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溶藻菌R1的溶藻特性

2018-08-31 08:53董小娜陳澤慧毛林強王明新張文藝
土木與環境工程學報 2018年5期
關鍵詞:微囊銅綠菌液

董小娜,陳澤慧,毛林強,王明新,張文藝

(常州大學 環境與安全工程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

每年夏秋季一些水體均發生有害藻華(HAB)暴發,給水環境生態帶來極大威脅,探索行之有效的溶藻方法迫在眉睫。利用溶藻菌(algicidalbacteria)溶藻安全高效,具有廣闊前景。近年來,學者們在溶藻菌的篩選、溶藻活性代謝產物分析、溶藻微生物的溶藻機理等方面的研究相當活躍,包括溶藻菌株的分離鑒定、溶藻性質的描述、溶藻方式的探討、溶藻活性物質的分離與純化[1-2]以及溶藻機理的研究等。尤其溶藻機理的研究更是深入到基因水平(分子水平):藻細胞的細胞水平[3-4]、功能酶和蛋白水平[5-6]等。近年來溶藻菌的篩選成果頗多[7],已分離鑒定出來的菌屬有粘細菌屬、假單胞菌屬、芽孢桿菌屬等[8],因藻類的暴發與溶藻菌的生長息息相關,這些溶藻菌多來自藻華頻繁暴發地帶。細菌溶藻方式主要有2種:直接溶藻與間接溶藻,見諸報道的溶藻菌多具有間接溶藻特性[9]。對溶藻能力的測定方法有:藻細胞數量的變化、chl-a含量的變化及其采用藻膽蛋白(某些藻類如藍藻)的含量變化等。對溶藻機理的研究越來越多,眾多分析方法被用于揭示溶藻產物溶藻機理,如:傅里葉紅外光譜、熒光光譜、透射電鏡等[10]。細菌分泌的物質(如氨基酸、抗生素、多肽等)[11]成分復雜,不同的溶藻菌分泌有效溶藻成分也不盡相同,這讓溶藻活性物質的分離純化非常困難,目前分離純化出有效溶藻物質罕見報道。報道的溶藻活性物質的分離純化主要有2種方法:硅膠柱層析[12]與高效液相色譜(HPLC)方法[13]。對活性物質的鑒定方法有液質聯用(LC-MS)[13]、液相二級質譜(LC-MS-MS)等。但這還僅僅只是限于實驗室研究階段,在實踐中直接利用的效果并不理想,其活性物質的分離純化困難且收集率低,這使得生物菌劑投產與使用都難以實現。

采用三維熒光技術對藻膽蛋白的測定來表征溶藻效果,借助三維熒光光譜解析溶藻降解產物;通過對菌液進行熱處置、破碎處置、酸堿處置、透析處置等手段研究了菌株R1 Lysinibacillus macroides的溶藻機理;并通過HPLC技術初步分離提取了有效溶藻物質。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實驗材料 藻種來源:銅綠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購自中國科學院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

菌種來源:從太湖激浪魚內臟(魚鰓、魚腸等)中篩選出了1株溶藻效果較佳的菌株R1,培養2 d后,菌落呈圓形,直徑大約1~2 mm,白色,表面光滑,微微凸起,邊緣光滑,生長快速;革蘭氏染色呈紫色,為陽性菌(如圖1),經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分析,其與Lysinibacillusmacroides相似性最高,達99.50%。

圖1 R1革蘭氏染色

1.1.2 主要儀器和試劑 1)試劑:試劑均為中國產分析純試劑。

2)儀器:離心機、超聲波細胞粉碎機、高壓蒸汽滅菌鍋、倒置顯微鏡、島津紫外分光光度計UV-1800、Cary Eclipse熒光分光光度計等。

1.1.3 培養基及其他試劑 LB培養基[14]、銅綠微囊藻培養基BG-11[15]

1.2 方法

1.2.1 菌株溶藻能力考察 為探索菌株R1的溶藻效果,取10 mL培養24 h的R1菌液接種到100 mL銅綠微囊藻溶液中(初始chl-a含量為205.11 mg/L),27 ℃、光暗比12 h∶12 h周期下培養,每天定期手動搖晃2~3次,每隔2 d測得chl-a含量變化,通過式(1)[16]計算溶藻率并繪制曲線,同時做空白對照。

η=(Cc-Ct)/Cc×100%

(1)

