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健全學生與體質弱勢學生的體育活動認知差異研究

2018-08-02 06:59陳強答英娟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上海201815
文體用品與科技 2018年14期
關鍵詞:弱勢意向態度

□ 陳強 答英娟(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 上海 201815)

進行經常性的體育鍛煉能夠提高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降低和預防疾病。研究表明個體對體育活動的積極認知將影響其體育活動的參與度。針對大學生的不同的身體和心理需求,目前我國大多數的高校在公共體育教學方面開設了公共體育課和體育保健課,以提高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根據《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體育保健課開課的對象是體質弱勢學生,他們是“身體異常和病、殘、弱及個別高齡等特殊群體”。以往研究發現高校中體質弱勢學生的體育活動水平低于健全學生,陳品的研究發現體質弱勢學生“害怕受傷”和“擔心被人笑話”的心理阻礙了他們的體育活動參與。大量研究表明男大學生比女大學生參與更多的體育活動,且男大學生對體育活動的態度和參與意愿更積極。然而對健全學生(修讀公共體育課的學生)與體質弱勢學生是否在體育活動的認知上存在差異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

根據計劃行為理論的社會認知理論,個體對行為的認知主要表現在態度,主觀規范,知覺行為控制和行為意向上。態度(Attitude)是個體對從事該行為的喜好程度;主觀規范(Subjective Norm)是個體對進行該行為所感受到的社會支持程度;知覺行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是個體對進行該行為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信心;行為意向是個體對接下來進行和持續該行為的意愿和計劃。根據這一理論,個體對體育活動有積極的態度、感知到重要他人的支持和較強的掌控力,他/她就越有可能去參與體育活動,進行和保持相應的體育活動計劃。因此,基于計劃行為理論,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對體質弱勢學生和健全學生對體育活動的態度,主觀規范,知覺行為控制和行為意向進行比較。通過了解和揭示兩組群體之間的異同,為高校公共體育課和體育保健課的課程設置和改革提供參考依據。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采用了方便抽樣法,研究對象為上海市2所大學的公共體育班的健全學生和包含這兩所大學在內的5所大學的體育保健班的體質弱勢學生。共發放問卷健全學生500份,體質弱勢學生270份。在剔除無效問卷后,有效回收問卷中包含健全學生451人(其中男生150人,女生301人)和體質弱勢學生234人(其中男生68人,女生 166人)。

1.2、研究工具

通過文獻資料的閱讀,在對態度、主觀規范、知覺行為控制和行為意向四個變量的測量上采用了胡艷的 《計劃行為理論量表》。四個變量均運用7級Likert的計分方式,每個題項以“在接下來的四周中,每周進行至少3次,每次20分鐘以上的體育活動”為引導語來提出問題。其中,態度由5個題項組成,主觀規范由3個組成,知覺行為控制由4個組成,行為意向由2個組成。各變量的信度分別為態度0.94,主觀規范0.84,知覺行為控制0.78,和行為意向0.79。各變量的最后得分為其各題項的總平均得分。

1.3、研究步驟與方法

問卷發放于2015年12月,學生在體育課中根據研究人員和體育教師和指導語填寫問卷,當場發放,當場回收。問卷回收后經整理輸入,并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和多元方差分析。

2、結果分析

通過多元方差統計,結果顯示以健康為組別(健全學生與體質弱勢學生)的主效應顯著(Wilks’ Lambda=0.97,F(4,678)=5.01,p<0.05),以性別為組別(男生與女生)的主效應也顯著(Wilks’Lambda=0.98,F(4,678)=4.15,p<0.05)。然而兩個組別交叉效應并不顯著(p>0.05),即表明本研究中的健全學生里的男生和女生在各變量上分別與體質弱勢的男生和女生無顯著性差異。因而性別之間的主效應在該研究中不再展開。表1為健全學生與體質弱勢學生的描述性統計和多元方差分析的結果。雖然健全學生和體質弱勢學生在體育活動認知的各變量上都處于中等程度,但在這些變量上的差異卻有所不同。

表1 健全學生與體質弱勢學生的體育活動認知差異比較

2.1、態度差異

有表1可知,體質弱勢學生在態度上的得分顯著低于健全學生。態度體現為個體對事物的喜好程度,表現為感興趣程度、對體育活動的利弊和好壞等的判斷。健全學生相對體質弱勢學生更偏好于從事體育活動。這可能是基于體質弱勢學生的身心健康狀況不佳,以至于他們在從事體育活動時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從而降低了他們的參與興趣。此外,體育教學內容可能也影響著學生的參與度。體育保健課的教學內容比公共體育課單一,缺少豐富的體育活動體驗也可能導致較消極的態度。但從總體的得分來看,健全學生和體質弱勢學生的體育態度均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高校體育教師可以通過豐富體育課程內容,增加有趣的游戲和活動體驗,鼓勵學生的體育參與,從而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培養他們的積極態度。此外,各運動俱樂部和健身組織可以通過拓展課外休閑體育活動、體育競賽和體驗活動來宣傳體育活動的趣味性,打造一個活力散發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

