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北山額勒根烏蘭烏拉一帶土壤測量地球化學特征及找礦方向

2018-08-16 00:39張善明蘭生科賀中銀韓志敏王永暉
現代地質 2018年4期
關鍵詞:斑巖成礦

張善明,蘭生科,賀中銀,韓志敏,陳 強,王永暉

(1.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北京 100083;2.內蒙古自治區第八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內蒙古 烏海 016000)

0 引 言

自地球化學勘探在中國開展近半個世紀以來,其在找礦勘探中發揮的作用非常巨大,它是發現遠景區、縮小靶區最有效和最快捷的手段[1-2]。近年來,內蒙古西部的礦產勘查均采用了地質、物探和化探相結合的綜合技術手段。從找礦實例來看,化探方法對金、銅多金屬、鎢、鉬等的找礦效果比較明顯,礦床的發現基本上是通過化探異常作為找礦標志或工作對象開始的[3]。研究區位于北山北帶,成礦區劃位于覺羅塔格—黑鷹山Cu-Ni-Fe-Au-Ag-Mo-W-石膏-硅灰石-膨潤土-煤成礦帶的黑鷹山—小狐貍山Fe-Au-Cu-Mo-Cr成礦亞帶(Ⅲ-1-①)[4],構造區劃處于大南湖—雀兒山—狐貍山早古生代活動邊緣帶和雅滿蘇—紅石山—黑鷹山晚古生代陸內裂谷帶[5],早古生代形成與幔源基性侵入巖-噴出巖有關的Fe-V-Ti-Cu-Co-Ni礦床系列,在該帶西段發現了梅嶺、紅石、紅海[6]、紅山等塊狀硫化物型礦床,該帶東延蒙古國境內,發現了Oyu Tolgoi世界級斑巖型銅金礦床[7-8]。晚古生代形成與中酸性火山-深成巖建造有關的Fe-Cu-Mo-Pb-Zn-Au-Ag-W-Sn-稀有金屬礦床系列,與噴出巖有關的礦床如黑鷹山鐵礦床[9],與侵入巖有關的礦床如土屋—延東斑巖銅鉬礦床、小白石頭鎢鉬礦床、明錫山錫礦床、紅尖兵山鎢礦床、小狐貍山鉬多金屬礦及流沙山鉬金礦等[5,10-13]。自2003年在該區發現額勒根烏蘭烏拉斑巖型銅(鉬)礦后[14],該區找礦未有大的進展,額勒根烏蘭烏拉斑巖型銅(鉬)礦因其埋藏深、品位低、建設條件差而未開發。鑒于該區成礦條件優越,1∶20萬水系沉積物測量異常明顯,內蒙古自治區第八地質礦產勘查開發院于2014—2017年在該區開展了1∶5萬礦產調查工作,本文以礦產調查完成的1∶5萬土壤測量數據為基礎,分析該區地球化學背景及地球化學場特征,探討找礦方向。