式中:η為溶藻率,%;Cc為初始chl-a含量,mg/L;Ct為后期chl-a含量,mg/L。

1.2.2 三維熒光考察溶藻效果 通過測定chl-a含量的方法考察溶藻效果較為繁瑣,測定時間較長,且需要耗費許多提取物;使用顯微鏡觀察藻細胞形態數量是最傳統的浮游藻類分析方法,該方法工作量大,比較繁瑣,且有時辨別不清[17]。銅綠微囊藻有很強的熒光特性的藻膽蛋白,是一種卟啉類色素蛋白,卟啉具有π電子結構[9],在特定的波長照射下有很強的熒光反應。熒光光譜分析方法快速、準確、樣品不需要特別處置、簡單高效。銅綠微囊藻細胞具有如下熒光特性:藻密度與發射波長無關[18],在低濃度下,熒光強度與溶液濃度成正比,可進行定量分析[18-20]。

為表征菌株溶藻過程,對菌藻混合液(參照1.2.1)進行了三維熒光譜圖分析,取菌藻混合液,進行三維熒光掃描,發射波長(簡稱Em)280~900 nm/280~550 nm,激發波長(簡稱Ex)220~800 nm/220~400 nm;狹縫寬度為5 nm;

每隔一段時間收集混合液測Em為650 nm的三維熒光光譜,通過式(2)[21]計算溶藻率并繪制曲線。

η=(Fc-Ft)/Fc×100%

(2)

式中:η為溶藻率,%;Fc為藻膽蛋白初始光強,A.U;Ft為后期藻膽蛋白的光強,A.U。

1.2.3 三維熒光圖譜EMMs結合平行因子分析考察溶藻產物 為表征菌株溶藻產物,對降解后的藻液進行了三維熒光譜圖分析,發射波長(簡稱Em)280~550 nm,狹縫寬度為2 nm;激發波長(簡稱Ex)220~400 nm;狹縫寬度為5 nm;同時,考察純藻液及其菌液的熒光特性。EEMs分析物質鑒定,主要采用目視鑒定,無法避免光譜重疊帶來的誤差且具有主觀性。采用三維熒光圖譜結合平行因子分析考察溶藻產物:1)數據預處理:并用Delauay三角形內插值法瑞利散射及拉曼散射。2)平行因子分析:平行因子算法是基于三線性分解理論,采用交替最小二乘原理,進行迭代的三維數陣分解算法??梢詫⒁粋€由多個三維熒光光譜矩陣分解為3個方向的載荷矩陣。通過對半檢驗法(split-half analysis),殘差平方和的最小,及核一致性檢驗來確定模型的有效性。采用MATLAB軟件中的Nway toolbox運行[22-24]。

1.2.4 菌株的溶藻特性 為探討溶藻細菌的溶藻機制,將培養24 h溶藻細菌R1培養液進行如下處理:

1)離心過濾上清液(8 000 r/min,10 min;過0.22 μm濾膜)、高熱處理上清液(121 ℃,20 min)、菌體破碎液(取離心后的菌體沉淀超聲波破碎)[16]。

2)酸堿化處置[12]:為考察pH對溶藻物質活性的影響,分別調節菌液pH為4、7、10,處置1 h后調回中性,同時做不加菌的空白對照,接菌量為10%(體積),采用多孔細胞培養板(biologix 24孔板)進行溶藻實驗,并采用顯微鏡計數法檢查溶藻效果。

3)截留分子量[12]:為考察溶藻活性物質的分子大小,分別采用截留分子量為100、500、1 000 da的透析袋對培養24 h后的菌液進行透析1 d,取透析袋中截留液于裝載銅綠微囊藻溶液的24孔板中,檢查溶藻效果。

1.2.5 溶藻活性物質的純化與分離[13]

1)菌液前處理:接種菌株R1至500 mL的LB液體培養基中,30 ℃、135 r/min,培養24 h;采用0.45 um的濾膜過濾;收集菌液并加入4倍體積的乙醇進行萃取,磁力攪拌30 min,后靜置2 h;使用0.22 um的濾膜過濾;收集菌液60 ℃旋轉蒸發;無菌水重溶,4 ℃保存。

2)HPLC:通過液相色譜初步確定可能性溶藻物質。色譜條件為:色譜柱wonda sil C18(4.6×250 mm),流動相A(甲醇)∶B(1%乙酸)為1∶9,檢測波長為UV200 nm。

3)為考察這幾個物質是否含有溶藻活性物質,每隔一段時間收集1餾分,氮氣吹干,超純水重溶,并采用24孔板進行溶藻效果檢驗。對有溶藻活性的收集液,再次使用HPLC檢查其純度及其峰值。

