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意重趣細致逼真

2018-05-14 17:42周君穎李潔
江蘇理工學院學報 2018年1期
關鍵詞:寫實寫意常州

周君穎 李潔

摘 要:常州是全國留青竹刻中心,近代以來名家輩出。論常州留青竹刻風格,可分徐、白二派,分別以徐素白和白士風先生為代表。徐派偏于寫意,追求神韻飛揚;白派重于寫實,刻畫細致入微。兩派在開拓留青竹刻題材、創新作品樣式、拓展竹刻技藝及培養后繼人才等方面皆成就斐然,從而為留青竹刻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關鍵詞:留青竹刻;徐派;白派;寫意;寫實;常州

中圖分類號:J31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394(2018)01-0046-04

留青竹刻,是在竹子表面的青筠進行雕刻的一種技法。所謂留青,是將具體圖案雕于留青之上,而將其余青筠鏟去,現出竹肌層作為畫面底色背景,也稱皮雕。與其它竹刻相比,留青竹刻不僅精巧,而且外表色澤瑩潤剔透,竹肌則滑如凝脂,潤如美玉,色似琥珀,時常把玩于手,圖案部分也愈發透亮清晰。據史料記載,留青竹刻的起源可追溯至唐代,現藏于日本正倉院的唐代尺八是現存最早的留青作品,其通體均為青筠紋飾,余下竹肌鏟去,故而顯得平面而粗獷。留青竹刻繁榮于明代,明中葉以后,江南一帶竹刻名家輩出,竹刻技藝漸趨成熟,日益精妙,而不少文士墨客加入留青竹刻作品的鑒賞行列,又使竹刻呈現出濃厚的文人氣、書卷氣。明代留青分為嘉定派和金陵派,至明末,常州府江陰縣人士張希黃推陳出新,技法上開創留青陽文刻法,以青筠作花,竹肌為底。于題材引入山水風光,融畫理于留青,細膩精工?,F今常州已成為全國留青竹刻中心,人才輩出。我國著名文物鑒賞家、收藏家王世襄先生在其專著《竹刻》中所列舉的五位全國著名留青竹刻藝術家,常州就占了四位,分別為白士風、徐素白、徐秉方和范遙青,這四位大家即常州留青竹刻徐、白兩派的代表人物。

一、寫意之徐派

寫意原是國畫技法與風格之一種,用筆不苛求細膩精工,著重于神態的表現和作者情感的表達。其特點是不著眼于詳盡、細密地摹寫現實,而注重以簡潔凝練的筆墨呈現客觀物象的神韻和抒發畫家主觀的情趣。分為大寫意和小寫意,大寫意偏重于主觀之情,小寫意傾向于物象之實。留青竹刻本是以刀代筆,以竹為紙,因而,其寫意與繪畫有異曲同工之妙。以留青山水為例,在筆墨上,除了展現青綠山水的分層設色外,水墨山水中的披麻皴,湖石假山的鬼面皴都適用于留青刻法。留青竹刻作為再現中國畫的一種藝術形式,不單受到構圖、題材與技法的影響,更重要的是能夠體現中國畫的意境和靈魂,脫離了意境之美,留青就只能停留在"工”的層面上,無法達到藝術美的高度。意境的表達因人而異,很大程度上由竹刻家的藝術修養深度和精神品格、生活經歷決定。徐素白的第一幅大寫意作品是其晚年所刻的《荷花圖》,他第一次嘗試在青筠上刻水墨寫意畫,但未能深入。至他的次子徐秉言的作品,在留青寫意上則更有突破。徐秉言先生在創作中不求形似,更多追求對筆墨氣勢和精神面貌的領會,透過留青刀法將神采韻味等表現出來,并由此進入大寫意之境界。

徐素白的傳人中,聲名最著者是他的三子徐秉方。其作品見長于意境,善以刻刀在留青畫面體現虛實、主次和詳略的對比,引觀者注目遐想。有人曾與徐秉方探討留青竹刻精深高妙處,徐氏即答一“虛”字,意指竹刻藝術之精微奧妙與其神韻,皆在一個"虛”字上。此“虛”,簡練地概括了徐派尤其是徐秉方先生留青山水以“虛”所營造的飄逸、靈動,所具有的清靈朦朧之美。他的留青山水臂擱和擺件多刻江南山川,擅用景物疊壓法形成深遠之勢,大山巨澤,濃縮千里山水于咫尺竹件之中。如其《觀瀑圖》臂擱,前景的石臺,人物和青松刀分陰陽,物象清晰結構明確;近景的雜樹主次清楚,漸明漸暗。中景則以主峰為尊,山石瀑布刻畫得質感鮮明;其余諸峰和遠山皆輔助襯托,在云海中若隱若現。整件作品從嚴謹到松秀,節奏明快,形成空氣流動、云蒸霞蔚的渺遠意境。王世襄評說:“不獨于見刀處現神采,更求在模糊朦朧不見刀處生變化?!毙毂皆诹羟囝}材的選擇上注重思想性、趣味性和詩化意境,雕刻技法所留竹青層次更加豐富,善于靈活翻變陰陽兩種刻法,強調多重對比,并開始局部放棄浮雕刻法追求中國畫寫意的筆墨精神。此外,徐秉方是自己作畫稿刻竹第一人,有善于頓悟和創造的天賦。在八十年代被譽為“海內留青第一家”。王世襄在《此君經眼錄》中記述:“秉方先生幼承家學,專攻留青,四十以后藝大進,不獨于見刀處現神采,更求在模糊朦朧不見刀處生變化。不然對此彌漫滃郁,滿幅煙云,將不知如何措手矣?!?992年始,徐秉方的作品多次進入嘉士得、蘇富比拍賣行,其中《黃雀在哪》由英國大英博物館收藏。徐秉方的兩個女兒徐文靜、徐春靜在留青竹刻界也享有盛譽。徐春靜作品《唐云荷塘圖》原作是一幅大寫意國畫,后將它移植到竹韻上時,充分發揮了她刀法秀勁的長處,把荷葉、荷花、蘆葦上出現的枯筆墨線雕刻得十分勁挺,把大寫意時的腕力、筆力以生動直觀的方式表現了出來,從而達到了筆墨難以傳達的境界。