1 工作概況及地質特征

1.1 工作概況

研究區面積約1 300 km2,是干旱荒漠戈壁殘山Ⅰ級景觀的北山Ⅱ級景觀區。影響土壤測量效果的不利因素主要有:(1)由于淋濾成因的水在極度干旱環境中演化為高礦化度潛水,又經強烈毛細蒸發作用,在近地表的蒸發障層位上大量晶出鹽分并膠結巖石碎屑形成鈣堿層,影響土壤地球化學測量效果;(2)盡管區內風向多變,但根據對地表灌木叢背后的微型沙丘延伸方向和凹地風成沙波紋的觀察,確認該地區存在起主導作用的盛行風,且在不同地段受局部地形影響,盛行風向也不盡一致。北山地區開展的大量土壤地球化學測量表明,在盛行風作用下,礦致巖屑異常一般會發生順風偏移[15]。為此,采取的解決方案為:(1)研究區溝谷覆蓋區土壤一般可分為7層,自地表向下分別為:有大量外來物質(如風積物)的黑色礫幕(礫石大小不一)→孔泡結皮(3~5 cm,堅硬)→黃色砂土層(5~10 cm,特別松散)→含土砂礫層(10~30 cm,疏松)→含粗纖維狀或礫狀鈣堿層(10~25 cm,特別蓬松,可以形成空隙)→砂礫層(10~80 cm,較為堅硬)→風化基巖。而剝蝕戈壁區大多基巖裸露,地表多被表層碎屑物覆蓋,土壤層無上述結構分層特征。因此,本次采樣深度視具體情況具體確定,但首要原則是必須穿過礫膜層、鈣堿層達到B層或C層,一般采樣深度為10~50 cm;(2)實驗表明[16-17],-4~+20目采樣粒級可以有效地避免樣品中混入風積物或大顆粒滾石,因此采用該采樣粒級標準;(3)異常查證時注意盛行風導致的異常形態畸變及極大值的短距離位移;(4)由于該區特殊的地質地貌特征,對地球化學測量結果也應區別對待,主要分為3種類型:①表生帶中能形成較穩定礦物且在風化過程中明顯富集的元素如Sn、As、Cd、Be、Cr、Li、Ag、Mo等;②以親硫元素為主的一套在風化過程中明顯分散的元素如Hg、Na、Mg、Co、Cu、Ni、Fe、Zn、V等;③集散程度不明顯的元素如Pb、Ti、Mn、B、Si、Ba等。針對以上3類元素,應根據土壤測量采樣位置的具體情況對化驗結果進行合理的分析評價。

本次采樣9 927件,按自由網布設,山區樣點盡量往山下布,控制足夠大的面積,平原區樣點盡量往上布,采取合適樣品。在殘、坡積分布區,一般穿過B層(淋積層)在C層(母質層)中采集,采樣對象主要為巖屑。一個采樣點取3個樣組合成一個樣品。取樣粒級-4~+20目, 在基巖區采樣密度為10~12點/km2,中新生代覆蓋區采樣密度為4~6點/km2,二次過篩后樣品重量均大于160 g。本次分析項目為18種,等離子體質譜法(ICP-MS)分析Co、Ni、Cu、Mo、Ag、Sn、Sb、W、Pb、Bi、U 、Li,X射線熒光光譜法(XRF)分析La、Zn、Y、Nb,氫化物發生-原子熒光光譜法(HG-AFS)分析As,泡塑吸附石墨爐無火焰原子吸收法(PGF-AAS)分析Au。插入準確度控制樣品358件,精密度控制樣品358件,重復性檢驗控制樣品716件。另插入方法準確度監控樣品60件。檢出限、報出率、精密度、準確度均符合中國地調局《1∶5萬化探普查分析要求補充規定》中相關要求,分析質量可靠。地球化學參數統計方法見張運強等2015年文獻[18]。采用GeoIPAS軟件成圖,按多次迭代剔除畸變數據確定異常理論下限,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實用下限,按0.1的對數間隔生成地球化學圖,再在地球化學圖基礎上提取組合異常圖、綜合異常圖,并綜合地質背景制作剖析圖。

1.2 地質特征

1.2.1 地層

研究區出露地層主要有中奧陶統咸水湖組、上奧陶統白云山組、上二疊統方山口組及中新生代覆蓋物。咸水湖組碎屑巖段(O2x1)橫向上相變明顯,主要為一套碎屑巖夾自生沉積巖建造?;鹕綆r段(O2x2)為一套淺海-半深海相的中性、中基性火山巖夾碎屑巖及硅質巖建造,是噴流沉積鉛鋅礦、銅鋅礦產出的有利層位,區域上見多個小型銅鐵礦床(點),礦化類型為塊狀硫化物型和碧玉巖型;白云山組(O3by)為半深海泥質粉砂相沉積,均發生淺變質;碎石山組(S3ss)為一套半深海-深海相的碳酸鹽巖-碎屑巖建造;方山口組(P3f)為一套陸相噴發的基性、中基性火山巖建造,是與裂谷火山相關的斑巖銅鉛礦產出的有利層位,亦是一套金礦源層[19-20]。

