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唐“孔明”:平定西南,開拓萬里

2018-08-23 13:38余顯斌
百家講壇 2018年7期
關鍵詞:唐軍南詔孔明

余顯斌

唐朝前期,對手是突厥,在名將李靖的征戰下,突厥一敗再敗,可汗被俘,最終突厥被滅。唐朝終于獲得和平。

可是到了唐朝中期,西南方向一支力量興起,這就是吐蕃。吐蕃軍隊從青藏高原打馬而下,兩度占領長安,開大唐未有之先河。一代名將郭子儀面對吐蕃,也無可奈何。最終,吐蕃被一個書生制服,走向沒落。

這個書生就是韋皋(gao)。

韋皋是杜陵人,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人,他出場時正逢亂世。當時,大唐內部發生涇原(今甘肅、寧夏的六盤山以東)兵變;外面則有兩大敵對勢力,一個是吐蕃,一個是南詔。

涇原兵變的發起人是叛將朱泚,他帶著嘩變的士兵占領長安,將唐德宗趕了出去,自己登基稱帝。朱泚覺得天下已經非他莫屬,決定招降韋皋。

韋皋此時擔任的是殿中侍御史,臨時署理隴州(今屬陜西西安)行營留后事務。朱泚便派家僮持詔書前去任命韋皋為御史中丞。韋皋心系大唐,不但沒接受朱泚的任命,還將他的家僮斬殺了。朱泚聽聞消息,以為韋皋嫌官職小,馬上派另一個家僮去宣讀圣旨,這次是讓韋皋當鳳翔(今屬陜西寶雞)節度使。韋皋毫不客氣,又將家僮等人斬首,只留下一個活口讓其向朱泚通風報信。

遠在奉天(今遼寧沈陽)的唐德宗聽說韋皋兩次拒絕朱泚的任命,覺得韋皋是個難得的忠臣,于是也馬上頒布圣旨,任命韋皋為御史大夫、隴州刺史,設置奉義軍節度使以表彰他。

不久,朱泚叛亂被韋皋等人消滅,唐德宗回到長安,征召韋皋為左金吾衛將軍,又升遷為大將軍。

內部撫平,外部戰亂又起。當時南詔聯合吐蕃進攻的方向是唐朝的蜀地(今四川境內),因為這里距離他們近,朝發可以夕至。派誰去抵御?唐德宗四處張望,最終選定韋皋。唐德宗覺得韋皋在平定涇原兵變時很好地展現了自己的謀略,這次一定也可以得勝歸來。于是,唐德宗任命韋皋為檢校戶部尚書,兼劍南西川(今四川中西部)節度使,前去平定戰亂。

韋皋走馬上任,來到了戰斗最激烈的蜀地。他經過分析心中有了打算,知道該聯合誰,該打擊誰。

他聯合的對象是南詔。因為南詔本是唐朝附庸,后來,由于唐玄宗好大喜功,征討南詔,南詔無奈才聯合吐蕃將唐軍打敗。就在韋皋上任不久,南詔再次聯合吐蕃進攻蜀地,被韋皋等人打敗。吐蕃敗后遷怒南詔:過去將南詔王稱弟弟,現在則降為附庸。

南詔王心里當然不愿意,也怕吐蕃吞并他,整日忐忑不安。

韋皋認為這正是自己勸南詔王重新歸附唐朝的最好機會。于是,韋皋派一名判官當使者入南詔勸說南詔王歸順大唐,以脫離對吐蕃的依附。唐使者去時,南詔和吐蕃還沒決裂,吐蕃還有使者駐扎在南詔。南詔王擔心吐蕃使者知道自己私下與唐使者結交后怪罪自己,不敢白天迎入唐使者,只有悄悄在夜里迎入。唐使者則瀟灑大方地走進南詔宮殿,大聲宣讀大唐的詔書。南詔王“恐懼,顧左右失色”,嚇得撲通一聲跪下,接受了大唐的詔書。

隨后雙方正式訂立盟約。這次盟約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南詔會盟”。它標志著南詔在脫離大唐四十多年后重新回歸大唐的管理之下,終于再次投入中原的懷抱。

韋皋的計劃也獲得成功。

接下來,他要展開兵力,對吐蕃進行決戰了。

韋皋很有政治眼光,此時的形勢雖然對大唐有利,但他并不打算先發動戰爭,而是等待吐蕃出手。吐蕃贊普終于坐不住了,決定出兵。出兵的對象不是大唐而是南詔,以懲戒其背棄自己、投奔唐朝。

南詔王趕忙向韋皋求救。韋皋等待的就是這樣的時機,過去是吐蕃、南詔聯合對付唐朝,現在該是唐朝和南詔聯手對付吐蕃的時候了。

韋皋的計劃是,分兵三路,馬不停蹄,直指吐蕃。他命其中一名將領帶著3000名善于騎射的士兵前去支援南詔王;另一名將領率軍駐扎在唐與南詔的邊境處,便于在背后給吐蕃以重擊;第三支主力軍則駐扎在距離吐蕃更近的唐與南詔的邊境地帶,幾乎戰鼓一響,就可抽刀廝殺,極有震懾作用。

