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直過民族”地區農民技能培訓調查

2018-06-18 19:59鄭文毛志強丁梅君
職業技術教育 2017年36期
關鍵詞:云南民族農民

鄭文 毛志強 丁梅君

摘 要 技能培訓是“直過民族”地區農民精準扶貧的重要途徑,通過對云南“直過民族”地區的1834個農戶進行調查,初步探明云南“直過民族”地區農民技能培訓類型、培訓主體、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培訓時空、培訓對象、培訓需求等培訓狀況。根據調查結果提出:要堅持政府主導,多元主體廣泛參與;創新培訓內容和方式,提高農民技能培訓的精準性、實效性;建立形式多樣性、多層次、多元化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農民參與職業培訓的積極性;實施政府戰略,為云南“直過民族”地區農民技能培訓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

關鍵詞 “直過民族”地區;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精準扶貧

中圖分類號 G7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7)36-0048-04

一、引言

云南“直過民族”是指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確立,直到1949年仍然處于原始社會末期和從原始公社向階級社會過渡階段(原始經濟殘余形態)與云南省其他各民族一道同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1],主要包括景頗、傈僳、獨龍、怒、德昂、佤、布朗、基諾族和部分拉祜、哈尼、瑤等民族。因受歷史、現實、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影響,云南“直過民族”貧困人口數量多,扶貧開發任務艱巨。打贏云南“直過民族”脫貧攻堅戰,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事關民族團結、社會和諧、邊境安寧、國家形象。

扶貧先扶智。對“直過民族”地區農民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有利于加快“直過民族”地區農村產業發展,拓寬“直過民族”地區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渠道,增強云南“直過民族”自我發展能力,消除貧困和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早日實現精準扶貧脫貧目標。

為促進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進一步發展,需要把握好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狀況和農民對培訓的需求情況[2]。通過實地訪談、問卷調查等方式對云南“直過民族”地區農民技能培訓進行調研,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促進云南“直過民族”地區農民技能培訓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建議。

二、數據說明

本文分析所用數據來自“精準扶貧視野下云南民族直過區農民技能培訓模式研究”課題組2016-2017年的調查。調查覆蓋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勐臘縣勐伴鎮卡咪村(克木人)、西雙版納州景洪市鄉巴卡村(基諾族)、怒江州貢山縣獨龍鄉(獨龍族)、丙中洛鄉(怒族)、紅河州金平縣下新寨村(拉祜族)、頂青村(拉祜族)、德宏州隴川縣勐約鄉(景頗族)、隴川縣戶撒鄉芒炳村(阿昌族)、梁河縣九保鄉(阿昌族)、梁河縣囊宋鄉(阿昌族)、保山市昌寧縣(布朗族)、玉溪市新平縣平掌鄉庫獨木村(拉祜族)、麗江市古城區和玉龍縣(傈僳族)等“直過民族”所在地區和鄉村,共覆蓋4個州10個縣市14個自然村,獲得1834個農戶樣本。調研以問卷為主,重點是通過訪談或填寫問卷來了解相關情況。調查的內容包括:農戶基本情況、素質情況、經濟收入情況(農業收入、非農業收入、工資性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戶對惠農政策的了解、農業技術來源、農戶技能培訓情況等。其中,針對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的調查內容包括培訓狀況和培訓需求狀況;反映培訓狀況的主題包括:培訓主體、培訓地點、培訓形式、培訓類型、培訓時間;反映培訓需求的問題包括:技能培訓的影響因素、培訓天數、期望接受的培訓層次、期望培訓的內容、喜歡的培訓方式和培訓地點等。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部分樣本存在信息缺失現象,但為了充分利用問卷提供的信息,本文未將其視為無效樣本,只是在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時將其剔除,主要是考慮到所分析問題具有相對獨立性,樣本數的差異對分析的影響非常有限。

