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中國政治力量與政黨制度

2018-07-27 10:06施杭齊
魅力中國 2018年6期
關鍵詞:軍事力量政黨國民黨

施杭齊

摘要:為什么中國會形成現有的政黨制度,這是我國政黨制度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問題。西方學者往往根據西方國家已有的政黨制度特征來解釋政黨制度形成的原因。本文試圖從社會沖突與政治力量的角度解釋中國政黨制度形成的歷史必然性,為讀者更好地理解中國特色政黨制度提供一個新的理論視角。

關鍵字:政黨制度;社會沖突;政治力量

社會沖突是政黨制度產生的一個根本因素,中國的政黨制度也由來于此。在社會沖突中,不同政黨之間的力量對比與差異塑造了政黨制度。馬克思開啟了社會沖突理論的先河。在他之后的西方學者對社會沖突的起因、形式與影響等進行了深入地思考。他們認為社會沖突對社會發展與進步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并且認為社會制度的形成源于利益的分配,參與利益分配的各種力量是不對等的,力量占據優勢的一方總是能夠獲得更多的利益,從而形成一種有利于力量強大者的分配結構,這種結構慢慢得到穩定,最終成為一種社會制度。當然,力量弱小者也會發起反抗。最終社會制度的形成是各種力量不斷發生沖突的結果。

既然政黨制度是政治力量沖突的結果,那么沖突的主體政治力量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究竟何為政治力量?政治力量是能夠影響他人甚至改變他人行為的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是由政治、經濟與軍事等各方面組成。影響政黨制度的政治力量分為兩種:社會力量與軍事力量。社會力量主要是指政黨背后代表著的階級階層的規模大小,其規模越大,說明社會對此政黨的支持度越高,社會代表性也就越強,政黨的社會力量也就越大。軍事力量則是指政黨控制軍隊與武裝力量的能力大小,政黨能夠控制的軍隊與武裝力量越多,證明政黨所擁有的軍事力量就越大。

在政黨制度與軍事力量的關系中,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選擇路徑不同。由于西方國家首先建立了穩定的現代國家制度,之后才形成了政黨制度,因此政黨制度是內嵌于國家制度之中,并受到國家制度的制約。因此,任何政黨都不能擁有屬于自己的軍隊武裝力量,軍隊只能聽命于國家。政黨制度與軍事力量相分離的狀況決定了西方國家政黨制度的政治力量主要體現為社會力量。

中國作為后發的發展中國家,在政黨制度的形成過程中,沒有建立穩定的國家制度,是先有了革命政黨,建立了與之相聯系的政黨制度,才在之后建立了現代國家制度。這種政黨與國家緊密相連的狀況決定了軍事力量對于中國政黨制度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中國政黨制度有賴于社會力量與軍事力量的有機結合,共同影響著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最終確立。

從歷史進程中看,中國政黨制度的正式確立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但其歷史過程可以追溯至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時期政黨間的政治力量對比的變化對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中國開始效仿西方,建立了議會民主制。各階級階層的政治力量分別組織政黨,致力于在議會選舉中獲勝,進而組建政府。這些政黨大體可以分為兩派:由國民黨代表的革命派,和其他政黨代表的立憲派。在政黨制度的選擇上,革命派與立憲派都不謀而合的主張實行兩黨制。孫中山闡發了實行兩黨制的必要性的觀點:“國民見在位黨之政策不利于國家,必思有以改弦更張,因而贊成在野黨之政策者必居多數。在野黨得多數國民之信仰,即可起而代握政權,變為在位黨?!?/p>

1913年,國民黨在議會選舉中脫穎而出,大獲全勝。其余政黨對此驚慌失措,在袁世凱的支持下合并組成進步黨,最終形成了國民黨與進步黨兩黨對峙的局面。但是,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國民黨雖然作為在位黨,擁有合法的執政權,但其軍事力量薄弱;進步黨是社會力量與軍事力量都非常薄弱。而真正握有軍事力量的是控制北洋軍閥的袁世凱。袁世凱通過手中握有的軍事資源消滅了議會,最后干脆復辟稱帝。這樣,軍事力量徹底擊碎了社會各方推崇的兩黨制并成為影響政黨制度的開始。

袁世凱去世之后,中國進入了軍閥割據的混戰時期,各政黨因手中無任何政治力量成為擺設。在此期間,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中國共產黨于1921年成立,成立后與國民黨合作進行北伐戰爭,最終促使代表國民黨的蔣介石建立了全國統一政權,并確立了以黨治國的一黨專制。之后,中國共產黨走上了反抗國民黨一黨專制的道路。在此期間,代表小資產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的積極分子也紛紛建立了各中間黨派。但是這些黨派力量弱小,政治力量薄弱,無法與國民黨相抗衡,使得國民黨堅持一黨專制。

抗日戰爭爆發后,日本的侵略力量消弱了國民黨的軍事力量,一黨專制的統治力量也遭到削弱,但并沒能觸及中國的政黨制度走向兩黨制或多黨制??谷諔馉幗Y束后,中國共產黨的力量空前壯大,“軍隊由5萬人發展到120萬人,掌握的民兵達到220萬人以上,中共黨員發展到120余萬人,根據地人口超過1億人”。但是與國民黨相比,依然處于弱勢地位。在軍事力量強弱懸殊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繼續打算與國民黨合作,以期建立聯合政府,和平建國。中國共產黨的提議得到了各中間黨派與社會賢達的支持。迫于各方社會力量的壓力,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及中間黨派于1946年召開了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以廢除國民黨一黨專制為主要內容的《和平建國綱領》。如果此綱領能夠得到實行,中國的政黨制度可能會從國民黨的一黨專制改為以國民黨為核心的一黨獨大制或者以國共兩黨為核心的兩黨制。但是執迷于軍事力量的蔣介石不顧綱領悍然發動了戰爭。

人民解放軍經過全面作戰,打垮了蔣介石的反革命力量。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國際勞動節口號,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得到了社會各方力量的一致歡迎。

1949年,解放戰爭勝利結束,國民黨的軍事力量全部土崩瓦解,最終轉向于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都表示愿意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中國特色政黨制度的最終確立奠定了歷史性的基礎。從中國共產黨的角度看,各民主黨派雖然軍事力量薄弱,但卻有一定的社會力量,因此中國共產黨沒有像國民黨那樣實行一黨專制,而是肯定了各民主黨派的重要作用。這樣,軍事力量與社會力量的結合就形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的特色政黨制度。

中國特色政黨制度是軍事力量與社會力量有機結合的產物,中國共產黨將軍事力量嵌于政黨制度中,肯定民主黨派的社會力量并與之合作,最終形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的特色政黨制度。

參考文獻:

[1]《孫中山全集》[M]. 北京:中華書局,1981:35

[2]《毛澤東文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6-27

[3]劉吉.《中國共產黨七十年》[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446

猜你喜歡
軍事力量政黨國民黨
德國《政黨法》的精神內核和制度構造
快過關了
國民黨的三分軍事七分政治
復合相互依賴: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模式選擇
2030年的世界格局與大國博弈方式展望
軍事力量海外運用的國家利益分析
帝國主義教唆國民黨軍發動第四次“圍剿”
應更加靈活地運用軍事力量
國民黨只有革新才能贏回民意
國內外關于政黨類型學的研究評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