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40年來集體主義研究的成就、特點與問題*

2018-05-22 08:45邵士慶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 2018年6期
關鍵詞:個人主義集體主義改革開放

邵士慶

[內容提要] 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人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開啟了集體主義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新征程,并取得了歷史性的巨大成功。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集體主義研究,參與、記錄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和型構了這一偉大歷史進程,其取得的豐碩成果有力地折射了社會的轉型、時代的變遷和黨領導中國人民所創造的偉大歷史功業。本文借助知網數據進行分析,呈現改革開放40年來集體主義研究成果的總體趨勢和具體樣貌,進行深層次的精細化剖析,總結成就與特點,找出問題與不足,為進一步的集體主義理論研究提供參考。

改革開放40年是中國人民砥礪奮進的40年,也是黨領導人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不斷推進集體主義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40年。改革開放40年來的集體主義研究,參與、記錄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和型構了這一偉大歷史進程,其取得的豐碩成果有力地折射了社會的轉型、時代的變遷和黨領導中國人民所創造的偉大歷史功業。本文深入總結改革開放40年集體主義研究取得的成果、呈現出的特點與規律、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為進一步的集體主義理論研究提供參考。

一、 改革開放40年來集體主義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第一,研究成果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形成了以期刊學術論文為主體,以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報紙(理論)文章為補充的多樣化專業成果群。改革開放40年來,有關集體主義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截至2018年11月8日(以下同),在中國知網以“集體主義”為篇名檢索,共獲得中文文獻(主要包括期刊學術論文、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報紙文章等)1902篇,年均47.77篇。其中,期刊學術論文1702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687篇、CSSCI期刊論文354篇、EI期刊論文2篇),碩/博士學位論文140篇(碩士學位論文130篇、博士學位論文10篇),會議論文41篇,報紙(理論)文章19篇。由于數據采集和版權授權問題,這些數據并不能代表成果的全部,但足以證明,改革開放以來有關集體主義的研究成果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呈現出以期刊學術論文為主體,以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報紙(理論)文章為補充的多樣化態勢,其增長趨勢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在高位上平穩運行,見圖1。

圖1 改革開放以來國內集體主義研究文獻成果歷年分布趨勢 數據來源: 中國知網

第二,研究范圍題域開闊、視域寬廣,逐漸形成了多學科、寬領域、大視域的具有歷史縱深和現實輻射的動態化研究問題域。從時間維度看,既有古代諸子百家[注]參見:劉婷.孔子的集體主義思想及其現代啟示[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3.由于相關文獻較多,本文僅列舉具有代表性的文獻,以下同?!髡咦?、傳統文化的集體主義研究[注]參見:[1]任洪舜.關于集體主義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9(1);[2]陳云.儒家宗法集體主義研究的現狀、問題與展望[J].云南社會科學,2013(6).,又有近代、當代的集體主義研究[注]參見:[1]馮潔.論“集體主義”概念在近代中國發展的歷史脈絡和內在邏輯[J].理論月刊,2012(9);[2]趙壯道.新文化運動時期的集體主義思想解析[J].道德與文明,2013(3);[3]常欣欣.現階段我們倡導怎樣的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價值觀之集體主義再認識[J].科學社會主義,2011(6).,還有關于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集體主義研究[注]參見:李連科.論共產主義道德中集體主義與人道主義的統一[J].社會科學戰線,1982(2).;既有動態的集體主義的歷史變遷研究[注]參見:[1]陳榮卓,王姍姍.社會管理視閾下集體主義的變遷與個體利益的實現[J].倫理學研究,2013(6);[2]王巖,鄭易平.當代中國市場經濟條件下價值觀變遷與新型集體主義建構[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4(3);[3]張曉燁.明治維新以來日本憲法文化中集體主義的變遷[D].青島:青島大學,2015.,又有大量靜態的集體主義的主題性研究。從空間維度看,既有大量著眼于中國問題、中國實踐的集體主義研究,又有著眼于世界其他國家的集體主義研究[注]參見:[1]武卉昕,周建英.俄羅斯集體主義回潮及其原因探析[J].國外社會科學,2010(5);[2]胡艷.集體主義重返當代俄羅斯的趨勢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7;[3]周志柏,白麗敏.美國電影中的集體主義思想[J].電影文學,2006(9);[4]若柏.試談日本中小學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J].外國問題研究,1997(2).。從學科研究視角看,從中國知網檢索集體主義研究文獻分布在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的情況,其中涉及10篇以上(含)文獻的具體學科有近30個。由此可見,改革開放40年來,集體主義的研究題域和視域由小及大、由近及遠,領域越來越廣,視域越來越寬,集體主義日漸成為各學科研究的核心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客觀上形成了具有深遠歷史縱深和寬廣現實輻射的動態化研究問題域,主觀上形成了具有較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研究自覺。