2 結果與討論

2.1 菌株R1的溶藻能力

將R1菌液到銅綠微囊藻溶液中(初始chl-a為205.11 mg/L)進行實驗,通過肉眼觀察顏色變化及chl-a含量測定檢驗溶藻效果,如圖2。實驗4 d后,肉眼可見混合液發生黃化現象,chl-a含量不斷減少,10 d后剩余chl-a含量僅為35.61 mg/L,降解率達82.64%;同時觀察到空白樣顏色更加深綠,經測定chl-a含量,從初始205.11 mg/L增長到324.56 mg/L。

圖2 溶藻細菌R1對chl-a含量的影響Fig.2 Effects of R1 on chlorophyll

2.2 三維熒光分析R1溶藻能力

取0、3、7、10、12 d的菌藻混合液進行三維熒光光譜掃描并分析,如圖3。溶藻過程中藻膽蛋白熒光峰Em/Ex為650 nm/630 nm,熒光光強不斷減少。為表征其溶藻效果,通過固定Em為650 nm,將得到的熒光光譜減去去離子水的熒光光譜以去除瑞利散射的影響,將瑞利散射峰置零[18],采用oringin8.6擬合得到光強與激發波長的關系圖,如圖4。按照式2)計算,10 d溶藻率為達89.80%,與通過chl-a表征的溶藻率82.64%相近,可作為溶藻細菌溶藻效率的一種評價方法。

圖3 菌藻液的三維熒光圖Fig.3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of

圖4 Em 650 nm的激發光譜及溶藻效果圖Fig.4 The excitation spectra at the transmitting wavelength of 650 nm and Dissolving rate of

2.3 菌株R1溶藻機制研究

1)由表1及圖5(1)看出:R1菌原液、離心上清液、高溫滅菌液都發生了明顯的黃化現象,溶藻效果顯著;菌體破碎液及菌體沒有溶藻效果;可見,其溶藻物質并不是胞內物質,也不是菌株本身,而是細菌分泌的胞外物質,具有耐高溫的特性,推測為非蛋白質類物質。

2)由表2及圖5(2)看出,經過不同處置的R1菌液都具有很強的溶藻效果,與空白對比,藻液均發生明顯的黃化現象;顯微鏡計數結果見表2,從表中可見,藻細胞數量都明顯減少,由此可見,溶藻活性物質性質穩定,具有耐酸耐堿性。

3)經100、500、1 000 da的透析袋截留分子量后袋中截留液,顯微鏡計數結果見表3,發現溶藻能力強弱順序依次為100 da>500 da>1 000 da,其中,1 000 da溶藻活性很低,由此可見,細菌分泌的有效溶藻物質為小分子物質,分子量小于500 da。

表1 不同菌體處理方式對溶藻效果的影響Table 1 Effect of different gloop treatment methods on algae-lysing efficiency (cell·mL-1)

表2 不同pH處置方式對溶藻效果的影響Table 2 Effect of different pH disposal methods on algae-lysing efficiency (cell·mL-1)

表3 不同截留分子量對溶藻效果影響Table 3 Effect of different molecular weight on algae-lysing efficiency (cell·mL-1)

圖5 R1菌液經不同處理對溶藻的效果影響Fig.5 The algae-lysing efficiency of R1 bacteria solution

2.4 三維熒光圖譜結合平行因子模型分析R1溶藻產物

菌株R1溶藻過程中,Em/Ex為400~600 nm/250~450 nm處出現了大面積的熒光反應,熒光光譜不成規則的圓形,成分復雜,如圖3。分別對銅綠微囊藻分泌物、菌液及其降解后的菌藻共培液液進行三維熒光光譜掃描,三維矩陣圖譜見圖6,分別為藻細胞產生的溶解性代謝性產物(EOM)(Em/Ex 335 nm/280 nm)、R1菌液的主要溶解性熒光組分(Em/Ex 335 nm/280 nm、Em/Ex 435~475 nm/350~380 nm、Em/Ex 475 nm/280 nm)及溶藻產物組分(Em/Ex 335 nm/280 nm、 Em/Ex 335 nm/230 nm)。

圖6 菌藻混合液的三維熒光光譜EMMsFig.6 Three-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spectra of algal

