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匠精神”牽引下的職業技術類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①

2018-05-14 09:57張希躍
現代職業教育·職業培訓 2018年3期
關鍵詞:工匠工匠精神院校

張希躍

[摘 要] 在社會發展中,“工匠精神”的意義日益突顯。在高職教學中,滲透“工匠精神”成為教學的關鍵,在教學引導中,需要結合學生的素養,關注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教師教學中,需要在了解“工匠精神”內涵的前提下,對教學內容和實踐展開研究,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培養學生堅持不懈的職業素養,幫助學生養成“愛崗敬業”的習慣,形成“正心精心”“敬業精業”的職業價值觀,同時在教學引導中,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引導學生傳承“工匠精神”。

[關 鍵 詞] “工匠精神”;職業技術類院校;學生職業素養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9-0045-03

自2016年“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之后,這一理念就被融入中國各行各業的發展中。在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現階段,通過新常態的引導,將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融合,助力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創新強國”轉型,職業技術院校需要結合社會的需求,將理論性人才轉變成為技術性人才,將創新理念融入教學當中,將職業技術和職業精神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中立足,也將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精神融入職業創新發展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作為職業院校中的高職院校,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承擔著學生職業教育的責任,無疑,在高等職業院校教學中,培養“工匠精神”成為關鍵。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并將這一理念滲透到平時的教學中,同時在教學實踐中探討在“工匠精神”牽引下,如何提升職業技術類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及其文化淵源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

“工匠精神”主要是代表一種職業精神,它主要是一個人職業道德、職業品質以及職業能力的表現,也是從業者的價值觀念以及行為表現。在現階段,“工匠精神”包含敬業、專注、精益求精、創新等多個方面的內容。工匠精神是一種文明尺度的代表,也是中國制造業不斷提升和發展的源泉,是企業發展和競爭的資本,是每名員工想要成長的指引??梢哉f,“工匠精神”就是一種追求卓越的制造精神,也是一種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更是一種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

可見,“工匠精神”并不存在非常明確的定義,結合當代的實際,筆者認為,“工匠精神”可以概括為敬業、精業、專注以及創新幾個點。其中,敬業要求從業者對自己的職業有一種敬畏和熱愛,并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培養學生盡職盡責的精神。精業要求從業者對每一件產品都做到精益求精,認真對待每一道工序,確保產品的品質。專注要求從業者能夠專業于細節,并秉持堅持不懈的精神,實現“術業有專攻”,繼而得到有效發展。創新是民族發展的靈魂,也是我國發展的助力。創新一直都是我國發展的推動力,對未來的建設事業有著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

(二)“工匠精神”的文化淵源

曾經,“工匠”是我國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職業,如,木匠、銅匠、鐵匠、石匠、篾匠等。這些手藝人利用自己精湛的手藝,為傳統的生活定下底色。隨著時代的變遷,農耕時代已經結束,后工業時代得到發展。這時候,老工匠和老手藝人逐漸淡出我們的視野,但是,他們的精神永不過時。

最早在《莊子》中,就有關于“工匠精神”相關內容的記載。如,“庖丁解?!钡墓适?,廣為人知,再如,“魯班精神”也是家喻戶曉。在傳統的文化的影響下,中國人世代都流淌著含有“工匠精神”的血?!肮そ尘瘛币辉~出自聶圣哲,他培養出的一流的工匠正是出于這一精神。由于工匠對產品的細節要求非常高,并且在不斷追求美和極致,他們對精品有著自己的執著和堅持,也會將精品從0逐漸做到1。雖然得到的利益非常微小,但是可以造福于世人。隨著國家戰略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求,這種精神得到傳承,用人單位的用人觀念也會發生轉變,“工匠精神”成為我們最普遍的追求。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指出,“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近些年,在媒體中也充溢著這樣的內容,讓政府在發展中能夠及時調整不良的狀態,繼而實現整體的發展,在決策的層面上達成共識,將中國制造向中國精造轉變。學校是人才的搖籃,因此,在學習中就要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培養學生,將學生由具備“匠心”轉變為具有“匠魂”。