第三,研究方法科學規范、靈活多樣,逐漸形成了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有機結合的“中西馬”辯證統一的立體化方法論體系。改革開放40年來,集體主義的研究方法日益科學化、多樣化。隨著集體主義研究視域的擴大,中國傳統治學方法、馬克思主義方法、西方現代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在當代中國集體主義研究中都得到了有效應用,逐漸形成了以馬克思主義方法為主體、以傳統方法和西方現代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為補充和借鑒的立體化的綜合性的方法論體系。這些不同的方法,猶如一把把鑰匙,打開了塵封的“集體主義寶箱”,呈現集體主義研究的新面目、新內容。

一方面,在集體主義研究中,學者們能夠自覺地堅持和運用唯物史觀來分析集體主義的功能地位、運行原理、歷史變遷,堅持和運用唯物辯證法來分析個人(利益)、集體(利益)、社會、國家乃至人類整體和未來的辯證關系,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在整體上得到了有效貫徹和運用。唯物史觀和辯證法是集體主義研究的根本方法、主要方法,構成改革開放40年來集體主義研究方法論體系的主線(動態)和主軸(靜態)。

另一方面,在集體主義研究的具體方法運用方面,比較研究、跨學科跨文化研究、實證研究、案例研究是較為突出的幾個方法。比較研究,是指學者們對不同國度[注]參見:[1]楊曉峰.從文學的視角看美國的個人主義和中國的集體主義價值觀[J].河南社會科學,2009(5);[2]范瑩.美國個人主義和中國集體主義對照與分析[D].洛陽: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6.和不同政治[注]參見:[1]程立濤,曾繁敏.社群主義與集體主義之比較[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5(5);[2]俞可平.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的流變:從新個人主義到新集體主義[J].社會科學戰線,1998(5).、經濟[注]參見:張國梅.集體主義再認識——中國市場經濟體制下集體主義重構之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07.關于兩種經濟體制下的集體主義比較研究的文獻很多,此處不再一一列舉。、文化[注]參見:高英.美國個人主義文化下與東方集體主義文化下團隊協作的比較[D].天津:天津理工大學,2011.背景下的價值選擇的比較研究,是近些年來較受重視的研究方法,體現了集體主義研究的國際視野、交叉視野和精細化研究的深入拓展??鐚W科跨文化研究,是指學者們通常綜合采用哲學、文化學、心理學、經濟學等多學科方法開展研究。[注]參見:[1]常慶欣.方法論個人主義和方法論集體主義的超越——批判實在論的結構—行動模式分析[J].當代經濟研究,2014(5);[2]劉松博,李育輝.員工跨界行為的作用機制:網絡中心性和集體主義的作用[J].心理學報,2014(6);[3]陳玲麗.個體主義—集體主義的結構及跨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實證研究,是近年來集體主義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趨勢,集體主義研究從思辨、理論抽象走向具有自然科學研究屬性和色彩的實證研究,增強了集體主義的客觀性呈現。[注]參見:[1]杜旌,穆慧娜,劉藝婷.集體主義的確阻礙創新嗎?——一項基于情景作用的實證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4(6);[2]付玉霞.有關集體主義/個人主義維度不同傾向的實證研究——跨文化的視角[D].合肥:安徽大學,2013;[3]李鑫.俄羅斯大學生集體主義價值取向的實驗研究:來自眼動的證據[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8.另外,建立在社會調查和重點個案分析基礎上的案例研究,也是近年來集體主義研究中的重要方法。[注]參見:[1]王頡.村落傳統文化對極端集體主義的制約功能——以山東省W市F村為例[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2008(5);[2]李莉.明星村集體主義下的治理模式研究——以大寨村的發展路徑為例[D].太原:山西大學,2012.

