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美的“過年”與家庭觀

2018-05-31 05:04陶短房
世界博覽 2018年5期
關鍵詞:加拿大子女家庭

陶短房

很多在歐洲住過一段時間的朋友大概都有一個印象,即歐洲人普遍重圣誕、復活節而輕過年,元旦對大多數歐洲人而言只是個普通的“長周末”,不僅如此,許多人年假從平安夜前一直休到年末,元旦往往是假期的最后一天,許多人就用這一天“收心”,準備過渡到節后的正常工作、學習節奏中,因此通常不會安排什么特別活動。但北美的情況卻有很大不同,不論美國、加拿大,對“過年”普遍較為重視。

美國總統特朗普及“第一夫人”梅拉尼婭參加“追蹤圣誕老人的足跡”活動.追蹤圣誕老人的足跡(NORAD?Tracks Santa)是北美防空司令部每年圣誕節的必備活動。

和很多中國人想象得不同,美國和加拿大社會都是家庭觀念較重的社會,只是家庭觀念和中國、尤其中國農村差異很大,主要指直系親屬組成的“核心家庭”。美國也好,加拿大也罷,兒女成年后普遍“單過”,雖然大家都有假期,但不同家庭成員的假期往往湊不到一起,“過年”就成為家庭團聚的難得契機——因為不論上班上學,做什么工作,年前的一周絕大多數人都是比較清閑的。

大多數美國人習慣將圣誕和元旦兩個“長周末”用幾天帶薪假連成一個長假期,利用這個長假期實現核心家庭的“大團圓”,美國人有個有趣的特點,即“要么不生要生就會生很多孩子”,因此三代、四代同堂,十幾口甚至幾十口人組成的龐大“核心家庭”并不罕見,許多家庭成員從全美乃至全球各地趕回“老家”過年,即便較小的家庭,子女們也會在這個難得的日子“回家看看”。

正因為有“過年回家”的傳統,因此美國也有和中國類似的“春運”,北美華人戲稱“洋春運”。美國感恩節是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和年末兩個“長周末”相去不遠,所以許多美國人索性在11月底起休個“連頭帶尾”的超級長年假,把三個“長周末”串聯起來,這樣一來美國“洋春運”就不僅僅和過年有關了。

相對而言,加拿大的“洋春運”規模略小,持續時間也短得多,這是因為加拿大的感恩節和美國不同,是十月的第二個星期一,很難和“過年”打通。

加拿大的“洋春運”一般從平安夜前一兩天開始,延續到元旦后一兩天結束,因為自平安夜起的兩周是學校的寒假(加拿大學校一學年分三個學期,有寒假、暑假和春假),而工作者則有圣誕和元旦兩個“長周末”,許多家庭習慣用年假把這兩個“長周末”打通,變成一個長達10天左右的假期,并利用這個假期旅游和走親訪友。當然,也有人不愿在年末浪費寶貴的年假,因此兩個“長周末”依然分開,但這也人為制造了和中國春運迥異的“第三運輸高峰”:有不少人(比如我自己),習慣于外出度完圣誕“長周末”后回到家中等候12月26日的“節禮日”大搶購,后一個“長周末”則在家休整,這樣一來,加拿大式“洋春運”就有3個運輸高峰——圣誕節前的出發高峰,圣誕節后、元旦前的第一次返回高峰,和元旦后的第二次返回高峰。

說到“節禮日”(Boxing day)大搶購,是加拿大迥異于美國的“過年習俗”。美國一年中最重要的購物狂歡日,是感恩節次日的“黑色星期五”,而加拿大則和大多數英聯邦國家一樣,將圣誕節后第一個工作日當作“節禮日”,節禮日當天,許多商場、購物中心和專賣店凌晨4、5點就開門,人們往往很早就從廣告上找到自己中意的店鋪、商品,按圖索驥去店門口排隊,一些熱門店鋪門口的長隊會綿亙一兩公里,不少人從頭天晚上便趕來,帶著鋪蓋卷、熱咖啡通宵排隊,蔚為壯觀。許多家庭也會“接力排隊”,即第一個人排通宵,第二個人凌晨開店前趕去接力。不過如今網購大行其道,“節禮日”的長隊雖然還有,卻已漸漸不復往日之盛了。

“核心家庭”和大家族

其實北美人熱衷強調“核心家庭”也是沒辦法的事:因為作為移民國家,如果算“大家族”那簡直是一筆糊涂賬。

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圣誕夜前的日子對孩子來說是寶貴的.每年的這個時候父母親人會有一個長假與家人一起度過。