二、高職院校職業素養教育與“工匠精神”對接的重要性

從一般意義上來講,高職院校中學生需要具備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團隊合作精神。學校培養學生的方式主要包括理論講解和社會實踐等內容。但是,不管從什么方面講解知識的內容,都沒有做到目標的深入研究。長期來看,這種教育教學模式對學生能力的提升幫助不大,也可以說是一個脫離市場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從長遠來看,這樣的教學方式肯定會被社會淘汰。為了適應社會的需求,在高職教學中,就要提升學生的德育素養,做好引導工作,“工匠精神”就是這個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將“工匠精神”融入教學中,不僅是學校教育的基本職責,也是社會發展的需求。只有確保這雙重任務的有效性,才可以確保在學校教育的基礎上,為社會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人才,將國家帶到世界的前列,輔助教育教學工作。此外,國家領導人也曾經說過,一個沒有發達的自然科學的國家,是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的,一個沒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國家,也不可能走向世界前列的。在高職院校中,社會科學就主要表現在學生的職業技術方面,以社會科學的視角去看待問題,“工匠精神”的培養就變得至關重要。唯有將“職業素養”教育和“工匠關系引導”聯系起來,才可以促進教學的發展,讓高職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提升素養,造福社會。關注將職業素養和“工匠精神”對接的重要意義,大致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呈現:

(一)將職業道德教育放在教育首位

不管在怎樣的職業中,職業道德素養都是個體的約束力,也是內在的約束力,對個體而言非常重要。就此而言,一個人具有良好的品德在高職教學中就顯得十分重要。這里提出,如何將學生培養成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新型人才呢?在培養過程中“工匠精神”的指引非常重要。

中國傳統文化中,社會制度和倫理道德是不可或缺的,在高職院校中也是如此,道德教育一直是教育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高職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當今社會中,高職教育中關注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至關重要。不管是在職業道德上提升內容,還是在課程設計上提供引導,究其本質都需要將“工匠精神”貫穿教學的始終。

(二)職業技術教育對學生“工匠精神”的提升具有支撐作用

職業道德是人才思想的根基,那么技術支撐就是人才的脊梁,對人才發展起著指導性的支撐作用,職業道德在每個人的職業生涯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每一個建設者都需要將自身的職業作為安身之本,并在學習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從而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職業技術或者是技能教育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借助時間檢驗成果,還需要結合實際積累引導,從實踐教學引導中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幫助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中不斷提升自身的素養,加深對職業的理解??梢哉f,職業人員“工匠精神”的形成離不開教學中教師潛移默化的滲透,因此,在職業教育中,關注學生素質提升,可以對學生培養起到支撐作用。

(三)團隊精神培養助力“工匠精神”的養成和素養提升

在現階段,團隊精神對學生的發展非常重要?,F代生活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對社會分工和成本的降低有著關鍵性的意義。需要進一步指出,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的生產勢必將走向國際市場,在這個基礎之上,提升國內人才的素質就顯得非常重要。在教學中,教師必須結合實際情況,采取有力的措施,使高職培養的人才能夠在市場競爭中適應不同的狀況,素質得到有效的提升。對團隊精神,需要整合各大高校的人才融入不同的過程中進行培養引導,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在“工匠精神”培養中,團隊精神的培養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如,在教學中,在面對一個項目的時候,教師不僅要關注實際內容,還需要引導學生在做中學,讓學生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碰撞出思維火花。實際上,團隊精神的引導,并不是一瞬間就能完成的事情,在教學引導中,需要整合多個方面的內容,在技術上分工協作,達到互幫互助完成任務的效果。

