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有源頭活水來

2018-06-20 16:38余芳
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 2018年5期
關鍵詞:論文語文課堂教學

余芳

正如作家創作要有生活源泉,要體驗現實生活,論文寫作也需要源泉,否則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里借用朱熹的詩句表達這個意思: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語文教學論文應該從語文教學實踐的反思中來,我的創作源泉來自于三個方面:

一、源于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過程能成為教學論文寫作的激發點。課堂上師生之間的對話,就是思維火花的碰撞。下面是在教授郁達夫的散文《江南的冬景》一課時,教師與學生的一段課堂教學片斷:

師:為什么是和“狗”一樣喜歡弄雪的村童?“狗”不是帶有貶義嗎?這是一條怎樣的狗呢?(生笑)

生:這里的狗是寵物狗,很可愛。(生笑)

師:那時候就有寵物狗了嗎?(生笑)

生:這條狗應該是快樂的狗,沒有貶義。

師:“狗”在西方文化中的確是一個褒義詞,如“lucky dog”就是“幸運兒”的意思,那么除了“快樂”,還有什么其他的情感?或者說,為什么是像狗,而不是像某類人?人與狗區別在哪里?

生:人有喜怒哀樂,動物則吃飽了就睡。(生笑)

生:人很復雜,有七情六欲,動物單純得多。(生笑)

師:那么,狗和孩子的相似處是什么?

生:單純或者說是純粹。

生:可愛。

生:簡單。

師:所以,作者喜愛江南之冬,實際是向往一種最簡單、最純粹的快樂,這快樂不帶絲毫目的。

這節課堂教學給我一個思維啟發,這篇寫景散文中的景物描寫其實并不是全部,還有很多景物之外的深情。再結合寫作背景,此文寫于1935年冬,當時的中國內憂外患,列強瓜分,軍閥混戰,郁達夫參加左翼作家聯盟文化活動,由于國民黨的白色恐怖威脅而受挫,他由上海遷居杭州兩年多,此時的郁達夫表面上看似悠閑,實則是用表面的平靜來掩飾內心的不平靜,希望尋一個清靜的去處,像莊子一樣避世,而文字正是逃避現實的一種方式,它可以與現實生活保持一定的距離。

從當時《郁達夫日記》節選中對作者當時的狀況亦可窺見一斑:

天氣實在晴爽得可愛,……像這樣一個平和的冬日清晨,誰又想得到北五省在謀獨立,日兵在山海關整軍,而闊人又都在向外國的大銀行里存他們的幾萬萬的私款呢?。?935年11月19日)

家國淪亡,小民乏食,我下半年更不知將如何卒歲;引頸西望,更為老母擔憂,因伊風燭殘年,急盼我這沒出息的幼子能自成立也。今日為防空演習之第二日,路上斷絕交通如故……這篇《江南的冬景》,大約要于明日才得寫完寄出。(1935年11月29日)

所以,《江南的冬景》絕不只是冬景,它有對閑適自在生活的向往,有對未來的憧憬和希冀,也有魏晉名士的灑脫和淡泊,它是作者心靈的一面鏡子,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折射出時代的影子。

為此,我寫了一篇文章《不只是冬景》,對郁達夫的這篇散文進行深度解讀。(發表于2016年9月《語文報》)

在進行詩歌專題的教學時,在課堂教學中也有很多與學生之間的對話與提問,就此,我想到詩歌教學可以從知人論世、一字千金、細品詩眼、意在言外、卒章顯志五個方面作為突破口,于是寫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發表于2016年第21期《基礎教育參考》)。

再如,講授英國作家高爾斯華綏的短篇小說《品質》一課時,在課堂上學生提問:為什么主人公不是格斯拉一個人,而是格斯拉兄弟倆?然后師生共同探討出答案——兄弟共同艱苦創業,也無力挽回敗局;兄弟倆一人餓死,另一人仍然堅守,至死不渝,加深悲劇性;兩人性格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又提問:為什么鞋匠總是趿拉著木皮拖鞋,為什么不穿自己做的靴子?另一學生回答說兄弟倆工作實在是太忙,沒時間為自己考慮。這個答案有一定道理,但感覺似乎顯得有點兒膚淺,于是老師作出補充,正如中國民間諺語說的“泥瓦匠,住草房;紡織娘,沒衣裳;賣鹽老婆喝淡湯。種田的,吃米糠;炒菜的,光聞香;編席的,睡光炕”,這個小小的細節中透露出格斯拉兄弟的生存境況,也是當時英國社會手工業者整體生活狀態的縮影。