三、云南地區農民技能培訓狀況調查

(一)以涉農技術為主,非農技術比重小

云南“直過民族”地區農民培訓類型包括農業技術培訓和非農技術培訓,其中農業技術培訓占78.8%,非農技術培訓占21.2%,見表1。農業技術培訓種類有種植業、畜牧業、漁業、林業等,其中經濟林業技術所占比重最大。這些培訓主要是利用“直過民族”地區地理環境,依靠行政力量進行的傳統培訓,對云南“直過民族”地區農民素質、技能提高起到積極的作用,是開展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和實用人才培養的主渠道。非農技術培訓主要包括機械、運輸、建筑、餐飲、家電、通信、服裝、家政、美容美發、旅游、農產品加工等副業,是提高“直過民族”地區農民就業競爭力,轉移農村勞動力,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促進農民脫貧致富的新渠道。從農民技能培訓類型上看,以涉農技術為主,非農技術比重小。

(二)以政府組織為主,多種培訓主體積極參與

調查結果顯示,“直過民族”地區農民技能培訓具體組織者有政府、一般培訓機構、“掛、包、幫”扶貧工作隊、企業、其他機構等,所占比重分別為41.1%、27.2%、19.5%、9.9%、2.3%。其中,政府組織的培訓最多,其后依次是一般培訓機構、“掛、包、幫”扶貧工作隊、企業和其他機構。不同培訓類型,其組織者存在差別。譬如,農業技術培訓,39.1%由政府組織,28.8%由一般培訓機構組織;非農技能培訓,48.5%由政府組織,一般培訓機構占21.1%??偟膩碚f,農業技術培訓主要由政府組織;非農技能培訓除政府外,一般培訓機構、“掛、包、幫”扶貧工作隊、企業等非政府組織也發揮了較大作用。

(三)采取整村整族培訓,受訓對象文化層次低

培訓對象主要為云南“直過民族”地區村干部和涉農群眾。每班對培育對象沒有人數、年齡、學歷限制,一般以整村整族方式進行。此外,云南“直過民族”地區農民整體素質不高,小學文化程度以下的比例大大高于非“直過民族”地區和漢族地區, 而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大大低于非“直過民族”少數民族地區和漢族地區,較高文化素質人口比重偏低,不少成年人不會說漢話,聽不懂漢語,不僅影響培訓質量和培訓效果,直接制約著高科技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的提供,制約著“直過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

(四)培訓方式以“課堂講授+實地操作”為主

“直過民族”地區農民技能培訓方式主要有課堂講授+實地操作、課堂教學、現場指導、工廠實習、省內外參觀考察等,所占比重分別為34.4%、27.9%、24.9%、10.3%、2.5%。在農業技術培訓中,“課堂講授+實地操作”占37.1%、現場指導占26%、課堂教學比重占29.4%。在非農技能培訓方面,“課堂講授+實地操作”占29.1%、現場指導占22.6%、課堂教學比重占25.2%,見表2。上述數據表明“直過民族”地區農民技能培訓方式以“課堂講授+實地操作”為主。

(五)以短期培訓為主

根據課題組的調查,云南“直過民族”地區農民技能培訓時間有1個月以內、1~3個月、3~6個月、12個月以上等,所占比重分別為88.6%、8.5%、2.3%、0.6%,見表3。其中,1個月以內的短期培訓最多,12個月以上的長期培訓缺乏,表明“直過民族”地區農民技能培訓以短期培訓為主。

四、農民對職業技能培訓的需求分析

(一)農民對培訓存在需求,期待免費培訓

調研發現,大部分農民愿意參加技能培訓,只有少部分人態度模糊甚至反對。在參加培訓的農民中,非常贊同的占11.16%,比較贊同的占43.53%,說不清楚的占35.46%,比較反對的占5.34%,非常反對的占4.51%。這說明“直過民族”地區半數以上農民對技能培訓存在需求,但也有部分農民對培訓持反對態度,被動參加培訓。同時,“直過民族”地區農民希望政府出資提供免費培訓,不愿意自己出資參與培訓,并且最好采取就地培訓。比如,怒江州貢山縣丙中洛鎮納依朵二組(怒族、傈僳族、漢族混合聚居村落)共有19戶,傳統農作物種類有水稻、玉米、核桃,貧困原因主要有耕地面積少、文化程度低,村民們希望政府在養豬技術、黃牛養殖、核桃種植等方面進行免費幫扶。還有少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思想,不需要任何農業或者非農業技術幫扶,而希望政府在養老金、低保方面繼續幫扶。