二、寫實之白派

與寫意相對的是寫實,其竹刻法講究工致精細。其作品多吸取畫法之工筆,講究精細的刻畫,作品精謹細膩,形神兼備。此派講究刀法的線條流暢、變化,作品內容偏于寫實,工細逼真。白派主要繼承了畫法中工筆的風格,其代表人物是白士風。他擅長雕刻花鳥和人物,尤其是梅花。他雕刻的梅花,枝干剛勁,花朵瑩潤,花瓣柔纖,花蕊細致入微。他刻的鳥活靈活現,栩栩如生。那一根根羽毛豐滿逼真,立體感強。這些生動、逼真的作品,讓人不禁為他高超的雕刻技藝所驚嘆。他的花鳥作品令人沉醉,其人物作品也成就不凡?!对囥y針》是他比較出名的一幅作品,雕刻的是一個當農村赤腳醫生的苗族姑娘,畫中女子正在自己身上做扎針練習,從人物的神態中,人們可以領略到她的認真和想為當地百姓治病的事業心,畫面十分生動而真實?!对囥y針》刻畫形象不僅栩栩如生,而且也表現了真實的生活,對開拓留青竹刻題材是一次成功的嘗試。

范遙青是白士風弟子中聲譽較高的一位竹刻家。他本是農民,數十年堅持農時務農、農閑刻竹,被人們譽為“農民竹刻家”。他自身具有雕刻鳥籠的技藝基礎,40歲之際,帶藝投師,隨白士風學習留青竹刻。他的農民身份,也使其竹刻生涯與人生經歷增添了些許傳奇色彩。著名文化學者李一氓曾稱贊道:“遙青竹刻,刻畫極精,神采煥然,是一位造詣很深的竹刻家?!狈哆b青除學習白士風擅長的花鳥人物外,還將自身的技術進一步提升,將留青和之前自己已掌握的深雕和陷地雕刻技藝結合起來,構成了獨特的鄉土意趣。他成功雕刻的傳統題材有荷花、白菜兩種,此外新拓展了百合花、令箭荷花、蘭花、郁金香等題材,在陷地刻方面進一步深入,獲得了較好的成效。范遙青的《和諧圖》取荷、蟹諧音,其中荷花、葉、螃蟹為深刻,而水草、蜻蜓則為留青,將深刻與留青相結合,增添了畫面的空間層次,造型靈動,極富變化,也使畫面充滿了濃厚的情趣。他的作品享譽國內外,有的作品被英國博物館以及香港、臺灣等地區的收藏家珍藏。1995年9月,范遙青獲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授予的“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2017年7月,首屆中國匠人大會中,他榮獲“突出貢獻藝術家”的稱號。

白派在留青竹刻的創作過程中,除了比較偏重寫實之外,對留青竹刻的形式也做了較大的創新,其中白士風的貢獻頗大。他的巨作《孫子兵法》的樣式就是前所未有的創新,將竹片拼接制成“竹簡式”留青竹刻。又者,將傳統的臂擱進行橫刻,并命名為“橫臺屏”,增添了臂擱的藝術欣賞功能。再者,將竹刻作品鑲嵌在紅木之中,制成多角形筆筒,有“腰圓形”“四方形”“梅花型”“海棠型”等。這些新創的“橫臺屏”、多角形筆筒和紅木鑲嵌鎮紙等使傳統的留青竹刻藝術具有了新的發展方式和生命力。

白派傳人白雪飛、白堅仁也繼承了白士風的竹刻技法和風格樣式。除了繼承先父創造的橫臺屏、多角形筆筒、紅木鑲嵌的鎮紙等作品形式,他們不斷探索竹刻新技藝,如破除了作為原材料的竹片的限制,使用將多片竹子拼接的方法,并裝上紅木框架,制作成大型圖文并茂的留青竹刻作品,如大插屏、鏡框掛件、四條屏等樣式,甚至還有“中堂”。其在構圖格局、技法變化、裝幀形式等方面也都創造出了自身的新方式,使留青竹刻作品能若書畫作品一般置于廳堂,拓展了留青竹刻的適用范圍。他們的作品多次參加國際、國內展覽并獲獎,并且獲得兩項國家專利,這在留青竹刻史上尚屬首次。

