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源于佛經翻譯中的文與質的協調發展關系

2018-08-27 08:35楊旭
報刊薈萃·上半月 2018年8期
關鍵詞:文質佛經劉勰

摘 要:翻譯這一活動在很早以前便在中國開始了,在翻譯活動中出現了許多別具看法的翻譯方式與策略,這些翻譯方式和策略也對其后的翻譯實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佛經翻譯的歷史當中,文質之爭成為翻譯活動中的主要討論點,本文試圖從文質的角度去探討翻譯當中出現的問題,探討文質的關系究竟是“你死我亡,相互對立”,還是“協調發展,相互統一”。

關鍵詞:文;質;協調發展

翻譯活動在中國的歷史當中產生的很早,在翻譯活動中出現的翻譯方式與策略也有許多。這些翻譯策略對于翻譯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本文中我將試圖討論一下在佛經翻譯的歷史當中出現的重要的探討話題,即“文”與“質”的關系。希望對于今后的翻譯實踐能夠產生一定的幫助作用。

一、佛經翻譯中文質的起源與發展

佛經翻譯開始于東漢末年,并且結束于北宋時期,即公元1111年。文質這一對立的議論觀點在公元224年被提出,并引起了廣大譯者的討論。

孔子將文質并舉,其目的是用來論述人的品格,《論語》中說道“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币馑季褪钦f外表看起來儒雅,而內在涵養很高,具有道德修養。內外協調好才成稱之為君子。

首先說一下文質的起源,公元224年,竺將炎和維祗難一同翻譯了《曇缽偈經》,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句法經》,竺將炎和維祗難是質派的代表人物,質的出現實際上是晚于文的,質最早指的是抵押物,也就是說其代表本質的意思,后來拓展為質樸的意味。竺將炎和維祗難的作品遭到了支謙的否定,并將《句法經》進行了校正,完成了《句法經序》。支謙是文派的代表,支謙批評竺“用詞不雅”。文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文最開始指的是陶器燒制過程中偶然留下來的天然紋路,后來為裝飾用的花紋。這是關于竺,維和支謙的一場關于文質的論戰。

這場論戰的結果是確定無疑的,那就是質派在理論上獲得了最終的勝利,這是因為他們引用了老子和孔子的論述為理論依據,而文派雖然在理論上輸了,但是在實踐上卻是勝利的一方,因為文派最后成書,廣泛流傳。

除了竺,維和支謙在文質上的對立觀點以外,還有一些重要的翻譯人物表明了自己的對于文質的觀點。東漢三國時期,人們對于安世高的觀點表明為“意理明晰,文字允正,辯而不華,質而不野”,因此安世高屬于質派。與安世高同為質派的還有支婁迦讖,人們對于支婁迦讖的觀點表明“貴商實中,不存文飾”,多數都為“辭質多胡音”。只不過后來支謙認為質派過分求實導致語言晦澀難懂,便把“辭質多胡音”改為了“漢語直譯”。

二、文質之間的協調發展,相互統一

最早提出文質統一的是孔子,他強調“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奔赐獗砣逖排c內在高尚道德相統一的思想。后來到了漢代時期,劉向還有揚雄推崇孔子的思想。劉向在《修文》中提到“文質修者,謂之君子,有質而無文,謂之易野?!睋P雄也對孔子的觀點進行了繼承與發展,在《修身》中提出“實無華則野,華無實則賈,華實副則禮?!币馑际钦f“禮”作為君子的重要規范,基本要求為“華實副”,也就意味著文質相統一的思想。但是與孔子不同之處在與,揚雄脫離了人倫教化的儒學色彩,轉向了自然的角度。劉勰對于孔子和揚雄的總結提出了“天地人”為核心的“三才”觀。劉勰提出“使文不滅質,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藍,間色屏于紅紫,乃可謂雕琢其章,彬彬君子”,意思就是說文章要得體,必須突出文,還有質的本來性質,既不能文滅質,又不能質滅文。因此這是一種辯證的思維方式,同時是唯物主義的。是相當積極進步的。因此劉勰的“文不滅質”就是說文和質都要恪守自己的規范,彼此不能夠相互抵消,而是相互依存,相互統一的關系。為了強化自己的文質統一的觀點,劉勰提出了“情采”,“體性”,“風骨”,“隱秀”,劉勰認為這些范疇與文質統一具有具有一樣的內在邏輯。它們是對文質關系的進一步解釋與強化。到現如今的21世紀,“文質兼美”成為了學生教材選材的重要關注點。主要增強了人文性的選材,這樣的選材能夠能好地培養學生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從孔子到劉勰,都從文質相統一的角度來進行了自己的看法,但是劉勰能夠以文質相統一的標準來評價文學的發展情況,是對時代的深刻的憂思。21世紀的文質兼美的教材選材標準也進一步的體現了“文質協調發展,相互統一”的觀點。

三、總結

文派與質派是在佛經翻譯中的主要探討點,又最開始的政治人倫范疇發展到了美學范疇。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文質之間的關系的發展,而且是中華民族對于藝術的領悟和深刻見解??偟膩碚f,文質關系是唯物主義的,理性的積極的辯證統一。 希望此篇論文可以由此對以后翻譯實踐起到一定的啟迪作用。

參考文獻:

[1]仇成楷.從佛經翻譯的“文”“質”討論看中國傳統翻譯話語[D].外交學院,2016.

[2]高慶華.文化視野下古代佛經翻譯中的文質之爭辨析[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2011.

[3]郝麗運.佛經翻譯與《圣經》翻譯中的文質之爭[J].語文學刊,2014.

[4]張春柏,陳舒.從“文質之爭”看佛經翻譯的傳統[C].國外外語教學.2006.

[5]趙巍,石春讓.“文質”的現代轉化問題——兼論傳統譯論的價值和現代闡釋[C].山東大學威海,2009.

作者簡介:楊旭(1994—),女,滿族,吉林省吉林市人,研究生在讀,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

猜你喜歡
文質佛經劉勰
描寫生動 文質俱佳
美麗的佛經故事
劉勰的“借力”
劉勰攔路拜師
舍棄面子的劉勰
舍棄面子的劉勰
論王充的公文批評思想
“賦跡賦心說”探源
淺談儒家哲學思想在書法藝術中的體現
推銷有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