1.2.2 構造

北山北帶的主控斷裂為近北西—北西西向展布的甜水井—六駝山區域性深大斷裂帶,該斷裂帶向西延入甘肅境內,向東隱伏于居延海拗陷之下,斷裂帶出露長度大于300 km,由多組互相平行、斷層面南傾的逆沖斷層、劈理帶、韌性剪切帶等構造形跡組成,形成有強弱變形域交織而成的寬度達數千米乃至數十千米的構造網絡帶,斷裂延伸方向與地層走向相近。

與甜水井—六駝山區域性深大斷裂帶相配套的次級斷裂裂隙系統發育,主要呈近東西、北西及北西西、北東向展布,其次呈南北向,其中北東向斷層與北西向斷層具共軛關系。受區域性構造運動的影響,區內巖層變質變形強烈,片理、劈理、擠壓破碎帶廣泛發育。深大斷裂帶及其次級斷裂裂隙為熱液成礦提供了通道及富集空間,特別是次一級斷裂裂隙構造的交匯部位、產狀變化處是金屬礦床(點)產出的有利部位。

褶皺構造主要為六駝山復背斜,呈北西軸向的多背斜、向斜相間排列,一般北東翼傾角緩,南西翼傾角陡,局部南西翼尚發育次級褶皺。北東翼多被中新生代沉積物覆蓋,大部分構造形跡不清??傮w來看,褶皺受一系列近東西向、北西向及北東向斷裂切割破壞,形態復雜且不完整。

1.2.3 巖漿巖

研究區巖漿活動強烈,侵入巖分布廣泛,從深成相到淺成相,從超基性巖、基性巖到中性巖、酸性巖均有分布,其中以中酸性侵入巖為主,形成時代主要為石炭紀和二疊紀,其時空分布嚴格受區域構造控制,總體上呈北西西向帶狀展布。巖石類型有石炭紀石英閃長巖(CδO)、石炭紀英云閃長巖(CγδO)、石炭紀花崗閃長巖(Cγδ),區域上石炭紀英云閃長巖與黑鎢礦、鉬、鉛、銅等成礦關系密切,江思宏2006年對巖體內鉀長石通過40Ar/39Ar法測年獲得同位素年齡值在355.16~271.78 Ma之間[21]。石炭紀花崗閃長巖與銅、鉬、鉛、鋅、鐵成礦關系密切,中型額勒根烏蘭烏拉斑巖型鉬(銅)礦即分布在石炭紀似斑狀花崗閃長巖內,聶鳳軍等2005年通過錸-鋨同位素研究獲得等時線年齡為(332.0±9.0) Ma[22](圖1)。

圖1 額勒根烏蘭烏拉一帶地質簡圖Fig.1 Simplified geological map of Elegenwulanwula area1.第四系湖積物;2.第四系沖洪積物;3.下白堊統赤金堡組;4.上二疊統方山口組;5.上志留統碎石山組;6.上奧陶統白云山組;7.中奧陶統咸水湖組火山巖段;8.中奧陶統咸水湖組碎屑巖段;9.二疊紀花崗巖;10.石炭紀花崗閃長巖;11.石炭紀英云閃長巖;12.逆斷層;13.平移斷層;14.性質不明斷層;15.推測斷層;16.背斜;17.向斜;18.鉬(銅)礦床

2 元素地球化學特征

2.1 元素含量概率分布型式

研究地質體中元素含量分布型式可以認識所研究的地質體經受地質改造作用過程的情況,了解該地區地質作用過程,為礦產勘查提供依據。一般來說,成礦作用總是出現在地質構造復雜、地質作用多次疊加的地區。因此,不服從正態分布的地質體才具有找礦前景。