(二)農民對種植業和養殖業培訓的需求較大

調研發現,農民的技能培訓愿望以種植業為主,占59.64%;其次是養殖業,占23.97%,見圖1。種植業中需求最高的是特種經濟作物,包括橡膠割膠、茶葉種植與加工、甘蔗間套種農作物栽培、桑樹種植、核桃種植管理、冰糖橙種植和管護、咖啡種植、澳洲堅果種植管理等。云南“直過民族”大多居住在山區、半山區、河谷地帶,耕地面積少,表明農民的技能培訓需求種類與土壤、地貌、氣候、環境等緊密聯系。另外,非農業的培訓需求相對較低,占16.39%,表明云南“直過民族”的經濟發展仍以農業為主,第二、三產業比重不高。

(三)農民參加技能培訓的目的多樣化,受政策影響大

農民參加技能培訓的目的與培訓需求緊密相關。云南“直過民族”地區農民技能培訓目的包括獲得證書、增加收入、提高技能、獲得政策扶持、獲得補貼等,所占比重分別為5.09%、11.96%、21.37%、29.66%、31.92%,見圖2。比重最高的是獲得補貼,表明“直過民族”地區農民技能培訓受政策影響大,農民對技能培訓目的認識不夠,影響培訓效果。

(四)“直過民族”地區農民對技能培訓其他希望和要求

“直過民族”地區農民對技能培訓提出了很多希望和要求,課題組就培訓師資、培訓時間、培訓地點、培訓補貼、培訓方式等方面的需求進行調研,比較集中的有:在培訓師資方面,希望致富能手或者有豐富的農業經營經驗者來培訓(11.9%);在培訓地點方面,希望專家到鄉鎮或者本村進行培訓(13.4%);在培訓時間上,希望培訓時間在1~5天(12.3%);在培訓方式上,希望培訓能和實踐相結合(14.6%);在經濟方面,希望政府對參加訓練者進行補貼(18.9%),見表4。

五、對策和建議

為促進云南“直過民族”地區農民技能培訓的進一步發展,針對培訓狀況和培訓需求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在培訓主體上,堅持政府引導、多元主體,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3]。一是明確主體?!爸边^民族”地區農民培訓具有較大的公益性和正外部性,政府應該承擔起農民培訓的主要投資者角色。二是從經濟利益上引導企業特別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參與農民技能培訓,發揮企業在“直過民族”地區農民技能培訓中的重要作用。三是積極引導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和其他社會力量參與“直過民族”地區農民技能培訓。

第二,在培訓內容和方式上,提高農民技能培訓的精準性、實效性。一是內容和途徑做到精準,要圍繞產業發展抓培訓。二是要找準不同貧困人口的致貧原因,分門別類,組織培訓。對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農民重點開展第二、第三產業技術工種培訓,增強就業能力,增加家庭工資性收入;對年齡偏大、文化基礎差的勞動力重點開展農業技術為主的實用技能培訓;對有創業愿望和相應條件的人員,組織開展專業培訓,引導他們開發特色產業,創辦經濟實體;適當增加非農技術培訓比重,對達到一定標準的農民,提供外出務工機會,優先推薦到企業就業[4]。三是創新培訓方式。根據產業發展實際和農民培訓需求,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相結合的培訓方式。在“走出去”方面,可以有針對性地組織和選派“直過民族”地區村干部、農民培訓骨干教師、農村種養能人走出家門,到產業發達地區參觀考察學習,開闊視野;就“請進來”而言,可以邀請省內外知名專家、教授長期駐點指導。

