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海關長城博物館藏明代火炮

2018-06-01 01:39
文物春秋 2018年2期
關鍵詞:火器山海關總長

馮 穎

(山海關區文物保管所,河北 秦皇島 066200)

明永樂年間開始,火器作為軍隊的戰備武器被大批生產,到了明中后期,碗口炮、神機炮、旋風銅炮、將軍炮等十余種火器成為守御城池的重要軍事裝備。明洪武十四年(1381),山海關因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始建軍防重鎮,之后,守城官兵在準備大量刀槍箭弩的同時,亦囤積了火槍、火炮等各種熱兵器,這些軍事武器在保護京城一線、長城周邊安全的軍事防御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據康熙八年《山海關志》記載:“明嘉靖十三年以后,器械共增至八十萬四千九百一十件。銅鐵大將軍共計三十六位,又羅城大將軍三位、炮四位、佛郎機八架,大小火器俱全?!盵1]建國后山海關境內及周邊地區相繼出土了一批火炮、火銃等明代火器,其名稱、形制不一,特點突出,功能明確,現均收藏在山海關長城博物館,一些在“長城歷史·炮陣”陳列中展出。本文對其中的部分火炮作簡要介紹。

1.神威大將軍炮

山海關關城東門出土。炮身總長267厘米,膛長201厘米,口內徑10厘米,外徑31厘米。材質為鑄鐵,重 2500千克(封三,1)。明末,為防范清軍,崇禎帝命徐光啟向澳門購炮,后命京營總督李守琦同提協諸臣設炮于都城要塞,精選將士習西洋點放法,并賜炮名“神威大將軍”。此炮造于明崇禎十六年(1643),曾置于山海關關城鎮東樓城臺上,系防御型武器。炮膛身刻有銘文,標記了炮的名稱、使用要求以及造炮官員、役匠的名字,可惜出土時銘文大部分已模糊不清,尚可辨認的字跡有“大明崇禎十六年仲春吉旦鑄造神威大將軍一位……”。

2.銘文大將軍炮

明崇禎十年(1637)造,共兩門,尺寸基本一致,只是口內徑略有差別,均于山海關關城附近出土。炮身總長170厘米,膛長125厘米,口外徑23厘米,一門的口內徑為7.5厘米(圖一),另一門的口內徑為14.5厘米。材質為鑄鐵,重約500千克。自炮口至炮尾不規則分布三道箍,有兩個點火口。膛身陽刻6行72字銘文:“宣鎮捐造 號西洋炮」總監中西二協御馬監太監鄧希詔」總督薊遼等處兵部右侍郎吳阿衡」分守中西二協御馬監太監杜勛」巡撫順關等處督察院御史陳祖苞」崇禎十年十一月 日吉”。炮尾陽刻銘文8行30字:“每放一出」用藥二斤」鉛子四斤」合口大彈窗」標下督造守備」魏弘勛」米祿」里朝”。

3.明崇禎十六年大鐵炮

山海關關城附近出土。炮身總長281厘米,口內徑10.5厘米,口外徑34厘米。材質為鑄鐵,重3000千克。炮身前粗后細,外壁有五道鐵箍,炮體中部鑄有耳軸一對,長11厘米。后箍與尾銎間有一引信孔通向炮膛。炮身原鑄有92字銘文,現可辯認出9行66字:“欽差鎮守山海永平等□地□」軍務掛印總兵官×蘭」門后軍都督府同知□□」欽差鎮守山海路副總兵□□」左軍都督□□」欽差巡撫□□□□軍務督察院□□」整飭山?!酢酢贡O軍兵備□馬」崇禎十六年十二月”(封三,2)。

4.大將軍炮

山海關關城附近出土。炮身總長192厘米,膛長147厘米,口內徑8厘米,口外徑18厘米,重約600千克。生鐵鑄造,炮身至炮尾不規則分布有四道箍,無銘文(圖二)。該炮型系嘉靖年間制造,為明朝自行研發,特點是通過增加箍來防止炸膛。經專家考證其彈身采用陶瓷材質,功能強于石彈,且制作簡單,曾大批量生產。明代抗倭英雄戚繼光曾說:“夫北方之火器,惟有夾把槍、快槍、神槍、佛狼機、碗口銃、大小將軍等項,……大小將軍不可行用,只可守城,而每遇試放,多炸破傷人者,放之無法也?!盵2]表明該炮型雖威力較大,但只能近守,不能遠中。

5.二將軍炮

二將軍炮屬于“竹節炮”的一種,為明代中早期產品,因炮身多箍,有寬有窄,像竹節而得名。館藏有三種類型。其一,五節,前二節帶瞄準具,炮身總長119.5厘米,膛長96厘米,口外徑17厘米,箍間距7厘米,兩個瞄準具相距8厘米,重約100千克。館藏二門,其中一門口內徑為10厘米(圖三),另一門口內徑為15厘米。其二,五節,無瞄準具,總長86厘米,口內徑8.5厘米,口外徑16厘米,重約78千克,館藏三門。其三,三節寬箍式,炮身圓筒形,炮口、炮尾均加厚,炮身外鑄有三道寬箍,炮長90.5厘米,口內徑7.5厘米,口外徑21厘米,重58千克。

6.碗口炮

保定出土,無銘文。由炮口、炮身、藥室、底座四部分組成,炮口呈碗口狀,故名。炮身呈直筒形,炮尾有一處加強箍,藥室呈鼓狀,有引信孔一處,引信孔上側有一刻劃符號,小平底,炮尾拴直徑10.5厘米的圓形鐵環。炮身(加尾環)總長79厘米,膛長42厘米,口內徑16厘米,口外徑20.5厘米,生鐵鑄造,重約60千克(圖四)。據《明會典》記載,弘治(1488—1505)以前,軍器局所制造的各種火炮中,大碗口炮的數量為每三年造3000門。

