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凈山朝圣之旅一路向佛國,一路人間味

2018-08-28 02:03解蠻
環球人文地理 2018年8期
關鍵詞:印江金頂禪寺

解蠻

佛即座一山,山即一座佛.

歷史上的梵凈山,因佛而興,因佛而盛,是“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之一。而所謂梵凈,就是“梵天凈士”的意思。

早在唐朝,就有高僧在梵凈山一帶布傳佛教,明朝初期,梵凈山興修梵宇,佛教十分興盛,到清朝康乾盛世,梵凈山已經擁有“四大皇庵,四十八腳庵”,成為首屈一指的佛教圣地和“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中唯一的彌勒菩薩道場。

許多年來,每年的農歷二月到中秋,人們都會從四面八方前往梵凈山朝圣,而漫漫的朝圣路途,一路的雕梁畫棟,一路的階石和佛龕,讓人們啜飲到的不僅是人間煙火,還有靈性與大愛。

烏江鹽道的見證者梵凈山佛教的祖庭

古時山路不便,遠方朝拜梵凈山的信徒,選擇在烏江坐船,從貴州銅仁市的思南縣上岸,再前往梵凈山。船塢到了思南,從盧家碼頭上岸,經過的第一站便是安化街。

在過去很長一段歷史里,安化并非街巷名,而是作為縣一級的行政機構存在,疆域包含當今的思南、德江、印江、沿河4個縣的部分地域,后劃歸思南府所治舊時,貴州不產鹽,人們將川鹽經赤水河及烏江運入安化縣,再分發運往貴州各地。隨著來往的鹽客、腳夫日益增多,當地人便在從碼頭到城里的荒地上擺攤設店,賣茶賣餅,做起小本生意,后來逐漸形成一條小街,因臨近安化縣衙,遂得名“安化街”。

隨著安化街逐漸繁盛,鹽商們在街上建起鹽號,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集商號與住宅于一體的豪華宅院——“周家鹽號”。

周家鹽號是一個封閉式的四合院,坐西向東,由石庫門、對廳、正房、廂房、廚房、鹽倉、花園和天井構成,大小房間多達30間,四周以青磚砌成封火墻,院內有“四水歸堂”的排水系統,水往院內流,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

走進商號內,隨處可見木雕:窗戶、門楣、椅子……內容涉及梅蘭竹菊、龍鳳麒麟等寓意美好的圖案,雕刻工藝復雜精湛,至今仍清晰可辨花瓣紋路、動物五官。在門窗上,圖案還特意雕刻成冰裂紋,寓意著寒窗苦讀,期冀著后人能一日高中,由商步入仕途。在舊時,烏江古道上的鹽號星羅棋布,如今只剩下周家鹽號,成為烏江鹽運最后的見證。

便利的烏江帶來鹽運的繁盛,也帶來佛教文化的傳播。在思南縣,人們興建佛寺,傳佛布道。離周家鹽號不遠,便有歷史超過500多年的永祥寺。永祥寺始建于明弘治年間,原名圓通寺,明萬歷年間更名為永祥寺,寓意永久吉祥。寺廟坐東朝西,為兩進四合院。門口白色的大門巍然而莊嚴,院內的屋面則為硬山頂小青瓦,古樸別致。

過去,永祥寺也被稱為“接官亭”,為官員迎來送往,而鹽商路過此地,總喜歡在院內燒一柱清香,祈禱一路平順。于是,在這個佛寺里,禮佛的僧人、趕路的商人、來往的官人,都在梵音繚繞中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

沿陸路東進梵凈山,便到了印江縣峨嶺鎮。信眾到了峨嶺鎮,必然要去拜訪梵凈山佛教的祖庭——西巖寺。西巖寺位于峨嶺鎮甲山村,始建于宋乾德三年(965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梵凈山地區最早的寺廟。