第四,研究深度不斷拓展,學理性日益增強,逐漸形成了與國際學界接軌的“個人主義/集體主義”(IC)的規范化研究范式。改革開放40年來,通過思想理論界的共同努力和不懈探索,通過不同領域、不同學科、不同學者的交流、交鋒、研討、爭鳴,通過對國際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的自覺引進、吸收、借鑒,國內的集體主義研究深度不斷拓展、合理性日益增強、科學性日益彰顯,富有中國特色的集體主義學術話語體系日漸完善,學術研究范式日臻規范和成型。集體主義的研究深度,是通過論證性研究、總結性研究、商榷性研究、原理性研究、應用性研究等不斷開拓和深化的。論證性研究側重于對問題和道理的論證和闡釋。[注]參見:[1]朱宗偉.中國市場經濟發展道路的選擇——基于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市場經濟的分析與論證[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6(4);[2]張子林.集體主義的內涵詳解及其合理性論證[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7(6);[3]錢寧.社會正義、公民權利和集體主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4]王繼榮.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論綱[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總結性研究是對集體主義進行總體性或階段性的總結梳理,總結經驗教訓,找出問題的原因,提出努力的方向。[注]參見:[1]龍靜云.建國以后三十年我國堅持集體主義的經驗教訓及其啟示[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98(1);[2]張曉東.30年來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交鋒的理論歷程[J].福建論壇,2008(10).商榷性研究是就某一專門問題展開爭鳴與交鋒,使真理愈辯愈明,從而深化對問題的理解。[注]參見:[1]錢廣榮.怎樣看“中國集體主義”?——與陳桐生先生商榷[J].現代哲學,2000(4);[2]皮家勝.是集體主義之謬還是個人主義之殤——就《我就是我,不是我們》與劉軍寧先生商榷[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5(6).原理性研究闡述集體主義的基本原理,或介紹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有關集體主義的基本理論。[注]參見:[1]羅國杰.關于集體主義原則的幾個問題[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6);[2]鐘志凌.馬克思恩格斯集體主義思想及其當代啟示[J].西南大學學報,2013(3).應用性研究是指集體主義在實踐中的應用。走向實踐是理論研究的目的和價值所在,集體主義的應用性研究不斷取得新的成果。[注]參見:杜旌,王丹妮.匹配對創造性的影響:集體主義的調節作用[J].心理學報,2009(10).

在集體主義研究不斷深化和專業化的基礎上,當代中國的集體主義研究逐漸形成了“個人主義/集體主義”(IC)的研究范式,從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相對比、對照的模式和框架來敘述和論證集體主義的邏輯演進,尤其是在心理科學研究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注]參見:[1]郭萍.個人主義/集體主義的測量與評價[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2009(1);[2]孫寶云.個人主義、集體主義:迥異的集體利益實現模式[J].江蘇社會科學,2009(5);[3]黃任之.青少年個人主義—集體主義外部特點和內隱特征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08.此外,還有6篇相關主題的碩士學位論文,此處不一一列舉。從集體主義研究總體文獻排名前兩位的關鍵詞“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趨勢圖可以清晰地看出二者的關聯性以及思想理論界的研究范式(見圖2)。

二、 改革開放40年來集體主義研究呈現的主要特點

第一,將集體主義作為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原則、道德原則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密切聯系在一起,高度重視集體主義的研究、宣傳、教育,推動黨的理論創新,弘揚社會主旋律,體現了思想理論界清醒的道路意識。改革開放以來,盡管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經濟體制實現了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西方思潮隨著改革開放紛至沓來,社會出現了價值多元化的趨向,傳統社會主義價值觀遭遇重大挑戰,但主流思想理論界始終保持高度的理論清醒和理論自覺,堅持集體主義,并根據新的實踐和新的實際,根據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進度和趨勢,適時地深入推進集體主義的研究、探索、宣傳、教育,將集體主義視為與資本主義的個人主義有著本質區別的制度原則予以捍衛,彰顯了思想理論界在基本制度問題上所保持的清醒的道路意識。

