,而技術引進效果不明顯。第二類:自主創新的影響更大。劉小魯(2011)利用中國省際面板數據建立實證模型,結果表明自主研發、國外技術的引進對我國創新能力的積累有顯著的正向作用。

通過對上述文獻的梳理,可以發現技術吸納是區域創新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本文探討技術吸納對京津冀創新能力的影響和技術吸納和自主創新之間的作用。

二、模型構建

Griliches提出了知識生產函數的概念,他把創新過程的產出看作研發投入的函數。Jaffe認為知識是R&D經費和人員投入的結果,從而知識生產函數變為:

TECH=A(RD)αHβε(1)

其中TECH為區域創新產出,H為研發人員,RD為研發經費,α、β分別為研發經費及研發人員的彈性系數,ε為隨機誤差項。A為創新活動的全要素生產率。為了減少數據樣本的異方差性,對數據取對數,模型變為:

ln(TECH)it=ln(A)+αln(RD)it+βln(H)it+εit(2)

創新能力不僅會隨創新活動的開展得到增長,也依賴前期的知識存量和外部技術資源。將研發支出存量和技術吸納作為影響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ln(TECH)it=C+αln(RDE)it+βln(H)it+γln(TC)it+μln(RDS)it-1+εit (3)

ln(TC)it為i省t年的技術吸納支出,ln(RDS)it-1為i省t-1年的研發存量。γ和μ為技術吸納和研發存量的彈性系數。

為了減少遺漏變量問題,在模型(3)中加入被解釋變量的滯后一階項,擴展為動態面板模型:

ln(TECH)it=C+αln(RDE)it+βln(H)it+γln(TC)it+μln(RDS)it-1+δln(TECH)it-1+εit(4)

δ為期初創新能力的彈性系數。

技術吸納對于區域的創新效應有兩種:創新互補、創新替代。創新互補效應:引進技術與自主創新形成互補或通過提高區域創新能力提高自主創新。創新替代效應:技術吸納降低了自主創新激勵或由于技術引進經費提高而導致自主研發經費的減少,從而導致本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下降。這兩種效應同時存在,若是替代效應大于互補效應,技術引進對于區域創新呈現負向效應;反之呈現正向效應。加入技術吸納與研發經費支出的交互項,以驗證技術吸納對區域創新的相關效應,模型如下式所示。

若大于0,技術吸納促進區域創新;若小于0,技術吸納抑制區域創新。

三、變量解釋

(一)變量設計

1區域創新能力。實證研究中衡量創新能力的指標有專利、新產品收入、論文篇數等,專利數據相比其他指標不僅具有審查嚴格、數據易獲取的優點,而且能反映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其中專利申請量最常用,一是專利申請量包含了專利授權量,二是專利授權量有滯后性,不能很好地表示當期創新。采用專利申請量來衡量區域創新能力。

2研發支出。采用永續盤存法估算研發經費存量。

RDSit=RDEit+(1-δ)RDSit-1 (7)

RDSit為i區域t期的研發經費存量,RDEit為i區域t期的研發經費支出,表示當年經費流量。δ表示研發經費存量折舊率,折舊率采取Ang(2011)里15%的設定。初始經費存量RDSi0和初始經費支出RDEi0之間的關系為式(8)

RDSi0=RDEi0(1+g)/(g+δ)(8)

符號g為樣本之前所有時期研發經費支出的年均增長率,采取吳延兵(2008)的方法,測算時設定為5%。因此,初始研發經費存量相當于初始研發經費支出的525倍。

3研發人力資本。研發人力資本的衡量指標通常采用研發人員投入數量或者研發人員全時當量,但研發人員全時當量更能反映當期研發人員的實際勞動投入。本文采取研發人員全時當量來表示研發人力資本。

4技術吸納。技術吸納通常用引進國外技術支出、技術吸收消化消費支出、技術成交合同額等指標表示,本文主要以省為單位,研究吸納外省技術對本省創新能力的影響。采用本省吸納外省技術成交合同額表示技術吸納。