歷史上,西巖寺因戰亂多次廢毀又多次重建,寺內供奉的佛像已不清晰,但寺廟的石壁上卻清晰可見“山水奇觀”四字。相傳,道教大師張三豐曾云游至此,見此處群峰高聳而幽,溪流縱橫卻靜,是修仙練道的絕妙之處,便運氣于手指,在石壁上寫下“山水奇觀”四字,這也成了梵凈山“佛道交融”的例證。

朝山必拜的蒲氏墓朝廷借糧的天馬寺

從峨嶺鎮往東,大約10公里就到了印江郎溪鎮。郎溪是一座千年古鎮,為土家族人聚居地。相傳夜郎古國曾與漢朝征戰于此,夜郎王“興”戰死,郎溪之名就因紀念夜郎王而得。明洪武元年,宣撫使田儒銘從湘西一帶率士兵開赴黔東“平蠻”,由第五個兒子田茂能管理郎溪,名為“郎溪蠻夷長官司”,從此開始了郎溪長達幾百年的土司統治歷史。

在那漫長的歲月里,郎溪建衙門,修繕土司城,發展民族手工藝,修通從郎溪到印江的棧道,一時問,商人往來不絕,商鋪林立,郎溪興盛一時。

逐漸富裕起來的豪門大戶,開始在郎溪修建四合大院,砌上院墻,四面圍磚,形成了當地獨具特色的封火桶子樓,至今這里都還保存有40多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郎溪鎮竹林灣的王家桶子。王家桶子是清朝人王志清所建,桶子坐東南朝西北,正屋三間,中間為堂屋,用來祭祀先祖和迎賓客,兩邊按長幼秩序住人。西廂房兩間,墻壁上有花窗,雕刻著“麒麟吐金”“金雞報曉”“喜鵲鬧梅”等圖案,線條流暢,刻畫精致。

后來,隨著佛教的傳入,當地人在郎溪西南方修建了回龍寺。寺內有正殿三間,供奉著如來佛祖。寺廟前后茂林修竹,溪水環繞。離回龍寺幾十米處,是田儒銘妻子蒲氏之墓。墓地呈飛燕型,西為頭,朝著印江縣城方向,南北形如展翅狀,東為尾。呈剪刀狀向郎溪方向展開,墓穴位于飛燕的腹部,風水上稱“飛燕銜書”。幾百年來,朝拜蒲氏墓已成為印江人的習俗。每年正月,印江人在墓地燒香燃燭,著明時節掛清掃墓,到了六月,善男信女前往梵凈山朝山時,會在此虔誠地跪拜后再出發。

幾經奔波。香客們終于到達梵凈山腳。從北而來的香客都必經松桃縣烏羅鎮,后到桃花源村,再登梵凈山。

桃花源村地處一個寬約1.5公里、長約4公里的河谷壩子。壩子周圍綠嶺逶迤,蜿蜒的溪流穿壩而過,壩上古樹參天,古樸的小木樓掩映其中?;腥襞c世無爭的世外之境。然而,桃花源村位于印江、松桃、江口三縣交界之處,是眾多梵凈古道的交匯之處,在舊時,從各地而來的信眾多會在此停頓休息,等蓄足了精力,再攀登梵凈山,佛教徒來來往往,這座“世外桃源”便成了“深山集市”——寂靜的村落因佛教平添了熱鬧的煙火氣息。

從烏羅鎮中心趕往桃花源村的路途并不近,在中途,人們可以在天馬寺打尖禮佛。天馬寺位于梵凈山東麓的雙鳳山腳下,始建于明洪武年間,后經多次重建擴建,最興盛之時,天馬寺擁有廣大的廟產:四個大四合院、佛堂36間、僧房72間、田產一千二百多畝、林地八千多畝。這里成為了梵凈山上寺廟的主要物資供給地,甚至朝廷有戰事,也會向天馬寺借糧,足見當時之繁盛。