元素含量概率直方圖能直觀形象地反映元素含量分布型式。本研究區18種元素概率分布特征見圖2,可見Sn、Bi、As、Cu、Ni、Sb呈左偏型正態分布,偏度和峰度較小,主要是低值較多,上述元素在區內虧損;Au、Zn、Li、Y、W、Pb、Nb、Ag、La呈左偏型正態分布,偏度較小,峰度較大,主要是背景值較多;U呈右偏型非正態分布,偏度較小,峰度較大,主要是背景值較多;Co、Mo呈右偏型非正態分布,高值和極高值較多,成礦意義明顯。

圖2 研究區18種元素的分布形式Fig.2 Statistic diagrams of 18 elements in the study area

2.2 元素分布及富集特征

通過比較土壤元素一級濃度克拉克值(C11)(C11=研究區土壤元素含量平均值(X1)/北山地區土壤元素含量平均值(X0)),C11值大于1.5,呈富集型分布的元素有Ag、As、Sb、Cu、Zn、Mo、Ni、Co、U、Li。C11值在1.2

各元素原始數據的變化系數(Cv1)與背景數據(剔除畸變數據之后的數據)的變化系數(Cv2)分別反映兩種數據的離散程度,Cv1反映地球化學場相對變化幅度,Cv1/Cv2則反映背景處理時的剔除程度。從剔除前后變化系數可以看出(圖3):剔除前變化系數Cv1>2.0的元素有Au、Sb、As、Mo、Bi,說明這些元素分布極不均勻,離散數據多,富集成礦的可能性大,一般形成局部異?;蚋弑尘?;剔除前變化系數Cv1>1.2的元素有Cu、Pb,說明其分布不均勻,離散數據較多,可能富集成礦。Ni元素剔除前變化系數Cv1在0.8~1.2之間,說明其分布均勻,背景數據多;Ag、Co、W、Sn、Zn、Y、Li、Nb、U、La等元素剔除前變化系數Cv1<0.8,說明這些元素變化系數小,富集成礦的可能性不大[23]。

2.3 元素聚類特征

參考聚類分析譜系圖4,取相關系數20,研究區元素可分為8類組合:①Y、Nb、La、Sn、U;②Co、Ni、Zn、Li;③Cu、Mo、W;④Pb、Ag;⑤Bi;⑥Sb;⑦As;⑧Au。從地球化學圖上看,①組合是玄武巖的反映,②組合是奧陶系建造的反映,③組合是含鉬銅斑巖體的反映,④組合是低溫熱液成礦的反映,主要分布在火山盆地邊緣,⑤是巖漿熱液活動的反映,⑥、⑦、⑧是局部成礦或構造熱液活動的反映。

2.4 元素組合分析

為了更突出各個因子的典型代表變量,對18種元素進行正交因子旋轉分析,采用具有Kaiser標準化的正交旋轉法,旋轉在6次迭代后收斂,從表2可見:成分1為Sn、U、La、Y、Nb組合,為與方山口組高鈦富鈮玄武巖或玄武質安山巖有關的元素組合,普遍具高豐度,但沒有特高含量,分異性也不明顯,未形成礦(化)體。成分2為Co、Ni、Li組合,代表了區內與中基性火山巖有關的元素組合。成分3為Ag、Pb、Zn組合,可能為低溫熱液活動的反映。成分4為Cu、Mo組合,可能為含Mo、Cu斑巖體的反映,該元素組合在區內普遍具高豐度,個別元素具特高含量和強分異性,并形成礦(化)體。成分5為W、Bi組合,可能為巖漿熱液活動的反映。成分6為Sb、As、Au組合,可能為局部成礦作用或構造熱液活動的反映??梢姕y區各元素具明顯的演化分異作用,且與地質過程、建造構造配套,顯示地質-地球化學作用的復雜性和成礦作用的多期疊加的特征。

