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啟蒙

2018-06-28 05:13張大春
視野 2018年12期
關鍵詞:學醫空隙文言

張大春

先父在時,說教總趁機會,不輕易出擊,想是怕壞了我學習的胃口。尤其是關于某些難教難學的知識或手藝,若我不攀問入里,他仿若全無能為,往往只是應付幾句。除非我問到了關隘上,他知道我有了主動求知向學的興趣,才肯仔細指點。

那是在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我無意間翻看了書櫥里的幾本風漬書,紙霉味腐,蛀跡斑斕,字體粗黑肥大,個個都認得,可是通句連行,既不會斷讀,又不能解意,仍把看了很久,覺得太奇怪了,只好請父親給說一說。

那是一套名為《史記菁華錄》的書。多年后回想起來,當時捧在手里的,是給父親翻爛了之后,重新用書面紙裝幀過的小冊子。父親接過書去,卷在掌中,念了幾句,說:“不懂也是應當。這是《項羽本紀》?!?/p>

這一天晚上他給我說了楚霸王自刎在烏江的故事,卻始終沒解釋書上的文句為什么那么寫。我最后還是忍不住問了:“為什么你看得懂,我看不懂?”(其實我想說的是:為什么每個字我都認得,卻看不出意思?)

父親回答的話,我一輩子不會忘記:“一個個的人,你都認識;站成一個隊伍,你就不認識了。是罷?”他把手里的書往桌上一扔,說:“這個太難,我說個簡單一點的?!?/p>

接著,他念了幾句文言文,先從頭到尾念了兩遍,又一個字、一個字地解釋。在將近五十年后,我依舊清楚地記得字句:

公少穎悟,初學書,不成。乃學劍,又不成。遂學醫。公病,公自醫,公卒。

公,對某人的尊稱。少,年紀還很小的時候。穎悟,聰明。學書,讀經典。學劍,練武功。學醫,學習醫術,給人治病。卒,死了。

他說到“死了”,我就笑了,他立刻說:“懂了?”

那是一個笑話,描述的是一個我覺得非常令人悲傷的人。沒有誰知道那人在死前是不是還醫死過別的病家,但是能把自己活成個被稱為“公”的年紀,應該還是有些本領的,只不過這中間有太多未曾填補的細節。

父親說:“文言文的難處,是你得自己把那些空隙填上。你背得愈多,那空隙就愈少。不信你背背這個‘公?!?/p>

“公少穎悟,初學書,不成。乃學劍,又不成。遂學醫。公病,公自醫,公卒?!?/p>

這是我會背的第一篇文言文,我把原文背給張容聽,他也大笑起來。我說:“懂了?”他說:“太扯了!”

大部分的孩子在課堂上學文言文時覺得痛苦,是因為乍看起來,文言語感并不經常反映在日常生活之中??墒?,日常生活里也不乏被人們大量使用的成語,這些話俯拾即是,人人可以信手拈來——僅此“俯拾即是”(出自唐代司空圖《二十四詩品·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保?、“信手拈來”(出自宋代蘇軾《次韻孔毅甫集古人句見贈》詩:“前身子美只君是,信手拈來俱天成?!保┒Z,都是文言;只不過誰也不需要在讀過、背過司空圖和蘇軾的全集后才能使用這兩個詞語,文化的積淀和傳承已經將文言文自然化約在幾千年以來的語體之中了。

然而,一旦要通過文言敘事、抒情,就得理解那些空隙。我們單就“公少穎悟”這一篇來說,一共九句、二十五字,行文者當然不是要頌揚這個“公”,而是借由一般行狀、墓志慣用的體例、語氣和腔調來發展嘲諷。那些刻意被省略掉的生活百態、成長細節、學習歷程、挫敗經驗……通通像掉進沙漏的底層一般,只能任由笑罷了的讀者追想、補充,你愈是鉆進那些不及展現于文本之中的人生,縫綴出也許和自己的經歷相仿佛的想象經驗,就愈能感受到那笑聲之中可能還潛伏著憐憫,埋藏著同情。

從用字的細微處體會:“初”、“乃”、“又”、“遂”領句,讓重復的學習有了行文上的變化,可是末三句顯然是故意重復的“公”字,卻點染出了一個一事無成者此生的荒謬喜感——即使它有個悲劇的結局。九句不超過四個字的敘事,的確到處是事理和實象上的“漏洞”,卻有著精嚴巧妙的章法,讀來聲調鏗鏘利落,非常適合朗誦。

不信的話,可以試試。

此外,我們可別忘了:《史記·項羽本紀》一開篇介紹了項氏“世世代代為楚將”之后,就是這么說的:“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p>

猜你喜歡
學醫空隙文言
許愿
空隙
文言斷句判斷法
文言實詞50例
狄仁杰幼學醫 針術成謎
文言實詞推斷法
華佗學醫
北京樓市新政封堵防炒作空隙
空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