三、徐白兩派的貢獻

(一)拓展技藝

早期的留青竹刻,主要是陰刻和陽刻,講究刀法的細膩和變化,追求作品的精致典雅,缺乏水墨趣味。徐、白二派的留青竹刻則表現出寫實與寫意兼具的風格。竹刻藝人們以刀為筆,虛實結合,使竹刻具有筆墨韻味。徐秉言的作品最能體現這種特點。他的多幅作品采用有細有粗、或拙或真的表現方式,利用多變的刀法讓竹刻作品呈現出水墨意境,開拓了留青竹刻新的創作境界,在技藝上起到推陳出新的作用。

(二)開拓題材

花卉草木、蟲魚鳥獸、亭臺樓閣等是傳統中國畫常見的題材,留青竹刻與中國畫關系密切,自然也常表現這些內容。常州留青竹刻藝人們除了繼續刻畫這些傳統題材,他們還開拓了新的題材,使留青竹刻所表現的內容更為廣泛。如:白士風的《姑嫂學文化》《試銀針》《雛鷹展翅》等以及范遙青的《白菜圖》就是題材革新的成功之作,新穎且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三)創新作品形式

留青竹刻,自古以來就屬于文人墨客的書房文玩,它的樣式多以臺屏、臂擱、扇骨為主。但隨著時代發展及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臂擱、臺屏等作為案臺文具已經逐漸稀少。這樣便促使竹刻藝人們對作品的樣式進行改良與拓展,如白士風將留青竹刻運用于筆筒、屏臺等,不僅創新了作品形式,也增加了留青竹刻的實用價值。他的傳人對留青竹刻的樣式又不斷創新,如打火機和茶葉罐樣式的留青竹刻作品,更貼近人們生活,贏得愛好者的青睞。

(四)培養竹刻人才

老一輩竹刻家們除了不斷鉆研和提高技藝外,尚十分重視培養傳承人。如徐派徐素白培養了徐秉方、徐秉言等竹刻藝術家,徐秉方、徐秉言等又培養了徐文靜、徐春靜、徐雪草、徐風、徐云和沈華強等新一代竹刻藝術家。白派的白士風不僅對常州留青竹刻的繼承與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他也非常重視培養新一代竹刻人。白士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江蘇已具盛名。常州工業美術研究所成立后,他是所里竹刻的主要人物,多年來始終堅持創作,即使在工美所遭到裁撤時亦未停止自己手中的竹刻。不僅如此,他還培養了范遙青、白堅仁兄妹和王志偉等傳人,悉心指導他們留青竹刻技藝?,F如今,新一代的竹刻藝人傳承著留情竹刻的技藝。為了光大留情竹刻藝術,廣泛傳播留情竹刻影響,他們還多次開辦留青竹刻培訓班,培訓對留青竹刻有興趣或有志于從事留情竹刻的年輕人,為常州留青竹刻的發揚光大做出了貢獻。

在長期的留情竹刻實踐中,徐派與白派,寫實與寫意兩種風格又注重相互借鑒,互相學習,在堅持和發揚自己特長的同時,他們也注意吸取對方的優點和長處?,F今的竹刻藝術家們更是集兩家之大成,使留青竹刻這門傳統藝術更是日臻完善與精美。

留青竹刻藝術不僅是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的一塊瑰寶,也是人類歷史上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留青竹刻藝人們以刀代筆,以竹為載體,將書法、繪畫和詩歌等形式結合,賦予竹子以新的審美功能。常州留青竹刻在徐、白二派幾代人的探索實踐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風格。他們的藝術作品成為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在展示地方文化成就,宣傳地方文化成果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藝術價值與功能。

參考文獻:

[1] 張犇.常州留青竹刻藝術性分析[J].美與時代(上),2010(11):55-57.

[2] 彭仁.疏影橫斜 暗香浮動——常州白氏留青竹刻的今與昔[J].鐘山風雨,2006(2):60-64.

[3] 楊秀妹.談留青竹刻的徐氏流派[J].常州工學院學報,2003(5):93-95.

[4] 韋中權.留青竹刻探論[J].常州工業技術學院學報,1997(3):125-130.

[5] 錢凱一.淺談中國竹刻藝術的流變與傳承——以常州留青竹刻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13(09):37-38.

[6] 卞證.常州留青竹刻的藝術特征研究[J].美與時代(中),2015(11):133-134.

猜你喜歡
寫實寫意常州
常州的早晨
美麗的常州
淺析劉小東繪畫風格的當代意味
《刺客聶隱娘》中獨特的動作美學
第六代導演的美學追求
中國傳統人物畫《威武魯提轄》創作
工筆畫中的“寫意”性表現載體
時代呼喚寫意中國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