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德意志意識形態》認識論思想

2018-08-27 08:35孟鑫鑫龐燕燕
報刊薈萃·上半月 2018年8期
關鍵詞:德意志意識形態唯物史觀馬克思主義

孟鑫鑫 龐燕燕

摘 要:《德意志意識形態》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發展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蘇聯學者巴加圖利亞說能夠根據許多特征將德意志意識形態同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全部著作相區別。在這里,很多東西是第一次確立或論述的。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識形態》第一次對歷史唯物主義做了系統的闡述,完成了對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和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哲學的批判,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思想的重大飛躍。本文系統的闡述了其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同時,其中也蘊含了豐富的認識論思想,是其認識論思想誕生的標志。本文采用了文本研究法,去研究其認識論思想誕生的時代背景、主要內容以及其歷史意義。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及方法論,應該充分繼承其批判的精神,批判那些不合理的現象和觀點,對事物保持中立的態度,所有的事情都沒有絕對這一說法。

關鍵詞:唯物史觀《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歷史決定論;黑格爾唯心主義;批判精神

一、唯物史觀的基本內涵

歷史是一個關于現實的人過去的歷程,這里涉及到一個歷史主體的問題,在馬克思、恩格斯以前,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見解,如,對于這個主體,黑格爾認為是“絕對神”的合乎邏輯的發展;施蒂納的回答是為“唯一者”的“我”的創造活動;施特勞斯歸結為某種神秘的“實體”的作用;費爾巴哈認為這種作為超社會、超歷史的抽象一般的人,這種人除了愛與友情,并且是排除在理想狀態下的愛情和友情之外的,他并不理解“人與人之間”和其他“人的系”有什么聯系。所以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對這一問題做出了深刻的分析及批判,他們提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歷史記錄的是人的過往,所以歷史存在的主體是人。馬克思對這一觀點提出規定,那就是:“歷史的存在必須以人為前提,但卻不是存在于虛幻人群和一成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存活于現實中并在不斷發展不斷成長中的人”。馬克思在這里說到的“人”和費爾巴哈提到的“人”是有區別的,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到的人是具有實踐能力的現實中的人,它是把現實的個人作為唯物史觀的現實前提,也是我們理解唯物史觀概念首先應當明確的。

另外,馬克思在考察了歷史得出了以下提到結論,我們可以把歷史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兩種。自然是和歷史息息相關且相互制約的。在只要有人的前提下,他們都是共存的關系。我們所說的自然史,就是通常來說的自然科學,但今天我們在這里不談自然科學。本篇文章主要是研究另一個重要部分——人類史?!兜乱庵疽庾R形態》中馬克思明確指出“我們所需要研究的是人類史”,即排除自然界,單單研究人類歷史這一塊內容。他曾經用了這么一段話來批判了費爾巴哈:“當費爾巴哈是一個唯物主義者的時候,歷史是在他的認知視野外的東西,在探索歷史的時候并不是站在一個唯物主義者的立場上。所以他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睆倪@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費爾曼考察人類歷史時陷入唯心主義的看法。他用言辭極力表現出對這唯心主義的批判,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手稿中的“歷史”概念是指人類社會的發展史。而整個唯物史觀就是圍繞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展開的。

二、形式新意識的社會背景

德國是少數發達國家中還在遵循資本主義的一個國家。但是,馬克思與恩格斯作為社會主義的鼻祖,在《德意志意識形態》這部著作中他們對其分工作用做了詳細分析。分工起初只是行為方面的分工,后來由于各種后天因素、天賦、和某些偶然發現及需要等自發地形成了“自然分工”現象。對于分工來說,只有把精神勞動層次方面和物質勞動層次方面徹底分離開來,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分工。在法國,分工是私有制、國家和階級斗爭的前提。

分工包含了多重矛盾,如社會生產力、社會狀況、社會意識等等問題。而且,對于一個家庭而言,分工是不可避免的問題,這也是形成社會分工和分裂成相對對立的單個組織的重要依據。與分工同時出現的還有“分配”,而且是在勞動或者貨物分布不均衡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分配”制度,這也進而產生了所有制。正是在這種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相互矛盾的前提下,共同利益才得以采取國家推行的方案:將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相脫離,形成完全自主的獨立形式,也是在這種特殊的形式下,各階級的斗爭才開始真正嶄露頭角。對于各階級來說,分工是異化存在的前提。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還存在,那么他們之間的分裂就還在不斷的演變分裂。也就是說,在不是自愿分工的前提下,而是而是長久以來自然而然形成的模式的前提下,人自身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同異己對立的力量。就是這種無形之中的力量壓迫著人前進,并且不是人在掌控駕馭這種力量。所以,這種存在于社會中無形之中的力量就是是某種壓力,在個人看來并不是人類自身力量的聯合體,而是在特殊條件下形成的一種異己的,并在他們控制之外的強制性力量。除此之外,他們還辯證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論證關系。他們指出,經濟基礎是“整個歷史的基礎,然后必然在國家生活的范圍內描述”經濟基礎的活動,同時從經濟基礎出發,“來闡明在不同各種理論知識下的產物和形態意識。如哲學、宗教、人文、思想等等,并把這些產物作為基礎以來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他們說:“我們的出發點就是從了解從事實際活動的人出發,把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中的形態意識作為一種真實狀況的反饋。并通過分析他們實際生活中產生的意識形態以此來確立在和物質相關聯。在這種生活方式反饋的前提下來探索人們腦海中的必然升華物。所以,在宗教、人文、哲學和其他意識形態相適應的情況下,人們往往會失去一個很重要的外觀,那就是——獨立性。這也是導致那些不斷發展自己物質生產生活的人們,在改變自己自己現狀的同時也在不斷的改變自己的思維和改善自己的思維產物的必然性。結合實際生活來說,我們處于當今時代,不是意識決定了我們的生活,而是生活決定了我們的意識?!?/p>

