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職業院校弘揚和傳承工匠精神的路徑

2018-06-07 09:38王名春楊文莉顏瑜成張澤青
科教導刊·電子版 2018年9期
關鍵詞:工匠精神實踐教學改革

王名春 楊文莉 顏瑜成 張澤青

摘 要 職業院校作為為社會培養和輸送具有高水平的專業技術人才的主要陣地,大力弘揚和傳承工匠精神既是社會責任,也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院校通過宣傳教育示范推廣、重視標準夯實技能、創新驅動開展校企合作等途徑,把弘揚和傳承工匠精神落到實處,以一種使命感、責任感去把教育工作做好,把學生教好,把基礎打好。讓精益求精、嚴謹治學、專業過硬成為常態引領社會,推進由中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

關鍵詞 工匠精神 創新 實踐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1什么是工匠精神

對工匠精神的認識,當今社會的普遍理解是:精益求精、專業、嚴謹、專注、鍥而不舍等。其實,工匠精神不僅是一種工作技能,更是一種追求高尚品質的精神品格,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尊重簡單勞動、重視復雜勞動的價值導向,是一個價值觀體系,具有時代的收納性和包容力。同時它是順應時代潮流發展的,其內涵需要不斷地豐富。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給“工匠精神”賦予“創新”的內涵,這既滿足貫徹發展新理念、樹立崇高勞動新風尚的內在要求,也是新時期發展的必然選擇,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勞模精神、弘揚勞動精神的具體實踐。

2為什么要弘揚和傳承工匠精神

2.1消費需求需要“工匠精神”

由于短缺的市場環境以及計劃經濟體制削弱的競爭意識,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在很多時候遮蔽了人們對精神價值特別是超越性價值的追求,削弱了消費者本位的格局,阻礙了把視消費者為上帝、精耕細作的工匠精神的發展,這都與“工匠精神”稀缺、“差不多精神”直接相關。

2.2我國先進制造業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不小的差距

我國制造業普遍存在著研發投入低、研發中心、研發力量分散、覆蓋范圍小、創新能力不強的問題,很多關鍵技術材料、核心材料零部件如高檔數控系統、芯片、高檔電壓件、密封件、發動機、軸承、對接螺栓等都要依靠進口,大量企業對外的技術依存度高達50% 以上。發達國家在對未來發展具有關鍵顛覆性影響的重大技術創新上,擁有明顯的領先優勢。盡管我國近年來在先進制造業上取得了快速發展,在很多領域的關鍵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與國外同行比較差距依然明顯。企業盈利能力偏弱,品牌影響力國際化經營能力不強,在自主創新、組織管理和資源整合等方面,與國外的大企業差距明顯。

2.3弘揚和傳承工匠精神是職業院校的社會責任

一直以來,“人才培養”、“科研創新能力”和“服務社會”是學校最基本的社會責任。概括起來,有5個方面:一是追求真理、發現新事物,發明新事物,加速變遷與革新的速率;二是進行全人教育,培養有知識、有遠見、有人品的社會成員;三是傳遞文化規范,維護社會的安定,同時鼓勵知識分子善盡批判制度的角色,建立新的文化規范;四是推廣知識至各階層,滿足社會需求,提升社會的生活水準;五是善盡前面四項的責任,協助締造人類社會的光明史。綜合起來,職業院校充當人類思想的啟蒙者、社會理性價值的批判者和時代精神的引領者;同時職業院校也是國家建設的人才庫、知識創新的集散地、社會服務的支撐體。作為為社會培養和輸送具有高水平的專業技術人才的主要陣地、時代精神的引領者,大力弘揚和傳承“工匠精神”義不容辭,不斷地豐富和發展“工匠精神”,這既是責任,也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3職業院校弘揚和傳承工匠精神的路徑

3.1宣傳教育,示范推廣

3.1.1通過公眾平臺,大力宣揚崇尚“工匠精神”

培育一種精神,讓它落到實處成為普遍的追求,需要從根本的制度和文化入手。倡導工匠精神,必先尊重工匠價值。職業院校應營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氛圍,通過官網、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公眾平臺引導社會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技術、尊重創新,促進形成崇尚一技之長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觀念。

3.1.2加強思想教育,涵養學生“工匠精神”

