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鏡用于胃間質瘤切除術的臨床評價

2018-08-09 06:56王文斯鐵法煤業集團總醫院普外一科遼寧鐵嶺112700
中國醫療器械信息 2018年14期
關鍵詞:圍術開腹微創

王文斯 鐵法煤業集團總醫院普外一科 (遼寧 鐵嶺 112700)

內容提要: 目的:分析評價腹腔鏡用于胃間質瘤切除術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為臨床醫師選擇合理手術方案提供參考。方法:選擇2012年12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胃間質瘤患者72例,隨機分成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各36例,對照組采用開腹手術方式完成手術,觀察組則利用腹腔鏡微創手術方案完成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觀察組手術平均時間等圍術期指標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明顯(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8.33%,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7.78%(P<0.05)。結論:采用腹腔鏡微創手術切除胃間質瘤能夠獲得良好的臨床價值,而且安全性較高。

胃間質瘤源自胃間葉組織,在傳統觀念中,胃間質瘤多分為良惡性及交界性,共3類,但目前多支持胃間質瘤屬于潛在惡性腫瘤,且以手術作為首選治療方案,其患者數量占胃部腫瘤患者總數的2%左右。胃間質瘤切除術方案主要包括開腹手術、單純腹腔鏡手術、腹腔鏡及內窺鏡聯合技術等。目前,由于腹腔鏡等微創手術技術的迅猛發展,加上很多胃間質瘤病灶呈局限狀,手術效果較好,安全性較高,術中流血量較少,故微創手術應用率逐年提高[1]。本次研究選擇2012年12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胃間質瘤患者36例,采用腹腔鏡手術進行治療,獲得一定研究成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擇2012年12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胃間質瘤患者72例,主要臨床表現為上腹部不適感、食物消化不良;按照隨機原則將其分成對照組及觀察組。對照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齡30~75歲,年齡平均(44.20±10.13)歲;胃體患病34例[94.44%,包括前壁25例(73.53%),后壁3例(8.82%),大彎側2例(5.88),小彎側近賁門4例(11.76%)],胃竇小彎側2例(5.56%)。觀察組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齡31~76歲,年齡平均(44.45±10.25)歲;胃體患病32例[88.89%,包括前壁22例(68.75%),后壁4例(12.50%),大彎側2例(6.25),小彎側近賁門4例(12.50%)],胃竇小彎側4例(11.11%)。

(1)納入標準:①本地居住5年以上居民,年齡超過30歲,男女不限;②意識清楚,精神系統正常,識字;③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家屬及法定代理人均對研究內容知情,自愿參與,并在醫院倫理委員會監督并允許下同醫院簽訂知情同意書。

(2)排除標準:①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統疾病,腫瘤患者;②因智力、不了解普通話等因素導致無法與醫務人員正常交流,精神疾病者,無完全行為能力者;③心肝腎等嚴重并發癥,合并嚴重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疾??;④脊柱四肢異常,智力障礙及視力障礙等先天性畸形;⑤突發性疾病或突然死亡者,入組前短時間內接受任何手術治療者。

對比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數據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開腹手術方式完成手術,觀察組則利用腹腔鏡微創手術方案完成治療;術后統計分析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患者出院前統計不良反應。

1.2.1 開腹手術方案。取仰臥位,全身麻醉,常規皮膚消毒,鋪洞巾,前正中切口進腹,行楔形切除或(遠端)胃切除術,或經胃前壁入路切開后切除胃內腫瘤,重建消化道,逐層縫合組織,關閉傷口,常規引流,抗感染。

1.2.2腹腔鏡手術方案。頭高足低體位,臍上建立進鏡孔(直徑1.0cm),兩側鎖骨中線與左右肋骨下緣1.0/0.5cm處建立2個操作孔,前壁腫瘤楔形切除,后壁腫瘤聯用輔助操作孔、翻轉胃壁、楔形切除腫瘤,或經超聲刀行胃遠端大部分切除術,或切開胃壁后切除胃內腫瘤,或全胃切除,且切除大部分近端胃;與開腹手術一致,切除邊緣需據腫瘤瘤體至少2cm,切除擴孔后將腫瘤取出。其中,輔助操作孔位置可在左腋前線及左側肋下緣交匯點下2cm處,直徑0.5cm。

1.2.3 觀察指標。圍術期指標包括腫瘤切除方式、手術平均時間、術中平均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術后住院平均時間;患者出院前統計分析不良反應,不良反應主要包括胃腔內出血、胃動力障礙、腹腔感染、手術切口感染、胰瘺、腸梗阻及吻合口出血。

1.3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選擇SPSS21.0軟件對本次研究數據進行管理,使用百分比(%)及(±s)分別表示計數資料及計量資料,施行χ2檢驗及t檢驗,當P<0.05,數據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平均時間等圍術期指標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明顯,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2.2 兩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各項不良反應發生率均稍低于對照組,數據差異不顯著,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8.33%(3/36)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7.78%(10/36),數據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5997,P=0.0320,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3.討論

胃間質瘤在非上皮源性胃腸道腫瘤中發病率居首位,目前多認為所有的胃間質瘤均存在惡變的可能性,但淋巴轉移發生率較低,多僅需切除腫瘤即可,無需清掃附近區域淋巴結[2]。胃間質瘤以手術作為首選治療措施,而傳統開腹式手術具有創傷大、術中出血量大、術后住院時間長、不良反應發生風險較高等缺陷,越來越無法滿足臨床需求,而隨著微創手術技術的迅猛發展,其應用率逐漸提高,在醫務人員及民眾接受度越來越好[3,4]。本次研究中觀察組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其圍術期指標中除手術切除方式外均小于或縮短于對照組(P<0.05),而手術切除方式與對照組間差異同樣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不良反應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但單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腹腔鏡手術對胃腸道影響更小,安全性更高。

胃間質瘤臨床表現多無特異性,部分患者經體檢被檢出,而其他患者多出現上腹部不適感、便血、腸梗阻、腹痛等臨床表現,甚至少部分患者無任何癥狀。據醫學研究發現,若胃間質瘤瘤體直徑不足2cm,則多無任何臨床表現,多在癌癥篩查或體檢中發展。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以上腹部不適感為主要臨床表現,這從某個側面證實了定期體檢的重要性。

總之,采用腹腔鏡微創手術切除胃間質瘤能夠獲得良好的臨床價值,而且安全性較高,建議定期體檢,便于盡早、及時查出胃部腫瘤,從而保證其身體健康。

猜你喜歡
圍術開腹微創
持續骨牽引復位在近節指骨干骨折微創治療中的臨床應用
肺癌的微創介入治療——專訪北京醫院腫瘤微創治療中心主任李曉光
腎結石圍術期針對性護理應用
圍術期舒適干預應用于口腔頜外科的效果
內鏡下食管靜脈曲張套扎術的圍術期處理
腹腔鏡下肝切除術中轉開腹的相關因素初步分析
賁門失弛緩癥的微創治療進展
普外科圍術期抗菌藥物預防應用的干預對照研究
腹腔鏡與開腹術治療膽囊息肉的對比分析
腹腔鏡脾切除術與開腹脾切除術治療脾臟占位的比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