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課堂有聲有色

2018-07-21 09:41張軍成
新教育時代·教師版 2018年20期
關鍵詞:融合信息技術小學數學

張軍成

摘 要:教育領域中的技術應用儼然已經成為當今教育發展的主要趨勢,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日趨豐富,信息技術與小學教學的有機融合已成為新課程改革下的關鍵問題。信息技術和教育相融合,有利于學生提升學習興趣,提髙學習質量。但因我國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及我國小學教學的特點,信息技術融入教學的過程仍顯艱難。

關鍵詞:信息技術 小學數學 融合

一、小學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的必要性

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到大面積投入使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夠表現出數學課程教育的目標價值、教學內容以及教和學的方法,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現代信息技術極大轉變了學生原有的學習方法;第二,信息技術豐富了現有數學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式和流程。通過信息技術手段來獲取信息,幫助學生們認真思考并促進有意義的主動學習活動。因此,在當前的小學數學課程中應當重視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變化,為學生提供更全面的學習資源,鼓勵學生在數學學習和解決困難的過程中采用現代信息技術作為重要的認知工具,利用技術使學生在實際的探究性數學活動中積極參加。[1]

把現代信息技術引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上,可以使知識由抽象變為具體,幫助學生實現復雜問題的簡單化,擴大學生們的學習和研究視野,為他們營造一個全新的數字化學習資源環境,從而能夠使學生們的形象思維迅速過渡到抽象思維,實現認識上的飛躍發展,實現數學難點的解決和實踐本領的進步。[2]

二、小學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的原則

1.知識的多樣性原則

在數學教學中,同一事物,同一問題表達方式不同,學生就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比如將數形結合,同一問題既可以用數表達,又可用圖形展示。小學生思維具有形象性,在培養學生形象思維過程中要加強表象表達,注重了知識的多樣性。在信息技術輔助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同樣貫徹多樣性原則,信息技術最大的優勢是表征多樣,有圖像、文字、表格、動畫、聲音、視頻等各種形式,這就極大增加了課堂知識展現的知識多樣性,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優勢,展現知識的多樣性,不僅能發揮學生思維,還能増加課堂樂趣,提升課堂效率。

2.學生的主體性原則

學習是由學生主動發出的,問題的解決都是需要學生主動去思考的。數學教學要學生自己去思考,主動去探索。數學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提供方法讓學生自己去積極主動的思考,轉變他人控制為自我控制。在信息技術輔助下,數學教師可提供給學生更多的方法,更多的展現方式,但這些方式要旨在啟發學生自己學習,教師要能夠相信學生,大膽放開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師和信息技術作為學生自己學習思考的輔助,把學生作為學習主體,思考的主體和教學的主體。

3.教學的啟發性原則

啟發性原則在教學中是教師把學生作為主體,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升學生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數學是一門自主探索思考來解決問題的學科,又是一個相對抽象的學科,既包含容易接受的知識,同時也包含抽象知識,在學習抽象知識過程中,由于小學生思維發展不成熟、不全面,需要教師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啟發和指引。對于抽象知識學習教師借助信息技術啟發更為形象。因此借助信息技術要根據不同知識選擇恰當的手段,并且盡可能幫助學生思考,給與學生啟發,讓學生在難以理解的情況下借助信息技術手段茅塞頓開。

三、小學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的方法

1.明確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的指揮棒,在教學過程中不能無目的的使用信息技術,如果盲目的使用信息技術只能達不到設定的教學目標,達到的結果也會是徒勞無功的。所以在選擇信息技術時,要以完成教學目標為目的,并且要受到教學過程的制約。

2.定位教師角色

教師的角色受信息技術的娛樂性和小學生較為薄弱的自制力的影響,教師在指導學生完成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始終處于主導地位。在學生逐漸熟悉了信息技術的操作和規則之后,教師可以適當的減弱主導性,增強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在指導、監督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擔任了多重的角色。教師在完成這些角色之前,必須首先了解學生們的心理特點、學習情況、興趣愛好等。根據這些學生的特性再選擇適合的信息技術。

教師的角色首先是主導者,在信息技術的使用初期引導和幫助學生按照游戲步驟完成信息技術,理解游戲規則。其次,在學生逐漸熟悉信息技術之后,就擔任了學習環境的管理者的角色。信息技術的環境此時也是學習環境的控制和管理,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在優良的環境中學習,引導學生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再次,教師在監督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也應該作為一個學習者的角色使用信息技術,這樣才能更加具體全面的了解學生在使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會出現哪些問題,還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從而幫助學生答疑以及順利的培養學生的知識技能。[3]

3.合理運用教學方法

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與講授、觀察、實驗、討論等教學活動一樣,類屬與教學活動。每一種教學活動都有各自的優劣性。單使用一種教學活動,必有其不足之處。在我國傳統的教學活動中,講授法因其傳授知識的效率性和接受人數的廣泛性,仍然擁有不可動搖的主導地位。只是因其自身的缺陷,例如不能兼顧學生的個體性,導致學生在接受知識的時候某些學生不能跟上教師的步調。信息技術在兼顧學生的個體性方面就做到了相應的彌補,因為信息技術時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特性布置不同的任務,兼顧了學生學習進度不同的特性。信息技術比較適合小學中低年級的部分操作技能類的學習,道德規范類知識的學習,甚至包括含有角色扮演的探究性學習。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使用與觀察、講授、討論等教學活動并不沖突,與多種教學活動是可以相互融入的,作為講授式教學的一種輔助方式而存在。[4]

參考文獻

[1]郭鳳明.淺談小學信息技術教學[J].黑龍江科學.2014年08期.

[2]馬璇.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再解讀[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年17期.

[3]崔丁木.淺談信息技術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年17期.

[4]胡敏杰.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整合[J].新課程(小學).2014年07期.

猜你喜歡
融合信息技術小學數學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融合菜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信息技術在幼兒教育中的有效應用
《融合》
農村學校數學生活化教學探析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