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的思考

2018-05-14 08:38葛志華
中國合作經濟 2018年4期
關鍵詞:小農現代農業農戶

葛志華

針對我國當前基本國情農情,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發揮好引領作用;提高小農素質,發揮好主體作用;制訂完善支持小農生產的政策體系,發揮好扶持作用;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發揮好支撐作用;發展多種形式的合作社,發揮好組織作用;發揮供銷合作社的帶動作用,逐步將把小農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大國小農是當代中國的基本農情,把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既是重大的理論創新,又是迫切的現實需要。

小農生產的局限與困境

我國幾千年來的歷史一直保持著家庭經營的特點。從新中國成立到初級社建立的短暫時期內,我國農業仍然保持著家庭經營的形式。高級社成立后,家庭逐漸演變為單純的消費單位,家庭經營由此中斷了23年。1978年農村改革以后,我國又重新確立了家庭經營體制。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伴隨土地流轉的加快,特別是隨著“三權分置”政策的推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壯大,逐漸成為現代農業的弄潮兒。但這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小農戶的經營格局。資料顯示,到2015年底,雖然土地流轉取得一定進展,但全國經營耕地在10畝以下的農戶仍然多達2.1億戶,占全部農戶的79.6%。因此,小農戶占主體,小農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并存就成為當前農業經營體系的一大特征。小農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此消彼長將貫穿農業現代化全過程。

小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都是農產品的生產者與經營者,都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角,但兩者又存在明顯的差別。

差異之一:生產經營規模不同。小農戶擁有小塊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在自家承包地依靠個體或家庭勞動力進行生產,規模狹小,一般在10畝以下,且地塊零散,缺乏先進的生產工具,只有傳統的小型農具,難以容納先進生產力。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僅有自家的責任地,而且還通過流轉等手段擴大了生產經營規模,少則幾十畝,多則幾百畝,更多的有千畝以上,其生產經營規模是小農戶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因而既能有效地推廣新技術,容納先進生產力,又能提高土地產出率與勞動生產率。

差異之二:生產目的不同。小農一般以養家糊口為生產目的,大多按傳統的生產方式生產的農產品質次而成本高,幾十年一貫制的生產方式與市場需求明顯脫節,導致了農產品面臨賣難現象。這種墨守成規就成為小農的一大通病。為了平衡家庭經濟支出,不少小農農忙種地,農閑外出打工,或是丈夫外出打工,妻子在家種田與照顧家庭,形成了半工半耕模式。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則是以追求種田經濟利益為目標,因而能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市場信號,依據消費者對農產品多樣化、優質化的要求,及時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與農產品結構,改進生產工藝,發展農產品深加工與精加工,拉長產業鏈,打造價值鏈,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既能滿足市場需求,保證國家農副產品的有效供給,又能謀求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實現自身的職業化。

差異之三:生產方式不同。農業以土地為主要生產資料,從事生物性生產,由此決定了農業有“三大兩差”的特點,即分散性大、地域性大、時空變異大和穩定性差、可控性差。小農戶以養家糊口為目標,大多以主糧種植為主,以主糧種植與兼職副業的形式維持家庭經營的穩定。但在市場化不斷擴展的進程中,農業內部的分工不斷細化,種植環節處于農業收益鏈條“微笑曲線”的底端,是收益較低的產業環節,而且又與市場需求脫節,內部缺乏分工,外部缺乏聯系,往往是“全把式”和“一單到底”。這種全把式扼殺了農業內部分工,以及分工基礎上的合作。這種小農雖經常參加農業勞動,但無法完成職業化。而新型經營主體以利益最大化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外部有多種聯系與合作,內部又有分工與專業,更容易形成職業化。

小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差異:

生產經營規模不同

小農戶:規模一般在10畝以下

新型經營主體:規模是小農的幾十倍到百倍

生產目的不同

小農戶:以養家糊口為生產目的

新型經營主體:以追求種田經濟利益為目標

生產方式不同

小農戶:參與農業勞動,但無法職業化

新型經營主體:外部合作和內部分工,易形成職業化

小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雖然存在這樣那樣的差異,但又面對同樣的外部環境、同樣的市場、同樣的消費者。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相比,作為傳統經營主體的小農戶,雖然人數眾多,但囿于自身的局限性,在社會生活與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處于不利地位,日趨邊緣化與貧困化。這種不利地位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從生產領域看,兩億多分散的農戶,土地規模狹小,地塊零散,難以形成擴大農田經營規模并提高地塊整合性的機制,極大地阻滯了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和規模效益的產生。而且分散弱小的個體小農無力改變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業技術改造,削弱了農業生產持續穩定發展的后勁,增大了農業生產的自然風險。