第三,建立多樣性、多層次、多元化的激勵機制,充分調動農民參與職業培訓的積極性。一是在農民技能培訓思想上,加強宣傳,提高認識。二是建立激勵機制?!爸边^民族”地區農民職業素質參差不齊,文化層次的差異決定要進行有效的農民職業培訓,必須建立合理的教育培訓形式,并通過各種鼓勵(補貼或表彰等)形成對農民職業培訓的激勵機制[5]。三是根據農民需求進行培訓。政府在組織農民培訓前最好對農民的培訓需求進行認真調查,既要結合農業的生產周期、經營特點及培訓條件和資源來開展針對性的培訓,還要考慮農民對知識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以及季節性生產需求,提高培訓效果。

第四,在培訓管理上,政府要為云南“直過民族”地區農民技能培訓的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一是加大“直過民族”地區農民技能培訓的資金支持力度。逐步把農民技能培訓納入公共財政投入范疇,加大財政專項投入。二是加強培訓機構的師資、培訓場所、培訓設備等軟硬件建設。三是要把解決云南“直過民族”教育問題放在“一號工程”的位置,依靠教育徹底擺脫貧困,防止貧困代際傳遞。四是實施“直過民族”地區人才支持計劃。優先在優秀民族大學生、大學生村官、致富帶頭人中培養選拔一批帶領“直過民族”及聚居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基層干部,加大對“直過民族”專業技術骨干、技能人才和農村實用技術人才的培養支持力度。五是進一步建立完善農民技能培訓工作的管理、督查、考核、評比制度,重點督查鄉鎮、村和定點學校開展農民技能培訓工作,確保農民技能培訓取得明顯成效。

參 考 文 獻

[1]那金華.云南“直過民族”地區教育狀況及對策分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1):75-79.

[2]羅萬純.中國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狀況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13(2):21-28.

[3]章義.基于職業技能提升視角的職業農民培訓探討[J].中國勞動,2016(8):19-22.

[4]王淑芳.對做好今后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作的思考[J].農民科技培訓,2017(1):39-40.

[5]張曉恒,朱戰國,等.職業技能培訓與新生代農民工收入增長——基于傾向得分匹配模型的分析[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7(3):114-120.

Investigation on Skills Training for Farmers in “Straight” Ethnic Areas of Yunnan

Zheng Wen, Mao Zhiqiang, Ding Meijun

Abstract Skills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accurately poverty alleviation of farmers in “Straight” Region in Yunnan.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1834 peasant households in Yunnan “Straight Ethnic” Areas, the preliminary training situation, such as training types, training subject, training content, training methods, training time, training object, training needs, has been obtained. Based on the results, it is suggested to adhere to government-leading, and diverse participants widely participating, innovate training content and methods, and improve the precision and efficiency of farmer skill training, establish a diversified and multi-level incentive mechanism, fully arouse the enthusiasm of farmers to participate in vocational training, implementing government strategy to create condition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kills training for farmers in “Straight Ethnic” Areas of Yunnan.

Key words “Straight Ethnic” Areas; skills training for farmers;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uthor Zheng We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Yunnan University of TCM (Kunming 650500); Mao Zhiqiang, associate professor of Yunnan University of TCM; Ding Meijun, Yunnan University of TCM

作者簡介

鄭文(1971- ),女,云南中醫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昆明,650500);毛志強(1979- ),女,云南中醫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研究方向:少數民族教育;丁梅君,云南中醫學院

基金項目

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一般項目“精準扶貧視野下云南民族‘直過區農民技能培訓模式研究”(AC16017),主持人:鄭文

猜你喜歡
云南民族農民
耕牛和農民
MINORITY REPORT
農民
傳承 民族 文化
2015年9月云南節慶一覽
被民族風玩轉的春夏潮流
「云南山娃」
民族萬花筒
云南藝術學院
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已達1200萬(等10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