由對中國知網檢索數據的統計可知,改革開放40年來,集體主義研究的文獻成果數量趨勢變化與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呈現出密切的相關性:改革開放40年來,集體主義研究成果趨勢變化曲線的峰值出現的年度與黨的歷次代表大會召開的年度基本吻合(除1992年黨的十四大外),詳見圖3。

圖2 改革開放以來國內集體主義研究文獻中關鍵詞“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歷年分布趨勢 數據來源: 中國知網

圖3 改革開放40年來集體主義研究成果峰值與歷屆黨的代表大會的關系 數據來源: 中國知網

具體數據是:1982年(黨的十二大)6篇、1987年(黨的十三大)8篇、1992年(黨的十四大)20篇、1997年(黨的十五大)91篇、2002年(黨的十六大)76篇、2007年(黨的十七大)81篇、2012年(黨的十八大)93篇、2017年(黨的十九大)72篇。這一特點的顯現看似偶然,但偶然之中有必然。在黨的代表大會召開(年度)之際,集體主義研究的文獻成果出現峰值,這一方面源于思想理論界在重大歷史時刻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原則和主旋律的理論自覺和能動建構,另一方面源于黨在重大歷史時刻對思想理論工作和意識形態工作尤其是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正確引導。改革開放以來,除黨的十二大、十三大外,從十四大一直到十九大,黨的代表大會報告都有對集體主義的明確表述和倡導,顯示了集體主義在國家意識形態中的重要地位,集體主義一直是我們黨大力倡導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貫穿國家的各項制度設計,發揮著價值統攝作用。

第二,緊跟時代主題,聚焦時代問題,著眼于新實踐新實際,堅持理論與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與時俱進地推進集體主義的研究,凸顯了集體主義研究的問題意識。理論研究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歷史時代構成了理論研究的前提、背景、基礎、條件。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改革開放40年來的集體主義研究,緊緊圍繞時代主題,聚焦時代問題,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破解時代發展難題,推進集體主義理論認知水平的不斷提升,使理論研究更好地服務于實踐和時代,促進了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

改革開放從十一屆三中全會起步,十二大以后全面展開。1992年黨的十四大正式確立“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20世紀90年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全國全面鋪開,經濟體制的正式轉軌必然帶來中國社會的變革與轉型。

在中國知網以“集體主義”為題名進行總的文獻檢索,截至2018年11月8日,排名前15位的關鍵詞分別是“集體主義”(778篇)、“個人主義”(159篇)、“市場經濟”(91篇)、“大學生”(83篇)、“價值觀”(75篇)、“集體主義教育”(75篇)、“集體主義價值觀”(57篇)、“個人利益”(53篇)、“集體”(45篇)、“個體主義”(41篇)、“集體利益”(38篇)、“社會主義”(40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39篇)、“教育”(31篇)、“新集體主義”(28篇)。這15個關鍵詞從背景、主題、議題、主體、領域、焦點、路徑等方面基本涵蓋了改革開放以來集體主義研究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反映了集體主義研究演化變遷的歷史境遇、時代特征、未來走向,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的集體主義研究切準了時代脈搏,聚焦時代問題,破解時代難題,凸顯了集體主義研究的問題意識。

圖4 改革開放以來國內集體主義研究文獻中關鍵詞“集體主義”“個人主義”“市場經濟”的歷年分布趨勢 數據來源: 中國知網

從關鍵詞分布來看,“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出現都是始于1994年,“個人主義”始于1992年,“集體主義”始于1985年?!凹w主義”“個人主義”“市場經濟”是排在前3位的關鍵詞,它們的變化趨勢如圖4所示。雖然數據并不全面,但也基本呈現了三者的密切關聯性,表明改革開放以來的集體主義研究主要是圍繞市場經濟這一時代背景和主題以及由此所帶來的價值觀的重大變化與挑戰(個人主義)所展開的。

