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入社會學名詞素材,成就議論文寫作深度

2018-05-07 09:08吳建興
作文與考試·高中版 2018年11期
關鍵詞:沙丁魚鯰魚檸檬

吳建興

就議論文寫作而言,最重要的是對于現象有所分析,能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但很多考生往往缺乏這種強大的邏輯思維,因此在備考過程中能夠關注到心理學或社會學方面的相關名詞這一類特殊素材,就能夠直接利用現成的研究成果,將現象與分析都“植入”作文中,不但能成就作文深度,還能帶來小眾的陌生化效果,使文章從陳詞濫調中脫穎而出。

名詞在線:甜檸檬心理

【名詞解釋】

伊索寓言中有個故事講有只狐貍原想找些可口的食物,但遍尋不著,只找到一只酸檸檬,于是只能將就吃檸檬。這實在是一件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可它卻說:“這檸檬是甜的,正是我想吃的?!边@種只能得到檸檬就說檸檬甜的自我安慰現象,就叫“甜檸檬心理”。

【名家范本】

心理研究表明,面對生活中的挫折,人的心理會有一個自動保護機制在起作用,即是將不良刺激轉化為良性刺激,藉此度過難關。常見的心理防御機制有合理化、壓抑、選擇性遺忘、幽默、升華等等。在斯德哥爾摩綜合癥中,體現更多的則是合理化。這種傾向主要分兩類:一是“酸葡萄”,二是“甜檸檬”。如果狐貍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如果只能得到檸檬,就說檸檬是甜的,于是不為此感到苦惱。

娜塔莎同時選擇了二者。一方面,既然沒有在外面生活,外面也就沒有什么好羨慕的,因為外面有“惡習”,也有“壞朋友”;另一方面,既然已經被綁架了,如果在認知中更多地強化悲慘境遇的觀念,無疑會加深自己的痛苦。如果把被綁架的事實理解為沒那么糟甚至還不錯,會降低內心焦慮和恐懼等負性情緒。(熊培云《人質為什么愛上綁匪》)

【速用片段】

有人說“酸葡萄心理”是虛偽的矯飾,“甜檸檬心理”是浮夸的自欺,或許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我想說的是,如果這兩種心態把握在一定范圍內,尤其在遭遇創傷的時候,對個人的心理是有強大治愈作用的。而且,相較之下,“甜檸檬”的正向激勵要比“酸葡萄”的負面抱怨更有意義。

其實,蘇格拉底就是一個深諳“甜檸檬心理”的哲人。他曾經和許多朋友一起住在一間小屋子里,與其說是“住”,不如說是“擠”,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然而,蘇格拉底并沒有為自己的處境感到不滿,因為他認為,能有許多朋友與自己一起交流是一件非常令人開心的事。正是因為有了知足常樂的心態,他才能在艱苦的環境中尋求到精神上的快樂。

不久之后,他的朋友們都搬走了,房屋里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個人。蘇格拉底仍然生活得很快活,人們很不理解。蘇格拉底這樣回答道:“有這么多本書陪伴著我,他們就像老師一樣,我也可以隨時向他們請教,又有什么令我不開心的呢?”面對朋友的離去,面對孤單,蘇格拉底依舊保持著樂觀的心態。

時間又過了幾年,蘇格拉底搬了家,住在一樓,在別人看來,這里陰暗潮濕、又吵又鬧,然而他卻十分滿足,因為一樓出門做什么事都很方便。后來,搬到高樓上的他也沒有因此而失落,他再一次從中找到了高樓層的優點——安靜、光線好、上下樓鍛煉身體。不管身處高樓還是蝸居一樓,蘇格拉底總是能夠從它所處的環境當中找到一只“甜檸檬”,樂享生活,不得不說這其實是一種超然的智慧。(高越)

名詞在線:破窗效應

【名詞解釋】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1969年進行了一項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托的中產階級社區,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輛,他把車牌摘掉,把頂棚打開,結果當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爾托的那輛,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后來,辛巴杜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呢,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

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理論: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可能將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最終他們甚至會闖入建筑內,如果發現無人居住,也許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縱火,導致更多犯罪行為滋生。

【名家范本】

有人嘗試從法律上給起哄行為治罪。自殺事件的現場起哄者,涉嫌教唆或慫恿罪,其構成了故意殺人罪的主觀要件,即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他人死亡的危害后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而哄搶則有更現成的法律,但事實上真要治罪的話,4000元以上、組織30人以上、軍用物資等等限定,足以排除絕大多數貨車哄搶者。

但你搶東西、慫恿別人自殺總得給點說法吧,比如說刑事拘留或行政拘留,但到目前為止,沒有聽說過,似乎一切發生了也就發生了。

所以這里必須引入一個“破窗效應”的概念。按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的觀察,在一個街區,如果一扇窗戶被打破而沒有人干預,接下來會有更多的窗戶被打破。比如在貨車哄搶事件中,地上的第一件東西被搶了,沒有人制止,接下來就是一哄而上了。

