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邊

2018-08-15 05:56彭定新彭勃編輯任紅
中國三峽 2018年7期
關鍵詞:馬頭墻古民居天井

◎ 文 | 彭定新 彭勃 編輯 | 任紅

南邊,一個鮮為人知的自然小山村,位于長江支流黃柏河西支左岸,宜昌市夷陵區黃花鎮張家口村。南邊的由來,一說是清朝皇帝曾賜民居主人一楠木匾,后人取諧音而名;一說這里處于大良山斷崖的南邊而得名。與南邊的名字傳說一樣,這里沉淀著深深淺淺的如煙往事。

“老號”與“寶和”

南邊有一定規模的古民居群落。

走進南邊古民居,從大的方位看,南邊不是想象中的風水寶地,這里既不靠水,也沒有茂密的森林,甚至土地也很貧瘠,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灰巖地區。

然而,就在山麓通向山頂的半山坡上,十幾棟白墻青瓦的古民居格外耀眼,與周邊的民居形成強烈反差。

南邊古民居不像徽州古民居那樣,呈片狀或帶狀建筑,形成一座城池或一條街道,而是呈點狀散落在山坡上又相對集中,這些建筑或大或小,或左或右,或前或后,形成鄂西山區特有的建筑形態。

南邊古民居始建于何時?建筑物旁邊有一堰溝,堰溝旁邊有一石碑,石碑上刻有碑文,從碑文推斷,南邊古民居始于清嘉慶6年(1801),距今有200多年的歷史。但前后建了五六十年,目前保留下來的是清咸豐年間(1851-1861)的建筑。

在眾多古建筑中,稱得上歷史悠久、器宇軒昂的當屬“老號”和“寶和”兩棟建筑。它們都是易姓的家園。主人分別是易國學、易國簧兄弟。因易國學勤讀詩書,易國簧操練武藝,有“文癢生”和“武癢生”之稱。

“老號”建筑,裝飾考究,雄偉壯麗。這座擁有占地665.3平方米建筑面積965.3平方米6開間大小兩進13個天井房間60余間的大瓦屋,建有高大的門樓和院墻,表明易國學及后輩出身顯赫,財斗四方。

易國學是誰?從哪里來?后代們去向何處?發生了什么故事?對于每一個到過“老號”的人來說,都想揭開這個謎。

據《易氏族譜》載,易氏祖輩始自山西太原郡,相傳是周文王十三子雍伯之后,春秋時食采于易因而受姓。戰國時散居天下,到了唐代,易氏部分后裔由太原遷至星沙(今長沙),宋高宗時,易亮公由星沙遷峽州(今宜昌),成為宜昌易氏家族的始祖。而因世亂避于大山深處的一脈戴圣公,來到南邊男耕女織,薪火相傳,從此南邊易氏家族起根發脈。

易國學秉承“勤儉忍讓,忠厚傳家”家訓,培養了兒子易起倫(1802-1854),為東湖縣太學生,號稱“大夫門第”,易起倫生有二子,長子賢典(1824-1904)、次子賢漠(1829-1907)學有所成,官至五品。后來,賢典、賢漠解甲歸田,告老還鄉,榮歸故里,發展家業。

南邊村老屋風貌 攝影/彭定新

“老號”和“寶和”處于坎上坎下,相距200米。

現在文癢生和武癢生的后代們已不再是“老號”和“寶和”的主人。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取而代之的是在舊社會的長工、傭人和無房的貧雇農,現在已有16戶40多人居住。他們當中,也不乏有易姓家族。

南邊古民居的后代們都走出去了,他們在遠離故土的地方,同樣也演繹人生的酸甜苦辣。易德榜,宣統三年(1911)畢業于日本某大學法科,曾任夏口地方法院推事。易楷(1905-1985),號粹然,1925年考入國立北京大學,獲教育學學士學位,先后在湖北實驗中學等任教。易鵬(1922-1994),中共黨員,1944年考入國立湖北師范學院,畢業后一度從事教育工作,后調入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富拉爾基重機廠工作。

粉墻黛瓦馬頭墻 飛檐對門木格窗

建筑是凝固的歷史。徜徉在南邊古民居各建筑之間,建筑布局之精巧,建筑造型之精致,建筑色彩之精美,無不沖擊著我們的視覺。同時,也無不為過去工匠們的智慧所折服。

南邊古民居群,充分利用地形地貌,依坡面等高線而建,呈一字排開,因地制宜,隨行就勢,充分強調人與建筑,建筑與自然的有機結合,反映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當然,也是山區多為丘地、平地少的天然制約而成。

1. 南邊村天井老屋 攝影/ 丁川華

2. 南邊村天井老屋 攝影/彭定新

總的來看,南邊古民居屬于徽派建筑,但它的布局、造型、色彩等都有一定的改良,成為鮮明的峽江風格,其基本特征是追求以天井為中心、中軸對稱的內部結構與粉墻黛瓦馬頭墻的外在形式的完美結合。這種風格現在叫峽江風格,可概括為“粉墻黛瓦馬頭墻,飛檐對門木格窗”。

從外部造型看,大門和馬頭墻是南邊古民居的著力之處,也是突出視點。大門裝飾富麗華貴,處于中間位置。大門又叫門樓,有的采用門罩式大門,有的采用八字門樓,即向內凹進,稱之“臥槽”。大門上頂雕梁畫棟,翹首飛檐,精巧別致。大門門框采用青石打磨,門檻較高,兩側有一對雕花石鼓。

3. 南邊老屋磚雕 攝影/丁川華

4. 南邊村一塊做七十大壽的牌匾 攝影/彭定新

馬頭墻是南邊古建筑突出的外部建筑,使古民居顯得高大雄偉。馬頭墻初為防火實用,但客觀上卻產生了意外的美感。加上白色的粉墻,突出的線條,造就了跌宕起伏、交錯漸變的強烈節奏感。