第三,堅持研以促行、學以致用,堅持以人為本,關注重點人群,著眼于社會的長遠發展與未來,折射出集體主義研究的較強的主體意識。價值觀問題本質上是關于人的問題,最終要落實到人的身體力行上。因此,集體主義研究不能脫離社會、脫離人。改革開放40年來的集體主義研究,既關注宏大的時代主題,又關注社會的重點主體。做好重點群體的集體主義教育方式方法研究,事關集體主義的落實落地,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事關中華民族的長遠和未來。

青年決定著民族的長遠和未來?!扒嗄昱d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薄爸腥A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薄皬V大青年要……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2]青年一直是改革開放以來集體主義研究的重點群體。在中國知網以“集體主義”為題名進行總的文獻檢索,“大學生”是排名第4位的關鍵詞,是排名第1位的人群類關鍵詞。改革開放以來的以“集體主義”為題名的研究成果涉及青年和大學生的文獻有183篇,占文獻總數(1902篇)的9.6%;在140篇學位論文中,主題為大學生的學位論文為35篇,占比25%,另外,還有關于農民、員工、中學生、小學生、兒童、高職學生等群體的研究。從涉及的群體結構來看,集體主義的研究逐漸走向精細化,研究對象逐漸多元化,這一研究趨勢也是與社會發展、實踐需要相一致的。

第四,注重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經典人物的集體主義思想、理論的挖掘和研究,為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研究、宣傳、構建提供馬克思主義理論支撐,呈現了集體主義研究不可或缺的經典意識。集體主義,尤其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的集體主義,必須有著堅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支撐,沒有這一支撐,社會主義條件下的集體主義的倡導、宣傳、建設就失去了基本的依規。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支撐,必須溯源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經典人物的思想理論。改革開放40年來,盡管這一溯源過程遠未結束,但已經有了良好的開端,并取得了初步成果,隨著認知水平的不斷提升和研究方法的不斷改進,這一過程將繼續向縱深發展。深入研究經典、挖掘經典是提高理論認知水平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搞好集體主義研究的不可或缺的路徑。

通過篇名檢索,關于馬克思恩格斯的集體主義思想研究,目前可以檢索到的文獻有期刊學術論文[注]參見:鐘志凌.馬克思恩格斯集體主義思想及其當代啟示[J].西南大學學報,2013(3).、學位論文[注]參見:方娉.馬克思恩格斯集體主義道德思想及其當代價值[D].武漢:湖北大學,2014.、報紙(理論)文章[注]參見:孫向軍.馬克思恩格斯的集體主義道德原則思想[N].學習時報,2009-05-04.;專門研究列寧集體主義思想的文獻有1篇學位論文和同作者的期刊學術論文[注]參見:[1]史煥翔.列寧集體主義理論及其當代價值[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13;[2]史煥翔.列寧集體主義思想及其現實意義[J].西伯利亞研究,2013(1).;對斯大林集體主義思想理論介紹較為詳細的有期刊學術論文1篇[注]參見:金重.也談集體主義、個人主義[J].真理的追求,1996(8).;關于毛澤東的集體主義思想理論的研究文獻較多,目前可檢索到19篇,其中包括期刊學術論文16篇、碩士學位論文3篇[注]參見:[1]子蘭.毛澤東集體主義原則的民族淵源[J].道德與文明,1992(1);[2]夏偉東.從毛澤東是否使用過集體主義概念談起——兼論五四以來中國革命道德傳統中的集體主義概念[J].道德與文明,2000(6);[3]倪艷秋.毛澤東集體主義思想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6;[4]韋世榮.毛澤東對馬克思恩格斯集體主義思想的繼承與發展[D].哈爾濱:哈爾濱理工大學,2011.;關于鄧小平的集體主義思想理論的研究文獻,目前可檢索到17篇,其中包括期刊學術論文16篇、會議論文1篇[注]參見:[1]王正平.鄧小平對集體主義道德思想的新貢獻[J].道德與文明,1995(4);[2]胡宇南.鄧小平集體主義價值觀及時代價值[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1);[3]劉瓊豪.論鄧小平的集體主義思想[C]//偉人智慧 強國豐碑——紀念鄧小平百年誕辰理論研討會論文集,2004.??傮w而言,通過篇名形式檢索,有關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集體主義思想的研究文獻還不多,這與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早期使用集體主義概念較少有關,也與早期對集體主義的認知水平有關?,F在看來,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的集體主義思想和理論并不少,這一寶藏值得繼續深入挖掘。需要著重指出的是,雖然明確以馬克思恩格斯的集體主義思想為篇名的專門研究文獻不多,但是幾乎所有的文獻(實證類除外)都會涉及馬克思恩格斯有關集體主義思想的論述,都會以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理論為支撐,這也是一種經典意識在具體研究方法和模式當中的呈現。