從流通領域看,分散和小生產格局意味著市場中的農產品供給主體仍將是分散的小農,他們的商品量小,雖有廣泛的參與度,但缺乏商業組織發育的內在機制,很難形成農民之間穩定的合作與聯合。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分散的農民經濟實力弱小,交易成本過高,或信息無法溝通,使農副產品成交太難,不是東奔西走,就是被壓級壓價,或批零差價“兩頭叫,中間笑”,有的交易即使達成協議,但仍要為保證契約的實施支付很高的費用,這又增大了農業生產的市場風險。

小農戶要走上現代農業道路,加入合作經濟組織是主要選擇之一。

從農民組織水平來看,家庭經營與建立在家庭經營基礎上的合作經濟組織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依托。西方發達國家的農業現代化,除了技術先進外,還有三個基本要素,即家庭經營、合作經濟組織、社會化服務。農村改革以后,分散農民雖然擺脫了人民公社的束縛,但也出現組織水平明顯下降等問題。農村基層組織名義上比較健全,有村民委員會、經濟合作社等,但真正發揮作用的組織不多。在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框架內,往往是“分”有余而“統”不足,甚至只有分而沒有統,個體小農失去了組織依托。加之農民居住的分散性、生產方式的封閉性、社會交往與聯系的局限性、思想觀念上的保守性,沒有能夠形成一個緊密的利益共同體,人數眾多的優勢被組織程度低的劣勢所抵消。因而,農民雖然人數眾多,但利益表達方式先天不足,合法權益時常被強勢利益集團侵占,在各類市場主體的競爭中處于邊緣地位,政治上缺乏話語權,缺少影響政策的份量,經濟上沒有談判地位與議價能力,導致了小農戶的邊緣化。

從利益博弈來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現代農業的關鍵支撐,也是各級黨委、政府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依托。這些新型主體不僅自身素質高于普通農戶,而且經濟實力較強,善于在農業產業鏈的不同環節擴大自身利益,能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謀求附加值,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因此,無論在政府眼中,還是在市場競爭中,都相對處于有利地位,更能得到政府的重視、項目與資金的傾斜,市場上也有較高的議價能力與談判地位。而小農戶則“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生產生活面臨諸多困難。從政策層面來說,除對所有農民的“兩減免、三補貼”等普惠制政策外,對小農生產的政策扶持較少,精準性不夠;從政府層面看,一些地方存在人為的“壘大戶”“造盆景”“親大戶、遠小農”等傾向,往往是對大戶愛護有加,對小農缺少支持;從服務供給來看,雖然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日趨完善,但針對小農生產的社會化服務比較缺乏,特別是農產品銷售、加工及金融保險服務滯后,小農戶感到無助無奈。比如,農技服務的“馬太效應”,扶大不扶小,扶貧不扶弱;再比如,規模經營改變了生產服務體系,農機、農技服務往往青睞大戶,而排斥交易成本相對較高的分散小農。從小農戶自身素質來說,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生產技能相對缺乏,囿于狹小的經營規模,不得不高價購買農業生產資料與農業生產服務,并以相對較低價格出售自己的生產成果。在這一高一低的剪刀形的價格下,農民的利益被“腰斬”了,雖然因土地與勞動力資源的緊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收入,但也改變不了小農戶在生產、服務和銷售等方面的不利地位,導致了小農的貧困化。

由此可見,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相比,小農戶生產規模狹小,要素資源整合能力差,抗風險能力更弱,如不能有效地把小農業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不僅會增大小農生產的自然風險與市場風險,加劇小農的邊緣化與貧困化,而且還會延緩農業現代化的步伐,拖“四化同步”的后腿。