然而,之后的歲月里,天馬寺歷經戰亂、人禍,逐漸衰落下來。如今,只有天馬寺里供奉著的明代遺留下來的佛像,以及一口鑄于明萬歷元年的古鐘,還在講述著那些古老的故事。

在浴佛法會洗滌心靈攀登朝山的最后一驛

人們北上梵凈山,經由桃花源村,但若西上梵凈山,則必經過印江縣紫薇鎮。紫薇鎮是印江縣距離梵凈山最近的村鎮,佛教的氛圍越加濃厚,一鎮所建的佛寺就有四座:護國禪寺、鎮江寺、大坳寺、洞德寺。

人們常說,想要了解梵凈山佛教歷史,就需先了解護國禪寺。護國禪寺位于紫薇鎮大園址村,背靠獅子崖,面對肖家河。這里是梵凈山半山處唯一的開闊地,極目遠眺,萬山起伏延綿,百里煙波盡收眼底。

護國禪寺始建于唐代,原名天池寺、天池院、護國寺,明萬歷年間被敕封為皇庵,成為梵凈山五大皇庵之一,梵凈山寺廟的總住持也常駐于此..最盛時,護國禪寺占地48畝,殿堂分為三進,廟宇重重,建筑雕梁畫柱,供奉的佛像流光溢彩、偉岸莊嚴:寺廟常駐僧人多達幾百人,每日香火繚繚,佛樂生生,拜佛的信徒不計其數。

歷史上,護國禪寺多次遭到兵匪患難,多次毀壞多次重建,在上世紀90年代,僅剩下斷壁殘垣,1998年護國禪寺再次重建,歷時6年最終得以落成,重現了舊時盛景。

在如今的護國禪寺,依舊香火旺盛,終年佛事不斷。每年釋迦牟尼佛的誕辰(農歷四月初八),護國禪寺內還將舉行盛大的浴佛法會。清早,禪寺門口就已集結了眾多前來參加法會的信眾。法會開始后,人們排隊進入大殿中,法師們敲木魚誦經,信眾默默祈禱結隊緩行。等到了佛前,便將佛像邊放置的凈水澆于佛身,希冀借此洗滌內心的塵垢,得到神佛的祝福。

從護國寺出來,行走于莽莽原始森林,幾度峰回路轉,便到了棉絮嶺,萬米睡佛就清晰地呈現在眼前。

梵凈山層巒疊嶂,綿延起伏,山上的新金頂與鳳凰山競意外形成了天然的佛像,遠眺像極了大肚彌勒佛躺臥大地之上,綿延長達萬米,為世界之最?!叭f米睡佛”目天連地,來往的信眾虔誠朝拜,天、人、佛就這樣自然地融合在這梵天凈土上。

沿著蜿蜒的石階繼續往上,各條朝山大道匯集在了梵凈山的金頂,人們便到了朝圣之旅最后一驛。在老金頂,人們首先拜謁的是茶殿。茶殿又稱“金頂正殿”和“承恩寺”,始建于明萬歷年間,寺內供奉著皇帝牌位及鎮山印,在正殿內,還存有“敕賜圣旨承恩寺”石額。每到朝山之際,四方香客蜂擁而入,山民們在寺外賣食、占卜、出售藥材,宛若集市。

不懼危險者,還會踩著狹窄的石蹬,手腳并用攀爬上新金頂,拜謁金頂上的釋迦殿和彌勒殿。金頂垂直高度達近百米,中部因狹窄的裂縫——金刀峽一分為二,釋迦殿和彌勒殿分置兩邊,由一天橋所連。相傳新金頂本是一塊完整的巨石,釋迦佛與彌勒佛云游至此時,均看中此地,于是,兩位佛主用金刀將巨石劈開,劃界而治,梵凈山彌勒道場之名也因此而來。

站在金頂上,梵凈山風光盡收眼底,清風拂面,頓覺心曠神怡,一路朝山而來的所有佛國往事隱秘在了翻滾的云霧里,也刻進了所有香客的心底。

猜你喜歡
印江金頂禪寺
在西明禪寺聽蟬
冬日去禪寺祈求姻緣的年輕人
印江自治縣全力做好老干部健康體檢工作
峨眉山金頂女背工,背負希望的堅強母親
書法為媒 打響品牌
金頂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