圖一 銘文大將軍炮

圖二 大將軍炮

圖三 二將軍炮

7.虎蹲炮

亦稱“三將軍炮”,系嘉靖年間制造,為便于射擊,在發射前用大鐵釘將炮身固定于地面,形似虎蹲,故名?,F館藏共11門,山海關出土七門,保定出土二門,盧龍出土二門。均為生鐵鑄造。炮身

無論大小均鑄四道箍,均無銘文。最大炮身總長74厘米,膛長50厘米,口內徑8厘米,口外徑14厘米,箍間隔8厘米,重約18千克;最小炮身總長51厘米,膛長40厘米,口內徑6厘米,口外徑11.5厘米,箍間隔6.5厘米,重約15千克(圖五)?!盎⒍着谥泼恳婚T備石子十五丸,大鉛子十五丸,生鐵子一千五百丸,火藥一十五斤……?!盵3]虎蹲炮亦是戚家軍最常用的火器,“戚繼光在東南沿??官習r,當地山高林密,水稻田多,佛郎機等炮型不便機動,而虎蹲炮炮管薄,射程近,適用于山地作戰,機動靈活,可控扼險猛,進行曲射,對密集進攻之敵殺傷力尤為顯著,在抗倭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4]。

8.安邊神炮

1984年9月,山海關居民楊寶桐在自家挖自來水溝時于地下一米處發現該火炮。經鑒定,炮為銅制,直筒形,屬于沒有耳軸及瞄準具的前裝滑膛炮。炮身長49.5厘米,口外徑12厘米,口內徑4厘米,重39千克。炮身鑄箍7道,其中1—5道箍間為前膛;5—6道箍之間為藥室,上部開一個直徑1.6厘米的引信孔;6—7道箍間有陰文楷書銘文“天啟癸亥年造安邊神炮”。其中藥室略粗,外形呈橢圓,炮尾稍凹。該炮發現時膛內還存有黑色火藥(圖六)。

圖四 碗口炮

圖五 虎蹲炮

9.紅夷大炮

2004年3月,南涂莊村村民朱永利、王奎等在山海關南翼城遺址內挖坑栽樹時發現此炮。紅夷大炮亦稱西洋炮,是一種大型火炮,在萬歷后期由荷蘭傳入中國。炮身通長369厘米,膛長197厘米,口外徑25厘米,口內徑11.5厘米,重達5000千克(圖七)。此炮出土時有部分殘損,無銘文。紅夷大炮的絕對優勢不在于守城和野戰,而在于攻城,因此該炮出現于以防御為主的城池之內應該說是意外,或許是清軍入關后遺留的“戰利品”。

明代火器的使用始自正德十二年(1517),不論是用于戰時攻擊還是出于軍事防御的需要,多種不同類型火炮的制造、使用,以及技術上的不斷增強和完善,都體現了統治者對國防軍備建設的高度重視。

其一,積極研習外國技術,“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明正德十二年(1517),明朝官員首次發現了葡萄牙來華軍艦上的佛郎機炮,開始認識到大明自產火器與西洋火炮的差距。嘉靖元年(1522),廣東巡檢何儒繳獲20門佛郎機炮,“至嘉靖八年,始從右都御史汪鋐言,造佛郎機炮,謂之大將軍,發諸邊鎮”[5]。通過學習、研究西方技術,又發明制造出了多種早期火器,以及明中晚期的紅夷火炮、神威大將軍等重型武器。這些火器從研制到使用的近百年時間里,在“寧遠大捷”“松錦之戰”等著名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其二,軍器制造單位的建立為火炮的研發使用提供了行政手段的支持。據《明史》記載:“明置兵仗、軍器二局,分造火器?!?、嘉靖間造最多。又各邊自造,自正統十四年四川始?!盵5]可見,火炮的制造不僅在朝廷,各地方亦可自造,保證了其在地方守備中的普遍使用。

圖六 安邊神炮

圖七 紅夷大炮

其三,鐫刻于炮身的銘文具有時代特征。明代生產的火器一般都刻有銘文編號,編號方式是在號碼前加漢字,如“天”“奇”“武”“英”“功”“勝”“神”“電”“威”“烈”等。而明代中期生產的火炮,除編號外還在銘文上刻有制造年月、重量及火藥的使用方法等。山海關長城博物館館藏明代銘文火炮有天啟癸亥年(1623)制造的銅制安邊神炮,崇禎十年(1637)制造的大將軍炮,明崇禎十六年(1643)制造的“神威大將軍”炮,銘文重點記錄了該火炮的制造時間,制造單位,監管、使用官員及職務,以及使用炮彈情況等,制造、監管、使用三方上下有序,各負其責,反映了明代朝廷在軍備武器制造過程中的認真嚴謹態度。

[1]山海關志:器械篇[M]//時曉峰.山海關歷代舊志校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2]戚繼光.練兵實紀:雜集卷五:軍器解[M]//高揚文,陶琦.戚繼光研究叢書:戚繼光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

[3]戚繼光.紀效新書:十四卷[M]//高揚文,陶琦.戚繼光研究叢書:戚繼光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

[4]王兆春.從《紀效新書》與《練兵實紀》看戚繼光對古代軍事學的貢獻[J].軍事歷史研究,1987(3).

[5]張廷玉,等.明史:兵志四[M].北京:中華書局,1974.

猜你喜歡
火器山海關總長
山海關水關
收復山海關(油畫)
高空滅火器
2015 年我國城軌交通線路概況
凝固了歷史的山海關
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大跨懸索橋
明代火器的運用與軍事學術的發展
宋代的初級火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