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聲引導定位與傳統解剖定位行臂叢神經阻滯的麻醉效果對比分析

2018-08-09 06:56曾正鵬陳俊昭通市第一人民醫院麻醉科云南昭通657000
中國醫療器械信息 2018年14期
關鍵詞:臂叢上肢麻醉

曾正鵬 陳俊 昭通市第一人民醫院 麻醉科 (云南 昭通 657000)

內容提要: 目的:分析超聲引導定位與傳統解剖定位行臂叢神經阻滯的麻醉效果。方法:在2015年6月~2017年7月期間,選擇本院擬行上肢手術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共選擇其中94例,同時將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47例、對照組47例,實驗組患者進行超聲引導定位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而對照組患者則進行傳統解剖定位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在兩組患者進行分別麻醉后,對其麻醉效果予以對比分析。結果:實驗組麻醉時間為(3.3±2.2)min,阻滯效果為(2.9±0.6)分,起效時間為(3.2±2.5)min,對照組麻醉時間為(5.9±1.5)min,阻滯效果為(3.7±0.7)分,起效時間為(4.8±3.3)min,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當兩組患者完成臨床治療后,實驗組霍納綜合征患者1例,對照組患者中,刺破血管患者4例,霍納綜合征患者6例,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進行上肢手術時,超聲引導定位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方法的應用,其麻醉效果比較理想,且并發癥發病率、不良反應相對較低,使其具有較高安全性。

在對上肢手術患者進行麻醉時,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應用比較常見,屬于臨床常見麻醉方式[1]。在以往醫學治療中,臂叢神經阻滯麻醉通常是利用頸部體表的解剖標志予以定位,由于此方法需要進行反復穿刺,往往會造成神經阻塞的不全,從而引發一系列并發癥。近幾年,在超神引導不斷推廣和應用下,使其定位具有較高準確性,患者采取超聲引導定位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效果比較理想,研究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2015年6月~2017年7月期間,選擇本院擬行上肢手術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共選取患者94例,同時將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47例、對照組47例?;颊呒{入標準:無嚴重性并發癥,且溝通順暢;患者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均為擬行上肢手術患者。實驗組患者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19~67歲,患者平均(43±24)歲,平均體重(34.1±16.9)Kg;ASAⅠ級患者29例,ASAⅡ級患者18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3例,年齡18~67歲,患者平均(42.5±24.5)歲,平均體重(33.2±16.8)Kg;ASAⅠ級患者27例,ASAⅡ級患者20例。對照組與實驗組患者進行一般資料比較時,主要是在ASA分級與性別等方面進行,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在患者術前的30min左右,分別進行肌肉注射,即阿托品與苯巴比妥鈉,劑量分別為0.5mg與0.1g,在術前8h兩組患者還應禁食與水等[2]。將患者送至手術室后,認真做好各項常規監測,例如:氧飽和度與心電圖等。為了更好配合手術,需要以仰臥位的狀態,頭部則應轉向健側的30?左右,使其患側頸部完全暴露。

實驗組:選擇超聲儀定位,將掃描探頭放置患側鎖骨的上方,即2cm位置,以便于獲取患者臂叢神經縱切、橫切圖像,然后按照圖像成像情況,對探頭位置進行相應調整,確定臂叢神經叢與大血管具體位置后,以超聲引導為基礎將穿刺針進行斜角肌間隙的刺入,直至鞘內即可,并進行位置的調整,使其局麻藥可以注入在臂叢神經的周圍,同時對擴散情況進行動態監測,在完成麻醉后患者維持平臥位。

表1. 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對比(±s)

組別 例數 麻醉時間(min) 阻滯效果(分) 起效時間(min)實驗組 47 3.3±2.2 2.9±0.6 3.2±2.5對照組 47 5.9±1.5 3.7±0.7 4.8±3.3 t 6.6942 5.9488 2.6494 P<0.05 <0.05 0.0095

對照組:尋找肩胛舌骨肌、前斜角肌與中斜角肌三角區域,穿刺點通常與肩胛舌骨肌比較相近,穿刺針則應以垂直刺入的方式進行,深度控制在3~4cm范圍,再逐漸向腳端予以推進,如果發生異感、觸及橫突,通過回抽方式進行試探,如果沒有出血和腦脊液,即可進行麻醉藥物的注入。

在對兩組患者進行局麻藥的應用時,其主要是以混合液為主,具體包括:濃度為2%的利多卡因、濃度0.75%的羅哌卡因等,以此作為局部麻醉藥物,藥物劑量通常以0.4mg/kg為標準[3]。

1.3 評價標準

對兩組患者的麻醉起效和完成時間進行觀察,同時評估其麻醉效果與針刺疼痛情況,其中針刺疼痛評分法主要劃分成三級,具體標準為:0分,患者無任何疼痛,且完全阻滯;1分,輕度疼痛,在患者可忍受范圍內,阻滯不全;2分,表明疼痛比較劇烈,缺少阻滯。對患者的并發癥、不良反應情況進行對比分析[4]。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資料均用SPSS 20.0軟件予以分析和處理,其中麻醉時間、阻滯效果、起效時間對比用±s表示,并發癥與不良反應則用%表示,然后對其進行t和χ2的檢驗,P<0.05時,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

見表1。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與并發癥對比

2.2 患者的不良反應與并發癥情況

當兩組患者完成臨床治療后,實驗組霍納綜合征患者1例,對照組患者中,刺破血管患者4例,霍納綜合征患者6例,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在對患者進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時,其麻醉效果主要與局麻藥的擴散情況相關,加之以傳統解剖學定位方法進行麻醉時,其麻醉效果通常和麻醉醫師熟練程度以及個人經驗相關,因此,傳統解剖定位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應用,具有較高的盲目性。而超聲引導定位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的運用,則可以對臂叢神經、血管分布進行全面了解,同時實現進針過程、局麻藥的動態監測,使其麻醉具有較高可靠性、直觀性與安全性。相關研究顯示,利用超聲掃描能夠對臂叢神經予以明確,然后按照臂叢神經實際情況進行局麻藥劑量的調整,確保神經阻滯整體效果得到明顯提升。

研究結果表明超聲引導定位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效果比較理想,金文靜等[1]人的研究顯示,超聲引導定位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組的麻醉時間、阻滯效果、起效時間均比對照組理想,與本文研究結果相吻合,表明上肢手術患者進行超聲引導定位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效果比較理想,且可以降低不良反應與并發癥,使其具有較高安全性與成功率。

猜你喜歡
臂叢上肢麻醉
前臂完全離斷再植術后持續康復護理對上肢功能恢復的影響
腰硬聯合麻醉與持續硬膜外麻醉應用在全子宮切除術中的作用
《麻醉安全與質控》編委會
產科麻醉中腰硬聯合麻醉的應用探究
超聲引導臂叢神經阻滯用于上肢手術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地氟烷麻醉期間致Q-T間期延長一例
錯誤姿勢引發的上肢問題
上肢康復訓練機器人的研究
布托啡諾在臂叢麻醉患者中的鎮痛效果
肌肉肌腱轉位術用于晚期臂叢神經損傷功能重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