表1研究區18種元素地球化學參數統計表

Table1Geochemicalparametersof18elementsinthestudyarea

元素北山[22]X0S0Cv0測區X1S1Cv1測區/北山C11=X1/X0Au1.442.521.751.5893.4942.1981.10Ag0.050.316.270.0920.0660.7161.84As7.9017.842.2613.47428.2792.0991.71Sb0.743.755.061.1223.2042.8561.52La24.118.020.3319.3407.1300.3690.80Cu12.749.770.7728.92334.2691.1852.27Pb16.207.330.4514.01620.1251.4360.87Zn35.4519.890.5668.81441.6950.6061.94W1.072.872.681.1240.8280.7371.05Sn2.125.692.681.9521.1550.5920.92Mo0.841.011.201.3993.0322.1671.67Bi0.210.643.040.1930.5392.7980.92Ni12.0113.001.0821.30618.6960.8771.77Co5.743.500.6112.4277.5340.6062.16U1.510.770.512.4001.0170.4241.59Li16.149.160.5524.60713.7410.5581.52Nb7.454.620.628.4313.4050.4041.13Y17.373.770.2221.6846.7130.3101.25

注:Au含量單位為10-9,其余元素為10-6。

表2研究區18種元素正交因子旋轉分析結果

Table2Orthogonalfactorrotationanalysisof18elementsofthestudyarea

元素成分123456Co-0.0680.9050.0330.114-0.049-0.012Ni0.1000.8680.0350.020-0.0180.045Cu-0.1510.4070.1080.6550.164-0.054Mo0.110-0.0390.0990.817-0.0130.088Ag0.1620.0070.6850.346-0.0590.089Sn0.6380.071-0.025-0.0780.4290.095Sb-0.0070.033-0.008-0.0830.0390.645W0.2210.039-0.1400.4040.5920.181Pb0.051-0.0310.789-0.0800.1150.120Bi-0.041-0.0140.3120.0000.762-0.136U0.554-0.0050.1150.3510.2010.280Li0.2540.478-0.082-0.0710.3580.335La0.764-0.1210.0780.037-0.061-0.076Zn0.1380.4930.5980.1140.1750.016Y0.8310.0840.0840.0430.0350.013Nb0.8850.1500.085-0.013-0.016-0.046As0.0800.0080.0740.2120.1080.624Au-0.0410.0230.0860.025-0.0940.458

2.5 元素在主要地質單元內的分布

統計18種元素在主要地質單元內的分布特征(表3),咸水湖組Au、Zn、Sb、Cu、Mo、Bi元素富集系數大,分異性強,是主要成礦有利地層。石炭紀花崗閃長巖Mo、Bi、Ag、Pb、Zn、Cu元素富集系數大,分異性強,是成礦最有利侵入體。

圖3 研究區18種元素離散程度圖Fig.3 Variation coefficients of 18 elements in the study area

圖4 研究區18種元素聚類分析譜系圖Fig.4 Cluster analysis diagrams of 18 elements in the study area

2.6 主要元素地球化學場特征

2.6.1 親銅元素類,包括Ag、Pb、Au、As、Cu、Zn、Sb元素

Au、As、Sb為研究區主要的成礦元素及伴生元素,總體分布凌亂,規律性不強,但從局部地段來看,異常受構造和蝕變控制明顯。從空間分布上來看,As、Sb具明顯的共生組合關系,空間分布套合較好。僅部分Au異常與As、Sb顯示一定空間相關性。

Cu、Ag、Pb、Zn為研究區主要的硫化物礦床成礦元素,分布規律性較強,與地質構造背景配套,異常受侵入體或構造控制明顯。從空間分布上來看,Ag、Pb、Zn具明顯的共生組合關系,空間分布套合較好。部分Cu異常與Ag、Pb、Zn顯示一定的空間相關性。