三、思想論形成的社會因素

《德意志意識形態》有著許多值得人贊賞的成就,例如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對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作了正面的系統的闡述,尤其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因此被學界公認為唯物史觀形成的標志性著作。在著名思想發展史《德意志意識形態》上,馬克思提出的最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貢獻就是:他基本上完成了對黑格爾提出的“唯心主義”哲學和費爾巴哈提出的“人本主義哲學”的批判,并且清算了歷史上的哲學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改革人類歷史哲學上的偉大思想。也為我們今天能夠進一步理解歷史上唯物主義的創新和確立馬克思列寧主義意識的創新理論形態形成做好思想方面的鋪墊及認識。在我們膾炙人口的歷史中,歷史總是在不斷的重復演繹歷史由繁榮到衰敗這一過程,周期性的看著革命和震蕩摧毀現今存在的一切。在我們還沒準備好實行全面改革或者還沒具備改革的必須物質基礎之前,就說明我們一方面還沒有一定的生產力。換個角度來說,就是我們還沒有形成反抗舊社會推翻前朝的先進思想。而只是原地踏步或止步不前,而沒有真正實行反抗古老的舊“生活生產”方式和反抗舊社會依靠的群眾本身。就像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所證明的那樣去執行一樣,雖然這種對思想提出的改革轉變想法已經表述過千百次有余,但這一點對于實際發展沒有任何意義?!兜乱庵疽庾R形態》中的這段描述非常明顯的突出了社會革命中物質因素的重要性。在這里,馬克思和恩格斯從生產力和革命群眾兩方面闡明了社會革命發生的不可缺少的物質因素。另一方面,是導致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乃至矛盾升級激化的主要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問題。也正是因為這個問題的出現,才致使后來爆發了一次大的社會革命。所以,社會革命的前提下物質方面的保障是源于一定的生產力來保持平衡的,爆發社會革命的根源問題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再者來說,革命群眾是歷史前進發展道路上的決定力量,這種力量是社會革命的主體。所以說革命群眾在社會革命中起著其他任何因素都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一場思想變革沒有革命群眾的積極參與,那么這場任何形式下的思想變革都將毫無意義。因為,革命群眾“不僅僅是反抗了舊社會某個突出問題的方面,而且是反抗舊社會的‘生產生活方面的依據的總和活動,這才是決定社會變革的主要力量?!瘪R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任何革命的爆發都不是偶然的,而是長久以來生產和生產力之間關系矛盾化的必然結果。在革命爆發的過程中,雖然表現了多種多樣的斗爭形式,但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是革命爆發最深刻的根源這一說法無疑是讓人深刻的。很顯然,歷史唯物主義的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基本原理在上述表述中是闡釋得非常明確和清楚的,這也為我們如今了解到的“歷史決定論”提供了重要依據。

四、社會意識存在的因素

《德意志意識形態》這部寓意深刻且極具批判性的著名佳作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45年秋天到1946年5月共同撰寫完成的。德意志意識形態全書主要分為兩卷,第一卷批判了費爾巴哈、鮑威爾和施蒂納的唯心主義歷史觀;第二卷批判了當時德國流行的“真正的社會主義”或“德國的社會主義”等假社會主義的本質。以往的歷史理論主要談到了兩個方面的問題和缺點,那就是:只單單停留在思想動機上的活動,而沒有從物質和生活各方面去完善考察的歷史,不能清楚的了解到它們歷史性發展的人民群眾的人文活動。如今,這種現象已經被完全消除了。馬克思和恩格斯他們把歷史的發展作為探究的出發點,并以此不斷的探究歷史的現實基礎,一起來琢磨社會生活中的本質問題。在鉆研的過程中,社會生存發展問題的決定因素和社會主義革命的物質因素等多方面的問題,把唯物主義發揮的淋漓盡致。同時也揭示了人們歷史以來生產生活產生的思想活動或動機的主要物質原因,那就是在追溯到客觀發展規律的前提下,社會關系體系發展的物質根源。說明了人民群眾是推進歷史發展和社會革命發展進行中的主要決定力量。這一切,都可以形成一個標志性的觀點——唯物史觀。

