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周分封建國與中國文化的融合

2018-07-09 09:47吳建雙
卷宗 2018年17期
關鍵詞:分封制文化

摘 要:《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其懷柔天下也,猶懼有外辱。捍御辱者,莫如親親,故以親屏周”。西周分封制就是以宗族血緣關系為標準,分邦建國的一種制度。而分封制又絕不僅僅是一種政治制度,它的歷史意義遠遠超過制度本身。分封制對民族團和具有一種決定性的意義,是對原始的血緣關系、原始的居住環境、原始的生活習俗的一次重大的改造。中華民族統一化文明在周家分封建國以后,進行了新的大合,并從此開始。

關鍵詞:西周;分封制;文化;禮樂制度

1 西周分封制與民族的融合

1.1 西周分封制下的族群凝聚力

上古時期的族群凝聚,是一種初步的凝聚,非常不穩定,是靠一種文化的吸引,是自身文明的一種吸附。從夏代到西周之前的這段歷史,就是族群代興的歷史??v觀歷史,任何一個王朝建立的初始,面對政基不穩的情況,均會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緩解改朝換代帶來繁亂局面,休養生息,安撫民眾,鞏固新建王朝的統治秩序,西周也是如此。

西周建國后,周公利用“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的天地精神來凝聚人群。武王克商后,在位三年后去世,武王之子成王即位,因年幼,周公輔政,分封制開始?!蹲髠?僖公二十四年》:“其懷柔天下也,猶懼有外辱。捍御辱者,莫如親親,故以親屏周?!蔽髦芊址庵凭褪且宰谧逖夑P系為標準,分邦建國的一種制度。在西周分封制下,血緣關系被人為拉長以后,及其明顯的效果就是開始作為一種軍事力量去彈壓地區的反叛力量。分封制度需要和王朝結成一個整體,才能長期生存。而分封制本身就是針對異族林立的社會現實,它本身就有同化異族的潛在功能,通過人群大拆解,在經過融合來歸附人心,這是人性的一個創造性的舉措。

西周分封建國實際上是人群的一種拆解和組合,中華民族統一文明正是在周家分封建國以后,進行了新的大合,并從此開始。

1.2 與分封制相應的婚制變革

族群的凝聚,除了分封制,還能通過婚姻來締結政治關系?!对娊?邶風.泉水》:“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懷于衛,靡日不思。孌彼諸姬,聊與之謀。出宿于泲,飲餞于禰,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問我諸姑,遂及伯姊。出宿于干,飲餞于言。載脂載轄,還車言邁。遄臻于衛,不瑕有害?”這首詩可以解讀為,衛女嫁諸侯有侄姊從,故以諸姬為同性之女。衛女思歸,與眾媵侄姊相謀。反映了當時一種婚姻制度:媵嫁。

媵嫁制度在周代社會的存在,及其與分封制、宗法制相融合,是《詩經》中此類媵嫁詩產生的基礎,周王朝利用婚姻制度,使姬姓女子控制諸侯國宮廷,已經突破了婚姻家庭的范疇,而與西周分封制相結合,通過婚姻締結政治關系,塑造社會關系,上古華人強烈的功利之欲,涌動在這種特殊的婚姻文化中,進行新的中華民族文化大合,傳承、構筑著華夏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

2 華夏意識的覺醒:諸夏親昵,以抵豺狼

華夏意識開始崛起,并且真正成為一個顯性存在,是在齊桓公“尊王攘夷”之時。所謂“尊王攘夷”:奉周王為中原之主,抵御北方少數民族。齊桓公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皠t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從“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到“禮樂政法自諸侯出”各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禮崩樂壞,天下大亂,北方少數民族趁機入侵中原。前664年,在此過程中,齊國管仲提出口號:“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p>

自平王東遷以來,周天子式微,諸侯間互相征伐,可一旦外敵入侵,諸夏意識便成為顯性的存在,中華民族的華夏意識從此崛起,民族基干逐漸形成。王朝幾百年的政治實踐,實際上是孵化了一種統一的文化,這就是西周分封制最大的功勞。