把小農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面對當前我國基本國情農情,小農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長期共存,甚至將貫穿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全過程。因此,我們既要有歷史的耐心,因勢利導、循序漸進,又要有時代的緊迫感,多管齊下、多措并舉,努力把小農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發揮好引領作用?,F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系和內在聯系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既是國家強盛的經濟支撐,又是小農進行現代農業發展軌道的引領?,F代農業體系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四化同步”的基礎。按照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的要求,加快建立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是現代農業的“三大支柱”,生產體系重在提升農業生產率,經營體系重在完善農業生產關系,二者又共同支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發展。在構建三大體系的進程中,要不斷創新農業經營體系,在充分保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基礎上,推進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服務主體,構建“大產業小業主”“小生產大發展”緊密聯結的發展格局,以服務規模的擴大來彌補耕地規模的不足,把小農帶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提高小農素質,發揮好主體作用。小農戶與新型經濟主體是相對的,也是可以轉化的,小農戶擴大了經營規模也能上升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因此,要通過多種形式,不斷提高小農戶科學文化水平,提升生產經營技能,增強發展內在動力。鼓勵小農通過訂單帶動、利潤返還等形式主動接受新型經營主體的輻射帶動,與之結成更加緊密的利益共享機制。在此基礎上,通過土地流轉、股份合作等形式擴大生產經營規模,盡快轉變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制訂完善支持小農生產的政策體系,發揮好扶持作用。針對小農存在的生產規模小、要素集聚能力弱、抗風險能力差、自身缺乏技能等特點,統籌兼顧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扶持小農戶的關系,既要引導與支持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發展壯大,逐漸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又要從產業政策、財政資金、項目傾斜、融資擔保、農業保險、技術培訓等多個層面制訂完善扶持政策,建立農業支持保護體系,讓小農共同分享發展成果,逐步將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比如,適應調整與完善農業補貼政策,讓財政補貼更多地惠及小農戶,或將財政補貼資金以股份形式量化到合作社與農戶,使小農戶也能參與產業鏈和價值鏈的利益分配,讓處于產業鏈低端的小農戶也能分享到財政支農的紅利。

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是我國農業發展的現實需要。

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發揮好支撐作用。相比新型經營主體,小農不僅土地規模狹小,而且農業生產服務設施也少,對農業社會化服務更為迫切。通過大力培育各類專業化與市場化服務組織,綜合運用經濟的、行政的手段,為小農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系列化服務,幫助小農戶節本增效,增加經營性收入。

發展多種形式的合作社,發揮好組織作用。作為一種經濟組織,合作制旨在強化勞動者的聯合,而在形式上分別叫合作經濟與合作社。合作社是弱小群體尋求互助合作的一種組織形式,其旨在于資源共享且規避風險,力圖將家庭農業生產積極性與合作組織的優勢有機地結合起來。合作社集生產主體與服務主體于一身,融普遍農戶與新型農戶于一體,具有組織農民服務自我的獨特功能。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合作社既能根據市場需求做出有效響應,也能發揮傳導市場信息,統一組織生產經營的載體作用。因此要讓一家一戶分散的農民按合作制原則組織起來,圍繞優勢產業與特色產業,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民合作社,做到發展一個合作社,帶動一個產業,致富一方農民。

發揮供銷合作社的帶動作用。供銷合作社是為農服務的合作經濟組織,是為農服務的國家隊。經過這幾年的改革,供銷合作社已逐步構建了綜合性、規?;?、可持續的為農服務體系,成為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生力軍。因此,要充分發揮好供銷合作社的帶動作用,大力培育市場化服務主體,開展農超對接,農社對接,促進服務規?;c流通現代化,推動供銷合作社由流通服務向全程社會化服務延伸,向城鄉社區服務拓展,向一二三產業融合滲透,逐漸把小農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猜你喜歡
小農現代農業農戶
農戶存糧,不必大驚小怪
“用好現代農業科技,多種糧、種好糧”
現代農業離不開化肥
砥礪奮進 打造現代農業強市
讓更多小農戶對接電商大市場
現代農業
陜西安康:小農制茶產業化 脫貧致富路漸寬
陜西安康:小農制茶產業化 脫貧致富路漸寬
共營促共贏——小農經營如何向現代農業轉變
糧食日 訪農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