吐蕃贊普這次出兵,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立威??墒?,此時吐蓍已經失去盟友,孤軍作戰,所有人幾乎都看出來了,吐蕃必敗。因此,還沒開戰,吐蕃士兵已經在士氣上輸了。

吐蕃的投降也如雪崩一般呈現。

首先準備投降的是吐蕃某著名城池的守將。吐蕃贊普知道后很著急,速派5000人把守城池,結果被韋皋的部將攻破。該城守將本就無心迎戰,于是干脆出城投降了。

吐蕃贊普知道后,忙派吐蕃地位很高的國師去攻打該城池,并下令若攻不下提頭來見。誰知國師攻不下該城,也不想提頭去見吐蕃贊普,也投降了。

這件事情不亞于一場地震。

吐蕃士兵想,國師都放棄抵抗了,我們為什么還要堅守?于是,一個個紛紛脫離戰場投降,以至于“虜氣衰,軍不振”。與此同時,韋皋手下大將大受鼓舞,他們一鼓作氣,攻下吐蕃的另一座重要城池,“俘系牛羊千計”,吐蕃人堅持不住,終于撤軍。不甘心失敗的吐蕃人離開時放出狠話,“期以明年”,再戰一場。

第二年,吐蕃人果然再次發動進攻。這次,吐蕃人穩扎穩打,步步為營,首先派出精銳部隊駐扎在靠近南詔的瀘水(長江支流),然后在邊界險要位置筑城,取名悉攝。韋皋知道后,派出一位部將帶著大唐和南詔聯合軍,開始了“拔釘子”的行動。

韋皋認為悉攝是險地,臨水靠山,正面進攻顯然不合適,會給自己造成極大損傷。唐軍和南詔軍制定的襲擊方法是:橫渡瀘水,一步步靠近吐蕃的軍營,趁夜色沖進去。吐蕃軍在黑夜里不知對方軍隊有多少,一時亂了陣腳,被打得潰不成軍,敗退后,準備逃往某山??上?,他們計劃雖好,逃跑時卻被唐軍和南詔軍提前埋伏的一支軍隊包圍。黑暗中,一聲號角震響,唐軍和南詔軍一起沖向吐蕃軍,吐蕃軍再次大敗。戰斗結束后,唐軍和南詔軍清點戰利品,僅俘虜就達到了兩萬人。

吐蕃軍經歷幾次失敗后,認為當務之急必須攻下位于唐朝與南詔邊境的嶲州(Xi,南詔所據,今屬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以隔斷唐朝援軍,然后長劍一揮,沖向南詔。

為了這次征戰勝利,吐蕃使出了調虎離山計,兵分兩路,一路沖向大唐的國土朔方(今屬寧夏銀川),作為疑兵來轉移唐軍的視線。這支軍隊不多,僅僅三萬。吐蕃的十余萬主力則進軍嶲州,準備趁唐軍無暇顧及南詔,一舉攻下南詔。

韋皋得知吐蕃軍的用意后立刻上奏朝廷,說這次去朔方的吐蕃軍必定會奪取該地的糧草,建議朔方百姓趕快將田里的莊稼收了,讓吐蕃軍來后沒糧食可吃,沒草喂馬,不戰自敗。

接著,韋皋又制定出了對付吐蕃主力軍的方法:派出多名將領率大軍兵分三路、主動出擊,采用大包抄戰略,對吐蕃進行最后的大反攻。南詔軍隊馬上響應,配合唐軍行動。

在唐軍和南詔軍的雙重夾擊下,十余萬吐蕃人馬幾乎被殲滅一半,吐蕃軍統帥也成了俘虜。一直威脅大唐的吐蕃鐵騎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韋皋這個書生在擊敗吐蕃后,開始修筑驛路、驛站。于是,茶馬古道上再次響起馬鈴聲、號子聲,大唐西南真正成了“天涯靜處無征戰,兵氣銷為日月光”。

是年,公元801年。四年后,韋皋離世,61歲。

他仿佛就是為了大唐的安定而來,任務完成,轉身離開。有史家稱他“立功西南,開拓萬里,功名之盛諸葛之后未之有加”,說他無論智謀、忠心、事功,和孔明并列,都是當之無愧的。

猜你喜歡
唐軍南詔孔明
唐代“驃國獻樂”背后的秘密,一場以獻樂為名的救國運動
我愛孔明鎖
檢查(短篇)
韋皋經略西南始末
“天生創業家”唐軍:五年賺取100億
唐軍 留守少年的逆襲
論韋皋在南詔歸唐中的作用
孔明畫圈
周瑜與諸葛亮對詩
白族信仰阿嵯耶觀音始因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