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喪燃”式說服在大學生心理疏導中的意義

2018-06-07 08:44田燁
今傳媒 2018年4期
關鍵詞:心理疏導意義

田燁

摘 要:近年來大學生心理畸化案例激增,校園自殺和他殺事件頻出,大學生心理健康與疏導問題的重要意義不可小覷。培養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已經成為當代大學教育應首要解決的問題。本文旨在通過對“喪燃”式說服進行理論分析和內核解讀,以建構的視角對其在大學生心理疏導環節中的積極意義予以論證,并提供理論支持和建議。

關鍵詞:“喪燃”;說服;心理疏導;意義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4-0043-02

一、引 言

2017年網絡熱詞頻出,從“喪燃”到“佛系”,社交媒體上的各種段子和“毒雞湯”都受到90后的追捧?!昂煤没钕氯?,每天都有新打擊”“干活,說我好也行,說不好也行”等具有“喪文化”氣息的話語不單在網絡上傳播,也滲透到青年人現實生活的語言交流中。

大學生群體作為網絡傳播的核心用戶群,其思想和言行表達是90后群體中最具代表意義核心人群,近年來大學生心理畸化案例激增,校園自殺和他殺事件頻出,大學生心理健康與疏導問題的重要意義不可小覷。如何在了解當代大學生所聞所想的前提下,走入其生活,感知其內心,并傳達正向能量,培養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已經成為當代大學教育應首要解決的問題。本文旨在通過對“喪燃”式說服進行理論分析和內核解讀,以建構的視角對其在大學生心理疏導環節中的積極意義予以論證,并提供理論支持和建議。

二、“喪燃”概念解讀

喪燃,網絡新興詞匯,最早出現在新世相的日記標簽中。被認為是喪文化發展的進階形態和變化形式。其網絡慣用定義為:真正讓人感覺到振奮、激動、有力的體驗,往往是在本來應該沮喪的時候,在此情境下依然堅持拼搏,并爆發出戰勝一切的能量[1]。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第17任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茨(John Roberts)在他兒子初中畢業典禮上所做的致辭,被網友熱議并引發了大規模的轉載,不少網友將其評價為“喪燃系”最好的代表作品。其一改畢業典禮的致辭者預祝好運并送上祝福的習慣而提出了特別的建議。

他在演說中提到:“在未來很多年中,時不時地,我祝你被不公正對待,因而你會知道公正的價值。我祝你遭受背叛,因為它會讓你感受到忠誠的重要性。我祝你時不時感到孤獨,因而你不會把朋友當作理所當然?!边@些看似惡狠狠的話語,卻真正闡述出生活本來的面目。正如羅伯茨在結語中說的“無論我是否祝福你這些,它們都會發生。而你是否從中獲益,取決于你是否能從你的不幸中參透它們想要傳遞給你的信息?!痹撝罗o所表述的核心要義就是:無論你愿意與否,壞事不可避免。喪和燃,并不是兩種人生際遇,而是對同一種人生際遇的兩種態度[2]。

三、“喪燃”式說服理論的理論依據及內核剖析

“喪燃”式說服,其理論核心與公共關系學的說服理論有部分交疊內容。首先是情感訴求,通過故事講述或者情境構建達到人與人之間的共情,建立鏈接并形成聯系。喪燃式說服往往會從生活中的情境入手,如背叛、不公平的對待、孤獨,這些普世的情感每個人都不會陌生,每個人也會有類似人生經歷和感受,所以往往能夠引起共鳴,當用此類故事作為說服的開端,并采取情感觸動的形式來進行交流,往往能夠勝過冰冷的數據和邏輯。

其次換位思考,喪燃式說服站在90后青年一代的思維方式去進行思考,面對生活和壓力,不是簡單傳遞正能量或者高呼努力加油。而是允許吐槽,也可以接受溫柔的控訴,但其核心卻傳達著經歷了漫長努力、瀕臨失敗的困惑后勉力堅持并爆發出的戰斗力。這樣的方式往往更容易被接受和聆聽。要想說服別人,站在道德的高度和自己的角度來詮釋好處往往收效甚微,只有站在他人的角度,為他人利益著想才能使受眾更好的接受意見。

再次,強調選擇的權利(But You Are Free)。比如羅伯茨在致辭中提到的“愿你們偶爾運氣不佳,這樣才會意識到機遇在人生中的地位,進而理解你們的成功并非命中注定,別人的失敗也不是天經地義?!鄙畋揪腿绱?,面對生活的相同境遇,唯一的區別就是你如何選擇。強調選擇的權利可以降低被說服者感到自由被威脅的程度,反而可能得到更好的結果。

最后雙面說服。即論述者在陳述己方觀點時,將利弊得失兩面同時談及,加以比較,突出有利一面,讓被說服方經過思考權衡,與單面說服時只提及與己方觀點有利一面進行分析和論證有所區別。雖說這兩種方法在實際說服的操作中各有利弊,但是對于知識層次高,思維活躍,標新立異的青年大學生群體,或自我意識和判斷能力較強的群體受眾而言,雙面說服的效果要遠勝于單面說服。因而,對于90后的大學生群體來說,他們更傾向于能夠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審視做出判斷,因而采取雙面說服的方式會更加適宜。