南邊古民居的內在結構講究中軸對稱,一般以天井為中心。圍繞天井,前為廳后為堂,周邊是寬敞的回廊,堂屋與廳屋的連接獨具匠心,用雕花屏風隔斷,平時不打開,如需打開廳堂則連成一體。天井兩側各有三間廂房。天井以排水、采光、通風等實用功效于一體,四周都有屋面向著天井,稱“四水歸堂”,體現主人聚財的理念。

南邊古民居的建筑結構以磚木為主,前廳為穿斗式構架,后堂為抬梁式構架,梁與梁之間用駝峰或大斗支墊,極大地增加了房屋的穩定性。墻體用薄青磚石灰漿勾縫,屋面硬山頂式,小青瓦屋面,白色溝滴水。

南邊古民居的石雕、木雕、磚雕是最為光華的篇章。門臺,窗欞,斗檐,梁柱,額枋,照壁,石鼓等,凡是能雕能刻的絕不留空白,凡是能彩繪的,無不濃墨重彩。如“老號”檐下正立面為仿牌樓式彩繪覆蓋,其間上下繪有各種對稱的幾何圖案,中間嵌有競相開放的茶花,通檐彩繪歷無數次經風霜雪雨的沖刷至今依然顏色清晰,線條流暢。

國家文物部門在南邊古民居中普查登記的“三雕”可移動文物達36件,有石質馬槽,石鼓,鏤空石雕,石質棋座,閨廁等,有木椅,木缽,木屏風,木踏板床等,還有燒制的磚雕,陶罐瓷器等,都是保存在民間的上乘佳品,有極高的科學、文化、歷史價值。

雕刻的內容多為花鳥魚蟲,松竹梅菊以及神話傳說,如喜鵲鬧梅,八仙過海,玉母祝壽,二龍戲珠,鯉魚跳龍門,惟妙惟肖,祈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南邊古民居是宜昌地區規模較大,歷史久遠,保存完好,特色鮮明的建筑群落。它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它必將成為中國古建筑中獨具風韻的綜合史書。

一堆白骨千年頌 兩地黃花萬代香

如果說南邊古建筑群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物質文化遺產,那么1941-1944年在這里發生的抗日戰爭,又賦予南邊村更多的傳奇故事和精神遺產。

1941年5月16日宜昌淪陷,中國軍隊退守長江南津關以后的山地,新建立的第六戰區,承擔著阻擊日軍繼續西犯,收復宜昌失地和拱衛行都重慶的重任。

南邊地處江北,是西北方向從旱路進川的必經之地,同時這里也是七里峽的開始,有著天然的防御“橋頭堡”作用。

第75軍預4師師部就住在這里,一住就是2年多。官兵駐守在黃花、張家口、七里峽、霧渡河一帶。預4師是獨立師,承擔著在小溪塔珠寶山、黃花一線設防。預4師多次浴血小溪塔、黃花、分鄉,屢立戰功。

南邊老屋全景 攝影/丁川華

春天的南邊村老屋 攝影/丁川華

據當地老人講,預4師師長傅正模、副師長王中柱就住在南邊村棗子樹嶺一個大戶人家覃吉甫的天井屋里,與南邊村結下了深厚的血肉情誼,為提高國民素質,竭力開展了禁煙運動。當時,這里的富裕人家盛行吸食鴉片。有一次,大財主易南星的母親送鴉片給傅正模的一位團長治病,被駐軍發現。師部便以籌建學校為名,罰了易南星大洋5000元。駐軍將這些資金用來辦起了戰地學校,此后淪陷區大量難民子弟涌入南邊。傅正模師長又在南邊借用民房做教室,以預4師當時的番號“剛正”為名,創辦了“剛正民眾小學”。學校就設在古民居內。校長由師政治部主任郭德章兼任。后來師部調防于霧渡河,學校交由地方續辦。改名宜昌縣大峰鄉中心小學南邊分校。該校一直辦到七十年代初,現任南邊村支部書記易春秀就在天井屋里讀過書。

為什么南邊古民居有的房屋的外墻涂成了灰黑色?據王可維老人介紹,當時為了保護村寨,防止日軍空襲,將白色的外墻改成了灰黑色。這也是南邊古民居沒有破壞的根本原因。

南邊是一片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土地。這里既是作戰指揮中心,又是傷員救護中心。南邊野戰醫院就設在養老坪(今金魚坪),2000年修建宜巴高速公路時,發現了很多遺骸。

現在野戰醫院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一所廢棄的學校。據史料記載,這所野戰醫院直接服務于第32軍和75軍。宜昌抗戰4年時間,這里至少埋葬了3000具戰士的遺骸,他們長眠在南邊的養老坪山坡上。我們不知道他們的名字。

1944年,為了紀念陣亡的將士,第32軍141師在黃花場修建了烈士陵園,白崇禧題寫挽聯一幅:“一堆白骨千年頌,兩地黃花萬代香?!爆F在的烈士陵園已找不到任何痕跡。

但是有一個好消息讓我們欣慰,當地政府已經在南邊建抗日紀念館。

猜你喜歡
馬頭墻古民居天井
不同火源位置情況下的內天井結構建筑
Neve Tzedek天井住宅
《馬頭墻》、《皖南印象》之二
古民居保護方法及舉措
——以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項目為例
青磚小瓦馬頭墻
淺談徽派“馬頭墻”在現代建筑中的運用與演變
天井庭園,幻境猶深
馬頭墻上的徽州“ 一府六縣”的水墨長卷
雨天
簡述古民居的保護和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