第五,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適應時代要求,服務國家發展事業,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與時俱進地進行理論探索和理論創新,集體主義研究歷程蘊含鮮明的自覺的理論創新意識。改革開放以來的集體主義研究面臨兩個挑戰:一是如何面對市場經濟,講清楚市場經濟與集體主義的關系;二是如何面對傳統社會主義的歷史實踐,講清楚集體主義在傳統社會主義條件下的成功與挫折(尤其在經濟方面)。其中,第二個問題的破解是破解第一個問題的前提和基礎,關系著集體主義的現實與未來,本質上是集體主義的歷史研究與現實研究的關系。

在中國知網同時以“集體主義”和“市場經濟”為篇名檢索,改革開放以來的相關文獻共有254篇,約占總數(1902篇)的13.4%。值得關注的是,這254篇文獻都是1993年及其后的研究成果,如果以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為標志,那么,以“集體主義”和“市場經濟”為主題的文獻占比則為14.3%(254/1774)[注]1993年1月1日—2018年11月8日。;在學位論文中,關于市場經濟與集體主義關系研究的論文有15篇,占總數(140篇)的10.7%,關于市場經濟與集體主義關系研究的博士學位論文有3篇,占總數(10篇)的30%。在中國知網以“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為篇名檢索,改革開放以來的相關中文文獻共有160篇,占總數的8.4%;在學位論文中,關于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關系研究的論文有23篇,占總數(140篇)的16.4%,關于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關系研究的博士學位論文有2篇,占總數(10篇)的20%。

研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集體主義,必然會有計劃經濟、市場經濟的比較分析、社會主義的制度分析、個人主義的現實分析,這些都是集體主義研究的熱點難點問題,必須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進行深度的理論攻堅、理論探索,顯然,沒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創新意識是難以完成這些任務的。改革開放40年來集體主義的研究歷程和成果表明,思想理論界是有著自覺的理論創新意識的。改革開放40年來的集體主義研究,是不斷與資本主義文化交流交鋒并走出資本主義文化價值觀“圍剿”的過程,是不斷對傳統社會主義進行經驗總結、教訓反思并與傳統社會主義揖別的過程,這一過程本質上是與時俱進的理論創新過程。

三、 改革開放40年來集體主義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

改革開放40年來的集體主義研究成就斐然,但毋庸諱言,由于具體的歷史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改革開放40年來的集體主義研究也存在著諸多問題與不足,簡要歸納如下幾點。

第一,集體主義的原理研究較為薄弱,集體主義的基礎理論成果較為欠缺。集體主義是事關人類來路和去向的“大原則”。在宏觀層面,集體主義作為人類的一種價值信仰原則,關系著人類形而上的內在精神生活;在中觀層面,集體主義作為制度性的根本原則,關系著人類基本道路、根本制度的選擇;在微觀層面,集體主義作為行為價值原則,關系著人們的日常生活,關系著真善美與假惡丑的行為選擇和價值判斷。從精神家園的終極關切,到不同道路和制度的發展哲學,到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從人類環境變化,到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到“高鐵霸座”,集體主義離人們很遠,集體主義離人們又是如此之近!集體主義研究和關涉的問題不可謂不全、不可謂不大。對這一事關人類發展的重要原則,必須有堅實的原理支撐,對集體主義必須進行哲學的、心理學的原理剖析和論證研究。通過哲學的本體論論證、心理學的實證分析、經濟學的范式突破,形成集體主義的基礎理論成果,夯實基底的理論基礎。目前思想理論界雖然在這一領域有了初步的探索,但還遠不能滿足或者引領現實需求。