2.2、主觀規范差異

主觀規范主要表現為個體感受到的社會期望值和認可度,如家長、教師和朋友對其體育活動參與的期望。健全學生在這一認知上顯著高于體質弱勢學生。原因之一可能是健全學生在平時和體育課堂中所獲得來自體育教師和同伴的體育參與期望值更高。體質弱勢學生的主觀規范得分較低可能是源于他們有更強烈的孤立感,所感受到參與體育活動的社會支持度較低。另一個原因可能是考慮他們在身體和心理上的不利身體條件,體育教師、家人以及同伴對他們進行體育活動的支持和贊同也相對較低。進行常規的體育鍛煉對個體身心健康的益處不言而喻,對于體質弱勢學生而言更為重要。相對健全學生來說,學校、體育教師、家人和朋友應給予體質弱勢學生更多的情感關懷和支持,鼓勵他們參與體育,協同他們一起設置適合其個人健康狀況和需求的體育鍛煉計劃。

2.3、知覺行為控制差異

知覺行為控制是指個體對某一事物或從事某一行為時所感受到的難易程度和控制感。由表1可知,健全學生和體質弱勢學生并沒有顯著性差異,且均表現出相對較低的知覺行為控制。這可能是由于兩組學生都對于養成經常進行體育鍛煉行為習慣感到難以掌控。外界環境的影響,如電腦、手機和游戲等電子產品和學校的課業等,致使大學生更多的時候處于靜坐狀態。這種久坐行為習慣也可能導致學生對經常性體育鍛煉產生猶豫或抵觸。因此,提高大學生的知覺行為控制不僅要在課內外的體育活動中增多他們的成功體驗,以提升他們對體育活動的自信心。此外,還應引導他們培養健康的個人生活學習習慣。學??梢赃m時的舉辦圍繞體育鍛煉、身心健康和有效運用運動智能監督等一類的講座和座談會,由本校體育教師、健康指導員或是邀請校外的相關專業人士來進行宣傳教育。創建活力校園氛圍,如張貼“健康校園、堅持鍛煉”等一類的標語、加大體育場館的開放力度等都將對學生起到非常有效的引導作用,減少他們的久坐行為。

2.4、行為意向差異

行為意向是進行該行為前的意愿和打算。健全學生在行為意向上也顯著高于體質弱勢學生。體質弱勢學生相比于健全學生而言,由于對自身身體狀況的不自信或是擔心,他們可能對計劃并堅持經常性的體育活動鍛煉不夠自信和肯定。盡管兩組學生在行為意向上有明顯的差異,但二者的得分都較低,他們對體育活動的意愿都還需要一定的提升。大學階段相對于其他時期(初高中階段或是未來工作階段)都有更多的變化性和靈活性,這既給予了學生充裕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自我探索,但也讓很多學生的生活習慣變得不規律,影響他們的體質健康。計劃和堅持常規的體育活動,如問卷所問“在接下來的四周中,每周進行至少3次,每次20分鐘以上的體育活動”,需要大學生持續性的將一定量的時間和精力用于體育活動。這雖然不難完成,但如果沒有優先身體鍛煉的想法,這對于處在學習生活高度變化和靈活期的大學生而言就是無法保證完成的任務。關鍵在于加強大學生對體育活動及其對身心健康積極作用的認識,使“身體健康是學習和生活的前提保障”這一觀點深入學生。體育教師在公共體育課和體育保健課上都應當鼓勵和支持學生進行常規體育活動。通過教學靈活實用而有趣的體育鍛煉方式和手段來增多學生在日常中參與鍛煉的機會。此外,體育活動意愿的培養還需社會大環境的支持,高校、家長和社會外界應合力來引導學生進行常規體育鍛煉。

3、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通過對體育活動認知的比較,得知體質弱勢大學生在態度、主觀規范和行為意向方面均顯著低于健全學生,兩組人群在知覺行為控制方面沒有顯著性差異。

研究結果建議高校在體育教育課程設計、體育活動干預和服務計劃中應該注重提高大學生的體育活動認知水平,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給予他們強有力的支持和認可,并強調經常性體育活動參與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尤其對于體育保健班中的體質弱勢學生,高校體育教師應靈活安排課程的內容,使之豐富、簡單、易學;其他教師和家長等也應給予他們充分的鼓勵和支持,為他們提供靈活多樣的服務支持。

猜你喜歡
弱勢意向態度
供應趨緊,養殖戶提價意向明顯
將弱勢變為優勢
全球尿素市場弱勢運行
東方留白意向在現代建筑設計的應用解析
動力煤市場或將弱勢運行
態度
別人對你的態度,都是你允許的
夏天好煩 懶也能穿出態度
批評話語分析中態度意向的鄰近化語義構建
態度決定一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