其實,如果以更廣闊的視野來觀察,“破窗效應”可以應用于更多“道德崩壞”事件的司法原因,起哄自殺無人治罪,哄搶公私財物無人治罪,等于法律的城墻被砸開了破洞,宵小無賴紛紛趁虛而入。

對隨機的、突發的群體性道德崩壞事件,以更嚴密、更嚴厲的法律予以阻嚇和懲戒一定會有效果,但與此同時,我們特別要注意分析解決此類事件社會層面的深層次原因,防范更廣大人群社會價值觀“破窗效應”的發生。(沈月明《哄搶大貨車和“破窗效應”》)

【速用片段】

前些天在網上看到一個報道:一位美國女教師因為班上28名學生抄襲網絡的生物作業給他們成績全部判為零分,還警告他們將會面臨留級的危險。家長聽到后向學校要求讓女教師重判成績。在學校和家長的重壓下,女教師嚴詞拒絕并憤然辭職。這件事引起了社會的重大反響,甚至有企業要這份學生的名單,并表示今后不錄用他們。

僅僅因為學生們一次抄襲作業而如此大動干戈,這位女老師真的是小題大做嗎?細細想來其實不然。雖然是一次小小的作業,但假如任由這種小惡發展下去,也許會給這社會帶來極大的不良影響。

這種說法并不是空穴來風,有學者曾提出“破窗效應”的理論: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一下,隔不久,其他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墻,如果出現涂鴉但沒有被清洗,不久之后,會有其他涂鴉出現。這意在說明,一個不好的現象會帶動或誘發其他更多類似的不良現象的產生。如果不及時制止,對它熟視無睹,便會縱容它的蔓延,由現象逐漸演變為風氣,最后可能會成為整個社會或國家的標志。

就拿我們現處的社會來講,某某官員貪污受賄金額令人咋舌;某某豆腐渣工程的建筑物不牢固突然坍塌導致人員傷亡;某某品牌食物質檢不合格引起人們身體不適應……歸根到底,這都是剛開始的小惡在作怪。起初為一些小恩小惠而動,演變成后來的無法收手,把納稅人、國家的錢一步步收進自己的口袋,或為了節省成本加大盈利從小規模發展到了大規模。更可怕的是這會引發大批人的效仿,導致事件的不斷被曝光,道德城墻的一次次坍塌,社會誠信的一步步缺失?,F在看來,小惡難道不需要被重視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睂τ趷?,亦是如此。(居雨石)

名詞在線:羊群效應

【名詞解釋】

在一群羊前面橫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過去,第二只、第三只也會跟著跳過去;這時,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這里,仍然會像前面的羊一樣,向上跳一下,盡管攔路的棍子已經不在了,這就是所謂的“羊群效應”。羊群行為也可以稱為從眾心理、群體心理、社會壓力、傳染等,最早是股票投資中的一個術語,主要是指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存在學習與模仿現象,“有樣學樣”,盲目效仿別人,從而導致他們在某段時期內買賣相同的股票。

羊群效應一般出現在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而且這個行業有一個領先者(領頭羊)占據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個羊群就會不斷模仿這個領頭羊的一舉一動,領頭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

心理學家古斯塔夫認為一個心理群體表現出的最顯著的特點是:無論構成這個群體的個人是誰,他們的生活方式、職業、性格、智力有多么的相似或者不相似,只要他們構成了一個群體,他們的感覺、思考、行為方式就會和他們處于獨立狀態時有很大的不同。

【名家范本】

“一條負面評價的后面往往會有很多人試圖去修正這個結果,最終導致負面評價對一條評論的總得分沒有影響?!卑⒗瓲柌┦吭u價說,“正面評價則沒有這種情況,說明人們對于不符合自己意見的正面評價和負面評價的態度是不一樣的,對于前者比較寬容?!?/p>

牛津大學互聯網學院的霍根教授認同這一判斷。他認為正面評價往往是一種廣告,做出正面評價的人是想讓更多的網友喜歡某件東西,而負面評價則是一種個人化的情緒發泄,這就是為什么一般社交網站點贊比差評多的原因所在。

另外,評論的內容對于實驗結果也有影響。文化、社會、政治和商業類的新聞評論容易受到羊群效應的影響,普通新聞和經濟新聞則影響較小,這大概是因為前者比較主觀,受個人觀點影響大,容易走極端,而后者屬于事實類新聞,比前者要客觀得多,不太受個人因素的影響。

阿拉爾所以要做這項研究,本意并不是想詆毀社交網站,或者唱衰群體智慧。相反,他一直堅信互聯網是一項偉大的發明,對于打破信息壟斷是很有幫助的。但這項研究的結果說明,群體智慧是有缺陷的,基于公眾意見所做的決定很可能需要修正。比如,他認為社交網站應該重新進行設計,使得網友在做出評價之前看不到其他網友的意見,只有這樣才能防止羊群效應對于評價結果的影響,避免做出錯誤的決定。(袁越《互聯網時代的羊群效應》)