2.6.2 鎢鉬族元素類,包括W、Sn、Mo、Bi元素

W、Sn、Mo、Bi為研究區主要的成礦元素及伴生元素,異?;蚣蟹植?,高度受控于特定地質體,或凌亂分布,無規律可循。從空間分布上來看,W、Mo顯示一定的共生組合關系,部分異常顯示較好的空間套合。Sn、Bi異常僅在多元素異常高度集中地段,與W、Mo顯示一定的空間相關性,總體來看,該類元素高背景區主要分布在侵入巖出露區。奧陶系出露區,W、Sn、Mo、Bi形成規模巨大的低背景區,形態一致,均呈北西向帶狀,空間分布高度吻合,該區巖漿巖不發育,構造復雜,反映了一次統一的W、Sn、Mo、Bi元素遷出貧化過程[24]。

2.6.3 鐵族元素類,包括Co、Ni、(Cu)元素

Co、Ni、(Cu)為研究區主要的成礦元素,3種元素異??臻g分布相關性強,尤其是Co、Cu異??臻g分布高度吻合,Ni略有位移。3種元素異常主要分布在奧陶系中基性火山巖出露區,規律性較強。

2.6.4 稀有稀土及放射性元素類,包括Nb、Li、La、Y、U元素

La、Nb、Y為研究區主要的成礦元素,3種元素異??臻g分布高度吻合,主要分布在方山口組杏仁狀高鈦玄武巖出露區,Li異常主要分布在碎石山組碳酸鹽巖出露區,U異常主要分布在奧陶系火山碎屑巖出露區,規律性較強。

總體來看,18種元素的地球化學場具有共性,但也有差異,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元素地球化學場具“片、帶、集中區”分布的特征,“片”指大面積的低背景區呈片狀分布在中新生代覆蓋區;“帶”或指受控于奧陶系及其內的北西向構造帶,主要分布有Co、Ni、Cu高背景區和W、Sn、Mo、Bi、La、Nb、Y、Li、U低背景區?;蚴芸赜谑考o、二疊紀侵入體與奧陶系之內外接觸帶,分布有Pb、Au、Zn、Ni、La、Y、Nb、Li、Mo、Bi高背景區?;蚴芸赜诜缴娇诮M,分布有Cu、Co、Ni、La、Nb、Y高背景區和As、Sb、Au、Bi、Li低背景區;“集中區”或指受控于咸水湖組火山巖內的構造蝕變帶,分布有Au、As、Sb、Cu、Ag、Pb、Zn、W、Mo、Bi、Co、Ni、Nb、La、Y等,18種元素幾乎均呈高背景區分布?;蛑杆槭浇M及其內的北東向構造蝕變帶,分布有As、Sb、Cu、W、Mo、Bi、Li、Co、Ni等高背景區?;蛑负f(銅)斑巖體及其與圍巖內外接觸帶,分布有Cu、Mo、W、Sn、Bi、Ag、Pb、Zn高值區和Nb、Y低值區。

(2)異常特征最顯著地段,總是部分元素呈高值分布,而另一部分元素呈低值分布??傮w表現為鐵族元素與鎢鉬族元素構成高低組合,受侵入體控制的元素與受沉積地層控制的元素構成高低組合,高溫元素與低溫元素構成高低組合。這種高低組合的特征反映了元素遷出貧化、遷入富集的地球化學過程,這種過程往往導致某種元素異常富集,巨量堆積并最終成礦,值得重視[25]。馬生明通過在甘肅北山輝銅山開展地球化學異常結構與礦化關系研究后認為,正-負組合異??赡苁侵甘镜V化位置或成礦規模更有效的指標[26]。

(3)高背景區內的高值區空間分布主要受以下幾方面因素控制:不同走向斷裂構造交匯處、石英脈密集發育處、侵入體與圍巖的內外接觸帶處、構造蝕變發育處、含礦層分布處。

2.7 綜合異常特征及找礦遠景區

綜合分析多元素化探異常,并結合地質背景,在研究區內圈定綜合化探異常26處,其中與斑巖鉬礦系統有關的綜合異常8處,與中酸性侵入體有關的綜合異常5處,與奧陶系建造有關的綜合異常7處,與志留系沉積建造有關的綜合異常3處,與二疊系火山建造有關的綜合異常3處。