3 以文化之:構建新的禮樂文明

當族群之間的界限消失,在消失的過程中必然要樹立一種新的價值體系,一種新的文化形態,文化上的融合會樹立一個主導傾向,這就是“禮樂文明”。

3.1 受命于天,敬天保民

武王克商后,重新彰顯一種上天原則,把殷商時期斬斷了的五帝時期對上天敬奉的傳統又重新發揚起來,并且注入了新的內涵。五帝時期敬奉的是“云行雨施”的上天,而周人,敬奉的則是“德行”的上天。周人認為,上帝終止夏的天命而選擇商湯, 終止商的天命而眷顧文王, 絕不是偶然的。上帝生養萬民, 將“天命”授予人間的圣哲, 所謂“天惟時求民主” 。上帝選擇某人做天子, 給予其疆土, 也是將萬民托付給他,所謂“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于先王”(《尚書·梓材》)。殷商失勢,是由于喪失德行,武王代周,是上天選擇更賢德的人來代他管理民眾,這便是“革命”,即換命。

3.2 禮樂文明:尚德行

周代分封制下民族融合該像什么方向融合,有什么精神上的表現,那便是構建新的禮樂文明。周人認為,人們的日常生活規范,如果因循的是具有和順性的禮樂制度,而非更具暴力強制性色彩的刑罰措施,則能反映社會秩序的和諧,從維持秩序的角度來看也更為有效。所以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 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痹谖髦艿姆址庵葡?,“禮”稱為衡量是非的原則之一?!白鹱鹬Y”:維護尊卑貴賤的政治等級;“親親之禮”:維護親疏遠近的親緣等級;“賢賢之禮”:維護君子小人的文化等級。在傳統中國,君、親、詩等到了最大尊崇,每一個居上位者對其下屬,都同時具有君、親、師三重身份:既是官長,又是兄長,又是師長。同時擁有施治、施愛、施教的三重權利和三重責任。理想的社會和政治應該使每個人都成為君子。統治者的責任也就成了教化,他不僅是統治人民之君,更是教化社會之師。

3.3 即凡而圣:平凡禮儀中的崇高

文化對自然人是一種雕琢的過程,周代分封制下的禮樂文明是在中華文化形成時期實行的,影響至今。

文化,表現出的是人身上閃現的光彩,一個民族的文化便是它的生存方式。禮樂文明象征著財富、象征著權力、象征著高雅,為蕓蕓眾生樹立了榜樣。禮樂文明看重的是在典禮中所展現出的“君子風范”。周代分封制體制下,理想的政治,既不是“治人”,也不是“治世”,而是教化,是使每個人都能成為君子、“圣人”。圣人之德并非常人難以通達的,而是經過禮樂的教化人人都可以通德,所以統治者所扮演的角色就不僅是統治人民之君,更是教化社會之師,使得整個社會無異于一個培養人格的偉大學校。一個人是否為君子,為“圣人”,關鍵在于是否真誠地對待自己的文化格局。所謂“即凡而圣”,是從平凡的禮節中,能展現出一種帶有強烈的人間色彩崇高精神,這不是法律條文所能賦予的,而是在平常的禮節中,施教化于無形之中。

參考文獻

[1]杜預.春秋經傅集解[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2]孔晃.逸周書[M].商務印書館,1937年;

[3]劉永濟編.周秦諸子選粹[M].泰東圖書局,1925年;

[4]鄭玄箋,孔穎達疏.毛詩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5]何休.春秋公羊傳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注釋

1.杜預,《 春秋經傅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45頁。

2.劉永濟編,《周秦諸子選粹》, 泰東圖書局,1925年,第59頁。

3.杜預,《 春秋經傅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45頁。

4.鄭玄箋,孔穎達疏:《毛詩注疏》卷3,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第11頁。

5.司馬遷:《史記》卷4,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第110頁。

6.司馬遷:《史記》卷81—130,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第2287頁。

7.杜國庠:《先秦諸子思想概要》,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49年,第15頁。

8.孔穎達:《春秋左傳注疏》卷10,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9.道紀居士解譯:《尚書全鑒》, 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6年,第207頁。

10.吳楚材:《古文觀止 2》,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1頁。

作者簡介

吳建雙(1993-),女,滿族,河北,碩士研究生,西南民族大學旅游與歷史文化學院,中國社會史

猜你喜歡
分封制文化
文化與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如何用舊教材實現新課標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目標
春秋時代以德治國觀念之生存論基礎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