【速用片段】

一只羊不能組成羊群,但羊群效應卻可能會害了一只原本無辜的羊。別被烏合之眾的洪流裹挾,要的是獨立思考的能力。

被人潮蒙蔽了雙眼,二戰中,眼睛一閉一睜,無數人成了從眾的犧牲品。日本著名導演小津安二郎拍出過無數充滿人性、令人感動的電影,卻鮮有人知道,他曾參加過南京大屠殺,這位忠誠的武士循著天皇的旨意前進。他不會思考嗎?不,他只是在人群中迷失了自我思考的能力。就像是大機器里的一顆螺絲釘,只要隨著機器運作就好。三十萬人的生命飄零,不禁讓我想到漢娜·阿倫特在《平凡之惡》中的指引——獨立思考。

眾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叵脒^去,三門峽水庫建設時,黃萬里據理力爭的聲音依舊擲地有聲。不能將大壩全都堵死,否則日后必將成災。然而蘇聯的專家是更權威的頭羊,獨立思考的聲音被淹沒在河流之中。當舉國上下一片繁榮之時,彭德懷看到了“大躍進”的真實面目。他下鄉訪查,發現了果實累累的背后是艱苦的人民??扇藗兂两谔摷俚姆睒s中無法自拔,掩耳盜鈴式的發展將獨立思考的聲音吞噬。

歷史的悲劇不斷上演是比悲劇更悲慘的事情。信息時代,更是讓三人成虎的謠傳越走越遠:福島核電站泄漏之后瘋狂的搶鹽事件,哈佛凌晨四點半的雞湯還在首頁飄蕩,不問來源的微信文章依舊可以一傳十十傳百……(郭妤婷)

名詞在線:鯰魚法則

【名詞解釋】

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市場上活魚的價格要比死魚高許多。所以漁民總是想方設法讓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但經過種種努力,絕大部分沙丁魚還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有一條漁船總能讓大部分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船長嚴格保守著秘密。直到船長去世,謎底才揭開。原來是船長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里放進了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鯰魚進入魚槽后,由于環境陌生,便四處游動。沙丁魚見了鯰魚十分緊張,左沖右突,四處躲避,加速游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一條條沙丁魚活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這就是著名的“鯰魚效應”。鯰魚效應對于“漁夫”來說,在于激勵手段的應用。鯰魚效應對于“鯰魚”來說,在于自我實現。鯰魚效應對于“沙丁魚”來說,在于缺乏憂患意識。

【名家范本】

作為一個消費者,90后善于利用網絡工具解決問題,他們吃飯靠搜索、看電影靠搜索、甚至生病也去搜索,未來的他們還會去網絡上學習如何為孩子買奶粉。正是90后的這些特質促進了中國企業重視并形成互聯網思維。企業透過互聯網與目標消費者保持緊密的互動聯系,對于消費者需求的尊重,變成了常規意義上的與消費者信息交換的工作。因此,所有產品,從食品到服裝,到普通的日用生活消費品,都可能互聯網化,今天所有的產品,都將被重新設計。而當產品被重新設計的時候,意味著這個產業將發生洗牌,新的商業格局可能會出現。

網絡化的90后在中國社會引發了“鯰魚效應”,打破了傳統社會的市場運行規則,整個社會的價值體系、文化體系、權威體系和商業體系都因此發生或大或小的變化。我們需要做的,不是抗拒這些變化,而是去理解、適應和接受。(姜健健《網絡化90后帶來鯰魚效應》)

【速用片段】

急中生智;置之死地而后生;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這些詞語講的都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

鄭板橋曾說,富貴人家重視子弟教育,延師教子,“至勤至切”??墒菍W有所成的,往往是其中的貧寒子弟。富貴子弟反倒懶得讀書,日后窮困潦倒的大有人在,即便有個別“發達”的,文章也是平平。鄭燮因此懷疑,是否“富貴足以愚人,而貧賤足以立志而?;酆酢??

其實,這就類似于鯰魚效應,貧苦人家的孩子原本如沙丁魚一般處于弱勢,但由于有鯰魚的追逐,因而壓力之下,唯有奮力反抗與拼搏,才會有一席生存的空間,所以他們往往能夠出人意料的在嚴酷的環境中生存下來,成長起來,嶄露頭角。(吳雨蔚)

編輯/李躍

猜你喜歡
沙丁魚鯰魚檸檬
檸檬
巧制檸檬片
小檸檬
沙丁魚
最后一條沙丁魚
輕視的代價
從燕麥片到沙丁魚,這7種食物能讓你更健康
讓鯰魚慌起來
Space X會是攪局“鯰魚”?
陷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