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臺灣,P2P平臺很小眾

2018-07-25 07:31王瑩瑩
看天下 2018年20期
關鍵詞:臺灣人基金監管

王瑩瑩

最近,P2P平臺頻繁出事,40天115家P2P平臺炸雷。成交量達到800億的大型網貸平臺唐小僧炸了,從誕生之時就具有上市公司“血統”的壹佰金融炸了,網貸平臺的“精神領袖”投之家也炸了……一片哀鴻遍野。在P2P平臺做公關的朋友們,加班成了常態,朋友圈里經常見他們發凌晨4點的北京城。

聊天時,他們也會問我,你覺得還會繼續炸嗎?不知道答案,索性找了一位臺灣朋友聊了聊當地的P2P平臺。

在臺灣,P2P平臺可沒有在內地這么受寵,可以說是非常小眾的市場,頂多就有3-5家比較出名的平臺。原因是早在60、70年代,臺灣人曾經歷過一波線下的龐氏騙局和非法集資,也就是民間借貸,當時多是以互助會的形式存在。雖然以正當需求開始,但因為監管缺失,讓有心人介入,最后劣幣驅逐良幣,互助會成了“老鼠會”。

經歷了一番“教育”后,人們對網絡借貸的形式就有了天然的不信任。臺灣本地人會認為,在P2P平臺上借款的人都是在正規機構貸不到錢的人,所以風險會高很多。

目前,在臺灣的P2P領域,比較受推崇的一家叫信用市集。據臺灣當地的媒體報道,信用市集和渣打銀行最近宣布了合作,讓該平臺的用戶不僅可以拿到個人貸款,也能申請渣打銀行的貸款,且不用重復遞交申請文件。

如今,臺灣監管部門對金融產品的監管非常嚴格,通常情況下,會在萌芽階段就介入監管,一家公司沒有牌照、沒有資質就可以向大眾集資幾億甚至上百億的案例,幾乎不可能發生。就連基金公司的廣告也被嚴格納入監管體系。比如,基金公司可以在電視上做廣告,講自家的基金有多么好,收益有多么高,但在結束時一定要配上一段話:“基金投資有賺有賠,詳情請閱公開說明書”。這段官方要求的風險提示一定會出現在每一段電視廣告、每一個推廣中。

反觀內地的P2P產品,很多廣告都會存在“100%本息安全”、“100%無條件兌付”等誘導性宣傳。

此外,在臺灣沒有所謂的“剛性兌付”概念,所以,當地人對理財的預期也相對保守,更多的將其視為一個保值,或者尋求一點點增值的手段,并沒有想靠理財翻身的想法。

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相對較低,沒有本金能翻番的產品。在臺灣,存款利率只有1%左右。臺灣人理財普遍都喜歡炒臺股,還有一部分人會通過正規的金融從業者購買基金,年化收益在6%就已經算是很高。與內地不同的是,臺灣的基金種類更多一些,因為沒有嚴格的外匯管制,還有很多以外幣定價或者用外幣去買的全球型基金。

房產在臺灣也不是一個好的投資標的。在國內的一線城市,房子的普遍預期是只漲不跌,但臺灣的房市波動很大,有漲有跌,就像香港和日本一樣,是可以腰斬的,一些房子最后會變成負資產,你賣掉還是還不了銀行貸款,資不抵債。

我的這位朋友還介紹了一款很有臺灣特色的理財產品。在當地,會有一些孤寡老人,年齡已經很大,壽命無多,他們沒有能力繼續繳納已經繳了大半輩子的壽險。這時就出現了專門做保單轉讓生意的第三方平臺。老人可以提前拿到一部分錢養老,購買者替這個老人繳完保險后可以拿到保單的最終賠付。如果被保險人在幾年內離開人世,就可以獲得相對較高的收益。其實,這個產品賭的是人的壽命,是有道德瑕疵的一個產品,但在臺灣卻真實存在,也有一定的市場。

較為獨特的金融環境,決定了臺灣人的理財觀念。最后,我問這位在內地工作了多年的臺灣人:你會不會購買國內的P2P理財產品?

他給我的答案是,在某些階段可以買,在某些階段不買,現階段他就肯定不會買。因為,這次P2P炸雷的平臺里,不乏一些頭部和體量較大的平臺,這些平臺在早期看來,其底層資產是真實的,標的也沒錯,但這中間你沒有辦法控制的是經營者的道德風險。在監管不充分的情況下,經營者想要動手腳其實很容易?,F階段,很難用科學的方法去判斷一家P2P平臺是否靠譜,自然也沒法成為一個好的投資平臺。

猜你喜歡
臺灣人基金監管
加強和規范事中事后監管
淺論我國會計監管體制的創新
菲警方逮捕4名臺灣人
監管交通
私募基金近1個月回報前后50名
私募基金近1個月回報前后50名
私募基金近6個月回報前50名
私募基金近1個月回報前50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