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團體輔導促進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形成

2018-08-27 08:35郭海峰
報刊薈萃·上半月 2018年8期
關鍵詞:積極心理團體輔導大學生

摘 要:團體輔導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積極心理學的思潮對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產生了重大影響,用積極心理學理念與團體輔導相結合,可以促進團體輔導效果形成,提升學生積極心理品質。

關鍵詞:團體輔導;大學生;積極心理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被重視,大學生心理品質的形成也越來越受關注。近年來,我國心理學研究者開始認識到積極性理學對于心理教育的必要性,嘗試把積極心理學與團體輔導相結合,可以擴寬積極性理學的應用范圍,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引入新理念,通過引導大學生關注自己的積極體驗,增強他們積極品質的培養。

一、團體輔導概念

團體心理輔導(group guidance)也稱團體輔導、團體心理咨詢、團體訓練,是相對于一對一的心理咨詢而言,是一種在團體情境下提供心理援助與指導的一種咨詢形式,由領導者根據成員問題的相似性或成員自發組成的小組,通過共同商討、訓練、引導,促使個體在交往中認識自我、探索自我、接納自我、改進自我或解決成員共同的發展或共有的心理問題。

二、團體輔導在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團體心理輔導可以提升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人際交往是人與人之間相助作用的動態過程,人際交往能力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元素,而人際交往困惑是目前大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團體心理輔導還可以增強團隊凝聚力,增進成員之間的相互認同。

三、積極心理學思潮

20世紀末,美國當代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發起了積極心理學運動,這對整個心理學界產生了很大轟動,對心理健康發展方向和研究范式產生了深刻影響。積極心理學作為一個研究領域的形成,以Seligman在 2000年1月發表的論文《積極心理學導論》為標志。它采用科學的原則和方法來研究幸福,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以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它是利用心理學目前已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

四、積極心理品質的內涵

積極心理學倡導研究人們正面的、積極的心理品質,使研究者從多方面探討能促進個體產生積極狀態的各種心理因素。

塞利格曼及相關研究者在研究了整個世界橫跨3000年歷史的各種不同文化后,以“必須具有跨文化價值”、“本身就具有價值,而不是為了達到其他目的的手段”、“必須是可以培育的”作為選擇標準,歸納出世界上所有宗教、哲學學派都支持的六種美德,分別是智慧與知識、勇氣、仁愛、正義、節制、精神卓越。

五、團體輔導提升積極心理品質

(一)方案設計思路

為了達到提高大學生心理彈性這個目標,方案設計以提升自己積極對待問題、處事更有彈性為主線,以增強其自我悅納為支線。在建立團體內信任、友好、接納關系的基礎上,通過主題活動帶領大家走進面對困難的挑戰之路,加深對自己的了解,引導大家發掘自身的力量和資源,接受和應對挑戰,促進正確積極地悅納自我,相信自己有能力處理任何困難。

(二)方案設計依據

整個方案的設計依據是要成員體驗到更加積極的情緒,同時在小組中學會更多的促進心理韌性提升的積極品質。方案設計為六個單元,每個單元各有小目標。在“認識自我”單元中,通過制作胸卡、畫自畫像等增加學生之間的熟悉程度,使他們快速融入團隊中并逐漸找到心理韌性中的歸屬感,正確、全面地認識自我、悅納自我。在“我的情緒我做主”單元,設計情緒臉譜、帶著愛送它走等活動,提升大學生對生活中的問題認識、接納情緒,用成年人的狀態去面對,鍛煉成員具有心理韌性中的良好的性格及前如其分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在“陽光總在風雨后”單元中,通過打破自己的限制性信念、換個角度看世界等活動,鍛煉成員具有心理韌性中的積極對待問題,能夠接受和應對生活中的挑戰的特性。

本方案設計了兩次人際溝通的方案,即遇見未知的自己。在“遇見未知的自己1”中,通過心有千千結、信任后仰等活動,讓學生認識自己的交往模式,學會有效溝通,增強成員心理韌性中的歸屬感、積極對待問題等多種特質。在“遇見未知的自己2”中,通過一分為二法、接受批評法、代入法等,增強成員心理韌性中的更加積極地對待問題等多種特質。在“我的未來不是夢”單元中,通過撕紙條、我的未來不是夢及感謝有你等活動,幫助成員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活出更好的自己,培養成員心理韌性的多種特質。

(三)探索總結

本校16名學生通過志愿招募參與此活動,經過8次團體輔導之后,普遍反饋自己更加自信了,內心更強大了,對未來充滿信心,用SCL-90量表的前后測對比,在多項指標上有了顯著性差異,學生的健康程度提高。通過事后和成員一對一訪談,我們得出如下結論。

首先,團體輔導活動為這些大學生創造了一個社會群體活動情境,氣氛融洽,氛圍輕松,在這個情境下他們愿意去和他人互動。其次,積極心理學理念的主題活動讓他們習得如何管理情緒、如何應對挫折、如何進行人際交往。最后,相比其他群體的說教,朋輩的正能量觀點和積極的生活觀念對他們的影響更大。

積極心理學關注人的積極品質和潛能的開發,推崇在高科技發展的同時也不要忽視人文精神的理念。通過運用積極心理學自身的理念和技術,讓大學生在這種相互尊重的團體氣氛中體驗更多自身和他人的積極情緒,可以使他們以后對自己和事物的認知更加積極,提升他們主觀上的幸福感。因此,將積極心理學和團體輔導技術相結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切實有效的新途徑。

參考文獻:

[1]馬丁·塞利格曼.真實的幸福[M].洪蘭.譯.北京:萬卷出版公司,2010.

[2]李小光,徐婭霞.積極心理學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08,14(3):266-268.

[3]樊富眠.團體咨詢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郭海峰(1978—),男,江西信豐人,在職博士研究生,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詢研究。

注: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思想政治工作專項課題:團體輔導對大學生心理彈性的干預研究(SZZX16021)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積極心理團體輔導大學生
大學生就業趨勢
大學生“雙創”進行時
暑假調查 45%的大學生僅給自己放十天假
積極心理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實踐應用
團體輔導對改善工科大學生學業拖延的實證研究
焦點解決取向團體輔導的應用
弱化權勢,和諧共生
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團體輔導的運用
知恩于心,感恩于行
黨中央給大學生留下啥印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