曾經談過一位華裔歌星女友、即將卸任的加拿大溫哥華市長羅品信(Gregor Robertson),為拉近和中國大陸人的感情,曾不止一次公開宣稱“我是白求恩(Dr. Henry Norman Bethune)的親戚”;“京片兒”很溜,政商兩屆都混出一定知名度的加拿大人大山(路世偉Mark Henry Rowswell)也說自己是“白求恩的親戚”;在中國知名度一般、但在加拿大近乎家喻戶曉的已故左翼政治家杰克.林頓(Jack Layton,其妻子鄒志蕙是華裔政治家)相貌和白求恩大夫有幾分相似,他也曾多次揚言“是白求恩的親戚”。

曾有國內朋友對此提出質疑,問我“他們中是否有冒牌沾光的”,我認真查了一下,沒有,真沒有,他們千真萬確都和白求恩沾親帶故——問題這在加拿大這個移民國家等于什么都沒說,事實上許多“老西人家庭”追根溯源,都出自最早殖民北美的有數幾個家族,甚至許多移民也是拖家帶口、舉族而來,這樣的“親戚關系”除了個別特定的族裔(如定居魁北克省、來自意大利南部的若干家族,以及定居卑詩省素里市的部分錫克人后裔)外,并沒有什么實際意義。

美國在這方面“混血”比加拿大更徹底,“誰和誰都沾親帶故”的問題就顯得更突出:曾有人“尋根”發現,二戰后幾乎每對進入最后決選的總統候選人,“從歐洲算起”都是或遠或近的親戚,這和最早的“北美十三州”歐洲移民來源更純粹不無關系,但也正因為此,北美的“家庭觀”就只強調“核心家庭”,跟人攀談“五百年前是一家”幾乎等于對牛彈琴——這和歐洲某些國家的情況是有很大不同的。

當然,前面提到,美國和加拿大都是著名的移民國家,建國歷史不長,一代代移民層層疊疊,不斷改變著社會和族裔的面貌。在美國,官方和社會強調“主流價值觀”、“美國夢”,因此“熔爐效應”十分明顯;而在加拿大,自老特魯多(Pierre Trudeau,現任總理的父親)總理將“多元文化”作為國策寫入基本法后,新移民和少數族裔的文化傳統得到相當尊重,許多移民社區仍然熱衷過各自的傳統節日,并保持著悠久的“大家庭”傳統。

值得一提的是不論美國、加拿大,原住民社區都是典型的“大家庭社會”,這一點同樣是加拿大尤甚。在加拿大的“第一民族”社區(加拿大將原住民分為三類,“第一民族”即曾被歐洲人稱作“印第安人”的原住民群體),最基層的部落幾乎人人都沾親帶故,部落內部或聯姻部落間也都以親戚互稱,“大家庭”的血緣關系對他們而言仍然十分重要。但許多原住民部落對新年的興趣并不大。

家庭親情和親情觀的變化

傳統上的美國家庭講究“親兄弟明算賬”,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做家務往往都會索要報酬,而父母也不會干預12歲以上子女的私生活。孩子滿了18或19歲就要獨立生活,一般都會租房出去另過,工作后很快就會設法購買自己的第一套房(美國房貸政策非常寬松,對初入職者尤其如此)。不過自“次貸”危機爆發后,這種情況有所變化,和父母同住的成年子女比例明顯上升。

美國紐約每年圣誕節都會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客,參加這繽紛多樣的圣誕活動。

一般情況下,成年子女住在父母家里是要交房租、水電費和伙食費的,不過“次貸”危機改變了不少美國家庭的狀況,因為工作、收入不理想留在父母家里“啃老”的成年子女也有一些開始“白吃白住”——當然,他們多半會許下個“將來一定補上”的“期貨承諾”。

加拿大的情況略有不同:“次貸”危機前和父母同住的成年子女比例就高得多,如今則更高了,尤其是剛考上大學的學生,近幾年選擇住在父母家中、而非搬到學校宿舍或另外租房者的比例,在一些社區已悄然成為多數。

美國或加拿大的父母都沒有在財政上資助子女的義務(當然也有一些父母會這樣做),由于遺產稅的制約(美國總統特朗普多次揚言廢除遺產稅但始終未能實現),父母不論留給孩子動產或不動產都會“脫一層皮”,對此美國許多家庭的辦法要么是“生前贈與”,要么玩個“裸捐”的障眼法,將財產“捐贈”給基金會,再把基金會的管理權讓渡給子女,而加拿大更多家庭選擇了“了斷”:不動產生前索性賣掉,動產則或分或捐,不留至身后。