課堂上的討論讓我從文中更多的地方發現問題并思考問題,而且還聯想高爾斯華綏的其他作品,如他的另一篇小說《演變》里困窘的人力車夫,還有《良心》里賣文為生的文人,《勇氣》中貧窮的理發匠,他們都是與格斯拉兄弟一樣善良,有理想,有尊嚴,有追求的平凡的普通人,但他們的身上卻散發著光芒,由此,我寫了《來自底層的光芒》(發表于2017年7月《語文教學與研究》)。

二、源于課本研讀

教師自身對課本要反復熟悉,深入研讀,這是教師自身學養的體現,是教學深度的重要環節,也是教學論文的來源之一。

如《外國小說欣賞》中選入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一篇短篇小說《禮拜二午睡時刻》,因為內容平淡無奇,學生興趣不大,但別林斯基談論文學技巧時卻這樣說道:“一篇引起讀者注意的小說,內容越是平淡無奇,就越顯出作者過人的才華?!蔽曳磸脱凶x此文,發現文中確實有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而這些細節看似平常,實則蘊含深義。如小說的題目《禮拜二午睡時刻》,為什么偏偏是禮拜二?說明她可能在上個星期就動身前往,在路上已經好幾天。午睡時刻,此時車站空無一人,“小鎮熱得像個蒸籠”,“鎮上的居民都困乏得睡午覺去了”,午睡時刻的“熱”“困”“靜”與“悶”,實際上是那個時代的象征——沉悶的時代,即將走向黃昏的時代。此外,人們昏昏欲睡的沉睡模樣也透出麻木淡漠的精神狀態和世態的炎涼??此破匠6S意的題目,實則別有深意。

再如,高中語文蘇教版必修二的新增課文,中國現代作家師陀的短篇小說《說書人》一文,經過反復研讀,我被小說中充斥著的濃濃的悲哀籠罩,我想,究竟是什么樣的悲情,讓我如此難以釋懷?難道僅僅是說書人的悲慘人生,生存艱難?不,絕不止這一點,于是我又回到文本中,我還發現說書人生活的小鎮的變遷,人們精神支柱的轟然倒塌,那一群一群的看客,這些構成更深層的悲哀,因此我寫成文章《〈說書人〉里的四重悲哀》,從生存是無望的奢求、變遷是永恒的主題、精神是無形的支柱、看客是難治的民族病這四個維度對這篇小說進行了個性解讀。(發表于2015年10月《中學語文教學參考》)

讀老舍的散文《想北平》,平平淡淡的語言總能打動人,無論是那長著紅酸棗的老城墻,還是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葦葉上的嫩蜻蜓,無論是爬滿圍墻的牽?;?,墻根的靠山竹或草茉莉,還是雨后帶著泥點的韭菜葉,那樣撩人心弦,仿佛抓住了最真實的生活。我想,原來老舍先生的這篇文章并不只是在懷想故鄉,他是在想念青春,想念溫暖,想念詩意,老舍想念的是他一去不復返的青春歲月,而如今,一切再也回不去了,門前那棵老樹依舊郁郁蔥蔥,而童年的青蔥歲月早已如雪泥鴻爪,無跡可尋。他想北平,更多的是想帶給他家園之感的那份自在悠閑,那份踏踏實實的歸屬感。作者想念的是世俗卻最具詩意的生活,他直指精神,與金錢、價值無關。由此,我寫了《〈想北平〉情感分析》。(發表于2014年3月《語文月刊》)

三、源于課后反思

課后反思對教師的成長非常重要,是教師教學的題中應有之義,對課堂教學的反思也是教學論文的重要源泉。

例如,上完蘇軾的《赤壁賦》一課,這篇文章讀來有一種說不出的美,可是課堂上學生并沒有深切感受到它的美,為什么?因為我們只是籠統而抽象地講解文字和情感,卻缺少具體的對美的想象,而這才是真正的審美能力。據此,我寫了 《〈赤壁賦〉中異彩紛呈的美》一文,從六個角度賞析其美:

一曰景之唯美:七月既望,花好月圓,風清月白,遠山朦朦,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波光粼粼,三五好友,泛舟夜游,任意東西,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二曰境之靜美:良辰美景,勝友小聚,舉酒吟詩,別有樂趣,“此中有真義,欲辨已忘言”;三曰樂之凄美:婉轉悠長的樂聲驚動了深淵里沉潛已久的蛟龍,也攪動了寡婦無限幽怨的前塵往事;四曰史之壯美:詩人想到當年橫槊賦詩的曹操,意氣風發,不可一世,而今也化為東流水,雖有英雄失路之悲,卻透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壯懷激烈;五曰情之素美: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人間四美難并,有酒有詩,有樂有友,一面嘆人生如白駒過隙,一面羨長江無窮,一面念個人之渺小,一面想與明月同在;六曰理之大美:萬物皆在變,萬物皆無盡,何必羨慕,又何需哀傷?“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發表于2017年4月《語文報》)

再如,學完鄭愁予的一首現代短詩《錯誤》,很多人都有一種感覺,這么短短幾十個字,為什么能打動讀者,讓人覺得寫得好?難道僅僅因為它寫了一個發生誤會的愛情故事?學生也說不出所以然。經過課堂反思,最后我得出結論:鄭愁予《錯誤》中纏綿悱惻的情思,與李商隱詩中揮之不去的愁思一脈相承,他是中國當代的李商隱;《錯誤》中的浪子情懷,與李白的放浪形骸有同樣的精神內核,他是浪子詩人;鄭詩中有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情結,他是將古代閨怨詩轉移到現代詩中的引路人,是打通古今的文化橋梁。經過查閱相關資料,整理成文《〈錯誤〉里的傳統文化情結》(發表于2015年7月《語文建設》)。

除了課文教學,高三的復習課經過反思,也能形成具有教師自己特色的解題體系,如復習詩歌鑒賞,課后反思后我總結出詩歌鑒賞答題的“三三制”原則,即在回答某一類題時,主要分三步走,分別從三個不同角度答題的一種思維模式。結合具體的不同類型的題,有不同的答題方法、答題模式和答題技巧。據此成文《“三三制”原則在高考詩歌鑒賞中的有效運用》(發表于2015年7月《中學語文教學參考》)。如復習語言文字運用題,我提出語言文字運用解題四步曲:第一步,審出顯性要求;第二步,審出隱性要求;第三步,審出關鍵詞語(即得分點);第四步,潤色完善答案。并由此形成論文《高考語言文字運用解題方略》(發表于2015年8月《語文知識》)。

最后我想說,寫作并不是枯燥的理論,論文的語言也可以寫得如詩一般美。我在創作《從〈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看海子的內心情結》一文時,并沒有像一般論文寫作時的一本正經,一板一眼,寫到最后,倒有一種寫詩的感覺,情感一瀉千里。下面是文章最后的總結:

詩,承載生命的快樂與哀愁,希望與絕望。海子身上的這三種情結將其緊緊纏繞,愈是苦苦掙扎,只會愈陷愈深,他內心情感唯一的發泄口就是詩歌,這也使得他文字的抒情性是獨一無二的。

海子是孤獨的,性格決定命運,他是海之子,天上仙,人間客,他只是來這人世間走了一遭,發現自己無法適應塵世,必定會選擇孤獨地離開塵世。

教學論文的創作因為語言藝術的美而變得有趣味。語文有其獨特的藝術特色,語文教學論文也應體現語文獨特的味道。我在《語文的味道》一文中寫道:世間萬物,皆有味道。萬象知識,味道紛呈,語文也有獨屬于自己的味道。語文的味道,似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語文的味道應是多味雜陳,品者不同,品法不同,味道亦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也正因為如此,在寫作中你能感受到寫作的美,當然寫作也必然是苦的,福樓拜在自述寫作的辛苦時說:“寫作要有超人的意志,而我卻是一個人!”朱光潛先生《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一文中指出:“人之為人,就在能不為抵抗力所屈服,生命是一種奮斗,不能奮斗,就失去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能奮斗,則世間很少有不能征服的困難。要有大成就,必定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徑走?!痹肝覀兊娜松錆M意義,有價值,愿我們做一個幸福的老師。僅以此語與大家共勉。

猜你喜歡
論文語文課堂教學
《快樂語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且行且思,讓批注式閱讀融入課堂教學
下期論文摘要預登
下期論文摘要預登
下期論文摘要預登
把“三個倡導”融入課堂教學
2013年5—12月最佳論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