我們要想把這種思想論傳承延續下來,就要靠人民群眾的社會意識,這種關于意識存留下來的因素主要存在于物質實踐,它是推進歷史上社會發展和各種各樣意識形態的產生及發展的主要動力。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有段話是這么說的:“它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范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東西?!庇蛇@段話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任何形式和產物都不能僅僅依靠精神方面的批判作用而達到讓其消滅、消失的作用,也不能通過將他們消融在“自我意識”中,讓他們化作虛無縹緲的幻影來讓這種意識消失。而我們只有徹底的推翻這一切問題的核心——唯心主義發展論才能將它們徹底摧毀。但唯心主義作為產生現實諸多問題的謬論,只有實際地推翻這一謬論所由產生的現實的社會關系,才能把它們徹底毀滅掉。歷史的動力以及哲學、宗教、人文和其他任何形式的理論,他們的根本動力就是革命,而不是批判。以上觀點表明:歷史并不是作為“產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識”中,歷史的每一階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數量的生產力總和。從剛才我們提到的我們可以知道,只有堅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一原理,才能夠完整地描述歷史發展的全過程及這個過程的各個不同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在具體說明社會存在和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向我們指出了物質實踐是一切社會歷史發展的前提,我們不能只把觀念和范圍作為解釋實踐問題的出發點,而是要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以實踐作為出發點來解釋觀念方面的問題。也就是說,任何一種觀念的東西,只要把它放在社會實踐中加以考察,就能弄清楚它的來龍去脈;錯誤的觀念及一切唯心史觀的謬論,都有其產生的社會基礎,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推翻這一社會基礎,以致消滅由之產生的錯誤的觀念和唯心史觀的謬論。這里,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唯物主義科學地解決了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的辯證關系,說明了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依賴關系,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性作用。因此,如果說經典作家是通過對于資本主義的科學批判從而超越了以往的哲學的話。那么,批判異化勞動和批判意識形態和商品拜物教,就構成了在不同探索下的批判作用的深度問題,所以其中的繼承和突破等問題也就不言而喻了。

五、結語

總之,在深刻認識了新的思想之后,我了解了一個與認識論相統一的本體論,我也知道任何新的認識都須以辯證為前提。在認識的辯證法中,不僅要求我們把握認識過程的辯證運動,還要求我們要先把握主體和客體在實踐中產生的互相辯證關系,這種關系,在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已經昭示給了我們,但由于種種原因,還沒有充分發揮它的辯證作用。歷史上有許多學者,都對這個問題進行過深入的思考和探討,這些思考和探討對于我們的認知特性和本質問題是非常有益的。但既然這是個哲學問題,也就意味著這是一個可以永無止境地對其進行追問探索的問題。雖然馬克思對意識形態的本質的論斷已經達到了科學理論的水平,但并不意味著這個問題已經被一勞永逸的解決。由此,這個課題可以深化我們當代不斷研究的途徑。也讓我們知道,只有不斷運用馬克思認識論的基本思想去分析和解決科學和哲學、理論和實際中的新問題,進一步豐富和完善社會實踐活動,并且始終對事物保持懷疑的態度,才不會喪失自我反省的能力。文中提到的這些重要思想,也為我們今天能夠進一步理解歷史唯物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的相互關系,并確立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基本立場,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和正確的方法論原則,成為我們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方面。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人民出版社,1961.

[2]姜海波.《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生產力與唯物史觀的構成,2007.

[3]鄧莉,高政.《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歷史”概念研究,2009.

[4]李立綱.馬克思恩格斯人類學編年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

[5]衣俊卿,丁立群等.20世紀的新馬克思主義.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6]張世英.哲學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7]不竭的時代精神.《哲學動態》編輯部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8]孫伯葵,張一兵著.走進馬克思.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9]王銳生,黎德化.讀懂馬克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10]王德峰.哲學導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1]黃楠森.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2]王代月.試論消費主義的意識形態性.理論學刊,2004.

[13]季廣茂.意識形態.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14]中共中央黨校教務部.馬列著作選編內容提要和注釋.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

[15]袁鐸.非意識形態化思潮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16]王永貴.影響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西方主要意識形態透視.社會科學研究,2007.

[17]吳曉東.《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人學思想,2007.

作者簡介:孟鑫鑫(1993—),女,漢族,河北邯鄲人,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

猜你喜歡
德意志意識形態唯物史觀馬克思主義
“分配正義”概念的歷史追溯與唯物主義重構
唯物史觀下史料實證素養培養實踐研究的思考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意識形態理論的當代價值與作用
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下的道德思考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啟示
毛澤東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觀底蘊
論阿來小說《塵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觀
淺析《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論馬克思主義黨建學說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在聯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