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芻議輕負高效寫作模式的構建

2018-08-27 08:35陳莎
報刊薈萃·上半月 2018年8期

摘 要: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但寫作教學顯得困難重重,許多學生甚至談文色變。這不得不讓人思考如何構建輕負高質的有效模式。我認為,參天大樹依托健壯的根系,若是作者文氣噴涌,則以“氣”馭文,甚至會妙筆生花。

關鍵詞:文氣;素讀;美讀

當下,寫作教學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可謂十面埋伏。信息社會里的人,其性格是浮躁的。學校封閉式的管理,它隔絕了學生與社會,與生活的聯系。生活積累減少了,生活體驗缺失了,令學生“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令寫作教學成了無米之炊。再者,“重理輕文”的教學氛圍也讓語文寫作舉步維艱等等。造成這些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一條就是我們對寫作主體的研究不夠深入,對作文素養的培養不夠重視?!拔覀冇心敲炊嗟淖魑捏w系,但沒有一種體系是建立在對寫作主體深入研究這一基點上的。我們追尋的總是一般的作文規律,而不是規律與習作主體發生聯系后形成的新的建構規律?!币虼?,我們必須改變中學作文教學的觀念和思維,從對寫作主體的研究入手,重視他們的寫作心理,并吸收文氣說的精華,與中學作文教學實踐有機結合,從而構建一套符合中學生實際,并切實可行的輕負高質的寫作模式。

一、作文文氣的內涵

“文以氣為主”,我認為文氣倘若貫通流暢,不用過多追求寫作技巧,以“氣”馭文,就會妙筆生花。那么何謂文氣呢?

我們不妨追溯一下其歷史。第一個以“氣”論文的是曹丕,他在《典論·論文》中說,“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辈茇岢摹皻狻?,主要是指文章的精神、意氣,這是文氣說的淵源所在。之后,許多文人或文論家對此有論述,“文氣”的涵義越來越大。劉勰講“氣”,側重文章的生氣、氣勢,以及作者本身的氣質。韓愈的“氣盛言宜”,是講文氣與文辭的關系,他把“文氣”看成是一種品德修養的結果。筆者認為文氣其實就是包含生活底蘊、人文情懷及文字功底等綜合形成的作文素養。它是中學生作文的基礎和根本。中學生培養文氣,既可涵養性情,又可提高作文水平,還可培養美好而熱烈的情感,這對中學生的健康成長也是極為有利的。

二、如何培養文氣,構建輕負高質的有效模式

文氣是作文的根基,“氣”養足了,到一定時候,便會厚積薄發,揮灑成文。所以,中學生培養文氣,是一種磨礪的功夫,是一種水滴石穿的積累。那么如何培養中學生的文氣,構建輕負高質的有效模式呢?筆者認為要重視寫作主體自身的寫作素養,重視他們的寫作心理,結合寫作教學實踐,從日常積累中逐漸培養他們的文氣。模式圖如下:

(一)豐富生活底蘊

生活是一本奇妙的無字書,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之源。但學生卻找不到“米”下鍋。為什么?究其原因,學生并不缺少生活,也不缺少素材,而是缺少對生活的留心觀察和用心體悟。正如羅丹所說:“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p>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作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作文要“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币虼私處熓紫纫捎枚喾N方式教會學生走出圍墻,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百態,將視野打開,從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例如春天來了,我們讓學生留心觀察。細心的學生就能發現早春的山野遠望是綠色的,近看草芽則是嫩白色的。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真真切切地關注生活、體悟人生,善于抓住美的瞬間。即便樸素的命題,也能張揚生活與哲理。

(二)打造人文情懷

“文”是“氣”的一種表現形式,文氣亦透出胸襟氣度,情趣見識,閱歷修養等人文情懷。氣可以“養而致”,筆者認為中學生亦可從知、情、意、行四個方面來“養氣”,來深化作文主題。

1.知,指認知

眼下許多中學生的作文之所以言之無物,或人云亦云,其根本原因是缺乏認知能力。俗話說:“理直才能氣壯?!比藢δ撤N事物或道理認知越深刻,表達出來就越清楚,分析問題才能有理有據,氣勢磅礴。