2.7.1 與斑巖鉬礦系統有關的綜合異常

含礦斑巖體內的異常元素組合為Mo-Cu-W-Bi-Zn,含礦斑巖體內異常形態、分布受斑巖體控制,外圍異常形態、分布則與巖體與圍巖接觸帶或北西向斷裂裂隙構造有關。其中Mo、Cu、W、Bi有統一的濃集中心,Bi異常強度稍弱,Zn異常濃集中心略有偏移。成礦元素或指示元素Mo、Cu、W、Bi均在斑巖體東北側形成負異常。近斑巖體異常分布在含礦斑巖體西南側,元素組合幾乎同含礦斑巖體內異常,可見,元素組合Mo-Cu-W-Bi-Zn反映了斑巖成礦作用流體的含礦特征(圖5)。

遠斑巖體異常元素組合主要為(Cu)-Co-Ni,該元素組合暗示中基性火山巖富含(Cu)-Co-Ni元素,在斑巖成礦系統水巖流體系統中進一步富集。

含礦斑巖體為石炭紀似斑狀花崗閃長巖,地表蝕變主要見鉀化、云英巖化、絹云母化、零星綠簾石化及廣泛發育的孔雀石。近斑巖體異常區出露咸水湖組碎屑巖段,地表蝕變主要見綠簾石化、硅化、鉀化,孔雀石常見。遠斑巖體異常區出露咸水湖組火山巖段,地表蝕變主要見綠簾石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青磐巖化,蝕變強烈且普遍,孔雀石、鏡鐵礦常見。

探槽揭露及巖心鉆探發現,斑巖鉬(銅)礦區地表多見奧陶系殘留頂蓋或捕擄體,多形成上銅下鉬的空間分布特征。近斑巖成礦區主要形成受斑巖體與圍巖的內外接觸帶控制的接觸交代型鉬銅礦化,靠近斑巖體側以鉬為主,遠離斑巖體側以銅為主。遠斑巖成礦區主要形成受斷裂裂隙構造控制的熱液型金銅鐵礦化[27]。

2.7.2 與中酸性侵入體有關的綜合異常

與中酸性侵入體有關的綜合異常主要形成W、Sn、Mo、Bi等異常,異常規模小,強度低,分布零星,濃集中心不明顯,分布在侵入體與圍巖的內外接觸帶或斷裂裂隙構造發育處,意義不大。

2.7.3 與奧陶系建造構造有關的綜合異常

在中基性火山巖分布區,元素組合較簡單,主要為Cu-Co-Ni,在有正常沉積巖分布區,元素組合比較復雜,常見為Cu-Co-Ni-Mo-U,在構造發育地段元素組合一般會多Zn、As、Au 3種元素。異常多呈北西向帶狀或串珠狀分布,與區域構造線或地層走向一致,異常濃集中心多是不同構造交匯處。1∶20萬水系沉積物測量顯示該區異常以鐵族元素為主,尤以Fe2O3、V、Mn異常特征顯著,伴有Cu、Au、Hg、F、Be等元素異常。綜合分析認為引起此異常的原因復雜,鐵族元素異??赡苡上趟M中基性火山巖引起,而Au、Cu、Hg、F、Be異常則與后期構造熱液活動有關。

Cu、Au、Zn為主要成礦元素,地表主要見石英脈型礦化,近礦圍巖蝕變主要為綠簾石化,孔雀石化、褐鐵礦化常見??傮w上該區應尋找公婆泉型、白山堂型與火山建造構造有關的銅礦床和淺成低溫熱液型金礦床。