(二)數據處理

本文采用京津冀三地2005—2015年的面板數據構建面板模型分析。所以數據均來自《中國科技統計年鑒》。表1是數據的描述性統計。表1數據的描述性統計

變量LnRDE研發支出149109013291644LnH研發人力資本119110710421528LnTC技術吸納520105341712LnRDS(-1)研發支出存量162908914941789四、實證分析

(一)基本估計結果

使用eviews軟件,采用ols方法分析解釋變量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估計結果如表2,表2的二、三、四列分別是式3、4、5的估計結果。

模型二的被解釋變量滯后項的系數值在1%的顯著水平下顯著為正,這表明京津冀創新能力具有累積性和傳承性,前期的區域創新能力積累會顯著影響本期的區域創新能力。

模型三中引入了研發經費支出與技術吸納的交互項,交互項的彈性系數為-001,沒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京津冀自主研發與技術吸納存在不明顯替代作用。

(二)技術吸納對區域創新能力的邊際效應分析

根據式(6)求出技術吸納對區域創新能力的邊際效應,由表2數據可得三個模型分別的邊際效應。

模型一的邊際效應為:

邊際效應為正,說明在不考慮區域創新能力積累、技術吸納與自主創新之間作用的情況下,技術吸納對京津冀區域創新能力的邊界效應為正且不變。

模型二的邊際效應為:

模型二考慮了創新積累,要低于模型一的邊際效應,這說明區域創新積累越豐富,區域對外界的技術依賴就越低。

模型三的邊際效應為:

可以求出lnRDE的臨界值為4555。若京津冀研發經費支出低于臨界值,則區域的技術吸收能力較強,技術吸納對區域創新的邊際效應為正,即技術吸納與自主創新的正向互補效應超過了負向替代效應,技術吸納促進京津冀的自主創新;若研發經費支出大于這一臨界值,則區域內技術的消化吸收能力較弱,技術吸納對區域創新的邊際效應為負,即技術吸納與自主創新的替代效應超過了正向互補效應,技術吸納會抑制京津冀的技術創新。

五、結論與建議

本文采用2005—2015年京津冀面板數據考察京津冀創新的影響因素。結果表明:(1)研發經費當年支出、人力資本、技術吸納對京津冀創新能力均有顯著的正向效應,研發經費存量與京津冀創新能力呈不顯著負相關關系。因此,自主研發是推動京津冀創新能力提高的最主要途徑,技術吸納可以促進區域創新能力的提高。(2)技術引進與自主研發之間存在不顯著的替代效應。京津冀的技術吸納并不影響自主研發。(3)考慮到技術吸納與自主創新的相互作用,分析對技術吸納對創新能力的邊際效應可得,只有研發經費支出低于門檻值,技術吸納才能有效提高京津冀創新能力。

根據結論,為提高京津冀的創新能力,本文提出以下建議:第一,提高區域內自主研發經費支出,加強區域內自主創新能力;第二,在京津冀研發經費支出未超過門檻值的情況下,注意吸納區域外適宜技術,實現自主創新與吸納技術的互補,推進區域創新能力發展。第三,人力資本也是影響京津冀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區域應重視人才培養。

參考文獻:

[1]儲德銀,張同斌自主研發、技術引進與高新技術產業成長[J].科研管理,2013,34(11):53—60,113

[2]支燕,白雪潔我國高技術產業創新績效提升路徑研究——自主創新還是技術外???[J].南開經濟研究,2012(05):51—64

[3]劉小魯我國創新能力積累的主要途徑:R&D,技術引進,還是FDI?[J]. 經濟評論,2011(03):88—96

[4]林毅夫,張鵬飛后發優勢、技術引進和落后國家的經濟增長[J].經濟學(季刊),2005(04):53—74

[5]林毅夫發展戰略、自生能力和經濟收斂[A].經濟學(季刊)第1卷第2期(總第2期)[C].2002:32

(趙麗萌,河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

猜你喜歡
經費支出存量效應
畫與理
2020年10月30個重點城市商品住宅供求比、存量及消化周期(單位:萬平方米,月)
2020年1月64個重點城市商品住宅供求比、存量及消化周期
地方高校經費支出結構與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
應變效應及其應用
行政單位經費支出會計核算分析
腐敗存量
中央“三公”經費5年減35.9億
偶像效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