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忘初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2018-07-30 04:40任佳伶李青峰
重慶行政 2018年2期
關鍵詞:中心思想文化

任佳伶 李青峰

一、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理論基礎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它遵循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一)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唯物史觀的鮮明體現

唯物史觀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推動者,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和享有者。一個歷史時期的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從根本上看,是由這個時期人民群眾的意志、愿望及力量所決定的。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一文中,馬克思指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倍鞲袼惯M一步指出:“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沒有創造,工人才創造一切”。這充分肯定了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也體現出人民群眾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我們共產黨人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這個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的道理?!睂v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正確認識和認定,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學說的深刻詮釋,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應有之義。

(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重要的思想資源,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古代先賢很早就提出了“君舟民水”“民貴君輕”的思想,認為“天生萬物,唯人為貴”,一切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都取決于人的發展和進步,取決于人的尊嚴的維護和價值的發揮?!渡袝の遄又琛贰懊裎┌畋?,本固邦寧”,強調了人民不僅是固國安邦的奠基石,也是穩定政權的保障。春秋時期管仲提出:“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本科湓?,是因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睗h代賈誼指出:“聞之于政也,民無不以為本也,國以為本,君以為本,吏以為本。故國以民為安危,君以民為威侮,吏以民為貴賤,此之謂民無不為本也?!泵鞔纵o張居正曾說:“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惫苤?、賈誼、張居正等人的一系列安民政策和改革措施,減輕了當時人民的負擔,透視出以民為本的發展思想??梢哉f,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民本思想一脈相承,它們的產生都與自己時代的社會條件相適應,是時代精神的精華。

(三)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深化的結果

毛澤東提出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觀點的發展,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中國化。毛澤東思想不僅重視對黨和人民群眾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重視積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樹立為民服務先進模范,如張思德、雷鋒、王進喜等,使“為人民,愛人民”的思想在全國盛行,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堅實基礎。鄧小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發展的學說,尤其重視在物質方面滿足人民的需求。他曾說過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才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體現。其提出的“四有”新人更體現出對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視。鄧小平從物質需求方面深化了對人民主體地位的認識,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向以人民為中心的方向發展?!叭齻€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都體現出黨一切為了人民的根本宗旨,使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斷深化和中國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總結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更加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叭嗣駥γ篮蒙畹南蛲?,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是習近平對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解讀。中國夢是人民的夢,實現中國夢要全體中國人民共同努力。因此,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深入的必然結果,是中國共產黨幾代領導人對人的全面發展的經驗總結。

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現實意義

人民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的新探索,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一)繼承優良傳統,踐行黨的宗旨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鮮明回答了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發展成果由誰享有這一發展中的根本問題,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堅持的人民至上原則。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所說,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在落實黨的根本宗旨、解決人心向背時唯一正確的工作指針,是黨的各項工作的方向和靈魂。

(二)破解發展難題,開辟發展新境界

發展是人類社會的共同需求與永恒主題。如何走出一條經濟持續增長、社會公平正義、人民共同富裕的發展道路,一直是人類在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的難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通過頂層設計和相關制度安排,保障基本民生,縮小收入差距,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克服了西方發展理論的制度短板和人的異化,為解決新時代條件下人類社會發展問題貢獻了中國方案,凸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體現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興國要務和以人民為主體的根本政治立場的統一,是中國共產黨對發展規律的新認識。一方面,發展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物質財富的增長,更重要的是每一個人的全面發展,共同分享發展成果就成為發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既然發展的動力源泉來自于人民,讓全體人民共同分享發展成果就不僅具有合理性,而且是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讓社會財富不斷涌流的必然要求。

(三)順應主要矛盾轉化,明確發展目標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方能準確把握社會主要矛盾和發展的關鍵,這對于改善民生領域的工作提出了更高、全新的要求。因此,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一方面,要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另一方面,要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地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四)強化行動準則,凝聚廣大民心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對全面從嚴治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有利于強化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把實現人民幸福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執政理念?!按蜩F必須自身硬”。具體到每一位黨員干部來說,有助于在實際工作中,擺正個人利益與黨和人民利益的關系,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價值觀、群眾觀、權力觀,把讓人民群眾過上更美好的生活作為行動的準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黨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是黨的意志與人民意愿的高度契合,是黨性和人民性的完全一致。

三、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實現路徑探析

行勝于言,實踐永無止境。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能止步于思想環節,而是要付諸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貫穿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的各個環節。

(一)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

當前,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具有明確的針對性和指導性。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資源環境對發展的約束增強,資源、勞動等生產要素價格呈上升態勢,因此,經濟增速可能出現階段性下降。在這種背景下,如果為了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速而盲目擴大投資、延續高投入高消耗的發展模式,不僅經濟增長難以持續,而且難以實現其他發展目標,更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反,保持中高速增長,堅持穩中求進,通過科技創新、體制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發展實體經濟、優化產業結構、培育發展新動力、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一系列經濟發展措施,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則能在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同時,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為人民幸福生活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健全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是歷史邏輯與現實邏輯的統一。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必然要求。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必須要以人為本,從歷史與現實看,國家事業的興衰成敗關鍵在人民,只有人民真正當家作主,國家發展才會興旺。黨和政府必須多為民謀利,多解民之憂。維護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根本保障就是制度,十九大報告強調,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要體現人民的主體地位,首先要保證人民能夠有效使用自己的權利,要擴大和保障人民的政治參與,讓人民能夠依法行使自己的選舉權、監督權,保證人民能夠依法進行民主協商、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使制度的制定和執行都充分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實現制度正義。

(三)提高文化軟實力,推動文化事業發展

在改革發展的初期,就業和溫飽是人們最主要的需求。隨著物質財富的積累,人們越來越看重精神文化生活。增強人民幸福感受、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大力發展文化事業,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文化具有意識形態性,反映社會主流的價值取向和人民的利益訴求。在文化領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是要堅持文化建設為全體人民服務,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發展需要。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自覺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即對中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建中建立起來的,是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和充分肯定。因此,加強文化建設要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與創新,解放文化生產力,構建一種充滿活力的創新氛圍,使文化體制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

(四)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需要營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實現從起點、過程到終點的公平,讓人民群眾在參與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感受到公平正義,讓改革發展的紅利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使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如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的,要在教育、就業、社會保障以及脫貧攻堅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使人民真正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因此,要把與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方面作為工作重點。增加公共服務供給,推進住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公租房政策,實現租購并舉;實施扶貧攻堅工程,打好脫貧與精準扶貧攻堅戰,強化智力扶貧,提高弱勢群體參與發展的能力;完善教育體制機制,提高教育質量,培養更多實用型和創新型人才等。

(五)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

生態環境建設關系民生福祉,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是民心所向?!凹纫鹕姐y山,更要綠水青山”。建設美麗中國體現了中國共產黨讓人民享有更優美環境的莊嚴承諾,要堅持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習近平總書記將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看作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生態文明必須走綠色發展的道路,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大量消耗資源能源為代價的發展老路,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綠色產業,投資清潔能源、促進綠色消費,不僅有利于提高經濟發展質量,而且可以擴大社會福利,改善廣大人民生活質量,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人民幸福的多贏局面,讓人民群眾既享有豐富的物質生活,也享有良好的生態環境。

責任編輯:粟超

猜你喜歡
中心思想文化
剪掉和中心無關的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在打造“兩個中心”中彰顯統戰擔當作為
思想與“劍”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思想是什么”
別讓托養中心成“死亡中心”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