運用PARAFAC模型結合EMMs圖譜對溶藻產物的三維熒光矩陣進行解析,并通過殘差和最小分析法及裂半分析法,識別出溶藻混合液共含有可分為2個類型。分別為:475 nm/250~350 nm;330 nm/220~270 nm,對應及類色氨酸類物質[22-24]。這2個成分的熒光圖譜及激發發射波長載荷見圖7。從圖中可見,2個熒光成分的激發載荷圖譜具有2個激發峰和1個發射峰,主要體現了長波類腐殖質及色氨酸物,分析其溶藻過程中,長波類類色氨酸類物質增加,為主要溶藻產物。根據其成分可推測出,藻細胞死亡后,胞內的物質及細胞組分大量釋放到混合液中。長波類類腐殖酸減少,根據其化學形成原理(由-COOH、-OH基團的有機化合物合成的結果),其中可能含有迫使藻死亡的有效成分,結合其分子量及極性特征猜測可能為小分子的疏水性氨基酸(hydrophbic acid)。

圖7 PARAPC分析溶藻組分及其激發發射波長載荷Fig.7 Fluorescence components identified by the PARAFAC model and their excitation and emission wavelengths

2.5 溶藻活性物質的分離與純化

圖8 粗提液的HPLC-200 nm掃描圖Fig.8 HPLC-200 nm scan of crude

溶藻活性物質的分離難度大,目前溶藻物質的分離純化的報道目前還很少。本研究通過采用高效液相色譜(HPLC)技術分離提純粗提液,掃描波長200 nm的色譜圖,見圖8。圖中具有多個物質峰,可見經前處理的菌液成分仍很復雜。每分鐘收集1餾分,旋轉蒸發,超純水重溶,并采用24孔板進行溶藻效果檢驗。其中有1餾分具有溶藻效果,見如9,其在既定條件下有個主要峰,保留時間分別為6.005。結合熒光光譜分析,結合熒光光譜分析,其屬于某種疏水性酸類。由于HPLC分離效率低,分離量極少而且成本很高,分離的餾分中仍還有其他成分,其溶藻物質仍需進一步分離及鑒定。

圖9 溶藻活性物的HPLC-200 nm掃描圖Fig.9 The HPLC-200 nm scan of the lytic active

3 結論

1)從太湖土著激蕩魚內臟中篩選的R1菌(Lysinibacillusmacroides),以銅綠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為受試對象,10 d內chl-a含量從205.11 mg/L降至35.61 mg/L,溶藻率達82.64%。高溫處置、酸堿處置、透析處置手段確定R1菌通過分泌耐高溫的非蛋白類物質溶藻,屬于間接溶藻,且該物質具有耐酸耐堿性,其分子量小于500 da。

2)熒光光譜能夠很好的表征銅綠微囊藻含量的變化,其熒光物質為藻膽蛋白。溶藻過程中其強度不斷減少,可見藻細胞不斷被破壞,數量被不斷減少。固定Em為650 nm,通過熒光激發光譜圖對藻細胞密度進行定量分析。通過熒光光強表征溶藻效果,避免了傳統藻類測量過程的繁瑣,具有重要意義。熒光光譜分析表明溶藻活性物質可能為疏水性酸。溶藻過程中,長波類類色氨酸類物質增加,為主要溶藻產物。根據其成分可推測出,藻細胞死亡后,胞內的物質及細胞組分大量釋放到混合液中。長波類類腐殖酸減少,根據其成分(含有-COOH、-OH基團的有機化合物)猜測,其中可能含有迫使藻死亡的有效成分,可能為某種疏水性氨基酸(hydrophbic acid)。

3)采用高效液相色譜(HPLC)技術分離提純粗提液(掃描波長200 nm),分離結果表明,從R1粗提液中分離出的1餾分溶藻活性物質,其在既定條件下其出峰時間為6~8 min左右,推測其為某種酸類物質,但這需要進一步的分離和鑒定。

猜你喜歡
微囊銅綠菌液
微囊泡在腫瘤中的研究進展
多糖微生物菌液對油菜吸收養分和土壤氮磷淋失的影響
人殺菌肽LL-37聯合綠原酸對銅綠假單胞菌生物被膜的體外作用
Bonfire Night
鼠傷寒沙門氏菌回復突變試驗中通過吸光度值測定菌液濃度的方法研究
銅綠微囊藻對鋅、鎘脅迫的生理響應
川白芷抑菌活性及對銅綠假單胞菌群體感應的抑制作用
槲皮素改善大鼠銅綠假單胞菌肺感染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銅綠假單胞菌感染的診治分析
靜止水體中微囊藻屬遷移軌跡的數值模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