四、當代大學生心理訴求及疏導方式探析

適度的“喪”情緒更符合90后年輕人宣泄和表達的欲望。當代大學生作為網絡原住民,和互聯網一同成長,以表達和分享為代表的互聯網思維已經深入其內心。因此,無論是正向的能量還是負面的情緒,90后都將表達和傾訴視為生活常態。童年的安逸幸福和成長后的社會競爭加劇,媒介的助推使信息更加透明。經濟增速變緩,學歷貶值、就業競爭激烈、房價飛漲等諸多現實也讓其未走出象牙塔就感受到外界環境和生存境遇的惡化。因而無論是自我反諷還是保護性否定,所釋放的信號都是這一代青年群體對生活和社會現實溫柔的控訴。與60后的剛毅果敢、70后的含蓄內斂、80后的靈活務實不同,90后更注重自我,厭惡說教和標準答案,更加崇尚情緒的宣泄和釋放。因此才會出現喪文化的走熱。喪燃式說服,是以喪的情緒認同作為觸發點,承認生活的無奈和困境,對青年人的宣泄和反抗予以理解,在此前提下再談及面對困境的抉擇和態度,因此,更能夠走進青年受眾的內心,觸碰他們的情緒節點,進而達到情感的認同[3]。喪文化既然作為亞文化的形態存在,就絕無可能僅是一個意識形態的扁平化存在,而是一條心理、情緒與理念交織而成的河流。因此,喪文化絕不僅是消極、麻木和自我否定。相反,自嘲、宣泄、消解和狂歡才是它隱藏的真正內核。我們發現,在很多大學生群體中,口口聲聲喊著“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放棄”的正是那些為了課題和考研拼搏的人群,他們用喪文化武裝自己,哭訴著生活的艱辛,卻咬緊牙關繼續打拼;說“加班最晚,加薪無望”的是他們,但是堅持投遞offer,參加培訓,遍尋一場又一場招聘會的還是他們;嘴上說著“葛優癱”、“我似乎已經是一個廢人了”,但是一點一點負重前行的也是他們[4]。

所以,在當代大學生群體中流行的喪文化,其娛樂的意味更濃,他們所表現出的自嘲行為并不真的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也不是放棄生活的一種消極態度。相反,他們通過夸張的方式來宣泄,應對生活中的“小確喪”,減少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從而化解自身尷尬,贏得社會的認同和理解,獲得心靈上的慰藉。逆向思維吸引稀缺注意。從小到大,很多年輕人都會聽到不少成功學雞湯。但是在其不斷成長的過程中,很多年輕人早已認清現實生活遠比想象的要艱難。而作為大學生群體來說,他們經歷了小升初、中考和高考的洗禮之后,對于那些宣揚“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無關痛癢的說教愈發沒有耐心,甚至厭惡。反而更愿意相信“有的人生下來就在羅馬了”,這種反類型的言論。所以,在進行大學生心理疏導的過程中,反復利用老生常談或者教條的標準答案來進行說教,想要觸動他們是很難的。相反,“喪燃”這樣另辟蹊徑,逆向思維的形式往往能使目標群體眼前一亮,產生“你怎么知道——我也有這樣的感覺——只有你懂我”的心理方程變化。從而引起共鳴,喚起情感共振,使說服有了更好的契機和平臺。并且“喪燃”式說服和“喪文化”最大的區別就是它的側重點并不旨在傳達負能量或者是諷刺吐槽一些現狀,而是將重點放在現狀的應對、思考和謀求變通等環節上。當負能量成為正能量的基石和前調,當正能量傳達的時候就更會得到珍視和認同。正如聽到《灌籃高手》的音樂、看到《火影忍者》中鳴人的微笑能夠振奮人心一般,那是因為我們了解他們一次次的失敗、掙扎與努力,在弱小的時候始終堅持,在無助的時候沒有放棄。這也映證了為何“喪燃”式說服中說些喪氣話不單不會使被說服群體感到反感,反而會引發他們的共鳴和情感認同。

五、結 語

寬容和放松成為“喪燃”式說服的心理支撐。媒介的助推和成功學的大肆宣揚加之網絡信息爆炸,太多成功范例的已是耳熟能詳。當成功被宣揚的如此輕而易舉,橫向對比如此強烈,很多青年人都活在“別人家孩子”的重壓之下。父母的殷殷期盼,環境的日益緊縮,現實生活的不易和彷徨層層交錯,尤其在大學畢業之后一無所有,愛情、親情、友情、工作都帶給當代大學生許多的壓力和不適。他們經常會對現實表現出無力感,對這個變幻莫測、發展迅速的世界無所適從。因此,允許年輕人用他們的方式進行宣泄,在朋友圈、微信群、和同學朋友的日常交流里,調侃、自嘲、發發牢騷,將沉重的情緒消融在詼諧的吐槽中。允許他們以戲謔地態度調侃生活,用幽默風趣的“毒雞湯”平緩地接受一些人生殘酷的真相。用他們特有的方式發泄對于生活和現實的不滿,將生活的壓力消解于認同和分享中,不失為一種更為舒緩和合理的選擇。

秉持寬容的心態和放松的神經應對大學生群體的負面情緒,相信那些小情緒只不過是他們放松和解嘲的自我寬慰。并不是真正地放棄生活。通過“喪燃”式說服,使青年人了解“生活實苦,但請足夠相信!”在經過一番黑色幽默的自嘲之后,當代大學生群體依然會負載前行,重新上路。

參考文獻:

[1] 新世相日記.豆瓣[EB/OL].https://www.douban.com/note/tags/.

[2] 搜狐新聞[EB/OL].http://www.sohu.com/a/156194924_390475.

[3] 杜俊飛.喪文化:從習得性無助到“自我反諷”[J].編輯之友,2017(9):109-110.

[4] 施蕾.無力頹廢與抵抗消解——網絡“喪文化”現象解讀[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1).

[責任編輯:思涵]

猜你喜歡
心理疏導意義
有意義的一天
數學中“無意義”的意義
數學中“無意義”的意義
留學的意義
淺析藝術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的重要性
重視EAP工作增強員工幸福感的實踐與探索
淺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導與教育
加強施工企業員工心理疏導和人文關懷的探究
淺議企業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詩里有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