職業院校作為培養高級技能人才的地方,要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不能只傳授一技之長,更要注重文化素養、職業精神、技術技能的培養,為人的全面發展夯實基礎。這就要求,職業院校必需強化對學生思想方面的教育和引導,重視涵養學生“工匠精神”,讓其成為職業教育的新方向和新的育人原則,著力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喚醒他們的職業尊嚴感和追求極致的職業精神,讓他們在走出校門之前,能夠把一絲不茍、精益求精、耐心敬業的“匠心”文化根植于心。最終使學生能成長為滿足市場需求的技能過硬、素養較高的技術人才。

3.1.3抱樸守拙,培育“工匠”教師

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常用以比喻學生超過老師或后人勝過前人。要想教出好的學生,這就是把教書育人當作最高價值,最高的追求。在教書育人這件事情上,職業院校要引領教師淡泊名利,用源自內心對教育的熱愛來做教育,要對教學和科研的技藝和品質不計名利、精益求精。以一種使命感、責任感去把教育工作做好,把學生教好,把基礎打好。引導有基礎有條件的骨干教師在專業領域發揚“工匠精神”,專心做課題,做實驗。從而提升自身能力和教學水平,對學生形成引領示范作用,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擁有“匠人”精神。

3.2重視標準,夯實技能

3.2.1加大教育教學改革,調整課程結構

為適應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需要,要建立專業教學標準和職業標準聯動開發機制。因此職業院校要有前瞻性,提前調整布局和專業設置,改變教育重心,加大教育教學改革力度,調整課程結構,注重實踐,崇尚勞動,提升面向一、二、三產業的人才培養能力。推進專業設置、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相銜接。

3.2.2提供平臺,支持科研成果的轉化

教學與科研是不可分割的兩大塊,培養應用型人才本身就是一個做科研的過程,這需要教師在教學和科研上不斷地探索和總結、改革創新。因此職業院校應鼓勵將教師的科技成果通過整體轉讓、關鍵技術轉讓或持有股份入股創辦科技型公司等途徑面向市場、企業進行轉化。

3.2.3加強實踐教學,促進交流合作

打鐵還需自身硬,要培育出有“工匠精神”的應用性人才,職業院校本身就要有過硬的本領。因此深化辦學理念,明確辦學定位是關鍵。所謂術業有專攻,職業院校要結合自身的條件,結合市場需求,用好優勢資源,開展特色教育,提升競爭力。以創新為導向,培養有“匠心”的人才,要強化基礎實踐教學和專業實踐教學,堅持因材施教,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分類制定實踐教學計劃、目標,促進學生多元化自主發展。

3.2.4以創新為動力,工學結合貫穿整個教學活動

職業院校在教學活動中,要以創新為動力深化專業內涵建設,將工學結合貫穿教學活動的整個過程。推動教育教學活動由“知識傳授型”為主向“知識創新型”為主轉變,培養具有“大工程觀”的復合型高等工程人才。應加大課堂教學環節與專業實驗訓練、課外生產實習等環節的無縫對接,以“工匠精神”為追求嚴謹治學,把更多資源投到“人”身上,提升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

3.2.5構建實訓基地,為實踐提供平臺

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是我國教育工作的基本方針,更是職業教育的特色和生命力所在。為了更好地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無縫對接,構建實訓基地,滿足實訓要求就顯得尤為重要。職業院校要結合專業,構建系統的校內、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和實訓基地,保證每個專業設有實習基地,滿足學生的專業實踐學習的需要,從而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培育工匠打好基礎。讓精益求精、專業過硬成為常態引領社會,推進由中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

3.2.6產學研結合,開展校企合作

職業院校要應職業教育的要求,主動關注和吸收創新主體對相關領域人才培養的合理要求和意見建議,建立適應自身教育內在需要的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建立與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等聯合培養人才的機制。

4結語

高技能人才是創新技術技能、創造社會財富的重要力量,在推動技術創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院校要大力弘揚和傳承工匠精神,把學生教好,把基礎打好。讓精益求精、嚴謹治學、專業過硬成為常態引領社會,推進由中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新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白立忱.中國先進制造業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不小[DB/OL].http://huaren.haiwainet.cn/n/2015/1207/c232657-29428010.html.

[2] 周建松.高等職業教育的邏輯[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3] 劉煥陽.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的探索與實踐[M].山東大學出版社,2012.

猜你喜歡
工匠精神實踐教學改革
德日“工匠精神”,中國怎么學
政府官員也需要“工匠精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