2.情,情感

有些作文之所以讀之無味,主要是因為缺少真情實感?!案腥诵恼?,莫先乎情”,從心理學上講,正因為感情和欲望具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只要有了真情實感,就會激起血液循環的亢奮,從而使注意、記憶、想象、思維等心理活動都處于積極活動狀態,于是,頭腦中儲存的中許許多多的事情以及妙詞佳句都會紛紛涌現出來,并有形諸筆端的迫切感,這時就易成文,且能寫出感染力強的精彩文章。作為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情境,有意識地積累真情實感。學生有事可記,有情可抒,我要寫,我愛寫,文章自然生動真摯,且個性畢現,文氣飛揚。

3.意,志向

當今中學生的有些作文之所以缺乏生氣,文理不順,與立意不高有關。古人提倡作文應該“以胸襟為基”,我們看看古往今來一些詩文:如駱賓王的“秋水共長天一色”,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王之煥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它們均立意高遠,視野開闊,并以高屋建瓴之勢,發現“至美可觀之物”,一氣呵成,從而使字里行間灌注一種雄壯流暢的文氣。所以千古流傳。因此,中學生培養文氣也必須養志,要胸襟寬闊、自信樂觀,這樣,文氣更能暢發。

4.行,行為和人格

對于這個問題,早在唐朝,韓愈就在《答李翊書》中指出:“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彼J為應先“養根”、“加膏”,即加強個人修養,做成“仁義之人”,文章言辭必然就會自然順暢。中學生當然也要涵養性情,提高人文素養,否則,文氣便會“餒也”。

(三)提高文字功底

“腹有詩書氣自華”,文氣的產生必須有廣博深厚的知識,然而。而現在的中學生普遍性格浮躁,閱讀狀態不佳,要想輕負高質,筆者認為主要有幾點:

1.有選擇性地素讀與美讀

所謂“素讀”,就是樸素、純粹、不帶任何目的和要求地讀。在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有選擇性去“素讀”各種經典,以及那些文質兼美的好文章,直至背誦。如冰心先生的《談生命》這篇哲理散文,語言質樸精美,內涵豐富,哲理深邃。如果僅憑教師去條分縷析,學生根本無法深入理解和體會文章的內涵。通過這種“素讀”的方法,來體會文中作者要表達的意思。從而明白作者為什么將生命比作“一江向東流的春水”、“一棵小樹”,明白作者為什么希望“我們的生命有更多的云翳”。

所謂“美讀”就是美美地讀,讀得美美的。教學中要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去細品慢吟,美美的讀,美美地感受文本。隨著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層層加深,對情感的體會步步深入,最后達到文本、作者、讀者三者的融合,真正獲得一種獨特的美的體驗。如讀《天凈沙·秋思》學生不僅能看到“枯藤”“老樹”“昏鴉”所展現出的凄涼畫面,更能體會到“斷腸人在天涯”的游子思鄉之苦、之悲。

2.建立有效的閱讀機制

我們要掌握學生閱讀的成效,怎么辦呢?就要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借此契機,教師把課內的文章當作例子,教給學生讀書的基本方法――圈點勾畫、批注、摘抄等,培養閱讀的習慣;然后,以閱讀《語文課程標準》規定的中學生必讀名著為第二步,尋找與大師對話的切入口。第三步則是指導學生作專題個性化閱讀,全班同學把自己前一個星期包括周末讀的作品,用幾句話概括介紹給全班同學。一個學年的實踐發現學生的閱讀習慣養成了,甚至超過了新課標所要求的閱讀量。久而久之,學生胸中有“大氣”,寫作文時,文氣當會自然流瀉。

總之,“氣”是流動的,如果不細心守護,便會逐漸喪失?!敖刹疟M”的悲劇應當引起我們的警覺。從某種意義上講,江淹的“才盡”,是因為他得志后,便胸無大志,不注重個人修養,不深入生活積累,而使文氣喪失的緣故??傊?,“文以氣為主”,文氣是是根基;人欲為文,必先養氣。氣若壯,則以“氣”馭文,馳騁于寫作的自由王國。

作者簡介:陳莎,浙江省臨海市桐峙中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