第二,對集體主義進行社會制度層面的比較研究不足,在理論上還不能從根本上對西方論者的責難形成有力的回應。眾所周知,西方新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哈耶克從制度、道路、文化等方面對傳統社會主義條件下的集體主義進行了全方位的批判,形成了較為系統完整的理論體系和作品體系[注]參見哈耶克著作:[1]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毅,馮興元,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2]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M].鄧正來,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3]致命的自負——社會主義的謬誤[M].馮克利,胡晉華,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在世界上尤其是西方享有盛名。目前在國內,還很難見到能對之形成有力批判的理論和作品。不對哈耶克的理論批判作出系統回應,當代時空中的集體主義就很難繼續遠行。因此,在集體主義問題的比較研究上,思想理論界還任重道遠。

第三,對集體主義經典著作的挖掘和研究不夠,影響了集體主義理論視野的拓展。改革開放40年來,關于經典作家、經典人物的集體主義思想研究取得了較快的進展、較好的成果,但關于集體主義經典著作的挖掘和研究還不夠,極大地影響了集體主義理論視野的拓展,使得對集體主義的認知局限于對經典作家、經典人物的個別論斷上,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經典人物的個別論斷,而缺乏整體性的認知和判斷,這嚴重束縛了集體主義理論體系的構建和完善。目前關于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集體主義研究文獻還非常少,對國外經典著作的研究就更不多見。當然這種研究上的不足是與當前我國學界對集體主義的認知水平分不開的。相信隨著集體主義研究的深入,集體主義的思想寶庫將會被漸漸打開。

第四,網絡集體主義的新領域,有待于思想理論界的進一步開發與開拓。21世紀,人類大踏步地進入信息社會,不管同意不同意、接受不接受、適應不適應,人們都逐漸被融入網絡社會中,網絡日益與生產、分配、交換、消費聯結在一起,形成了一個虛擬而真實的網絡空間。人類社會形態形成了新景觀,呈現出新樣態。網絡空間不是“價值荒漠”,而是屬人的空間;有人的地方就有選擇,有選擇就有價值取向。網絡世界本質上也是價值的世界,事實上,網絡空間的價值選擇和現實世界一樣,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尤其是青年人,作為網絡世界的主要和關鍵主體,他們的價值取向事關社會的長遠和未來,不能被隱藏和淹沒在虛擬的世界里。因此,必須對網絡世界的價值觀進行集體主義的建構和引導。從集體主義建設來看,目前這一領域還是一個較新的領域,相關的理論研究成果和制度設計還不多。

第五,關于集體主義的政策性研究尚不能有效滿足實踐的需求,有待于進一步與時俱進,進行精細化研究。理論必須為實踐服務,集體主義必須走向實踐,必須在現實中落實、落細、落地。要實現這一目標,集體主義必須實現制度化,即以有約束力的制度為抓手,有意識、有目的、有規范地實現集體主義價值觀在全社會的生成。通過規范化、精細化、科學化的集體主義制度體系設計與建構,實現集體主義的社會價值目標,是搞好集體主義建設的有效路徑。從學術研究的角度看,這一路徑的實現,既要有集體主義制度哲學層面的學理研究,又要有集體主義制度實踐層面的政策建議研究。目前這兩個層面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還不能有效滿足實踐的需求,有待于進一步推進和加強。

“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盵3]集體主義具有一般性,但又是具體的、歷史的,隨著時代與實踐的發展不斷與時俱進。隨著時代與實踐的不斷發展,隨著理論研究的逐漸深入,人們不難發現,集體主義不是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而是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近;集體主義的話語不是越來越弱,而是越來越成為時代強音;無論是在公域還是私域,無論是在國際還是國內,當人們飽受個人主義之苦,尤其是遭受極端個人主義侵害的時候,總是自覺不自覺地發出集體主義的呼吁。改革開放40年來集體主義的研究探索,已經生動見證、揭示、呈現了社會發展變遷的這一規律性特征。

猜你喜歡
個人主義集體主義改革開放
關于將集體主義引入經濟理論的思考
改革開放是怎樣起步和前行的
我們,與改革開放同行
改革開放四十年頌
改革開放 如沐春風
魯迅的個人主義思想初探
——以《文化偏至論》為例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against theβ-lactam resistance of MRSA
當代集體主義的現實困境及其主體性重塑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流變的歷程
概念起源時間錯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