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口與影像:行動中的中國港城影像計劃》

2018-08-16 20:33
中國攝影 2018年3期
關鍵詞:港城出版物寧波

(年度攝影集)

編者:寧波中國港口博物館

版本: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7-10

【評委評語】

近年來,攝影作為一種媒介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的現象及其效果,日益為人矚目。一方面,攝影以鮮明生動的視覺文本提供了多樣化的解讀路徑;另一方面,這阡陌縱橫的語義系統在傳播中不斷迭代更新,塑造了對象與時俱進的風貌品格。

因此,一個攝影項目,做得熱鬧好看,并不難;做到與對象高度匹配且獨一無二,則要考驗策劃者、攝影者與編輯者的功夫。大部分攝影項目的完成度停留在“攝影”層面,而未進入“公共”空間;呈現方式雖然多有展覽、畫冊等,但依然限于單一主題的平面展開,而未達到多元立體的輻射。因而有影響力者并不多。

寧波中國港口博物館邀請獨立策展人與攝影師在7座港口開展攝影計劃,本身即為跨界之舉;而港口特殊的地位,當然不限于交通的起點與終點,更聯結著文明的有限與無限。港口之于影像,更是淵藪常在、淵遠流長。本書展示了虛擬/寫實、物件/人文、政治/經濟、考古/發現多重視野觀照下的港口生態,提供了一個飽含激情與創意的成果。美中不足的是:影像在其中略失于素材感與碎片化。

—李 楠

“港口與影像”是由中國港口博物館主辦,由筆者于2016年發起并擔任項目策劃的一系列基于中國特定港口文化和全球化背景,針對港口視覺文化研究和影像實踐的長期項目。在第一期項目中,我們邀請了共8位來自不同學科背景和知識結構的攝影藝術家,分別就七座港口及其城市(寧波、泉州、廣州、南京、上海、香港、大連)進行實地的拍攝。參與委任拍攝項目的8位攝影藝術家(鄭川、朱嵐清、陳文俊與江演媚、李超瑜、徐浩、黃臻偉、楊圓圓)分別從自身的興趣和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嘗試針對上述地理區域的港口、腹地、貿易空間,以及空間內所展開的人的活動進行深入挖掘,最后通過各自所擅長的攝影語言和媒介的選用(平面攝影、錄像、聲音裝置)得以實現。

第一期委任項目的展覽于2017年10月21日至11月16日于寧波中國港口博物館展出,由筆者和青年寫作者、策展人王歡共同策劃,起名為“港口與影像:行動中的中國港城影像計劃”。與此同時,配合展覽,我們邀請到假雜志社就“港口與影像”計劃的第一期研究和作品進行設計,在長達數月的等待之后,同名出版物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該出版物的內容包括3篇論文和8位藝術家的作品及介紹,以文獻的方式將“港口與影像”階段性研究和展覽的結果呈現給讀者。本書由假雜志社的書籍設計師程音和擔任設計,其編排順序采用與展覽陳列—寧波、廣州和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三座重要港口),南京(連接陸地和海上絲綢之路節點內河港),以及上海、香港、大連(見證近代中國歷史的三座重要港口)—相一致的邏輯所展開,盡可能地將藝術家們的展覽作品以最有效的方式轉譯到頁面之上。從書籍的構架上來說,考慮到時間有限等諸多原因,設計師在參考了不少的攝影圖錄之后,放棄了原先做分冊合集的想法,雖然這在一定程度削弱了藝術家本身的個性,但使得展覽作品可以融入港口影像計劃的語境之中。

《港口與影像:行動中的中國港城影像計劃》出版物作為該研究項目的一部分,在編輯和整理的過程中,我也不斷思考并反思項目本身對于建立與港口相關的影像文化研究、檔案整理,推動博物館、美術館委任機制,扶持獨立影像藝術家創作,生產新知識,以及幫助公眾通過影像來認識并重新了解周圍世界的意義。那么作為,我的身份也相應地在研究者、委任者、制作者、合作者、闡述者等身份中轉換,以此來實現“港口與影像”這一長期項目的諸多目標。

文/何伊寧,“港口與影像”項目發起人,該出版物的主編

猜你喜歡
港城出版物寧波
邊海放歌唱港城
一圖讀懂寧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以海為媒 構建新型港城關系
聚焦·寧波
張家港開展千名僑界人士看港城系列活動
2017年出版物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Arctic sea ice decline: Faster than forecast
2015 年出版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