總而言之,教學中需要認識到將職業素養和“工匠精神”結合的重要性,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發現提升職業素養的重要方法。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不管是欠缺合作精神還是職業素養、“工匠精神”,都會被競爭激烈的社會淘汰。因此,教師需要關注學生整體發展,讓學生充分理解“鞠躬盡瘁”的深刻含義,鼓勵學生在后期發展中將這一理解和自己的職業生涯結合,繼而全面推進教學的發展。

三、“工匠精神”引領下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途徑

當前,我國正處于國力提升的關鍵時期,也是從制造大國向著中國創造轉型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提升我國制造業的含金量和創造力的方式就是在高職教學中強調“工匠精神”。想要提升我國數以萬計的勞動者的素質,高職院校有著不能推卸的責任。當然,在近些年來,高職院校也關注這一目標,搭建了一系列的學習平臺,樹立“工匠精神”基本理念,確保在這一階段能夠為學生營造積極的氛圍,讓“工匠精神”能夠真實地走進課堂中,成為影響學生學習習慣的關鍵,也為大國工匠奠定有力的基礎。

經過長時間的實踐研究,筆者認為,在高職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轉變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近些年,高職教育教學的理念出現了一絲偏差,有部分高校已經偏離教學目標,有部分中職轉高職的院校,盲目追求高大上,在專業設置上比較盲從,缺乏長遠的目標。有部分專業甚至在出現兩三年之后就逐漸消失。辦學特色不突出,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具有技術優勢,很難適應社會中企業的需求,繼而導致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后,只能充當廉價的勞動力。

在市場競爭激烈的現階段,為了給予學生一個美好的前景,確保學校中的專業能夠源源不斷地為社會輸出人才,學校有必要結合實際情況,將“工匠精神”融入辦學基本理念當中。通過在后期教學中,結合行業的優勢以及專業的優勢,為學生打造一個屬于自己的品牌,為學校亮出一張漂亮的名片,提升高職院校的服務意識,從而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為達到目標,學校有必要結合教學的實際,將“工匠精神”基本理念傳遞給學校的教師,培養他們的工匠精神,讓他們能夠把教學當成自己的事業。教學中,教師需要耐得住寂寞、抵制得住誘惑,靜下心來參與教學工作。然后,在教師形成“工匠理念”之后,就會在平時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學生的“工匠精神”也會在這種氛圍中得以形成。

(二)注重課堂滲透,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在社會主義建設的現階段,面對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只有在高職教學中全面滲透“工匠精神”才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素養,幫助學生養成“正心精心”“敬業精業”的態度,為學生職業生涯添加色彩。

1.教會學生樂觀面對生活

有充足的熱情,才可以使“工匠精神”具有生命力。馬克思也曾經說過,人類有包括生存需求、發展需求和享樂需求在內的三大需求。不管是生活,還是發展,都離不開享樂的需求,也就是體會生活中的幸福。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人民服務,也是讓人們能夠追求幸福,而發展的最高境界其實就是對幸福的追求。因此,在教學中,不管是講解什么內容,都需要將這一內容作為教學的主線,并通過這一主線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

2.教會學生正確對待職業

在“工匠精神”的視角之下,高職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正心靜心、敬業精業基本理念滲透教學內容。在教學中,要強調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生任務完成的基本態度。在這個過程中,幫助學生認真地對待每一件事情,并通過不同職業中的每一道工序、每一組零件以及每一件事情全面引導學生,幫助學生了解其中的含義,繼而實現教學的發展,推進教學的進步。當學生養成認真打造產品、真心提供服務、用心感恩生活的習慣之后,就能夠在社會工作中打造出一個響亮的品牌。

3.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

中國在發展的過程中,從來不會缺少工匠或者是好的手藝人,但是一直缺乏尊重“工匠精神”的文化。在近些年以來,我國的發展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狀態,開始注重專業建設和實訓建設,熱衷于各項競賽的比拼。在高職院校中,教師需要提高學生的素質,在學生人文素養提升基礎上開展競賽。通過滲透人文素養,提升學生的職業認同感。這不僅關系到學生未來的發展,也影響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職業院校中,教師需要通過不同的途徑引導學生,不斷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職業認同感,幫助學生樹立“干一行、愛一行”的基本理念,讓學生能夠堅守工作崗位,勇于克服困難,不輕言放棄。