美國、加拿大傳統的家庭都是男主外、女主內,不過如今則強調男女平等,女主外男主內的家庭也不少見。由于學校放學很早,許多有低年級子女的家庭都會選擇一人全職在家,這種情況加拿大更為普遍,因為魁北克省以外的加拿大省份托兒和課后班費用高昂,有些地方甚至有錢都找不到托兒、上課后班的地方(這里說的課后班是指在學校放學至家長下班期間幫忙看孩子的機構,不是興趣班)。

在加拿大乃至整個北美,家庭養老都并非養老的主流形式,父母無需補貼成年子女,而子女一般也不贍養老人,大部分加拿大人年級老邁后,都會選擇把住房賣掉,然后住進各種有福利補貼的養老機構,靠自己的退休金、老年金,以及“養老特別基金”(RRSP)的分紅,支付養老的費用。類似中國“?;丶铱纯捶ā边@樣的法律,在美國或加拿大是會被當做匪夷所思的奇談的。

不過對于這種“子女不養老”的風氣,加拿大也有些社會學家認為不可取,主張效仿東方人的家庭養老觀念,以減輕社會福利負擔。

智利圣地亞哥華人社區舞龍舞獅表演。

筆者的左鄰右舍原本都是西歐裔老年人,是所住獨立屋的“第一代房主”(北美大多數人是購買二三手住房,第一代房主則是建房時即入住,在獨立屋屋主中極少見),在當地住了大半輩子,2014年和2015年,兩家(左鄰是退休警官,右舍是退休大提琴家)屋主自感年事已高,雙雙將獨立屋出售,退休警官夫婦搬去“老人公寓”,賣房所得成了“私人養老基金”,大提琴家則搬到溫哥華島(加拿大西海岸最大海島,但溫哥華市并不在島上)和小兒子一起生活,但財務上依舊獨立,賣房收入同樣用于自己養老。這兩位鄰居的選擇,在加拿大老人中具有代表性。

加拿大人家庭觀念其實很重,只是“家”的概念和東方人迥異,在他們看來,“家”只是夫妻和未成年子女組成的“小家”而已。當然,許多加拿大人也主張多看望、關照老人,幾年前CBC電視臺曾推出過一個公益廣告,向那些對老年父母不聞不問、偶爾回家卻忙著盤剝老年父母積蓄和養老金的子女提出批評,曾引發許多人的共鳴。

加拿大的“中國年”氛圍

2016年2月16日,加拿大華裔聯邦國會議員譚耕遞交加拿大政府將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命名為“春節”(Spring Festival),認同并鼓勵全國范圍內各社區在此期間舉行各類慶?;顒?,并“以此表彰亞裔對加拿大社會的巨大貢獻”。這項動議于同年6月1日獲得正式通過成為法律,自此春節在加拿大全國范圍內獲得了官方認可的“節日”地位——雖然令許多華人覺得意猶未盡是并不像傳說中那樣會放假。也就是說,雞年春節是加拿大第一個全國性、各族裔都認可的春節。

墨西哥城,唐人街掛滿大紅燈籠,人們擠著觀看舞獅舞龍表演,中國年昧兒十足。

生肖郵票是加拿大官方慶祝中國春節的傳統,這個傳統從1997年發行的第一枚(牛年)開始,已差不多“攢”了兩套,許多生肖郵票的設計師都是華裔或通曉中華傳統,因此加拿大生肖郵票一直膾炙人口,是集郵界的熱門品種、

華人聚居的城市會有春節花車巡游和舞龍舞獅表演,在溫哥華等地,巡游會從市政府大廳出發,市長還會照例親自給醒獅點睛。聯邦總理和三級政要在這時會用國、粵語給華人拜年(幾年前還是粵語居多,如今則國語比例顯著增長)。由于春節不放假,花車巡游一般會選擇離大年初一最近的一個周末。

華人圈內的團拜、聯歡等活動也越來越興盛,不過和國內不同的是,因為春節在加拿大不放假,慶?;顒又荒芤娍p插針,早的元旦未到就開鑼,晚的能拖到初夏。

加拿大大多數省份都設立了專門的省級假日——家庭日,一般都選擇在二月的某個周日,許多設立家庭日的省份都直言不諱“就是為了湊中國春節的熱鬧”,只是為了照顧其它族裔情緒才用了“家庭日”這個中性名詞。作為最年輕的假日之一,加拿大人也不斷充實家庭日的節日內涵。如我兒子所上學校就要求父母在家庭日的那一天至少要一起陪孩子玩一次棋牌類游戲,其目的是“融洽家庭成員間的關系”。

猜你喜歡
加拿大子女家庭
為子女無限付出,為何還受累不討好?
與子女同住如何相處?
農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遠?
家庭“煮”夫
尋找最美家庭
尋找最美家庭
加拿大看病記
她為“破爛王”子女辦幼兒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