2.7.4 與志留系沉積建造有關的綜合異常

與志留系沉積建造有關的綜合異常元素組合主要為Au-Li-Cu-Ni-Zn-Mo,其中尤以Li異常特征顯著,異常數量多、規模大、濃集中心明顯。經踏勘檢查,異常區主要出露生物碎屑灰巖,未見明顯礦化。

2.7.5 與二疊系火山建造有關的綜合異常

與二疊系火山建造有關的綜合異常以Pb、Zn、Ni、La、Nb、Y、Mo異常為主,伴生Ag、As、Co、Sn異常,總體以稀土元素及硫化物礦床成礦元素為主,區內分布有1∶20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圈定的Au、Mn、Sn、Cd、Pb、Zn、Hg、Ni、Cu、Fe203、V、Co、F等異常,1∶5萬航磁和地面高精磁測均在此處圈定特征明顯的磁異常。經踏勘檢查及取樣化驗,區內玄武巖富鈦,局部形成微弱釩鈦磁鐵礦化。

綜合分析認為,與斑巖鉬礦系統有關的綜合異常和與奧陶系建造構造有關的綜合異常是今后工作的重點,前者應在充分認識斑巖成礦系統地質特征的基礎上,以Mo、Cu、Au為主攻礦種,以斑巖型、接觸交代型、構造熱液型為主攻類型。

圖5 與斑巖鉬礦系統有關的18種元素地球化學圖Fig.5 The geochemical map of 18 elements related to porphyry Mo (Cu) metallogenic system1.下白堊統赤金堡組;2.上二疊統方山口組;3.上奧陶統白云山組;4.咸水湖組火山巖段;5.咸水湖組碎屑巖段;6.二疊紀花崗巖;7.石炭紀花崗閃長巖;8.石炭紀英云閃長巖;9.閃長巖脈;10.花崗巖脈;11.斜長花崗斑巖脈;12.閃長玢巖脈;13.地質界線;14.不整合地質界線;15.逆斷層;16.性質不明斷層;17.推測斷層;18.鉬(銅)礦床;19.產狀

后者應以Cu、Au、Pb、Zn為主攻礦種,以噴流沉積疊加后期改造型、次火山巖斑巖型、碧玉巖型、熱液型為主攻類型。

3 結 論

(1)通過元素地球化學背景分析,并結合地質背景及其他成礦信息認為,本研究區主成礦元素為Mo、Cu、Au,主要的成礦層位為咸水湖組火山巖段,成礦有利侵入體為石炭紀花崗閃長巖。

(2)元素地球化學場具“片、帶、集中區”分布的特征。異常特征最顯著地段,總是部分元素呈高值分布,而另一部分元素呈低值分布。不同走向斷裂構造交匯處、石英脈密集發育處、侵入體與圍巖的內外接觸帶處、構造蝕變發育處、含礦層分布處多形成異常高值區或高背景區。

(3)區內可劃分出5種綜合異常類型,即與斑巖鉬礦系統有關的綜合異常、與中酸性侵入體有關的綜合異常、與奧陶系建造構造有關的綜合異常、與志留系沉積建造有關的綜合異常、與二疊系火山建造有關的綜合異常,其中與斑巖鉬礦系統有關的綜合異常和與奧陶系建造構造有關的綜合異常是今后解剖找礦的重點。

猜你喜歡
斑巖成礦
桂西沉積型鋁土礦床成礦規律及成礦模式
遼寧調兵山西調斑巖型鉬礦床特征及找礦標志
新疆寨北山銅礦成礦新認識及找礦預測
中非銅鈷成礦帶礦床遙感特征研究
柴達木盆地北緣鋰多金屬礦成礦條件及找礦潛力
柴北緣阿木尼克山地區斑巖系Cu、Mo-Pb、Zn、Ag-Au成礦模型初步研究
斑巖型礦床含礦斑巖與非含礦斑巖鑒定特征綜述
巖型礦床含礦斑巖與非含礦斑巖鑒定特征綜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