(三)結合相關競賽,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廣泛開展技能競賽是加強技能人才選拔、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優秀途徑,也是弘揚“工匠精神”、培養大國工匠的重要手段??梢?,在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過程中,各種類別的競賽在發展中起著關鍵的作用。高職院校也需要認識到各類競賽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意義,借助大賽的平臺激勵學生,磨煉學生的“工匠精神”,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素養。

1.以賽代培

高職院校中,我們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教學的目標,采用以賽代培的方式開展教學,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以學校為基礎,開展校級競賽。在競賽開展的過程中,可以將學生分成專業組競賽和非專業組競賽,讓學生在每一次競賽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升自己對職業的認識,獲得一次歷練。在競賽之后,教師可以整合學生的表現,融入“工匠精神”,通過講解,讓學生將這一理念付諸實踐,繼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素養,讓學生對自己的職業有一個更加明晰的認識。

2.率先垂范

為人師表的理念要求教師不僅要具有傳授知識的能力,還需要在教學中做好表率,起到榜樣的作用,支撐學生的學習。因此,無論何時,教師都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對待任何一件事物,都要精益求精。如,教給學生社交禮儀的時候,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在教學引導中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起模范帶頭作用。如,在社交禮儀的比賽中,教師需要按照科學的方法,傳遞給學生有關禮儀的知識,精確到站姿腳的弧度,還有坐姿椅子的位置等。在教師一絲不茍的引導之下,為學生呈現出一個完美的作品。在備賽的階段,教師還需要做好競賽準備工作,對比賽中任何一個步驟都要科學引導,批評指正,確保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全面理解知識的內涵。

3.因材施教

教師在指導學生參與競賽的過程中,需要關注學生的特征, 并整合不同的觀點,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滲透對知識的理解。通過不斷地引導和實踐,讓那些喜歡獨斷專行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中提升合作意識,學會和其他的人溝通,提升職業素養;針對那些粗心大意的學生,教師需要結合競賽的制度,讓學生養成認真的職業習慣;針對那些粗枝大葉的學生,教師需要培養學生注重細節、追求極致的思想;對那些習慣應付差事的學生,教師要努力鍛煉學生的定力、專注力以及耐心。教師針對不同的性格,也需要結合競賽引導,幫助學生糾正不良的習慣,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

總而言之,在人才就是生產力的現階段,培養出高素質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對學生的發展有著關鍵性的意義。在教學引導的過程中,我們不僅需要整合不同的內容引導學生,還需要結合教學的整體內容全面分析,幫助學生在學習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通過引導學生了解“工匠精神”的內涵,認識到德育素養提升對“工匠精神”的影響,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以期能夠通過教學引導,為社會發展培養出更多新型的人才,帶動我國各個行業的發展,實現民族的復興。

參考文獻:

[1]王嬌嬌.工匠精神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的培育[J].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2016,27(4):69-72.

[2]張德文.“工匠精神”視域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育路徑研究[J].湖南郵電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6(3):39-41.

[3]劉敏.高職院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淺論[J].明日風尚,2017(22).

[4]鄒群峰.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職大學生職業素養培養路徑與方法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版),2017(1):77.

[5]肖志堅,馮世梁,胡新根,等.“工匠精神”在職業院校技能人才培養中的應用與實踐[J].工程技術(全文版),2016(11):307-308.

猜你喜歡
工匠工匠精神院校
90后大工匠
2020年部分在晉提前批招生院校錄取統計表
2019年—2020年在晉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類院校錄取統計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晉招生錄取統計表
光影視界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簡章審核對照表
工匠神形
致敬!老工匠
德日“工匠精神”,中國怎么學
政府官員也需要“工匠精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